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行业对人才迫切地需求,而现有的农业类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目前农业类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农业类职业学校的现状及其成因,并对农业类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提出见解,以期对专业发展有所裨益,解决农业类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以期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农业类职业学校人才新农村建设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由此可见,广阔的农村市场对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将逐渐增大,同时一些相关的专业人才向农业方向渗透。这充分地突出了农业类职业学校在培养农业类人才所发挥的作用,但也给农业类学校学生的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本文从农业类职业学校在培养农业类人才对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入手,谈谈农业类职业学校如何适应形势,保持自身的优势,定位好人才培养方向。
一、农业类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必要性
1.农业类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在五次会议上的讲话,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心,也充分说明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这就需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员,并到农村第一线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因此,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类职业学校义不容辞职的责任。
2.农业类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对农村政治文明和文化文明建设的起到积极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对广大农民朋友做好宣传工作,才能做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工作。这就要求农业类科技工作者,不仅在农业技术方面给予农民朋友的帮助,还可以对农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传播党的最新理论和惠民政策以及相关法规作用,使农民的民主和法律意识增强,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也有助于带动农民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家乡建设中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3.农业类人才的培养是农业类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类职业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要通过创业教育,让学校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才能使学校培养出的农业科技人才不仅为自身创造就业岗位,而且还能为其他人创造就业岗位,并在岗位上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和实现更多人就业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而体现农业类职业学校的社会价值。
4.对农业类科技人才的培养,可以激发科技人员热爱农业事业的热情和探索农业科技的兴趣,使科技人员树立献身农业事业的远大志向。农业科技工作人员,要想成为祖国农业事业的栋梁之材,就必须对农业事业有着一颗挚爱的心。培养农业科技人员对农业和农业科技的真情实感,真正地把他们的心与农业紧紧地牵在一起,就要从求学阶段开始抓起,这就要求农业类职业学校要进行行这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懂得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科技在民展农业中的作用,让他们真心去热爱农业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農业事业中去。
5.农业类职业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可以使农业类科技人员走多模式的成才道路,让他们真正成为本行业的骨干。目前我国有一大批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科研技能的中老年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行业领导应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深造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让他们能成长为一批多种类型的人才,结合农业行业的实际需要,对他们进行科学地实培养,加快他们的成才进程,让他们成为本行业的领头人,青年科技人员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创造,这样可省去成才路上的探索阶段,缩短成才时间,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充分地体现他们的社会价值。
二、农业类职业学校的现状
1.农业类职业学校多数学生怕吃苦、认为本行业待遇低等,不愿到基层去工作;同时很多涉农单位也以经费不足,人员满额等理由拒绝接受毕业生。这些原因造成目前农类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较难的现状。农业投资高、产出少导致涉农业行业目前不景气,使农业类职业学校毕业生待遇普遍较其他专业低。
2.教师的能力欠缺,培训机制不完善。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没有充分地了解,实践经验不足,不能把理论和实践完全地结合起来。同时学校没有建立教师培训机制,使得教师对外交流少,所以在知识结构和掌握新的技术标准方面都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也自然地跟不上社会发展。
3.生源质量有待提高。多年来,社会一直存在轻“农”观念,对农业类职业学校的涉农业专业不甚了解,认为就是种种花、种种树和养养小猪和小狗。正是因为这些来自社会的误解,一直成为农业类职业学校发展的主要障碍,直接影响到农业类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使得广大考生不愿意报考农业类职业学校,以至于农业类职业学校的生源综合素质与其他职业学校相比较相对较差。
4.就业指导意识不强。绝大多数的教师认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的事情,与自身没有关系。在这一问题上学校没有形成全员意识。如果在就业指导上指导层次不高,力度不深,针对性不强,使学生对本行业的就业出路不了解,从而导致择业的信心不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还有:农村基层工作条件艰苦、自身发展受到限制,择业时形成不愿服务农业、服务基层的思想;思想意识上不解放,歧视农业、歧视农民的思想仍然存在。
5.教育观念的局限性和课程结构与内容陈旧。随着我国农业类专业教育事业日益发展,农业类职业学校教育观念的局限性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业类职业学校所设专业与其他职业学校相关专业之间缺乏交流,造成农业类职业学校所设专业教育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缺乏对交叉学科知识的研究,缺乏知识背景的老师;农业类职业学校所设专业与相关对口单位之间缺乏交流合作,造成教育观念更不上形势、课程结构和内容满足不了当今农业的科技发展,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对农业类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建议
1.特色化办学是必然选择。而现阶段农业类职业学校面向市场办学,直接面对各类职业学校的竞争,特色化办学成为其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需要农业类职业学校必须要做到:一是调整专业结构。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面就必须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培养适用型人才;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三是强化与用人单位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唯有借农业大力发展之势,强化培养农业类技术人才的特色,才能实现农业类职业学校的快速发展、快速崛起。
