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有效提问,即是围绕着教学重难点,直指本质的,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能激活学生思维的一种师生互动的提问方式。它与传统的“繁杂小碎”的提问相对立,更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提问,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思维的灵动,让课堂更加富有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有效提问;让理解更深入;让学习更主动
一、 有效提问,让思维更开放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封闭性的提问——“是不是”“对吗?”“你同意吗?”充斥着整堂课,显而易见,这样的问题是花费较短时间的即时性思考问题,甚至孩子无需思考,只要回答“对”“是”“同意”就可以了,这种反复无效的追问,仅仅停留在孩子思维的最浅层,它除了会给孩子带来思维的惰性,使孩子看起来更像是装知识的容器,对孩子长久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了适应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我们急需抛弃这种“非此即彼”的提问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你是怎样想的?”“你有不同的方法吗?”“你能解释出其中的道理吗?”这一类开放性的问题,它会拓宽孩子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比如:四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数对的写法是人为规定的,约定俗成的,如果将数对的标准模型直接呈现给孩子,那么孩子所接受到的是冰冷的知识和结论,而缺乏火热的探究过程,这样会抹杀孩子个性化的思维和体验,无法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启发孩子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师:刚才大家感受到了用第几排第几个表述起来十分不方便,你能发明一种新的办法,让记录起来又简便又迅速吗?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独立创造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生活动,略)。
經过大家的讨论,同学们达成一致:加逗号是为了把两个数字隔开,而加括号是为了和外面的数隔离开,所以这种写法比较完善。
师:你们和数学家想一块去了,我们通常就是用(4,3)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这种写法在数学上是有名字的——数对。
在这个案例中,我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对的创造过程,通过几个问题:“你能做个小发明家,创造出一种简单的方法,记录起来又方便又迅速吗?”这一个问题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孩子们在宽松的氛围中,敢于展开思维,进行大胆创造,尊重了不同学生的个体认知水平,接着,又借助了问题:“看着这些方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能评价一下吗?”打开学生的思维,在各种方法的对比中,逐步逼近了数对的本质特征,凸显了数对的价值,这样的问题既拓宽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又调动起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引领了孩子自主学习的发生,问题便是有效的。
二、 有效提问,让理解更深入
“学讲方式”的核心理念便是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只有自己学进去了,才能讲出来,教别人。而讲出来的过程对自己来说,又是更好的学进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孩子面对一道题目的时候,能顺利解决出来,很快得到答案,但下次换汤不换药的时候,遇到类似的题目又不知如何下手,不少家长和老师为此感到困惑,到底孩子是理解了多少,为什么同种类型的问题,有时会做,有时不会呢?归根结底,他们虽然表面上是解决了问题,但没有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中去,也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要让孩子真正的深入理解,必须让他们学会“讲道理”。罗鸣亮老师说过:“我们要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即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储备理解新的东西,并把这一个理解的过程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出来,只有“讲出来”了,孩子才会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尽可能的通过在知识的重点处有效提问,诱导孩子围绕着问题来“讲数学”。
最近,学习了张齐华老师三个版本的圆的认识,最后一个版本最具有时代感,他尊重了学生原生态的想法,并注重让孩子去说理。教师用几个核心大问题统领全课,如“长方形、正方形是由两个数据决定大小的,那圆的大小是由什么数据决定的呢?”“圆的直径为什么都是无数条?你能讲讲道理吗?”这些问题激发了孩子思考的欲望,孩子们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方式进行解决,并有理有据的阐明道理,探寻到知识的源头,加深对圆的感悟和理解,使学习走向深入。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在知识的重难点处要设计有效性问题,引领孩子围绕问题展开思辨,道理讲得透彻了,学习也就更深入了。
三、 有效提问,让学习更主动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要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教师就得逐渐退出这个舞台。鸟妈妈喂宝宝,是一次次的将虫子送到宝宝的嘴里,让鸟宝宝不费吹灰之力能享受到美食,还是教给宝宝捕食的技巧,让鸟宝宝自己寻找生存之道,哪种方法能让鸟宝宝走的更远?显而易见,当有一天,鸟妈妈不在的时候,后者却可以在世界上顽强的生存下来,因为它具备了独立生存的本领,我们的学生何尝不是这样的呢。传统的课堂,教师一口一口的“喂”,“喂”出的是一个个只会做题的机器,而孩子们是要回馈社会的生命个体,所以“授之以渔”才是教师应该做的,我们要适度的退让,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而要真正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有效的课堂提问方式起了决定性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总是“师问生答”,孩子即使有了疑问,也不敢问。其实在面对新知识时,很多孩子是有问题的,我们要鼓励孩子大胆质疑,只有敢问,才会有思考,有创新。所以,在当今的课堂中,我们要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孩子,让所有的孩子互动起来。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提问方式多元。提问的有效性不仅仅体现在教师提问,还有学生之间互相提问,这学期开展了“小组内互相提问”“男女生比赛提问”,组与组之间开展“我问你答”“比比谁的提问更有价值”,经常性的举行“提问大比拼”,不仅仅提高了孩子的问题意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他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贯穿着整堂课,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起来,孩子的生命个体得到尊重,真正落实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
