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下半年,著名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国美电器有限公司亮点纷呈,几乎一招一式都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不仅赚足了厂家、商家和广大消费者的“注意力”,而且引发了商业资本是否重新抬头的“国美现象”大讨论。那么,到底是什么令其声名大震?它倚仗什么资源与家电巨子们抗衡?手法其实并不复杂,就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国美手中的“天子”,就是它年销售额30亿元背后遍布全国的庞大消费群。在零售市场的快速布局使它有足够的本钱来向厂家挑战了。
击垮彩电联盟
6月9日,国内9家彩电企业聚会深圳,举行“中国彩电企业峰会”,联手签订彩电最低限价协议。舆论哗然,但商家却不以为然。而国美负责人表示:“我们要做第一个降价的,最后一个涨价的。”并且打出“国美彩电不涨价”的广告。
会后,彩电峰会成员开始向全国各大商家发放通知,要求将十几款低价彩电调到最低限价之上。同时派出峰会巡视小组到各大售场巡视,部分彩电市场开始艰难涨价。但国美仍我行我素,并不执行峰会限价。一个唱升,一个唱跌,落差即刻显现,制造出强有力的新闻冲击效应。
从7月8日国美率先举起降价大旗开始,直至8月19日,各大国产彩电以及进口合资品牌轮番在周末上演跳水“表演”。国美最先尝试性销售低于2000元的厦华73厘米(29英寸)彩电,结果1000台彩电在半天内被疯抢一空。第二周推出的3200台熊猫彩电,同样一上午就被抢购一空,天津和上海都发生了挤破玻璃的现象。之前在上海报道说熊猫准备卖特价机时,上海市民无动于衷,似乎并不看好,结果还是发生疯狂抢购,竟然还有人拨了110报警,达到了“花500万元的广告费都达不到”的效果。当时在现场的记者这样描述:当一个品牌跳水时,其他品牌的北京分公司经理都在商场里转悠,看到跳水的品牌被卖得火爆异常,他们说:“我只有把这种情景向总部汇报的职能了,别的什么也管不了了。”
8月7日,国家有关部门宣布“彩电峰会最低限价”为非法,峰会企业发表联合声明,支持政府依法规范彩电市场,最低限价宣告破产。
商家不再是价格的被动执行者
就在国美发布消息准备“跳水”长虹时,长虹公司发表严厉声明,声称要与国美割袍断义,不再供货。但在国美看来,厂商之间是没有根本利益冲突的,长虹并不想失去国美这个市场,国美也不想失去长虹这个品牌,所以还是采取了协商的态度,最终“再次握手,雨过天晴”。此后还是接着跳水,接着卖,接着供货。从国美单方面降价,到厂商联手,到商家共同联手降价,各大品牌争相到国美来跳一次水,场面异彩纷呈。这种转变的背后,无非是国美掌握的庞大市场难以让厂家放弃。
专家对国美此次降价行动提出了这样几点看法:1,本次价格战,首先是由商家发起的,是不同于历次彩电大战的一个重大标志;2,从峰会限价到厂商联手降价,是流通领域对生产领域的胜利,说明商家不再是价格的被动执行者;3,这个事情结束之后,厂商之间到底应该是一种更好的合作关系,各自的责任应更明晰,各自专注于自己的生产和流通领域,商家而非厂家应成为流通领域的主导。
对于这次行动的风险,国美方面认为,风险肯定是有的,但通过常年的市场经验,相信还不至于到撕破脸的地步。而且也有义务帮助厂家去消化和解决他们的问题。
国美无疑是最大的赢家,除了知名度和销售齐升共长之外,更令其感到欣慰的,是它运用自己独立的市场判断,洞悉厂商之间合作的态势和厂家面临的困难,再次踩准了市场的步点。
较量利器:了解市场
如果说价格战人们已经司空见惯了,那么国美随后的招标行动,却是破天荒第一次,引起巨大轰动。人们往往把招标这个概念与大型工程或政府采购联系起来,而这次被认为是“商业资本重新抬头”的标志性举措,是商家向厂家提出的“个性化定制”——彩电招标。
国美在10月中旬发出1000万的彩电招标函,上面清楚写明了功能、颜色、款式、型号以及回款方式等等各项指标,并要求在两周内回复。大部分厂家回应很积极,都表示希望拿到这个大订单,结果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就已确定了供货商,由厦华一次性提供7000台价值1800万元的俏销机型彩电。在记者一个月后采访国美时,国美订购的彩电已卖出一半。
这样大批量向厂家订制、包销,国美自认表面上看有一定风险,但完全能够承担。国美目前在京津沪冀有30多家分店,一个月的彩电销售量是6万台,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一年的销售额有30多亿,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有很强的终端销售能力。
