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民众对健康问题的重视以及中国卫生保健制度的逐渐完善,全社会对护理教育问题愈发重视并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本文旨在对中国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出分析与探讨,以为我国未来护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国;护理教育;现状;发展趋势
在经济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的当今社会,护理教育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建立一个与当今社会接轨、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的独立、完善的护理教育体系,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护理人才,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身心健康的需求,是当前高等护理教育这一学科所面临主要问题。
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对各层次、各类型护理教育办学信息的汇总和分析机制,对基本情况缺乏全面了解,可能导致办学的盲目性,影响对护理教育的总体发展规划[1]。“我国传统的护理教学观念、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护理的需求,为了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大力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2]。”本文旨在分析了解中国护理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展望中国未来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以为中国护理教育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中国护理教育的现状
1.我国护理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与其他高等医学教育专业相比,我国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建国初期,高等护理教育由于种种原因被取消,护理专业仅存在于中专教育之中。1984年,高等护理教育才最终得以恢复。此时,全国招收护理本科生的高校屈指可数。1992年,高等护理教育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3]。其后,高等护理教育专业一改发展缓慢的常态,设有护理专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院校与日俱增,护理教育的发展速度呈加快趋势。2003年,北京第二军医大学首设护理教育博士点。自此,中国高等护理教育专业较完整、多层次、多形式的护理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并与国外护理教育层次基本达到一致,但与国外教育层次和教育模式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2.我国护理教育过分强调学科性,培养人才的规模和层次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在我国,学校教育以课程教育为核心,课程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在护理教育专业问题上,我国院校课程设置存在过分强调学科性,忽略专业性的问题。因此,我国护理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模和层次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尤其是在医学模式不断转变、卫生保健体系逐步完善、人们对健康问题日渐重视的情况之下,护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更加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我国护理课程的设置沿袭旧的教育模式和框架体系,未能与护理实践对象相结合,这不利于护理教育的学科发展和专业型高等护理人才的培养。学生缺少实践机会,固守课本所讲的理论知识,死记硬背,不能做到课本理论在实际中的灵活运用。学生的护理知识结构不完善,就不能更好地适应和临床医学相匹配的整体护理模式,也导致了护理专业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3.我国护理教育教材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我国护理教育理论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对高级护理人才培养定位的不确定性导致我国始终未能形成规范、科学的护理教育教材。护理教育教材编写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受市场以及利益等因素的驱动,他们中的多数不顾及教材内容是否规范、科学。我国多数护理专业院校自主选择授课教材,教务负责人员对相关教材缺乏辨识度,未能对相关教材进行对比筛选。因此,许多院校选择的教材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目的不明确。不规范的课本知识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产生很大的误导。
现代护理教学不仅对教材提出要求,对任课教师专业基础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教学技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国内师资队伍多数未曾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因此,护理教育高、精、尖型师资力量缺乏、院校教学人员专业知识陈旧、教学能力不强是我国护理教育的又一现状。护理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且任重道远的任务。
4.我国护理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
“卫生部护理人才需求预测研究课题组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护士的知识结构体系基本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国内护理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体系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三者的构成比为 0.70:0. 55∶1。其中,公共基础知识中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方面知识占的比重较大,而文学、社会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明显不足。”[4]
导致上述局面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护理教育的教学方法因循守旧、教学手段枯燥单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虽然学校教育始终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教师主导课堂的状况。绝大多数护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是以参考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照本宣科,未能结合实际将课本知识讲实、讲活,也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的主要内容是对课本理论性知识的复述和背诵,缺少对学生进行护理能力方面的考评和灵活运用方面的鉴定,对教学成果的验收缺乏一个适用的、严格的、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
原因之二是我国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够完善。近几十年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传统式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采用三加一模式,即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体,最后辅助以医院实习。在时间分配上,学生学校上课时间为两年至三年,半年到一年时间到医院实习。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多数护理教育院校所设的专业及课程,仍然偏重于对自然科学以及技术的学习,对人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对人才的培养缺乏从宏观性和整体性角度的衡量。课程设置不合理也是我国护理教育面临的主要现状之一。
5.我国护理教育缺乏科学评价体系,基础性工作亟待加强