夏友立,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市铜山区单集镇八湖小学。
关键词:有效提问;让理解更深入;让学习更主动
一、 有效提问,让思维更开放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封闭性的提问——“是不是”“对吗?”“你同意吗?”充斥着整堂课,显而易见,这样的问题是花费较短时间的即时性思考问题,甚至孩子无需思考,只要回答“对”“是”“同意”就可以了,这种反复无效的追问,仅仅停留在孩子思维的最浅层,它除了会给孩子带来思维的惰性,使孩子看起来更像是装知识的容器,对孩子长久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了适应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我们急需抛弃这种“非此即彼”的提问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你是怎样想的?”“你有不同的方法吗?”“你能解释出其中的道理吗?”这一类开放性的问题,它会拓宽孩子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比如:四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数对的写法是人为规定的,约定俗成的,如果将数对的标准模型直接呈现给孩子,那么孩子所接受到的是冰冷的知识和结论,而缺乏火热的探究过程,这样会抹杀孩子个性化的思维和体验,无法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启发孩子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师:刚才大家感受到了用第几排第几个表述起来十分不方便,你能发明一种新的办法,让记录起来又简便又迅速吗?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独立创造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生活动,略)。
經过大家的讨论,同学们达成一致:加逗号是为了把两个数字隔开,而加括号是为了和外面的数隔离开,所以这种写法比较完善。
师:你们和数学家想一块去了,我们通常就是用(4,3)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这种写法在数学上是有名字的——数对。
在这个案例中,我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对的创造过程,通过几个问题:“你能做个小发明家,创造出一种简单的方法,记录起来又方便又迅速吗?”这一个问题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孩子们在宽松的氛围中,敢于展开思维,进行大胆创造,尊重了不同学生的个体认知水平,接着,又借助了问题:“看着这些方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能评价一下吗?”打开学生的思维,在各种方法的对比中,逐步逼近了数对的本质特征,凸显了数对的价值,这样的问题既拓宽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又调动起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引领了孩子自主学习的发生,问题便是有效的。
二、 有效提问,让理解更深入
“学讲方式”的核心理念便是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只有自己学进去了,才能讲出来,教别人。而讲出来的过程对自己来说,又是更好的学进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孩子面对一道题目的时候,能顺利解决出来,很快得到答案,但下次换汤不换药的时候,遇到类似的题目又不知如何下手,不少家长和老师为此感到困惑,到底孩子是理解了多少,为什么同种类型的问题,有时会做,有时不会呢?归根结底,他们虽然表面上是解决了问题,但没有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中去,也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要让孩子真正的深入理解,必须让他们学会“讲道理”。罗鸣亮老师说过:“我们要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即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储备理解新的东西,并把这一个理解的过程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出来,只有“讲出来”了,孩子才会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尽可能的通过在知识的重点处有效提问,诱导孩子围绕着问题来“讲数学”。
最近,学习了张齐华老师三个版本的圆的认识,最后一个版本最具有时代感,他尊重了学生原生态的想法,并注重让孩子去说理。教师用几个核心大问题统领全课,如“长方形、正方形是由两个数据决定大小的,那圆的大小是由什么数据决定的呢?”“圆的直径为什么都是无数条?你能讲讲道理吗?”这些问题激发了孩子思考的欲望,孩子们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方式进行解决,并有理有据的阐明道理,探寻到知识的源头,加深对圆的感悟和理解,使学习走向深入。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在知识的重难点处要设计有效性问题,引领孩子围绕问题展开思辨,道理讲得透彻了,学习也就更深入了。
三、 有效提问,让学习更主动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课堂要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教师就得逐渐退出这个舞台。鸟妈妈喂宝宝,是一次次的将虫子送到宝宝的嘴里,让鸟宝宝不费吹灰之力能享受到美食,还是教给宝宝捕食的技巧,让鸟宝宝自己寻找生存之道,哪种方法能让鸟宝宝走的更远?显而易见,当有一天,鸟妈妈不在的时候,后者却可以在世界上顽强的生存下来,因为它具备了独立生存的本领,我们的学生何尝不是这样的呢。传统的课堂,教师一口一口的“喂”,“喂”出的是一个个只会做题的机器,而孩子们是要回馈社会的生命个体,所以“授之以渔”才是教师应该做的,我们要适度的退让,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体,而要真正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有效的课堂提问方式起了决定性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总是“师问生答”,孩子即使有了疑问,也不敢问。其实在面对新知识时,很多孩子是有问题的,我们要鼓励孩子大胆质疑,只有敢问,才会有思考,有创新。所以,在当今的课堂中,我们要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孩子,让所有的孩子互动起来。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提问方式多元。提问的有效性不仅仅体现在教师提问,还有学生之间互相提问,这学期开展了“小组内互相提问”“男女生比赛提问”,组与组之间开展“我问你答”“比比谁的提问更有价值”,经常性的举行“提问大比拼”,不仅仅提高了孩子的问题意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他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一个个有价值的问题贯穿着整堂课,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起来,孩子的生命个体得到尊重,真正落实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
夏友立,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市铜山区单集镇八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