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愈发引人担忧,职业期望与就业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本文拟从大学生就业主体本身出发,探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多年后城乡大学生在职业期望的构成及特性上的差异及共性。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进行研究,对关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尤其是关于大学生职业期望的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析和综合,从而掌握本次研究所需要的有关材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通过对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整理、归纳和分组,总结出城乡大学生职业期望的现状,以及对城乡大学生在职业期望上的差异及共性做出解释。
【关键词】城乡;大学生;职业期望;比较研究
一、问题提出
本次研究从大学生自身层面出发,了解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弄潮儿的大学生的职业期望现状。在阅读大量文献后发现关于职业期望的研究多有提及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在人力资本、择业观念上造成的巨大影响。但大多只是进行简单的统计描述,相比较而言,另一类揭示隐藏在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背后的机理的研究则鲜有学者涉及,这与国内外大多以定量的方式展开研究有着莫大关系,也导致了有关职业期望实质、发展趋势等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有鉴于此,本文欲对家庭背景不同的城乡大学生的职业期望进行比较研究。试图探讨以下问题:(1)总体而言,现如今大学生职业期望的结构和特征是怎样的(2)发现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城乡大学生在经济、职业环境、声望地位、文化资本、自我价值实现这五大维度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及共性(3)从文化、经济、社会三大角度对这种差异及共性做出解释。
二、问卷设计及样本概况
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用于了解调查对象的性别、学历、家庭年收入和户籍地等人口学和社会经济特征。第二部分则是对不同维度的职业期望进行调查,分别为经济地位维度、声望地位维度、文化资本维度、职业环境维度、自我价值实现维度,从这五大维度分析出城乡大学生职业期望的差别及共性,给出本次研究的职业期望结构。问卷最后一部分将李宝仙、吴谅谅编制的《职业期望量表》进行改编,使之适合本次研究,形成新的职业期望量表。
研究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问卷的发放及回收,共计收回问卷135份,其中有效问卷130份。如下表1所示,剔除无效问卷后,男性样本为50人,占比38.5%,女性样本为80人,占比61.5%,女性略多于男性;在户籍地分布上,城市大学生为55人,占比42.3%,农村大学生为75人,占比57.7%;另外调查对象中本科生有122人,占比93.8%;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的大学生有110人,占比84.6%。
三、城乡大学生在职业期望上的实证分析
(一)对《职业期望量表》进行定量处理
问卷最后一部分将李宝仙、吴谅谅编制的《职业期望量表》进行改编,使之适合本次研究,形成新的职业期望量表。该量表主要探寻填卷人对期望职业中的项目的态度,比较城乡大学生在考虑职业时所受影响因素差异,此量表按五级记分,1-5分对应的分别是十分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和十分不重要,要求填答问卷的人根据自己实际想法,判断各项条目在职业选择时的相对重要性。改编的《职业期望量表》共设20个项目,分为物质及发展、声望地位和职业环境三个因素,其中物质及发展因素9个项目,声望地位5个项目,职业环境因素6个项目。
使用软件spss22.0对量表中有关职业期望的20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主要经过降维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如表1所示,20个职业期望项目被分成三个主成分因素,分别是F1(物质及发展因素)、F2(声望地位因素)、F3(职业环境因素),各因素的累计解释率为71.17%,每个维度下的变量所要测量的潜在特质相似,并且因素是可以命名的,因此提取出的3个维度的组合是合理的。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户籍地的大学生在F1(物质及发展因素)、F2(声望地位因素)、F3(职业环境因素)上是否存在差异进行检验。从表3可知,两组的总体方差齐性,因为在“列表方差相等性检验”框中的显著性F1、F2、F3分别为0.120、0.614、0.598,均大于0.05,则选择“已假设方差齐性”这一行的t检验结果,在表2中也只呈现了方差齐性得结果。在“平均值相等性的t检验”中显著性(双尾)的结果分别为0.287、0.857、0.064,均大于0.05,则接受零假设,说明这些数据的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与农村的大学生在提取出的F1(物质及发展因素)、F2(声望地位因素)、F3(职业环境因素)三个方面上并无明显差异。
(二)对职业期望项目重要性的排序
在本次使用的李克特量表中,有关职业期望的每一个项目都被分为“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十分不重要”五个等级。每个填答问卷的被试者需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判断在选择职业时是如何考虑各个项目的重要性的。排序的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一方面除却城市大学生认为符合兴趣爱好(v15)的重要性比职位福利好(v2)重要之外,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前7个项目是一致的,但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排序上不同性别、不同户籍的大学生有所不同。就全体被调查者而言,职业期望中最重要的项目顺序依次是:收入高(v1)、提供医疗、养老、住房公积金(v5)、晋升机会多(v8)、能提供更多学习机会(v20)、福利好(v2)、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机会均等(v7)、能发挥自己的才能(v4)。