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教师在跳高和跨栏技术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对分解动作普遍掌握较好,可一进入完整的技术练习就动作变形,与分解动作教学相比,同一学生则判若两人,这固然存在着组织上的原因(分解教学与完整教学缺乏有机联系),但更多是心理障碍所致,如:紧张、恐惧、胆怯等等。对我校学生的调查表明,在跳高和跨栏练习中,存在上述心理障碍者占40%以上,背越式跳高高达50%左右。由此可见,技术教学必须与培养学生勇敢、果断、顽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紧密结合,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 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当教学内容具有一定危险性时,部分学生往往表现出神经系统高度紧张,导致肌肉僵硬、协调性差、动作多余、记忆和思考能力降低等,这不仅为学习新的技术增加了困难,而且也使原已掌握的技能遭到破坏。譬如:当跳高的落地动作成为负担时,过竿动作就容易变形,怕用肩背着地不敢充分完成弓背动作,甚至由于心理负担而忽视了整个技术,表现为助跑紧张、起跳不敢加速、节奏乱、起跳不果断以及起跳时过早地倒向横竿等等。又如学习跨栏时,由于担心碰栏架、跌倒而导致起跨前减速、起跨距离过短、两大腿夹角不敢打开而形同跳栏。产生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有精神方面的,如意志薄弱、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或有碰痛、摔伤等经历;也有身体方面的影响,如身体状况欠佳、疲劳、无力等;还有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同学甚至老师的轻视或讥笑,以及天气不好、场地不符合规格等。
二、 克服心理障碍的措施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自然受学习动机所支配,主要表现为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的差异。要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应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的、持久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还来自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为此,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生动活泼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切记空洞的说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
2. 示范要富有喜动性。示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动作的表象,学生掌握技术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利用表象。教师的示范动作舒展大方、精湛优雅,对技术就会利落、准确得多,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示范能给学生以轻松的美感,有助于他们消除紧张心理,而代之以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积极情绪。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对示范动作认真练习,力求达到系统化、规范化。讲解语言简练、清晰生动、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则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譬如:跳高起跳的动作要领,用摆、蹬、提、拨、顶五个字来概括,既形象又明确。
3. 适宜的练习手段。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运动能力,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接受能力强、掌握动作快,反之,消极情绪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表现为注意力分散、缺乏自信心、判断迟钝、肢体不听指挥等。例如第一次跨栏跌倒或碰痛时,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会产生紧张、恐惧,丧失信心,以后的练习就会显得缩手缩脚。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诱导学生产生增力情感,必要时适当调整技术难度,如学习跨栏时,可先让学生跨一根由教师拿着并能随时调节高度的细竹竿,待动作基本形成后再跨越以细木条代替栏板的简易栏,再将栏板平放在栏架上(一碰即掉),并逐渐升高栏架高度,最后跨正式栏架。采用这种教学手段,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增力情感,从而克服恐惧心理,增长信心,加快教学进程。
4. 用暗示和错觉。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的过程。如“望梅止渴”,就是运用暗示的作用来振作人的精神。接受暗示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类心理学方面的正常表现。暗示与说服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从“正门”,而是从“后门”或“侧门”进入意识的。例如笔者在教跨栏步与栏间步相结合的技术中,当栏间距增加到一定程度(8.9m)时,部分学生由于害怕栏间三步上不去栏,下栏后就不敢积极前跑,以致完不成栏间步的任务。第二次上课,在宣布本课内容的任务时,要求跨8.7m的栏距(暗示),但实际丈量的栏距仍然是8.9m(暗示手段)。虽然学生感到比以前跨8.7m吃力,却以为是自己体力不足所致,因而能反复练习,努力完成课堂任务。临下课时再告诉学生已完成的栏间距是8.9m,学生就会表现得喜笑颜开,眉飞色舞,增力情绪油然而生。
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时候,由于环境及生理差异,往往会产生不正确的知觉,这就是错觉。掌握错觉规律,利用错觉现象来提高教学效果,对体育老师来说十分重要。如在跨栏教学中,在跨越新高度的栏架之前,可让学生先跨同等高度的橡皮筋或长竹竿。由于加大了宽度,学生会产生几何图形的错觉,误认为降低了高度。起初,教师并不需要告诉学生跨越的高度,练习一段时间后,可以请一名学生来丈量并当众宣布实际高度,学生会产生一种增力情绪。此时,再开始跨同高度的活动栏架,学生就不会产生胆怯心理了。
5. 运用理论知识克服心理障碍。体育运动是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综合,学生完成技术动作不好,往往由于不善思考。如果模仿时心不在焉,其效果更值得思考。这就是说,必须正确地利用表象,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即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果断是以正确的认识为前提,以大胆、勇敢为条件的。据此,我在跳高、跨栏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用了一些方法,效果颇好。如有的学生学习背越式跳高时担心落不到垫子上,我们便故意将错就错地要求学生助跑起跳后落在起跳点上,结果没有一个学生做到这一点,全落在离起跳点1m左右处,这时回过头来解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助跑起跳后,由于惯性的关系,人体仍然保持一定的水平速度,必然继续向前移动。用脚落地腾空时间较短,但尚能向前移动1m,那么用背部落地,人体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便长,最少可向前运动2m以上,因此,完全不必担心起跳后落不到垫上。相反,如果不敢助跑,速度太慢,腾空后水平速度过小,反而更容易落不到垫子上。由于从原理和实践弄清了这个道理,学生的心理障碍得到了排除。
除上述方法外,教师更应该关心和鼓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加强保护措施等等。
三、 建议
1. 在分析纠正学生的技术错误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并找出解决的办法。这种做法也适应一些无危险性的项目。
2.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根据实际,做到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地预防和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切忌粗心大意或漠然置之。