国美人经年累月和市场打交道,已经学会把握每一个销售细节。国美企划部经理陈晓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人们经常看见售货员给消费者介绍产品,介绍了很久,几乎所有的方面消费者都认为不错,但最后无意中冒出一句话,说他就不喜欢边上的喇叭,要么厚了,要么薄了。这种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元素,商家比厂家要清楚。
实质上,这种商品招标的方式营造的是一种三赢的市场格局。对于商家而言,老的营销方式被打破以后,风险也就从厂家转移到了商家,由于商业风险主要由商家来承担了,自然厂家在供货的时候,有一个更加优惠的价格,意味着商家将获得一个更大的利润空间。对于消费者,自然也获得了实惠,这个不必多言。
对于厂家而言,这种个性化的定制,可以说为厂家指明了生产的方向,不会导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制的产品,结果却不被消费者认同。
11月22日,国美再次重拳出击,通过互联网向国内外家电生产厂家发出亿元的采购订单。
加快布局
国美自1987年成立以来,一直平稳发展,直至1998年,感受到外资商业企业的强势进入,于是制定了第一个5年计划,准备到2003年发展到8家售场。筹备了一年之后,开始步入高速扩张阶段,先后进入天津和上海。每到一地,都引起当地商业领域的强烈地震,受到各大商家的抵制,但却仍然能够快速站稳脚跟,现已发展到30多家。本来是将2000年定为调整年,但迫于形势的压力,已经把调整年改为提速年了。只有尽可能掌握更多的消费者资源,才有更多和厂家谈判的筹码。
新年前后,国美的任务是全速挺进西南,在成都和重庆设立分店。在选址问题解决之后,于12月9日开第一家分店,随后是一周一家,直至春节前,开到5家,最终建成8家。11月,当听说“价格杀手”将杀到成都,可说是有人欢喜有人愁。除了老百姓揣着钱等待购物外,许多地产开发商也争相与国美联系,出租场地。而各大商家则是连夜开会,商议对策,媒体则以连续跟踪报道的方式给予高度关注。
正是在西南,国美对所谓“迫于形势的压力”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选择商场用地时,国美与另一家外资零售商都看中了一处商业旺地,双方都要租。对方给予物业承租商的条件是,一订10年,一次性将租金全部付清,它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海外相对低廉的贷款利率,势在必夺。国美对于这种不计成本进入中国的态势深感震惊,但因承受不起这么大的资金量,不得不退出。国美的拳脚在这种地方似乎难以充分施展,抑或,它需要更多的市场筹码?□
击垮彩电联盟
6月9日,国内9家彩电企业聚会深圳,举行“中国彩电企业峰会”,联手签订彩电最低限价协议。舆论哗然,但商家却不以为然。而国美负责人表示:“我们要做第一个降价的,最后一个涨价的。”并且打出“国美彩电不涨价”的广告。
会后,彩电峰会成员开始向全国各大商家发放通知,要求将十几款低价彩电调到最低限价之上。同时派出峰会巡视小组到各大售场巡视,部分彩电市场开始艰难涨价。但国美仍我行我素,并不执行峰会限价。一个唱升,一个唱跌,落差即刻显现,制造出强有力的新闻冲击效应。
从7月8日国美率先举起降价大旗开始,直至8月19日,各大国产彩电以及进口合资品牌轮番在周末上演跳水“表演”。国美最先尝试性销售低于2000元的厦华73厘米(29英寸)彩电,结果1000台彩电在半天内被疯抢一空。第二周推出的3200台熊猫彩电,同样一上午就被抢购一空,天津和上海都发生了挤破玻璃的现象。之前在上海报道说熊猫准备卖特价机时,上海市民无动于衷,似乎并不看好,结果还是发生疯狂抢购,竟然还有人拨了110报警,达到了“花500万元的广告费都达不到”的效果。当时在现场的记者这样描述:当一个品牌跳水时,其他品牌的北京分公司经理都在商场里转悠,看到跳水的品牌被卖得火爆异常,他们说:“我只有把这种情景向总部汇报的职能了,别的什么也管不了了。”
8月7日,国家有关部门宣布“彩电峰会最低限价”为非法,峰会企业发表联合声明,支持政府依法规范彩电市场,最低限价宣告破产。
商家不再是价格的被动执行者
就在国美发布消息准备“跳水”长虹时,长虹公司发表严厉声明,声称要与国美割袍断义,不再供货。但在国美看来,厂商之间是没有根本利益冲突的,长虹并不想失去国美这个市场,国美也不想失去长虹这个品牌,所以还是采取了协商的态度,最终“再次握手,雨过天晴”。此后还是接着跳水,接着卖,接着供货。从国美单方面降价,到厂商联手,到商家共同联手降价,各大品牌争相到国美来跳一次水,场面异彩纷呈。这种转变的背后,无非是国美掌握的庞大市场难以让厂家放弃。