在性别层次上,男生和女生都把收入高(v1)排在了第一位,而对于提供医疗、养老、住房公积金(v5)这一项目,女生将其排在第二位,而男生将其排在第六位,体现出差异。由上表又可看出,城市大學生将收入高(v1)和住房公积金(v5)排在了二三位,认为晋升机会多最为重要,农村大学生则将收入高(v1)和住房公积金(v5)排在了第一位和第二位,晋升机会(v8)却只排到了第七位,可见城乡大学生对于收入的期望值大小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与在经济地位维度的职业期望差异分析结果不谋而和,而在对待自身发展的因素中,城市大学生的期待值大于农村大学生。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出国机会(v14)在任何层次上都处于末位,即无论是男生还是女士,亦或是来自农村或者城市的大学生都对出国的期待值极小,侧面反应了我国国内市场环境的提升,现有市场的职位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期待。 (三)经济收益预期对城乡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经济自古以来就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韦伯在研究社会不平等时,就主张从收入、权力、声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钱袋的鼓瘪”决定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能够得到多大程度的满足,故在考量职业声望时经济地位维度是不可或缺的。
对户籍地和期望月收入两变量进行交叉列联后,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城乡大学生在期望收入上没有显著差异,例如在所有城市大学生中有25.5%选择了6000-8000元的期望月收入,在所有农村大学生中有24.0%选择了6000-8000元的期望月收入,且可以得出卡方检验的结果,卡方检验的零检验是:城乡大学生的预期月收入没有差异。表中两种检验的双向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pearson系数0.505>0.05,概似比0.498>0.05),故而接受零假设,即城乡大学生对于薪酬的期待没有显著差异。确实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带给年轻人的压力越来越大,无论城市大学生还是农村大学生都希望能够有一份薪酬不匪的职业。
在经济地位维度涉及到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在于影响城乡大大学生制定起始薪酬的因素是如何分布的,表5是户籍地和Sqx的列联表(Sqx是定义出来的变量集,表示会影响制定起薪的各种因素),调查对象中的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数量上并不一致,因此选择在表5中录入某一影响因素在城市或农村大学生中的占比,故在此我们只需看各个因素在城市大学生或农村大学生中被选中的次数的多少。通过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城市大学生还是农村大学生都会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职业起薪,其中尤以就业地区经济水平、行业普遍薪资水平和个人能力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可见就业地区、从事行业以及对于个人自身综合素质的认知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对于职业薪资的期望,基于对职业期望项目的排序,薪酬作为极为重要的一项因素,会使得城乡大学生在在择业时更加注重就业地区、从事行业等因素。
利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对家庭年收入和对在偏远地区或中小城市就业的态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家庭年收入和对在偏远地区或中小城市就业的态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066,虽然大于0.05具有显著性,但是数值过小,显著不够明显。而根据本次研究所获数据以及前人研究表明,农村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大多低于城市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由此反映出,相较农村大学生而言,城市大学生更加排斥去偏远地區或中小城市就业,同时对户籍地和期望就业城市等级之间进行关联分析得出城乡大学生都倾向于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就业,选择大城市的原因进行排序为发展空间大、生活条件好、就业岗位多、人才政策好、与国际接轨和创业环境宽松。但城乡大学生在选择原因的侧重点上有些许不同,城市大学生是选择大城市的最重要原因是发展空间大,其次是生活条件好,而农村大学生将发展空间、生活条件和就业岗位多看做同等重要。
四、讨论和思考
本研究通过编制的大学生职业期望问卷,利用spss22.0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列联表分析、对两个独立样本进行t检验、两变量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操作,对城乡大学生在经济地位、声望地位、文化资本、职业环境及自我价值实现五大维度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及共性进行说明。
从经济角度进行说明,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在国家“低工资、广就业”的国家政策精神指导下,通过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由此形成的两种差距较大的劳动市场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无论是城市大学生还是农村大学生都倾向于城市劳动力市场,这一点可以对城乡大学生皆倾向于在一线和二线这样的大城市选择就业做出解释,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经济活动水平,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是提高我们劳动力资源的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职业期望。
参考文献:
[1]张存库,九十年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J].青年探索.2000(01)
[2]吴谅谅,李宝仙.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年03期..
