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年的含义是什么?是八年抗战,或是八年之痒,抑或仅仅是八年光阴的流转?
我想了很久,发现和这本杂志走过的八年相比,自己在《网友世界》这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的回忆少得可怜——我更多想起的是自己在5年前刚刚来到北京时的种种,而关于《网友世界》本身的历史和记忆,也许我该留给更合适的人来讲述。
2003年7月,我来到北京,进入第一家工作单位,拿着实习工资的我和几个考研的同学一起挤在北京交大附近的集体宿舍里。那是名符其实的集体宿舍,不足20平米的房间里摆了三张上下铺,床第之间狭窄的过道上堆满了行李,睡在里面的同学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做着扭身和跨越等动作才能到达自己的床前。屋子里唯一的一扇窗户是永远也看不见太阳的,因为它正对着一堵不高不矮,刚好将所有阳光悉数挡住的红砖墙。墙的另一面是一户人家,经常听见里面传来小孩子哭闹和大人洗衣做饭的声音——那声音不高不低,刚好够让我心烦意乱。刚搬进去时正值七月流“火”,每到夜晚,这间挤了6个人的鸽子笼里的温度令人窒息,因为唯一的那扇窗户不仅被挡住了阳光,也被挡住了风,每晚必要翻来覆去到半夜才能睡着——我有时甚至很难想象自己当时是怎么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并码了几十万宇的。
我刚搬进这间鸽子笼的第一想法就是安顿下来后马上找个更好的地方,可是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让我更换住处的计划搁浅,于是我就磨磨蹭蹭地在鸽子笼里过了整整一年。如果不是那间房子的管理部门决定将其拆除改建洗浴中心,我不知道还要在里面忍受多久温度和蚊子的煎熬。最终,我、我们就在7月1日,我生日前一天那个下着大雨的晚上搬离了这个生活了整整一年的栖身之所。我和我的室友互道珍重,交换了联系方式。并口头表示近期一定要聚会一次。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个聚会基本没可能兑现,但谁也没有拆穿它,而是每个人都信誓旦旦地说着“到时候千万别忘了叫我”“我一定到场”之类的话。我最后和我的床合了一张影,带着行李和莫可名状的孤独离开了我在北京的第一个“家”。此后我再也没有见它一面的机会,因为第二天,它就倒在了一片废墟中。
2004年9月,我搬到工作单位附近的新居。虽然这只是一幢格局极度不合理的老楼,但我终于再也不用为晚归没有公交车可坐而烦恼,独居也不用担心通宵写作会打扰别人。只是有时深夜回家,望着空荡荡的屋子,听着窗外钢铁怪兽的咆哮,和室友作别时的那种孤独和失落又在不经意间涌上心头。我又想起在炎夏的夜晚和朋友去附近的大排档喝酒聊天时微微眩晕的感觉;又想起经常在早上加完班回家碰上室友起床洗漱看见我时的古怪表情:又想起大家在临睡前对隔壁房间刚住进的美女品头论足时的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又想起隔壁那个爱弹吉他的哥们整天练习《加州旅馆》前奏时严肃的神色。我知道这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我知道这一切不可能再经历第二次——事实上我也从未想过要经历第二次。对我而言,这段历史的意义并不在于它如何美好,而在于它是我所有关于北京。关于我职业生涯的记忆的根源。
2007年2月,我离开第一家工作单位;5月22日,我进入《网友世界》
我想了很久,发现和这本杂志走过的八年相比,自己在《网友世界》这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的回忆少得可怜——我更多想起的是自己在5年前刚刚来到北京时的种种,而关于《网友世界》本身的历史和记忆,也许我该留给更合适的人来讲述。
2003年7月,我来到北京,进入第一家工作单位,拿着实习工资的我和几个考研的同学一起挤在北京交大附近的集体宿舍里。那是名符其实的集体宿舍,不足20平米的房间里摆了三张上下铺,床第之间狭窄的过道上堆满了行李,睡在里面的同学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做着扭身和跨越等动作才能到达自己的床前。屋子里唯一的一扇窗户是永远也看不见太阳的,因为它正对着一堵不高不矮,刚好将所有阳光悉数挡住的红砖墙。墙的另一面是一户人家,经常听见里面传来小孩子哭闹和大人洗衣做饭的声音——那声音不高不低,刚好够让我心烦意乱。刚搬进去时正值七月流“火”,每到夜晚,这间挤了6个人的鸽子笼里的温度令人窒息,因为唯一的那扇窗户不仅被挡住了阳光,也被挡住了风,每晚必要翻来覆去到半夜才能睡着——我有时甚至很难想象自己当时是怎么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并码了几十万宇的。
我刚搬进这间鸽子笼的第一想法就是安顿下来后马上找个更好的地方,可是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让我更换住处的计划搁浅,于是我就磨磨蹭蹭地在鸽子笼里过了整整一年。如果不是那间房子的管理部门决定将其拆除改建洗浴中心,我不知道还要在里面忍受多久温度和蚊子的煎熬。最终,我、我们就在7月1日,我生日前一天那个下着大雨的晚上搬离了这个生活了整整一年的栖身之所。我和我的室友互道珍重,交换了联系方式。并口头表示近期一定要聚会一次。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个聚会基本没可能兑现,但谁也没有拆穿它,而是每个人都信誓旦旦地说着“到时候千万别忘了叫我”“我一定到场”之类的话。我最后和我的床合了一张影,带着行李和莫可名状的孤独离开了我在北京的第一个“家”。此后我再也没有见它一面的机会,因为第二天,它就倒在了一片废墟中。
2004年9月,我搬到工作单位附近的新居。虽然这只是一幢格局极度不合理的老楼,但我终于再也不用为晚归没有公交车可坐而烦恼,独居也不用担心通宵写作会打扰别人。只是有时深夜回家,望着空荡荡的屋子,听着窗外钢铁怪兽的咆哮,和室友作别时的那种孤独和失落又在不经意间涌上心头。我又想起在炎夏的夜晚和朋友去附近的大排档喝酒聊天时微微眩晕的感觉;又想起经常在早上加完班回家碰上室友起床洗漱看见我时的古怪表情:又想起大家在临睡前对隔壁房间刚住进的美女品头论足时的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又想起隔壁那个爱弹吉他的哥们整天练习《加州旅馆》前奏时严肃的神色。我知道这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我知道这一切不可能再经历第二次——事实上我也从未想过要经历第二次。对我而言,这段历史的意义并不在于它如何美好,而在于它是我所有关于北京。关于我职业生涯的记忆的根源。
2007年2月,我离开第一家工作单位;5月22日,我进入《网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