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为实现这一宗旨,需要了解学生实际学习和发展状况,即随时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科学课程的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所有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发展状况,可采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杰出表现记录、测验与考试、提问、学生活动产品、学生成长记录袋、作业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本文从科学课程学习评价的研究背景、性质、内容、方法等方面展开阐述。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程 学习评价 实践探索
一、科学课程的学习评价研究背景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为实现这一宗旨,需要了解学生实际学习和发展状况,即随时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而过去一直以单元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为教学评价主要手段的考试与目前这一教学目标显然不相适应,如何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采取恰当的评价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包含两方面性质,一是强调教育目标是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即通过科学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并做出明智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但早期科学教育对其科学素养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将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学到的知识将对后继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小学生正处于打基础阶段,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发展都极为有限。因此,科学教育不可能以系统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练习方法,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
三、科学课程的学习评价内容
科学课程评价内容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分目标和具体内容目标确定的。
1.科学探究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具体可以评价他们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恰当、测量是否准确、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交流是否双向或多向;搜集、整理信息,进而合理解释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与同伴之间交往合作的能力怎么样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学习科学的态度。具体可以评价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能否尊重证据,能否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乐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或研究;能不能关心科学技术,热心参与有关活动,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
3.科学知识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多方面最基本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情况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信息。如教学“显微镜下的世界”这一单元,通过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水滴、洋葱表皮细胞、真菌、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等一系列生物及细胞,不仅掌握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还理解了细胞这一最基本概念,进而知道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四、科学课程的学习评价方法
科学课程的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所有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发展状况,可采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杰出表现记录、测验与考试、提问、学生活动产品、学生成长记录袋、作业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如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评价可根据三类不同知识内容标准进行灵活评价,第一类是不需要学生掌握,只需要了解的知识可采用日常课堂上的随堂提问与观察记录,看学生是否知道,能否讲出。第二类是需要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知识,主要是现象、事实或过程,可采用各种测验方式检查学生掌握程度。第三类是过程性目标,如通过栽培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探究风的成因等知识的评价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观察记录,记下学生在这些探究活动中的参与表现与探究结果,然后进行评价,也可设置专题性操作实验考查,或从学生的长期作业中做出评价。
科学教育要达到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其他心理品质的目的,不仅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正规教育,还需要家庭和社会提供良好的非正规教育。因此,促进校内外科学教育衔接与整合,依托学校的科学课程,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及课外、校外的科技活动和其他科普活动这三方面的“合力”,真正形成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的良性循环。
在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这样一个基础上看今天的科学教育,会发现很多科学教育途径、实践层面的操作问题还没有解决。主要指这样一些方面,如我国科学教育的特点是一个班很大,常常有五十、六十甚至更多学生,其次,进行科学教育的条件相对来说不是很好,很多仪器设备不足,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严重不足,教师进行科学教育的准备严重不足。经过反复调查后深深感受到现在很多科学教育课堂上科学探究形式有了,老师们也常常带领孩子们观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搜集证据,得出结论,也就是说,课堂上学生已有了一种自主学习状态,也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是如果深入研究这些课堂教学的实质,分析课堂教学中真正发生了什么、学生正在进行的活动有什么意义的时候,就会发现问题很大,形式虽有了,程序虽走了,但是真正以科学素养为目标、科学探索为核心的教学在有些课堂上禁不起推敲,存在很多问题,急待解决。
我们在课堂上倡导的以科学探索为核心的教育方式,只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和真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是不同的。第一,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第二,没有必要带领孩子们完全重复科学家做过的事情。我们要带领孩子在课堂上重演科学家发现科学真理的典型行为和思维。或者说,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索活动中那些典型行为和思维,也就是我们说的体验。当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类似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的时候,实际上就在获得体验。这个体验是什么?核心是什么?是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典型行为和典型思维过程,这是科学探索中要实现的目标。从中我们应认识到科学探究今后将成为我国,甚至可以说全世界范围内,在小学科学领域内,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主要方式。
