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捡漏,文艺捡漏⋯⋯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uma70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电视台有一档收视率非常高的节目叫《天下收藏》,主持人是王刚,节目的看点其实不在那些古董珍宝,最吸引观众兴趣的还是当那些藏宝人捧出的宝贝被专家鉴定为赝品时,会被王刚拿一把鎏金锤,当场击得粉碎。
  节目播好几年了,我一直断断续续地看着,看那些衣着普通的藏宝人,小心翼翼地捧出传说中的康熙青花、雍正粉彩,甚至还有和故宫收藏的重器一样的九桃瓶,然后面对主持人和嘉宾的质疑,眉飞色舞地讲述自己捡漏的故事,当然,最后瓷片飞溅的时候,他们的脸色也相当精彩。
  这个时候,坐在电视机前面的我,常常会在心里说:哥们儿,捡漏不是出门上街买菜,别看马未都没事就写个故事讲自己是如何捡着漏的,普通人捡着漏的概率,大概比买六合彩的概率还低——当然,自从我听说报纸上宣扬的那些彩票中大奖的故事大多纯属虚构以后,我就认为这二者的概率大致相当了。
  但是,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人执迷不悟地迷上收藏,并坚定地相信有那个运气和能力去捡漏呢?我相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金钱的诱惑。想想看,捡漏的价格不管是几百几千还是几万,买者对其真实价格的期待,总是在十倍以上,其利润何其诱人。
  况且,人都是很容易被忽悠的。比如说我,原本对这种去潘家园捡漏的事情是极其鄙视的,更加认为自己没有半点文物知识、历史知识,这么深的水就坚决不会去。可是,万一有人正儿八经地告诉你,海水是很深,可是咱这儿有一池塘,水又清又浅,随便买都是看涨,你信不信?
  那一年,我去龙泉采访,这是传说中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啊,我被那随便一工匠就能从屋里掏出一南宋瓷盘的深厚文化底蕴给震住了。在喝了一肚子的好茶,看过满眼的梅子青粉青瓷器之后,当代工艺美术大师慢条斯理地打开一个盒子,里面是他亲手制作的一个瓷碗,那颜色,美得跟梦一样,比玉还好看。然后,我很庸俗地问了一个问题:这碗多少钱?
  大师说,10万元。我的眼神可能有些不信,他就搬出当年某拍卖会上成交的资料,排名在他前面一点的另外两位大师的作品,成交价格在30万元到60万元。“拍卖会认为,景德镇的价格已经到顶了,但是龙泉青瓷的价格还是被严重低估的。你现在觉得已经不便宜了,但是专家一致认为,以后每年都会有30%的涨幅。这个幅度,也是我们这些工艺美术大师认可了的。”
  大师认可的涨幅是什么意思?大概的意思是,他们内部达成一致,以后他们的作品,开价就会以30%的幅度每年递增。不管你买不买,不管有没有行情,反正我就这么开了。
  这番话听得我很心动。文物咱是不懂,可是这天时地利的,我也认识了几个大师呀,从他们手上直接买的作品,背后还有落款,那必然是真品无疑。这30%的涨幅,绝对是很多理财产品都难以望其项背的成长性了啊。我差点就想筹钱去买那只小碗了,带路的朋友一把将我拉住,拼命使眼色。等出了门之后,才偷偷告诉我说,别冲动,这个价格绝对有泡沫。
  好吧,不能不承认,不管是古董,还是当代艺术品,不懂行就只有被忽悠的份儿。我本来是去采访的,一点要投资的意思都没有,大师也不是故意的,只是,这就是生意,不是吗?后来这位懂行的朋友,被我拉去给另外一个刚刚涉足青瓷收藏的朋友作鉴定。他选择的领域也很讲究,不是古董,也不是当代,而是五六十年代的出品。他把藏品搬出来,琳琅满目地摆了一地。其中他最得意的是一对瓶子,造型别致纹饰繁复,搁在客厅非常气派。他对这件藏品的期待很高,专家却说,拿出去扔了吧,我一哥们儿做的。然后他捡出一堆小物件,说这些还不错。
  我那位朋友很愕然,说这些都是我两三百块钱瞎买的。专家说,那你捡着漏了。朋友的脸上欣喜之外,更多的是茫然,大约是这漏到底怎么捡的,他自己心里也不明白。至于下次还能不能捡着,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其他文献
青花瓷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明永乐时期的青花瓷品种丰富多样,新创了许多器型。永乐朝(公元1403—1424年,明成祖朱棣年号)跨越二十二年,是最重要的青花瓷产期。随着景德镇瓷器业的昌盛繁荣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与宣德青花瓷一道被称为开创了中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    十年前,一件清代民窑瓷器不过千元,现在却能高至几十万
