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镇农业经济是一种微观经济,其发展状况反映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水平,因此备受国家与农业各部门的重视。该文在评述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当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的优化策略,以期推动乡镇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乡镇农业经济;现状;经济结构;增长方式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2-16-02
对农业经济发展概念广泛认可的是“农业从业人员能够获得可持久且具有增长性的收入,与之相匹配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种持续的发展”[1]。进一步对这个定义进行剖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征:(1)经济的发展要超过人口增长比例;(2)发展的持续性;(3)生产的多样性;(4)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是农业从业者能够从农业经济发展中享有发展的成果。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必须遵循以上几个特点,并选择符合乡镇发展实际情况的特点,走出一条快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评述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微细胞,其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
1.1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这可以从乡镇农业的硬件设施与软件配套两个方面得到体现。在硬件设施发展层面,农业机械化的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的水利设施逐渐完备,包括机井建设、农田水渠建设等;农业的播种、收割、运输等设备逐步完善并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乡镇“村村通”公路工程,农民社区建设,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如健身广场、垃圾箱、路灯、电箱、摄像头等都逐步开展,效果显著,大大便利了乡镇农民的生活。在软件配套方面,不断有高科技人下乡指导农业生产,乡镇社区也不断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前沿农业信息的传播;乡镇经济市场发展逐步规范,乡镇农业经济开始重视经济发展规律,探索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利用先进的经济发展理念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
1.2 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变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不再走盲干、蛮干、资源粗放利用的增长道路,开始探索更符合当地乡镇农业特色的发展道路,比如在农业种植品种选择上,根据土地的特质与区域具体情况,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种,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扬长避短,发挥土地和地域资源的最大优势,提高农业产品的生产效率与质量,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再者,对土地利用方式开始转变,提高了乡镇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1.3 乡镇农业经济结构日益优化 虽然现在的乡镇农业经济依然是靠地吃饭,但并不是一味从事过去的那种传统的生产方式,而是思考更远的生产链,日益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比如建设食品加工厂,发展大棚养鸡、养鸭、养猪等。有的甚至办起了信息网站、餐饮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业的资源限制,农村人口素质偏低,农业基础建设投入不足,乡镇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2.1 乡镇农业经济结构中的农民素质偏低 老一辈的农民文化程度偏低。拥有高中学历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只有大约18%,而大部分新一代的高学历水平的农村劳动力都选择离开土地,进城务工或者进入乡镇从事非农企业工作,而留守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与儿童,因此整体上看,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呈现低学历、低素质的特点,文化与技能水平偏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进程,成为农业经济更快发展的一个瓶颈。
2.2 乡镇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虽然乡镇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升级,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还有很多的乡镇农村基础建设非常落后,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作业、粗放经营、小规模生产的农业时代,离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小的距离。很多乡镇没有发展非农产业,仍以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为主,很难增加农民的收入。由于乡镇自身财力有限,拿不出钱搞水利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只能依靠国家的投资。
2.3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有待改革 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经济管理体制,经济发展,管理先行。当前不少乡镇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松散,没有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妨碍了农业经济的管理效率。比如有的乡镇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没有与时俱进的改革管理手段与方法,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节奏,从而失去了管理本应具有的迅速反映能力与贯彻执行能力,不利于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化对策
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农业发展的大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撑,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3.1 提升乡镇农村人口素质 在我国,尤其是农村地区,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很大一部地区没有享受到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投入的成果,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制约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也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首先,应当将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政府部门的考核指标,促进对发展教育的重视,由于城乡发展的极不均衡,国家在出台相关教育政策方面,应当向农村地区倾斜。其次,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资金是否足额、及时到位关系到教育基础设施配套的供给。第三,各级农村教育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农村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教师的培养工作,鼓励再教育,促进农村教学水平的提升,保证教育质量。
3.2 加快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2.1 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型经营 土地作为农业生产中重要投入要素之一,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限制条件下,如何提高耕地的单位产出量是乡镇农业经济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乡镇农业生产应积极推进农地的适度流转,采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更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2.2 加快乡镇的产业结构调整 乡镇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特别是在贫困农村地区,资金、技术条件差,而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利用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强的特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深度开发农村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发展与其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好地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3.3 创新农业经济管理 要不断创新乡镇企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树立现代农业的管理思想,更新农业发展理念。用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的农业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经济发展;(2)建立特色乡镇企业,开发更多的农业产品。发展农业市场经济;(3)加大政府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投入力度,走科技致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肯四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143.