在科学探索方面,从长远角度看,培养、强化孩子们在科学探究方面的认识,包括科学探究能力,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连续性科学探究活动,而且在这些探究活动中使他们亲自提出一个初始问题,然后解决,再产生新问题,然后再解决,这样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连续性过程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方式,使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更好地体验研究科学的种种艰辛、乐趣及无穷奥妙。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程 学习评价 实践探索
一、科学课程的学习评价研究背景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为实现这一宗旨,需要了解学生实际学习和发展状况,即随时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而过去一直以单元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为教学评价主要手段的考试与目前这一教学目标显然不相适应,如何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采取恰当的评价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包含两方面性质,一是强调教育目标是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即通过科学课程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并做出明智决策,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二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但早期科学教育对其科学素养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将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学到的知识将对后继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小学生正处于打基础阶段,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发展都极为有限。因此,科学教育不可能以系统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练习方法,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
三、科学课程的学习评价内容
科学课程评价内容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分目标和具体内容目标确定的。
1.科学探究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具体可以评价他们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恰当、测量是否准确、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交流是否双向或多向;搜集、整理信息,进而合理解释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与同伴之间交往合作的能力怎么样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学习科学的态度。具体可以评价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能否尊重证据,能否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乐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或研究;能不能关心科学技术,热心参与有关活动,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
3.科学知识方面。应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多方面最基本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情况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信息。如教学“显微镜下的世界”这一单元,通过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水滴、洋葱表皮细胞、真菌、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等一系列生物及细胞,不仅掌握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还理解了细胞这一最基本概念,进而知道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四、科学课程的学习评价方法
科学课程的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所有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发展状况,可采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杰出表现记录、测验与考试、提问、学生活动产品、学生成长记录袋、作业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如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评价可根据三类不同知识内容标准进行灵活评价,第一类是不需要学生掌握,只需要了解的知识可采用日常课堂上的随堂提问与观察记录,看学生是否知道,能否讲出。第二类是需要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知识,主要是现象、事实或过程,可采用各种测验方式检查学生掌握程度。第三类是过程性目标,如通过栽培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探究风的成因等知识的评价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观察记录,记下学生在这些探究活动中的参与表现与探究结果,然后进行评价,也可设置专题性操作实验考查,或从学生的长期作业中做出评价。
科学教育要达到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其他心理品质的目的,不仅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正规教育,还需要家庭和社会提供良好的非正规教育。因此,促进校内外科学教育衔接与整合,依托学校的科学课程,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及课外、校外的科技活动和其他科普活动这三方面的“合力”,真正形成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的良性循环。
在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这样一个基础上看今天的科学教育,会发现很多科学教育途径、实践层面的操作问题还没有解决。主要指这样一些方面,如我国科学教育的特点是一个班很大,常常有五十、六十甚至更多学生,其次,进行科学教育的条件相对来说不是很好,很多仪器设备不足,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教师严重不足,教师进行科学教育的准备严重不足。经过反复调查后深深感受到现在很多科学教育课堂上科学探究形式有了,老师们也常常带领孩子们观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搜集证据,得出结论,也就是说,课堂上学生已有了一种自主学习状态,也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是如果深入研究这些课堂教学的实质,分析课堂教学中真正发生了什么、学生正在进行的活动有什么意义的时候,就会发现问题很大,形式虽有了,程序虽走了,但是真正以科学素养为目标、科学探索为核心的教学在有些课堂上禁不起推敲,存在很多问题,急待解决。
我们在课堂上倡导的以科学探索为核心的教育方式,只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和真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是不同的。第一,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第二,没有必要带领孩子们完全重复科学家做过的事情。我们要带领孩子在课堂上重演科学家发现科学真理的典型行为和思维。或者说,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索活动中那些典型行为和思维,也就是我们说的体验。当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类似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的时候,实际上就在获得体验。这个体验是什么?核心是什么?是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典型行为和典型思维过程,这是科学探索中要实现的目标。从中我们应认识到科学探究今后将成为我国,甚至可以说全世界范围内,在小学科学领域内,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主要方式。
在科学探索方面,从长远角度看,培养、强化孩子们在科学探究方面的认识,包括科学探究能力,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连续性科学探究活动,而且在这些探究活动中使他们亲自提出一个初始问题,然后解决,再产生新问题,然后再解决,这样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连续性过程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方式,使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更好地体验研究科学的种种艰辛、乐趣及无穷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