期刊
“你发现没?最近货币基金收益老高了。”一个朋友在电话里神秘密的说。一查,果不其然,个别货基一天可拿到9%的年化收益率。  其实这不寻常,很寻常:货币基金是通过溢价卖出自己所持有的短期融资券(在实现资本利得的同时减低未来债券利息收入)创造出这些暂时高收益。这种人造高收益不但是暂时的,而且不会在短期内重复,所以投资者不应该盲目依赖这些短期内不可复制的历史数据作为自己投资的参考。    高收益原因一:放
期刊
春节刚过,在北京一家研究院工作的太太很兴奋地告诉我,院里的工会正在推荐、组织内部员工认购一款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达到8.1%,大家都在疯抢。“院里的工会年年都会组织大家买这类理财产品,收益比银行高很多,而且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失手过!”   “是哪家银行的产品?”我问。“好像是外地的一家银行吧?”太太有些含糊了,但依然兴奋:“我老妈和舅舅说了,已经汇了20万过来,准备买。”“8.1%的收益确实很高
期刊
“蜜月期”很短  落地就要生根,个人的语言、文化这些连接血脉的情愫如何适应新的水土,一直是个难事儿。文化震荡(Culture Shock)是心理学、社会学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幸或不幸,这种感受在移民中再普遍不过。移民海外的人由于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缺乏朋友、难以融入主流社会等原因,都会出现极大的心理落差和不适应感。很多移民说自己是“浸淫着西方文化洋气扑鼻的一个假洋鬼子却心里矛盾地放不下最后的中国情结
期刊
2012年,我对全球经济有如下展望:  第一,在德国的主导下,欧洲将采取紧缩政策来挽救欧元,这一举措将降低生活水平,所以欧洲可能面临政府的动荡。  第二,自美国爆发经济危机以来的这几年,新兴国家包括中国,由于美国货币宽松而得到大量的热钱,使其经济发展基本都是泡沫化。而从今年开始,由于欧美政府不可能再继续施行大幅货币宽松政策,泡沫行将破灭。  第三,美国经济目前似乎已见底回升,今年本应继续复苏,但是
期刊
如果你现在有9.6万亿美元,你是买17万吨黄金,还是买下美国4亿亩耕地加上16个埃克森美孚公司再给自己留下1万亿美元零花钱?这是巴菲特给黄金投资者的一个问题。最近,《财富》杂志刊登了他的精华版年度股东信,再次用这个问题来说明他为什么不喜欢黄金而青睐股票。17万吨黄金是目前全球黄金的总储备,而9.6万亿美元是这些黄金以目前价格大致计算的总价值。  巴菲特本人不喜欢黄金投资是众所周知的,在他看来,估计
期刊
曾在中国银行做了一笔期权交易,这款产品很少有人做过,过程很有趣,现拿出来和读者分享。  2009年,我从中国银行的一张折页上看见了期金宝业务。其中一段说明是这样:期金宝是指客户根据自己对国际黄金价格未来变动的判断,向银行支付一定金额的期权费后买入相应面值、期限和协定黄金价格的期权(看涨期权或看跌期权),在期权到期日如果黄金价格变动对客户有利,则客户通过执行期权可获得较高收益;如果黄金价格变动对客户
期刊
别被白酒烧了喉  佳酿虽好,切勿贪杯,这些年喝酒股喝得高兴的股民们,在未来的日子也要谨慎了。在对白酒行业持续跟踪中,作客圆桌的三位基金经理都观察到白酒行业增速放缓的迹象,以及行业走向分化的趋势。虽然看好通胀驱动的长期趋势,但短期小心为上。    钱经 近两年熊市之下,A股白酒板块总是涨幅居前,并牢牢霸占高价股的王冠。但近来以茅台、五粮液为代表的高价酒企业频受质疑。酒行业大把赚钱的时代将一直持续
期刊
《饮食男女》里老牛有一句话:人生不像做菜,等菜齐了再下锅。万荣四十不惑时却想明白了一件事:有时候,菜齐了,下锅也不晚。  16岁时以高分考进武汉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做了二十多年媒体,之后投身影视,担纲《亮剑》等热播剧的制片并大获成功,这让万荣觉得自己在体制内折腾的二十多年没浪费。“慢慢做本子,慢慢融资,慢慢赚钱”,更是万荣现在的投资诀窍。    小米加步枪PK美剧  当过兵的父亲对万荣影响很大,即便
期刊
说到投资,似乎很多人都能随时“抖出”一大堆理论和成功经验来分享,俨然都是专家。尽管不少投资者认为自己在根据“科学决策”来做“理性投资”,但在实际操作时却往往做不到“知行合一”,从而令“科学决策”和“理性投资”无以为继。结果,当然大多都是不理想的了。  让我们看一些“知行不一”的例子吧:  例子一:最近参加投资研讨会,交流中有不少富人都异口同声提到一个问题: 我现在手头有几套投资房,要抛吗?我往往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