[3]胡玉东,朱国平,周南平.对南京邮电学院2001届毕业生择业倾向的调查与思考[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作者简介:
陈明康(1996.12—),男,汉族,安徽马鞍山,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人口学,研究方向:社会人口学。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关键词】城乡;大学生;职业期望;比较研究
一、问题提出
本次研究从大学生自身层面出发,了解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弄潮儿的大学生的职业期望现状。在阅读大量文献后发现关于职业期望的研究多有提及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在人力资本、择业观念上造成的巨大影响。但大多只是进行简单的统计描述,相比较而言,另一类揭示隐藏在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背后的机理的研究则鲜有学者涉及,这与国内外大多以定量的方式展开研究有着莫大关系,也导致了有关职业期望实质、发展趋势等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有鉴于此,本文欲对家庭背景不同的城乡大学生的职业期望进行比较研究。试图探讨以下问题:(1)总体而言,现如今大学生职业期望的结构和特征是怎样的(2)发现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城乡大学生在经济、职业环境、声望地位、文化资本、自我价值实现这五大维度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及共性(3)从文化、经济、社会三大角度对这种差异及共性做出解释。
二、问卷设计及样本概况
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用于了解调查对象的性别、学历、家庭年收入和户籍地等人口学和社会经济特征。第二部分则是对不同维度的职业期望进行调查,分别为经济地位维度、声望地位维度、文化资本维度、职业环境维度、自我价值实现维度,从这五大维度分析出城乡大学生职业期望的差别及共性,给出本次研究的职业期望结构。问卷最后一部分将李宝仙、吴谅谅编制的《职业期望量表》进行改编,使之适合本次研究,形成新的职业期望量表。
研究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问卷的发放及回收,共计收回问卷135份,其中有效问卷130份。如下表1所示,剔除无效问卷后,男性样本为50人,占比38.5%,女性样本为80人,占比61.5%,女性略多于男性;在户籍地分布上,城市大学生为55人,占比42.3%,农村大学生为75人,占比57.7%;另外调查对象中本科生有122人,占比93.8%;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的大学生有110人,占比84.6%。
三、城乡大学生在职业期望上的实证分析
(一)对《职业期望量表》进行定量处理
问卷最后一部分将李宝仙、吴谅谅编制的《职业期望量表》进行改编,使之适合本次研究,形成新的职业期望量表。该量表主要探寻填卷人对期望职业中的项目的态度,比较城乡大学生在考虑职业时所受影响因素差异,此量表按五级记分,1-5分对应的分别是十分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和十分不重要,要求填答问卷的人根据自己实际想法,判断各项条目在职业选择时的相对重要性。改编的《职业期望量表》共设20个项目,分为物质及发展、声望地位和职业环境三个因素,其中物质及发展因素9个项目,声望地位5个项目,职业环境因素6个项目。
使用软件spss22.0对量表中有关职业期望的20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主要经过降维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如表1所示,20个职业期望项目被分成三个主成分因素,分别是F1(物质及发展因素)、F2(声望地位因素)、F3(职业环境因素),各因素的累计解释率为71.17%,每个维度下的变量所要测量的潜在特质相似,并且因素是可以命名的,因此提取出的3个维度的组合是合理的。
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户籍地的大学生在F1(物质及发展因素)、F2(声望地位因素)、F3(职业环境因素)上是否存在差异进行检验。从表3可知,两组的总体方差齐性,因为在“列表方差相等性检验”框中的显著性F1、F2、F3分别为0.120、0.614、0.598,均大于0.05,则选择“已假设方差齐性”这一行的t检验结果,在表2中也只呈现了方差齐性得结果。在“平均值相等性的t检验”中显著性(双尾)的结果分别为0.287、0.857、0.064,均大于0.05,则接受零假设,说明这些数据的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与农村的大学生在提取出的F1(物质及发展因素)、F2(声望地位因素)、F3(职业环境因素)三个方面上并无明显差异。
(二)对职业期望项目重要性的排序
在本次使用的李克特量表中,有关职业期望的每一个项目都被分为“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十分不重要”五个等级。每个填答问卷的被试者需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判断在选择职业时是如何考虑各个项目的重要性的。排序的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一方面除却城市大学生认为符合兴趣爱好(v15)的重要性比职位福利好(v2)重要之外,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前7个项目是一致的,但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排序上不同性别、不同户籍的大学生有所不同。就全体被调查者而言,职业期望中最重要的项目顺序依次是:收入高(v1)、提供医疗、养老、住房公积金(v5)、晋升机会多(v8)、能提供更多学习机会(v20)、福利好(v2)、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机会均等(v7)、能发挥自己的才能(v4)。在性别层次上,男生和女生都把收入高(v1)排在了第一位,而对于提供医疗、养老、住房公积金(v5)这一项目,女生将其排在第二位,而男生将其排在第六位,体现出差异。由上表又可看出,城市大學生将收入高(v1)和住房公积金(v5)排在了二三位,认为晋升机会多最为重要,农村大学生则将收入高(v1)和住房公积金(v5)排在了第一位和第二位,晋升机会(v8)却只排到了第七位,可见城乡大学生对于收入的期望值大小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与在经济地位维度的职业期望差异分析结果不谋而和,而在对待自身发展的因素中,城市大学生的期待值大于农村大学生。