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委书记娄勤俭在调研南京江北新区时强调,要努力把江北新区打造成长江经济带的创新支点,在新区建设中走在全国前列,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支撑。自2015年获批设立国家级新区以来,江北新区按照国家批复的“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和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战略定位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区质量”初步显现。2017年,江北新区直管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069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发明专利获批数量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省、市水平,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当前江北新区的发展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全国新区中的综合排位与江苏经济大省、科教大省的地位还不相适应,需要以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更高的追求来把握新方位新坐标,贯彻发展新理念新要求,全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创新支点。下一步,江北新区将更加突出创新驱动主攻方向,着力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把贯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聚焦到“三个第一”的科学论断上来,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落实到中央决策和省委部署上来,努力在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发展方面走在前列。
对标新区第一方阵,着力在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走在前列。紧扣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基地”发展要求,加快打造层次高、创新活跃、创新主体高度融合的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重要基地,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创新力和带动力。一是加快打造一流科创载体。以国家级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整合区内各类产业载体与创新平台,加快形成以产业技术研创园为核心,以在宁高校优质科教资源为支撑,以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为产业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力争到2025年,南京高新区综合排名进入国家级高新区前10位,形成以国家级高新区为龙头、专业化产业平台为支撑,名校名所深度融合,名企名家不断涌现的创新发展格局。二是加快引进一流研发机构与科教资源。聚焦“国家科技创新2030”,加快引进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深化校地融合,加强与中科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战略合作,与东南大学共建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建先进生物技术研究院,与南京医科大学共建江苏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加快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本部建设,全面提升产学研精准对接水平,引导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在新区集聚。三是加快形成一流创新成果。积极争取参与承担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开展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围绕“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建设,重点推进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力争在智能制造、5G通信、人工智能、精準医疗等方面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不断增加创新驱动的源头供给。
突出产业竞争力,着力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上走在前列。按照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定位与南京“4+4+1”现代产业体系布局要求,江北新区重点建设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与现代物流、科技服务“4+2”现代产业体系。“十三五”期间,新区进一步聚焦产业发展重点,以集成电路、生命医药和新金融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为特色的产业竞争核心优势。一是大力实施高企倍增计划。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著名科学家、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或创新创业团队在新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项目孵化,力争到2025年建设新型研发机构80家,衍生孵化科技型企业100家。积极推进“小升高”“高升规”,到2025年集聚创新型领军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二是大力打造新兴产业集群。依托台积电、紫光等龙头项目,大力实施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以及终端应用项目全产业链集聚,推动芯片设计创新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芯片之城”。积极推进生物医药创新谷、健康大数据产业应用园与健康服务产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打造以基因细胞产业为引领的生命健康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成为服务能力辐射全国的“基因之城”。以国际化标准建设扬子江新金融集聚区,打造具有强大资本吸纳能力、产融结合能力和创新转化能力的长三角新金融中心。三是大力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平台。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未来产业在新区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江北新区大数据产业园等应用示范工程建设,鼓励相关领域的领先企业总部、研发机构落户,培育出更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打造未来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与发力点。
强化要素集聚力,着力在改善营商发展环境、推动更高层次开放合作上走在前列。充分发挥江北新区连接南北、沟通沿海与内地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探索将先行先试政策与体制机制向周边区域推广共享,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与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发挥国家级新区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一是高标准营造国际营商新环境。深入推行“不见面审批”改革,努力建成审批事项最少、创新活力最强、审批效率最高的国家级新区“放管服”改革标杆。实施知识产权“三合一”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构建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和中介服务,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机制。二是高品质打造产城融合新社区。聚焦33.2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加快推进新金融中心、国际健康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国际创新创业共享空间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生活设施完善、社交接触频繁、创新创业活跃的新型“科技+产业+生活”社区。积极开展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和“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试点,大力推进“智慧政务”“智慧城建”“智慧民生”建设,打造“智慧新区”。三是高水平开展对外开放新合作。大力推进服务贸易改革创新试点,积极推进总部经济与服务型经济招商,打造区域贸易与金融枢纽。聚焦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高水平教育和研发领域开展对外合作,通过建设剑桥大学-南京科创中心、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美“生命可持续研发中心”等中外合作研发机构,吸引聚集高水平人力资本,形成全球科学前沿的开拓能力和技术前沿的创新能力。