专家对国美此次降价行动提出了这样几点看法:1,本次价格战,首先是由商家发起的,是不同于历次彩电大战的一个重大标志;2,从峰会限价到厂商联手降价,是流通领域对生产领域的胜利,说明商家不再是价格的被动执行者;3,这个事情结束之后,厂商之间到底应该是一种更好的合作关系,各自的责任应更明晰,各自专注于自己的生产和流通领域,商家而非厂家应成为流通领域的主导。
对于这次行动的风险,国美方面认为,风险肯定是有的,但通过常年的市场经验,相信还不至于到撕破脸的地步。而且也有义务帮助厂家去消化和解决他们的问题。
国美无疑是最大的赢家,除了知名度和销售齐升共长之外,更令其感到欣慰的,是它运用自己独立的市场判断,洞悉厂商之间合作的态势和厂家面临的困难,再次踩准了市场的步点。
较量利器:了解市场
如果说价格战人们已经司空见惯了,那么国美随后的招标行动,却是破天荒第一次,引起巨大轰动。人们往往把招标这个概念与大型工程或政府采购联系起来,而这次被认为是“商业资本重新抬头”的标志性举措,是商家向厂家提出的“个性化定制”——彩电招标。
国美在10月中旬发出1000万的彩电招标函,上面清楚写明了功能、颜色、款式、型号以及回款方式等等各项指标,并要求在两周内回复。大部分厂家回应很积极,都表示希望拿到这个大订单,结果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就已确定了供货商,由厦华一次性提供7000台价值1800万元的俏销机型彩电。在记者一个月后采访国美时,国美订购的彩电已卖出一半。
这样大批量向厂家订制、包销,国美自认表面上看有一定风险,但完全能够承担。国美目前在京津沪冀有30多家分店,一个月的彩电销售量是6万台,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一年的销售额有30多亿,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有很强的终端销售能力。
国美人经年累月和市场打交道,已经学会把握每一个销售细节。国美企划部经理陈晓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人们经常看见售货员给消费者介绍产品,介绍了很久,几乎所有的方面消费者都认为不错,但最后无意中冒出一句话,说他就不喜欢边上的喇叭,要么厚了,要么薄了。这种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元素,商家比厂家要清楚。
实质上,这种商品招标的方式营造的是一种三赢的市场格局。对于商家而言,老的营销方式被打破以后,风险也就从厂家转移到了商家,由于商业风险主要由商家来承担了,自然厂家在供货的时候,有一个更加优惠的价格,意味着商家将获得一个更大的利润空间。对于消费者,自然也获得了实惠,这个不必多言。
对于厂家而言,这种个性化的定制,可以说为厂家指明了生产的方向,不会导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制的产品,结果却不被消费者认同。
11月22日,国美再次重拳出击,通过互联网向国内外家电生产厂家发出亿元的采购订单。
加快布局
国美自1987年成立以来,一直平稳发展,直至1998年,感受到外资商业企业的强势进入,于是制定了第一个5年计划,准备到2003年发展到8家售场。筹备了一年之后,开始步入高速扩张阶段,先后进入天津和上海。每到一地,都引起当地商业领域的强烈地震,受到各大商家的抵制,但却仍然能够快速站稳脚跟,现已发展到30多家。本来是将2000年定为调整年,但迫于形势的压力,已经把调整年改为提速年了。只有尽可能掌握更多的消费者资源,才有更多和厂家谈判的筹码。
新年前后,国美的任务是全速挺进西南,在成都和重庆设立分店。在选址问题解决之后,于12月9日开第一家分店,随后是一周一家,直至春节前,开到5家,最终建成8家。11月,当听说“价格杀手”将杀到成都,可说是有人欢喜有人愁。除了老百姓揣着钱等待购物外,许多地产开发商也争相与国美联系,出租场地。而各大商家则是连夜开会,商议对策,媒体则以连续跟踪报道的方式给予高度关注。
正是在西南,国美对所谓“迫于形势的压力”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在选择商场用地时,国美与另一家外资零售商都看中了一处商业旺地,双方都要租。对方给予物业承租商的条件是,一订10年,一次性将租金全部付清,它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海外相对低廉的贷款利率,势在必夺。国美对于这种不计成本进入中国的态势深感震惊,但因承受不起这么大的资金量,不得不退出。国美的拳脚在这种地方似乎难以充分施展,抑或,它需要更多的市场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