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学后教”是以《研学文本》为载体,以研学问题为线索,以发展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研学组织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具有特色、充满活力、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是“研学后教”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指学生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相互合作,优势互补,解决疑难,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堂教学中,如何让“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呢?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见解:
一、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众所周知,不同智力、不同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甚至不同性别的学生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教育家陶行知说过:
“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而是孩子队伍中最进步的孩子!”因此,小组成员的组成是十分重要,这是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
教师在编排时,以4~6人为一小组最合适,每个小组要设一名小组长和一名记录员,每个学生都要有职责。当然,教师还力求每小组成员在性别、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家庭社会背号诸方面有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在各小组之间又要求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具有同质性。这样,既为互助、合作、提高奠定了基础,同时又为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二、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
有一个好的合作学习问题是合作学习赖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也是合作学习具有教育价值的基础。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经过教师“精心设计”。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金色的鱼钩》写作背景是什么?你们还能搜集到哪些内容与它有关?老班长哪些行为让你感动了?
“我”知道老班长吃鱼骨的情况后,心理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要对老班长说呢?学生按照老师的提纲进行自学,在小组里说出自己的意见,然后小组长把内容归纳。这样,学生在老师设计的内容提示下进行学习,学习有了目的,学生相互合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他们自然而然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
三、提供足够的合作时间
学生的能力有差异,方法也各不相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在学习中也会产生一些疑问。如果教师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学、交流、探讨、研究,那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浪费时间。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
四、培养合作技能
1.刨根问底。“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提问往往是学生求知欲的流露,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因此,在学生的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鼓励学生多方求问,使学生乐问、勤问。
2.用心聆听。合作学习中倾听是重要的一环,学生是否能用心倾听别人的见解,直接关系到他有没有思考。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的技能,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心聆听,要求学生聆听时做到三心:
一是耐心,耐心地倾听同学的发言,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再指出不足;二是要虚心,虚心地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三是用心,在听取别人的意见时,要用心,不要盲从,要有选择的接受。
3.传情达意。在合作学习中,表达和倾听是并重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才能在此基础上合作探究问题。因此,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自由说,然后在小组内说,同学间评议,然后在班上说,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成功中树立自信,再通过教师的赞扬和合理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欲望。
4.能说会道。我们常常说学生不会讨论,爱说的一堂垄断,不爱说的一言不发。其实,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老师设置的课堂讨论与交流方式是否恰当。只有适时讨论,才能保证讨论和交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当然,要让学生会讨论,老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的小组中去,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及时疏导、矫正。
五、合理评价学习成果
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失去了评价的良性制约,合作学习也将难以有效落实。语文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为每个学生发挥特长、潜能创造了机会,其学习结果也能以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评价不能沿用传统的“一把尺子”“统一标准”的评价模式,而要针对每个同学在合作学习中的不同表现、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角度和评价标准。如讨论时,有无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组员学习和讨论时是否心平气和,说话有无礼貌?是否能帮助小组内相对后进的同学?在请教老师前有无请教小组同学等。此外,合作小组内的评价,不应该只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自我的评价以及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总之,“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班级上课形式的超越,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到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到合作的快乐,更能有效地对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番禺区东涌镇东涌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
一、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众所周知,不同智力、不同背景、不同思维方式甚至不同性别的学生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教育家陶行知说过:
“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而是孩子队伍中最进步的孩子!”因此,小组成员的组成是十分重要,这是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
教师在编排时,以4~6人为一小组最合适,每个小组要设一名小组长和一名记录员,每个学生都要有职责。当然,教师还力求每小组成员在性别、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家庭社会背号诸方面有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在各小组之间又要求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具有同质性。这样,既为互助、合作、提高奠定了基础,同时又为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二、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
有一个好的合作学习问题是合作学习赖以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也是合作学习具有教育价值的基础。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经过教师“精心设计”。
如《金色的鱼钩》一文,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金色的鱼钩》写作背景是什么?你们还能搜集到哪些内容与它有关?老班长哪些行为让你感动了?
“我”知道老班长吃鱼骨的情况后,心理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要对老班长说呢?学生按照老师的提纲进行自学,在小组里说出自己的意见,然后小组长把内容归纳。这样,学生在老师设计的内容提示下进行学习,学习有了目的,学生相互合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他们自然而然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
三、提供足够的合作时间
学生的能力有差异,方法也各不相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在学习中也会产生一些疑问。如果教师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学、交流、探讨、研究,那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浪费时间。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
四、培养合作技能
1.刨根问底。“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提问往往是学生求知欲的流露,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因此,在学生的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鼓励学生质疑提问,鼓励学生多方求问,使学生乐问、勤问。
2.用心聆听。合作学习中倾听是重要的一环,学生是否能用心倾听别人的见解,直接关系到他有没有思考。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的技能,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心聆听,要求学生聆听时做到三心:
一是耐心,耐心地倾听同学的发言,当同学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再指出不足;二是要虚心,虚心地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三是用心,在听取别人的意见时,要用心,不要盲从,要有选择的接受。
3.传情达意。在合作学习中,表达和倾听是并重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才能在此基础上合作探究问题。因此,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自由说,然后在小组内说,同学间评议,然后在班上说,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成功中树立自信,再通过教师的赞扬和合理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欲望。
4.能说会道。我们常常说学生不会讨论,爱说的一堂垄断,不爱说的一言不发。其实,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老师设置的课堂讨论与交流方式是否恰当。只有适时讨论,才能保证讨论和交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当然,要让学生会讨论,老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的小组中去,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及时疏导、矫正。
五、合理评价学习成果
评价是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失去了评价的良性制约,合作学习也将难以有效落实。语文合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为每个学生发挥特长、潜能创造了机会,其学习结果也能以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评价不能沿用传统的“一把尺子”“统一标准”的评价模式,而要针对每个同学在合作学习中的不同表现、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角度和评价标准。如讨论时,有无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组员学习和讨论时是否心平气和,说话有无礼貌?是否能帮助小组内相对后进的同学?在请教老师前有无请教小组同学等。此外,合作小组内的评价,不应该只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自我的评价以及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总之,“研学后教”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班级上课形式的超越,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到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到合作的快乐,更能有效地对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番禺区东涌镇东涌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