2.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合理培训机制。农业职业学校教育是以培養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教育形式。教师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人才的质量,因此,农业职业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从基层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建立教师考核制度。通过定期考核,对于理论水平较高而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不强的不能适应农业类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进行定期的培训。
3.适应市场,为人才的培养,调整课程结构。1999年在韩国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提出《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第二届国际大会的建议》强调,职业技术教育需有一套“全球早期预警系统”及更具前瞻性的调查研究,以便对劳动市场和社会的变化早做准备。尤其是农业类职业学校应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和各种职业研究中心的工作,以便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不断变化的经济所需的知识、技术与职业能力方面,不落后于经济界的变化。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适当缩短基础课学时,增加专业课和专业课相关课程的课时量。并加强对学生实验环节的培养,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4.加大农业类职业学校专业宣传力度,提高生源质量,改善生源结构。农业类职业学校招生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建立招生宣传长效机制,把招生宣传融入到学校的整体宣传中去。首先,要对面临的招生形势进行分析,制定有吸引力的招生优惠政策。其次,完善与中学长期、密切联系的网络。最后,要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宣传。鼓励和组织学生及其家长到学校实地参观,让他们在互动性的活动参与中增加对学校的了解。
在生源结构上,不要把眼光总放在本省、本市,可以扩大范围,把眼光投向外省外市。
5.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让每位教师都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并有针对性,让每位学生了解本行业情况,同时要对农业行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每位学生摒弃旧的就业观,树立新的就业理念,强化市场理念,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困难与机遇的关系。同时让每位学生明白,自主创业是最富有挑战性的,也是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的。树立信心,适应新的就业形势,跟上社会就业方式的变化。
综上所述,农业类职业学校应该要充分地考虑到本行业培养的教育属性,要统一与特色并重,积极融入社会。以素质和能力为培养目标,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对实践能力的磨砺,搞好对培养农业类人才教育的工作,多多培养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技能型、实用型的人才。人才,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推动力量,充分发挥其为新农村建设输送新鲜血液,让农业类职业学校培养出一大批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能带领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永良,张学琴.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6):51-52.
[2]刘滨谊.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哲学[J].中国园林,2008,(1):12-15.
[3]韦巧燕.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认识[J].高教论坛,2006,(2).
[4]崔富春.高等农业院校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0).
农业类职业学校人才新农村建设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由此可见,广阔的农村市场对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将逐渐增大,同时一些相关的专业人才向农业方向渗透。这充分地突出了农业类职业学校在培养农业类人才所发挥的作用,但也给农业类学校学生的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本文从农业类职业学校在培养农业类人才对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入手,谈谈农业类职业学校如何适应形势,保持自身的优势,定位好人才培养方向。
一、农业类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必要性
1.农业类职业学校人才的培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温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在五次会议上的讲话,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心,也充分说明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这就需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员,并到农村第一线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因此,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类职业学校义不容辞职的责任。
2.农业类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对农村政治文明和文化文明建设的起到积极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对广大农民朋友做好宣传工作,才能做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工作。这就要求农业类科技工作者,不仅在农业技术方面给予农民朋友的帮助,还可以对农民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传播党的最新理论和惠民政策以及相关法规作用,使农民的民主和法律意识增强,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也有助于带动农民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家乡建设中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3.农业类人才的培养是农业类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类职业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要通过创业教育,让学校打破传统的就业观念,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才能使学校培养出的农业科技人才不仅为自身创造就业岗位,而且还能为其他人创造就业岗位,并在岗位上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和实现更多人就业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而体现农业类职业学校的社会价值。
4.对农业类科技人才的培养,可以激发科技人员热爱农业事业的热情和探索农业科技的兴趣,使科技人员树立献身农业事业的远大志向。农业科技工作人员,要想成为祖国农业事业的栋梁之材,就必须对农业事业有着一颗挚爱的心。培养农业科技人员对农业和农业科技的真情实感,真正地把他们的心与农业紧紧地牵在一起,就要从求学阶段开始抓起,这就要求农业类职业学校要进行行这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懂得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科技在民展农业中的作用,让他们真心去热爱农业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農业事业中去。