提升人才创造力,着力在构建一流人才队伍、厚植人才发展优势上走在前列。加快形成以人为核心的创新要素配置体系,创造有利于新区全面发展的人才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一是加快实施产业“引人”。制定并实施“创业江北”十条政策,充分发挥创业领军人才的带动作用和新区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的吸附效应,围绕新区重大科技产业创新需求,积极培育重点产业领域、重点创新平台和重点科研岗位的科技创新人才。二是着力抓好事业“留人”。深入实施“百名顶尖专家领创行动”和海外人才“345”引进计划,聚焦新区“4+2”产业体系实施“创业江北”人才计划,实行特殊人才特别举荐制度和企业“高薪聘高人”制度,加快培育、集聚和使用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充分发挥新区海外引才工作站作用,不断完善与海外知名企业、著名高校、科研院所、高端人才中介组织等的联系机制,建立稳定的人才引进渠道。三是努力营造环境“聚人”。积极探索设立高水平教育研发“特区”,实行特殊体制和政策,汇聚全球一流高校和顶尖人才,形成最有利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环境与机制。实施大学生“宁聚计划”,推行“零门槛”“零成本”就业创业服务,5年内吸纳10万名大学生落户新区。对经认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高层次人才,提供多种安居保障措施,让新区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实现梦想的热土。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
责任编辑:王 婷
对标新区第一方阵,着力在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上走在前列。紧扣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基地”发展要求,加快打造层次高、创新活跃、创新主体高度融合的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重要基地,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创新力和带动力。一是加快打造一流科创载体。以国家级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整合区内各类产业载体与创新平台,加快形成以产业技术研创园为核心,以在宁高校优质科教资源为支撑,以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为产业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力争到2025年,南京高新区综合排名进入国家级高新区前10位,形成以国家级高新区为龙头、专业化产业平台为支撑,名校名所深度融合,名企名家不断涌现的创新发展格局。二是加快引进一流研发机构与科教资源。聚焦“国家科技创新2030”,加快引进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深化校地融合,加强与中科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战略合作,与东南大学共建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建先进生物技术研究院,与南京医科大学共建江苏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加快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本部建设,全面提升产学研精准对接水平,引导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在新区集聚。三是加快形成一流创新成果。积极争取参与承担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开展重大科技专项研究,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围绕“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建设,重点推进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力争在智能制造、5G通信、人工智能、精準医疗等方面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不断增加创新驱动的源头供给。
突出产业竞争力,着力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上走在前列。按照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定位与南京“4+4+1”现代产业体系布局要求,江北新区重点建设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与现代物流、科技服务“4+2”现代产业体系。“十三五”期间,新区进一步聚焦产业发展重点,以集成电路、生命医药和新金融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为特色的产业竞争核心优势。一是大力实施高企倍增计划。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著名科学家、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或创新创业团队在新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项目孵化,力争到2025年建设新型研发机构80家,衍生孵化科技型企业100家。积极推进“小升高”“高升规”,到2025年集聚创新型领军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二是大力打造新兴产业集群。依托台积电、紫光等龙头项目,大力实施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以及终端应用项目全产业链集聚,推动芯片设计创新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芯片之城”。积极推进生物医药创新谷、健康大数据产业应用园与健康服务产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打造以基因细胞产业为引领的生命健康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成为服务能力辐射全国的“基因之城”。以国际化标准建设扬子江新金融集聚区,打造具有强大资本吸纳能力、产融结合能力和创新转化能力的长三角新金融中心。三是大力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平台。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未来产业在新区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江北新区大数据产业园等应用示范工程建设,鼓励相关领域的领先企业总部、研发机构落户,培育出更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打造未来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与发力点。
强化要素集聚力,着力在改善营商发展环境、推动更高层次开放合作上走在前列。充分发挥江北新区连接南北、沟通沿海与内地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探索将先行先试政策与体制机制向周边区域推广共享,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与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发挥国家级新区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一是高标准营造国际营商新环境。深入推行“不见面审批”改革,努力建成审批事项最少、创新活力最强、审批效率最高的国家级新区“放管服”改革标杆。实施知识产权“三合一”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构建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和中介服务,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机制。二是高品质打造产城融合新社区。聚焦33.2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加快推进新金融中心、国际健康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国际创新创业共享空间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生活设施完善、社交接触频繁、创新创业活跃的新型“科技+产业+生活”社区。积极开展国家“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和“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试点,大力推进“智慧政务”“智慧城建”“智慧民生”建设,打造“智慧新区”。三是高水平开展对外开放新合作。大力推进服务贸易改革创新试点,积极推进总部经济与服务型经济招商,打造区域贸易与金融枢纽。聚焦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高水平教育和研发领域开展对外合作,通过建设剑桥大学-南京科创中心、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美“生命可持续研发中心”等中外合作研发机构,吸引聚集高水平人力资本,形成全球科学前沿的开拓能力和技术前沿的创新能力。
提升人才创造力,着力在构建一流人才队伍、厚植人才发展优势上走在前列。加快形成以人为核心的创新要素配置体系,创造有利于新区全面发展的人才总量势能、结构红利和素质资本叠加优势。一是加快实施产业“引人”。制定并实施“创业江北”十条政策,充分发挥创业领军人才的带动作用和新区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的吸附效应,围绕新区重大科技产业创新需求,积极培育重点产业领域、重点创新平台和重点科研岗位的科技创新人才。二是着力抓好事业“留人”。深入实施“百名顶尖专家领创行动”和海外人才“345”引进计划,聚焦新区“4+2”产业体系实施“创业江北”人才计划,实行特殊人才特别举荐制度和企业“高薪聘高人”制度,加快培育、集聚和使用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充分发挥新区海外引才工作站作用,不断完善与海外知名企业、著名高校、科研院所、高端人才中介组织等的联系机制,建立稳定的人才引进渠道。三是努力营造环境“聚人”。积极探索设立高水平教育研发“特区”,实行特殊体制和政策,汇聚全球一流高校和顶尖人才,形成最有利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环境与机制。实施大学生“宁聚计划”,推行“零门槛”“零成本”就业创业服务,5年内吸纳10万名大学生落户新区。对经认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高层次人才,提供多种安居保障措施,让新区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实现梦想的热土。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
责任编辑:王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