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出国机会(v14)在任何层次上都处于末位,即无论是男生还是女士,亦或是来自农村或者城市的大学生都对出国的期待值极小,侧面反应了我国国内市场环境的提升,现有市场的职位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期待。 (三)经济收益预期对城乡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经济自古以来就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韦伯在研究社会不平等时,就主张从收入、权力、声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钱袋的鼓瘪”决定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能够得到多大程度的满足,故在考量职业声望时经济地位维度是不可或缺的。
对户籍地和期望月收入两变量进行交叉列联后,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城乡大学生在期望收入上没有显著差异,例如在所有城市大学生中有25.5%选择了6000-8000元的期望月收入,在所有农村大学生中有24.0%选择了6000-8000元的期望月收入,且可以得出卡方检验的结果,卡方检验的零检验是:城乡大学生的预期月收入没有差异。表中两种检验的双向显著性水平都大于0.05(pearson系数0.505>0.05,概似比0.498>0.05),故而接受零假设,即城乡大学生对于薪酬的期待没有显著差异。确实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带给年轻人的压力越来越大,无论城市大学生还是农村大学生都希望能够有一份薪酬不匪的职业。
在经济地位维度涉及到的另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在于影响城乡大大学生制定起始薪酬的因素是如何分布的,表5是户籍地和Sqx的列联表(Sqx是定义出来的变量集,表示会影响制定起薪的各种因素),调查对象中的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数量上并不一致,因此选择在表5中录入某一影响因素在城市或农村大学生中的占比,故在此我们只需看各个因素在城市大学生或农村大学生中被选中的次数的多少。通过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城市大学生还是农村大学生都会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职业起薪,其中尤以就业地区经济水平、行业普遍薪资水平和个人能力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可见就业地区、从事行业以及对于个人自身综合素质的认知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对于职业薪资的期望,基于对职业期望项目的排序,薪酬作为极为重要的一项因素,会使得城乡大学生在在择业时更加注重就业地区、从事行业等因素。
利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对家庭年收入和对在偏远地区或中小城市就业的态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家庭年收入和对在偏远地区或中小城市就业的态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066,虽然大于0.05具有显著性,但是数值过小,显著不够明显。而根据本次研究所获数据以及前人研究表明,农村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大多低于城市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由此反映出,相较农村大学生而言,城市大学生更加排斥去偏远地區或中小城市就业,同时对户籍地和期望就业城市等级之间进行关联分析得出城乡大学生都倾向于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就业,选择大城市的原因进行排序为发展空间大、生活条件好、就业岗位多、人才政策好、与国际接轨和创业环境宽松。但城乡大学生在选择原因的侧重点上有些许不同,城市大学生是选择大城市的最重要原因是发展空间大,其次是生活条件好,而农村大学生将发展空间、生活条件和就业岗位多看做同等重要。
四、讨论和思考
本研究通过编制的大学生职业期望问卷,利用spss22.0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列联表分析、对两个独立样本进行t检验、两变量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操作,对城乡大学生在经济地位、声望地位、文化资本、职业环境及自我价值实现五大维度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及共性进行说明。
从经济角度进行说明,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在国家“低工资、广就业”的国家政策精神指导下,通过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由此形成的两种差距较大的劳动市场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无论是城市大学生还是农村大学生都倾向于城市劳动力市场,这一点可以对城乡大学生皆倾向于在一线和二线这样的大城市选择就业做出解释,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经济活动水平,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是提高我们劳动力资源的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职业期望。
参考文献:
[1]张存库,九十年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J].青年探索.2000(01)
[2]吴谅谅,李宝仙.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年03期..
[3]胡玉东,朱国平,周南平.对南京邮电学院2001届毕业生择业倾向的调查与思考[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作者简介:
陈明康(1996.12—),男,汉族,安徽马鞍山,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人口学,研究方向:社会人口学。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