3. 建议在中学的田径教材中充实有关心理学方面的教学内容,特别在“常见错误动作产生原因和纠正方法”中增补心理因素的分析,以有效地排除学生学习时的心理障碍。
(通渭县第二中学)
一、 心理障碍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当教学内容具有一定危险性时,部分学生往往表现出神经系统高度紧张,导致肌肉僵硬、协调性差、动作多余、记忆和思考能力降低等,这不仅为学习新的技术增加了困难,而且也使原已掌握的技能遭到破坏。譬如:当跳高的落地动作成为负担时,过竿动作就容易变形,怕用肩背着地不敢充分完成弓背动作,甚至由于心理负担而忽视了整个技术,表现为助跑紧张、起跳不敢加速、节奏乱、起跳不果断以及起跳时过早地倒向横竿等等。又如学习跨栏时,由于担心碰栏架、跌倒而导致起跨前减速、起跨距离过短、两大腿夹角不敢打开而形同跳栏。产生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有精神方面的,如意志薄弱、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或有碰痛、摔伤等经历;也有身体方面的影响,如身体状况欠佳、疲劳、无力等;还有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同学甚至老师的轻视或讥笑,以及天气不好、场地不符合规格等。
二、 克服心理障碍的措施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自然受学习动机所支配,主要表现为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的差异。要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应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的、持久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还来自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为此,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生动活泼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切记空洞的说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
2. 示范要富有喜动性。示范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动作的表象,学生掌握技术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利用表象。教师的示范动作舒展大方、精湛优雅,对技术就会利落、准确得多,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示范能给学生以轻松的美感,有助于他们消除紧张心理,而代之以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积极情绪。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对示范动作认真练习,力求达到系统化、规范化。讲解语言简练、清晰生动、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则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譬如:跳高起跳的动作要领,用摆、蹬、提、拨、顶五个字来概括,既形象又明确。
3. 适宜的练习手段。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运动能力,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接受能力强、掌握动作快,反之,消极情绪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表现为注意力分散、缺乏自信心、判断迟钝、肢体不听指挥等。例如第一次跨栏跌倒或碰痛时,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会产生紧张、恐惧,丧失信心,以后的练习就会显得缩手缩脚。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诱导学生产生增力情感,必要时适当调整技术难度,如学习跨栏时,可先让学生跨一根由教师拿着并能随时调节高度的细竹竿,待动作基本形成后再跨越以细木条代替栏板的简易栏,再将栏板平放在栏架上(一碰即掉),并逐渐升高栏架高度,最后跨正式栏架。采用这种教学手段,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增力情感,从而克服恐惧心理,增长信心,加快教学进程。
4. 用暗示和错觉。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的过程。如“望梅止渴”,就是运用暗示的作用来振作人的精神。接受暗示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类心理学方面的正常表现。暗示与说服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从“正门”,而是从“后门”或“侧门”进入意识的。例如笔者在教跨栏步与栏间步相结合的技术中,当栏间距增加到一定程度(8.9m)时,部分学生由于害怕栏间三步上不去栏,下栏后就不敢积极前跑,以致完不成栏间步的任务。第二次上课,在宣布本课内容的任务时,要求跨8.7m的栏距(暗示),但实际丈量的栏距仍然是8.9m(暗示手段)。虽然学生感到比以前跨8.7m吃力,却以为是自己体力不足所致,因而能反复练习,努力完成课堂任务。临下课时再告诉学生已完成的栏间距是8.9m,学生就会表现得喜笑颜开,眉飞色舞,增力情绪油然而生。
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时候,由于环境及生理差异,往往会产生不正确的知觉,这就是错觉。掌握错觉规律,利用错觉现象来提高教学效果,对体育老师来说十分重要。如在跨栏教学中,在跨越新高度的栏架之前,可让学生先跨同等高度的橡皮筋或长竹竿。由于加大了宽度,学生会产生几何图形的错觉,误认为降低了高度。起初,教师并不需要告诉学生跨越的高度,练习一段时间后,可以请一名学生来丈量并当众宣布实际高度,学生会产生一种增力情绪。此时,再开始跨同高度的活动栏架,学生就不会产生胆怯心理了。
5. 运用理论知识克服心理障碍。体育运动是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综合,学生完成技术动作不好,往往由于不善思考。如果模仿时心不在焉,其效果更值得思考。这就是说,必须正确地利用表象,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即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果断是以正确的认识为前提,以大胆、勇敢为条件的。据此,我在跳高、跨栏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用了一些方法,效果颇好。如有的学生学习背越式跳高时担心落不到垫子上,我们便故意将错就错地要求学生助跑起跳后落在起跳点上,结果没有一个学生做到这一点,全落在离起跳点1m左右处,这时回过头来解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助跑起跳后,由于惯性的关系,人体仍然保持一定的水平速度,必然继续向前移动。用脚落地腾空时间较短,但尚能向前移动1m,那么用背部落地,人体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便长,最少可向前运动2m以上,因此,完全不必担心起跳后落不到垫上。相反,如果不敢助跑,速度太慢,腾空后水平速度过小,反而更容易落不到垫子上。由于从原理和实践弄清了这个道理,学生的心理障碍得到了排除。
除上述方法外,教师更应该关心和鼓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加强保护措施等等。
三、 建议
1. 在分析纠正学生的技术错误时,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并找出解决的办法。这种做法也适应一些无危险性的项目。
2.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根据实际,做到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地预防和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切忌粗心大意或漠然置之。
3. 建议在中学的田径教材中充实有关心理学方面的教学内容,特别在“常见错误动作产生原因和纠正方法”中增补心理因素的分析,以有效地排除学生学习时的心理障碍。
(通渭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