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极其广泛,但随之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为用而用
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有位教师在教学《致橡树》时,将《梁祝》中的“化蝶”一曲引入课堂。尽管“化蝶”与《致橡树》都涉及爱情这一相同的题材,但《致橡树》重在表现一种现代爱情观,即木棉(女性)在橡树(男性)面前的独立和自尊;而缠绵悱恻的“化蝶”则表现了古人在追求自由爱情而不得那种无奈和伤感。细细比较,两者相去甚远。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请美术教师画了大量意在表现“空中楼阁”独特意境的图片。笔者认为,图片的表现力并不能与文字所能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象空间相比。实际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运用多媒体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的标准,而全然不顾所选乐曲是否与课文的主题合拍,所用图片是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这种强扭的硬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干扰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盲目“拿来”
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制作课件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探讨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三、课件违背语文教学规律和课改理念
按照全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但教师在注重发挥多媒体的强大信息功能的同时,却无意中把教学过程程式化了,固定的程序控制了整个课堂。在一个多媒体课件中,教师设定了一个固定的程序,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要学生按教师的“圈套”发展,就得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这种课件的程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运用,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何谈提高?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诱导下,学生便很少有兴趣、有时间来关注课文本身,用心体悟文章的语言文字,留在学生知识库存里的只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来说没有比这样的教学更乏味的了,谈何来的探究式教学呢?什么东西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没有了语文课堂的灵活、机智、生动、活泼,这是有悖于先进的课改理念与课改精神的。
对以上误区,我认为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1)多媒体其实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因而,多媒体教学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辩证关系,不能盲目利用。
(2)多媒体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手段是为实现目的服务的,因此,制作课件时,既要进行教学手段性的仔细考虑,更要进行教育目标性的仔细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多媒体与主媒体的关系:课件是多媒体,课本是主媒体,课件的根据是课文,我们必须以大纲为主,以课文为主。
(3)我们要弄清电脑与人脑的关系:人脑为主,电脑为辅。人脑决定电脑,电脑多媒体的使用,要掌握得适时、适处、适量、适度,力求科学、合理、生动、有效。
(4)不可盲目一味的依赖多媒体,合理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一、为用而用
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有位教师在教学《致橡树》时,将《梁祝》中的“化蝶”一曲引入课堂。尽管“化蝶”与《致橡树》都涉及爱情这一相同的题材,但《致橡树》重在表现一种现代爱情观,即木棉(女性)在橡树(男性)面前的独立和自尊;而缠绵悱恻的“化蝶”则表现了古人在追求自由爱情而不得那种无奈和伤感。细细比较,两者相去甚远。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请美术教师画了大量意在表现“空中楼阁”独特意境的图片。笔者认为,图片的表现力并不能与文字所能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象空间相比。实际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运用多媒体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的标准,而全然不顾所选乐曲是否与课文的主题合拍,所用图片是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这种强扭的硬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干扰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盲目“拿来”
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语文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制作课件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探讨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三、课件违背语文教学规律和课改理念
按照全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但教师在注重发挥多媒体的强大信息功能的同时,却无意中把教学过程程式化了,固定的程序控制了整个课堂。在一个多媒体课件中,教师设定了一个固定的程序,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要学生按教师的“圈套”发展,就得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这种课件的程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运用,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何谈提高?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诱导下,学生便很少有兴趣、有时间来关注课文本身,用心体悟文章的语言文字,留在学生知识库存里的只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来说没有比这样的教学更乏味的了,谈何来的探究式教学呢?什么东西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没有了语文课堂的灵活、机智、生动、活泼,这是有悖于先进的课改理念与课改精神的。
对以上误区,我认为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1)多媒体其实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因而,多媒体教学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辩证关系,不能盲目利用。
(2)多媒体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手段是为实现目的服务的,因此,制作课件时,既要进行教学手段性的仔细考虑,更要进行教育目标性的仔细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多媒体与主媒体的关系:课件是多媒体,课本是主媒体,课件的根据是课文,我们必须以大纲为主,以课文为主。
(3)我们要弄清电脑与人脑的关系:人脑为主,电脑为辅。人脑决定电脑,电脑多媒体的使用,要掌握得适时、适处、适量、适度,力求科学、合理、生动、有效。
(4)不可盲目一味的依赖多媒体,合理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