5.农业类职业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可以使农业类科技人员走多模式的成才道路,让他们真正成为本行业的骨干。目前我国有一大批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科研技能的中老年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行业领导应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深造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让他们能成长为一批多种类型的人才,结合农业行业的实际需要,对他们进行科学地实培养,加快他们的成才进程,让他们成为本行业的领头人,青年科技人员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创造,这样可省去成才路上的探索阶段,缩短成才时间,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充分地体现他们的社会价值。
二、农业类职业学校的现状
1.农业类职业学校多数学生怕吃苦、认为本行业待遇低等,不愿到基层去工作;同时很多涉农单位也以经费不足,人员满额等理由拒绝接受毕业生。这些原因造成目前农类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较难的现状。农业投资高、产出少导致涉农业行业目前不景气,使农业类职业学校毕业生待遇普遍较其他专业低。
2.教师的能力欠缺,培训机制不完善。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没有充分地了解,实践经验不足,不能把理论和实践完全地结合起来。同时学校没有建立教师培训机制,使得教师对外交流少,所以在知识结构和掌握新的技术标准方面都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也自然地跟不上社会发展。
3.生源质量有待提高。多年来,社会一直存在轻“农”观念,对农业类职业学校的涉农业专业不甚了解,认为就是种种花、种种树和养养小猪和小狗。正是因为这些来自社会的误解,一直成为农业类职业学校发展的主要障碍,直接影响到农业类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使得广大考生不愿意报考农业类职业学校,以至于农业类职业学校的生源综合素质与其他职业学校相比较相对较差。
4.就业指导意识不强。绝大多数的教师认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的事情,与自身没有关系。在这一问题上学校没有形成全员意识。如果在就业指导上指导层次不高,力度不深,针对性不强,使学生对本行业的就业出路不了解,从而导致择业的信心不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还有:农村基层工作条件艰苦、自身发展受到限制,择业时形成不愿服务农业、服务基层的思想;思想意识上不解放,歧视农业、歧视农民的思想仍然存在。
5.教育观念的局限性和课程结构与内容陈旧。随着我国农业类专业教育事业日益发展,农业类职业学校教育观念的局限性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业类职业学校所设专业与其他职业学校相关专业之间缺乏交流,造成农业类职业学校所设专业教育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缺乏对交叉学科知识的研究,缺乏知识背景的老师;农业类职业学校所设专业与相关对口单位之间缺乏交流合作,造成教育观念更不上形势、课程结构和内容满足不了当今农业的科技发展,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对农业类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向建议
1.特色化办学是必然选择。而现阶段农业类职业学校面向市场办学,直接面对各类职业学校的竞争,特色化办学成为其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需要农业类职业学校必须要做到:一是调整专业结构。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面就必须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培养适用型人才;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三是强化与用人单位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唯有借农业大力发展之势,强化培养农业类技术人才的特色,才能实现农业类职业学校的快速发展、快速崛起。
2.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合理培训机制。农业职业学校教育是以培養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教育形式。教师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人才的质量,因此,农业职业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从基层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建立教师考核制度。通过定期考核,对于理论水平较高而职业意识、职业能力不强的不能适应农业类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进行定期的培训。
3.适应市场,为人才的培养,调整课程结构。1999年在韩国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提出《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第二届国际大会的建议》强调,职业技术教育需有一套“全球早期预警系统”及更具前瞻性的调查研究,以便对劳动市场和社会的变化早做准备。尤其是农业类职业学校应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和各种职业研究中心的工作,以便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不断变化的经济所需的知识、技术与职业能力方面,不落后于经济界的变化。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适当缩短基础课学时,增加专业课和专业课相关课程的课时量。并加强对学生实验环节的培养,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4.加大农业类职业学校专业宣传力度,提高生源质量,改善生源结构。农业类职业学校招生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建立招生宣传长效机制,把招生宣传融入到学校的整体宣传中去。首先,要对面临的招生形势进行分析,制定有吸引力的招生优惠政策。其次,完善与中学长期、密切联系的网络。最后,要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宣传。鼓励和组织学生及其家长到学校实地参观,让他们在互动性的活动参与中增加对学校的了解。
在生源结构上,不要把眼光总放在本省、本市,可以扩大范围,把眼光投向外省外市。
5.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让每位教师都认识到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并有针对性,让每位学生了解本行业情况,同时要对农业行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每位学生摒弃旧的就业观,树立新的就业理念,强化市场理念,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困难与机遇的关系。同时让每位学生明白,自主创业是最富有挑战性的,也是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的。树立信心,适应新的就业形势,跟上社会就业方式的变化。
综上所述,农业类职业学校应该要充分地考虑到本行业培养的教育属性,要统一与特色并重,积极融入社会。以素质和能力为培养目标,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对实践能力的磨砺,搞好对培养农业类人才教育的工作,多多培养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技能型、实用型的人才。人才,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推动力量,充分发挥其为新农村建设输送新鲜血液,让农业类职业学校培养出一大批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能带领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永良,张学琴.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6):51-52.
[2]刘滨谊.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哲学[J].中国园林,2008,(1):12-15.
[3]韦巧燕.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认识[J].高教论坛,2006,(2).
[4]崔富春.高等农业院校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