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现代教育技术飞速进步。作为高科技产物的计算机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特魅力。在数学课堂上,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方式在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使—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应合理应用它。
直观形象应适度
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是多媒体的长处,但数学教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因而数学课堂教学的直观应有个限度。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往往利用计算机展示大量实物让学生观察,帮助建立圆的概念。然而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建立的仅仅是圆的表象,大量的直观事物并不能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圆的概念。因此,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除去非本质的东西,只留下圆的外形。接着,从圆的任意一处开始以闪动的点沿着周围闪烁运动,再提问:圆是怎样得到的?还可以利用圆内一条直径的旋转运动来认识圆的特征,而数条直径的交点即是圆心。即利用实物直观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再运用形象思维来认识事物本质,最后建立抽象的概括性经验。
强化训练应适量
由于微机辅助教学能实现大容量、高密度的信息交换,教师就容易过多地加大课堂练习量,从而使计算机机械地代替教师向学生按部就班地灌输知识,变成了换个方式的“现代化”的注入式教学。如在数学练习课中,由于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省却了课堂上抄题、板书的大量时间,加上屏幕切换过于迅速,容易使教师忽视学生的思维强度与节奏,致使练习过量,训练不能到位。这种在练习中变“人灌”为“机灌”,甚至是“人机共灌”的灌输式练习是有很大危害的。因而练习中应注意适量,及时反馈,重视思考。
模拟演示应适当
电脑模拟演示可以展示操作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最终促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然而,模拟操作并不能替代学生的动手操作,课堂上,学生该动手的地方还是要尽量让学生去动手。如何正确地处理好电脑模拟操作和学生动手操作的关系?电脑模拟操作应当成为学生动手操作的“催化剂”,适可而止。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要求学生动手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如果让学生直接动手,然后说出拼接方法,多数学生会茫然失措。这时,利用计算机课件鲜艳的色彩、旋转的画面,直观形象地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等一系列动感的画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方法,增强了操作的针对性与可思考性。但如果就此为止,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无从谈起,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再变换方式,加强动手操作,重点还应放在“动手”上,而不是“演示”。
教学节奏应适拍
掌握适拍的教学节奏是一门艺术。由于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呈现信息的速度快,教师则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的速度,相反却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节奏,使课堂教学变成“走马观花”式的教学。应有效地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在认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一特征时。利用计算机不过1分钟就可以解决,但学生思维显然跟不上。如果先闪烁一组相对的面帮助学生理解“相对”的含义,然后移动一个面进行重合比较,最后下出结论,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扎实、到位了。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善于控制教学的节奏,避免节奏过快。
资料搜集应适合
课件不应受完整教学秩序的束缚,应当是交互式的,可以是一个个有利于突破思维障碍、达到教学效果的“课件零碎”的“松散集合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完全能适当选择为我所用的部分“碎片”,加上自己搜集、积累的教学信息、资料制成的“课件碎片”整合成新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探索性地使用。这样可以避免选用同一课件就只能有一种教学设计的弊端,有利于培养师生双方的创造性,提高课件间的实用性,也有利于课件的推广使用。
师生关系应适位
课堂教学引人计算机辅助教学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变得更为突出,但并不可因此淡化教师的位置。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双主体”的说法,即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教”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二者的有机融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课题,不可以因计算机的介入而改变二者的关系。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合理地组织教学结构,确定发展目标,还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坚强的学习意志,合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门科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它的功能优势,正确加以认识和合理使用,才能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凸显其功效,从而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迈出强劲的步伐。
直观形象应适度
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是多媒体的长处,但数学教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因而数学课堂教学的直观应有个限度。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往往利用计算机展示大量实物让学生观察,帮助建立圆的概念。然而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建立的仅仅是圆的表象,大量的直观事物并不能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圆的概念。因此,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除去非本质的东西,只留下圆的外形。接着,从圆的任意一处开始以闪动的点沿着周围闪烁运动,再提问:圆是怎样得到的?还可以利用圆内一条直径的旋转运动来认识圆的特征,而数条直径的交点即是圆心。即利用实物直观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再运用形象思维来认识事物本质,最后建立抽象的概括性经验。
强化训练应适量
由于微机辅助教学能实现大容量、高密度的信息交换,教师就容易过多地加大课堂练习量,从而使计算机机械地代替教师向学生按部就班地灌输知识,变成了换个方式的“现代化”的注入式教学。如在数学练习课中,由于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省却了课堂上抄题、板书的大量时间,加上屏幕切换过于迅速,容易使教师忽视学生的思维强度与节奏,致使练习过量,训练不能到位。这种在练习中变“人灌”为“机灌”,甚至是“人机共灌”的灌输式练习是有很大危害的。因而练习中应注意适量,及时反馈,重视思考。
模拟演示应适当
电脑模拟演示可以展示操作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最终促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然而,模拟操作并不能替代学生的动手操作,课堂上,学生该动手的地方还是要尽量让学生去动手。如何正确地处理好电脑模拟操作和学生动手操作的关系?电脑模拟操作应当成为学生动手操作的“催化剂”,适可而止。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要求学生动手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如果让学生直接动手,然后说出拼接方法,多数学生会茫然失措。这时,利用计算机课件鲜艳的色彩、旋转的画面,直观形象地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等一系列动感的画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方法,增强了操作的针对性与可思考性。但如果就此为止,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无从谈起,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再变换方式,加强动手操作,重点还应放在“动手”上,而不是“演示”。
教学节奏应适拍
掌握适拍的教学节奏是一门艺术。由于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呈现信息的速度快,教师则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的速度,相反却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节奏,使课堂教学变成“走马观花”式的教学。应有效地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在认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一特征时。利用计算机不过1分钟就可以解决,但学生思维显然跟不上。如果先闪烁一组相对的面帮助学生理解“相对”的含义,然后移动一个面进行重合比较,最后下出结论,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扎实、到位了。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善于控制教学的节奏,避免节奏过快。
资料搜集应适合
课件不应受完整教学秩序的束缚,应当是交互式的,可以是一个个有利于突破思维障碍、达到教学效果的“课件零碎”的“松散集合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完全能适当选择为我所用的部分“碎片”,加上自己搜集、积累的教学信息、资料制成的“课件碎片”整合成新的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探索性地使用。这样可以避免选用同一课件就只能有一种教学设计的弊端,有利于培养师生双方的创造性,提高课件间的实用性,也有利于课件的推广使用。
师生关系应适位
课堂教学引人计算机辅助教学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变得更为突出,但并不可因此淡化教师的位置。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双主体”的说法,即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教”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二者的有机融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课题,不可以因计算机的介入而改变二者的关系。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合理地组织教学结构,确定发展目标,还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坚强的学习意志,合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门科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它的功能优势,正确加以认识和合理使用,才能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凸显其功效,从而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迈出强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