[2]杨鲲.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式与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08):1-2. (责编:张长青)
关键词:乡镇农业经济;现状;经济结构;增长方式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2-16-02
对农业经济发展概念广泛认可的是“农业从业人员能够获得可持久且具有增长性的收入,与之相匹配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一种持续的发展”[1]。进一步对这个定义进行剖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征:(1)经济的发展要超过人口增长比例;(2)发展的持续性;(3)生产的多样性;(4)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是农业从业者能够从农业经济发展中享有发展的成果。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必须遵循以上几个特点,并选择符合乡镇发展实际情况的特点,走出一条快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评述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微细胞,其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
1.1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这可以从乡镇农业的硬件设施与软件配套两个方面得到体现。在硬件设施发展层面,农业机械化的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的水利设施逐渐完备,包括机井建设、农田水渠建设等;农业的播种、收割、运输等设备逐步完善并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乡镇“村村通”公路工程,农民社区建设,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如健身广场、垃圾箱、路灯、电箱、摄像头等都逐步开展,效果显著,大大便利了乡镇农民的生活。在软件配套方面,不断有高科技人下乡指导农业生产,乡镇社区也不断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前沿农业信息的传播;乡镇经济市场发展逐步规范,乡镇农业经济开始重视经济发展规律,探索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利用先进的经济发展理念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
1.2 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变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不再走盲干、蛮干、资源粗放利用的增长道路,开始探索更符合当地乡镇农业特色的发展道路,比如在农业种植品种选择上,根据土地的特质与区域具体情况,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种,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扬长避短,发挥土地和地域资源的最大优势,提高农业产品的生产效率与质量,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再者,对土地利用方式开始转变,提高了乡镇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1.3 乡镇农业经济结构日益优化 虽然现在的乡镇农业经济依然是靠地吃饭,但并不是一味从事过去的那种传统的生产方式,而是思考更远的生产链,日益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比如建设食品加工厂,发展大棚养鸡、养鸭、养猪等。有的甚至办起了信息网站、餐饮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业的资源限制,农村人口素质偏低,农业基础建设投入不足,乡镇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2.1 乡镇农业经济结构中的农民素质偏低 老一辈的农民文化程度偏低。拥有高中学历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只有大约18%,而大部分新一代的高学历水平的农村劳动力都选择离开土地,进城务工或者进入乡镇从事非农企业工作,而留守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与儿童,因此整体上看,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呈现低学历、低素质的特点,文化与技能水平偏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进程,成为农业经济更快发展的一个瓶颈。
2.2 乡镇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虽然乡镇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升级,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还有很多的乡镇农村基础建设非常落后,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作业、粗放经营、小规模生产的农业时代,离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小的距离。很多乡镇没有发展非农产业,仍以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为主,很难增加农民的收入。由于乡镇自身财力有限,拿不出钱搞水利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只能依靠国家的投资。
2.3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有待改革 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经济管理体制,经济发展,管理先行。当前不少乡镇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松散,没有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妨碍了农业经济的管理效率。比如有的乡镇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没有与时俱进的改革管理手段与方法,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节奏,从而失去了管理本应具有的迅速反映能力与贯彻执行能力,不利于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化对策
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农业发展的大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撑,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3.1 提升乡镇农村人口素质 在我国,尤其是农村地区,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很大一部地区没有享受到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投入的成果,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制约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也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从而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首先,应当将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政府部门的考核指标,促进对发展教育的重视,由于城乡发展的极不均衡,国家在出台相关教育政策方面,应当向农村地区倾斜。其次,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资金是否足额、及时到位关系到教育基础设施配套的供给。第三,各级农村教育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农村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教师的培养工作,鼓励再教育,促进农村教学水平的提升,保证教育质量。
3.2 加快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2.1 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型经营 土地作为农业生产中重要投入要素之一,在有限的土地资源限制条件下,如何提高耕地的单位产出量是乡镇农业经济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乡镇农业生产应积极推进农地的适度流转,采取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更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2.2 加快乡镇的产业结构调整 乡镇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特别是在贫困农村地区,资金、技术条件差,而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利用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强的特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深度开发农村地区特有的自然资源,发展与其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好地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3.3 创新农业经济管理 要不断创新乡镇企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树立现代农业的管理思想,更新农业发展理念。用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的农业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经济发展;(2)建立特色乡镇企业,开发更多的农业产品。发展农业市场经济;(3)加大政府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投入力度,走科技致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肯四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143.
[2]杨鲲.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式与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08):1-2. (责编:张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