“我国护理教育至今仍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缺乏权威性和影响力、缺乏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的参与评价。就连护理专业人员的从业和临床实践标准都没有统一规范,使得护理教育缺乏依据和可操作性标准,例如各层次护理教育最低标准(培养目标)、各层次教学基本要求、教师准入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实践教学基地的标准、各层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更重要的是护理学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严重地影响护理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5]。” 我国医学教育评估方式主要采用由国家教育部或者卫生部统一负责的方式,此方式将医学教育和护理教育以相同评价机制加以考量,未将护理教育单列,这极大地忽略了护理教育和医学教育专业之间的差异性。此评价机制的弊端更是显而易见。它不能准确地反映护理专业教育和实践发展的实际需要,将医学教育专业与护理教育两个截然不同的专业以同一种标杆和尺度衡量,这是长久以来造成我国护理专业教育缺乏专业特色和中国本土特色的主要原因。将护理教育附属于医学教育之下,因袭医学教育的课程框架、教学模式以及评估标准,这不仅限制了护理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和护理学知识的全面化、系统化,而且严重制约了临床护理需要和社会大众对专业型护理人才的需求。完善护理专业评价机制是我国亟待解决的基础性工作。
二、中国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1.护理教育模式向高层次发展,从一次性教育转向终身教育
新科技、新理论的不断涌现,使整个世界的面貌得以改善,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观念。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对护理型人才的需求。“卫生部在继续护理学教育试行办法中指出:继续护理学教育是继毕业后
规范化专业培训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性护理教育。”[6]
护理型人才为满足当下民众对健康知识的渴求,必须进行自身建设,以掌握本领域和与之相关的其领域的知识与技术,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这样才能成为本领域的中流砥柱。未来中国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将是护理类研究生人数不断增长,本科、专科型护理人才并存。护士将划分技术型护士和专门型护士等门类,护理专家将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护理教育技能逐渐拓宽,护理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
目前,医疗模式的更新和转变使得护理型人才从学校到临床工作的从容期缩短,工作中面对危重急病人的几率上升。护理人员为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以及准确把握病患复杂的病情,自身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因此会为把从学校习得的基础性、传统性、稳定性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的多变化、复杂化、多样化的病情真正融汇、转化而作出不懈努力,这将是提高护理人员的判断、评估、思维技能的强大推动力。
除此之外,计算机、监护仪、显微外科等现代化仪器已大量应用在临床当中,这无疑又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准确掌握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是护理教育的又一重要课题。护理教育不仅要学课本基础知识、要学习外语,还要学会使用高端医疗仪器及设备,这是21世纪对护理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
3.确立专门的护理教育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是一项涉及学术性、政策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等多层次的综合性活动,需要有权威性的专门评价机构和有过硬知识的专业人员进行评价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只有在护理领域制定完善的教育评价机制,护理人才的培养和质量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在美国,护理教育委员会建立了一个全美公认的标准的评价程序,该委员会负责对所有有资格颁发护理执照、有学位授予资格的护理院校进行评价。经过近百年的不断发展,美国护理教育评价已形成完善机制,这套评价机制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教育评价体系,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目前,我国虽然对医学教育专业和护理教育专业实行相同的评价机制,但相关部门应争取在医学教育评估机构之下设立专门的护理教育评估分支,制定科学、严密、专业性强的评估标准体系以及相应的评估程序和规章制度,特别是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负责评估各院校护理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区别实际办学条件、资源,给予相应于其实际办学水平的任务,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护理教育有序发展[7]。
4.加强与西方国家在护理教育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大潮的的影响之下,中国护理教育想要得以发展和完善,就必须不断加强与西方国家护理教育领域的学术交流及合作。了解护理教育发展前沿,掌握护理教育最新理念、方法,以中国本土护理教育的内容为基础,融入多元化的、国际化的护理教育理念和思想,以促进中国特色护理教育事业的形成和发展。这是当今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对发展中国家护理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
未来社会的发展将继续延续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生命、渴望掌握全面的健康知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将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大众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面对护理教育发展现状中的诸多不足,我国必须对护理教育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改革应以提高护理教育层次、扩大护理教育规模、改进护理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完善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健全护理教学评估体系等为目标,从而形成一个高精尖型护理人才队伍,以为社会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尤黎明,万丽红,赵娟娟等.广东省护理教育资源与需求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01-105.
[2]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2.
[3]赵慧玲,代亚丽.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3):84.
[4]孙鹰,黎慧华.心理干预对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4, 18(11B):2023-2024.
[5]罗庆平,涂素华,曾霞.社会支持在初产妇母性角色达成过程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2005,19(2C):329-330.
[6]李小妹.护理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1-148.
[7]庄瑰霞,彭丹梅,赵振荣.护理教育发展的趋势[J].现代护理.2004,10(4):358.
作者简介;
刘敏(1981-),女,讲师,山东英才学院任教,主要从事护理教育。
关键词:中国;护理教育;现状;发展趋势
在经济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的当今社会,护理教育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建立一个与当今社会接轨、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的独立、完善的护理教育体系,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护理人才,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身心健康的需求,是当前高等护理教育这一学科所面临主要问题。
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对各层次、各类型护理教育办学信息的汇总和分析机制,对基本情况缺乏全面了解,可能导致办学的盲目性,影响对护理教育的总体发展规划[1]。“我国传统的护理教学观念、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护理的需求,为了更好地适应临床,护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大力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2]。”本文旨在分析了解中国护理教育的现状与不足,展望中国未来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以为中国护理教育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中国护理教育的现状
1.我国护理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与其他高等医学教育专业相比,我国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建国初期,高等护理教育由于种种原因被取消,护理专业仅存在于中专教育之中。1984年,高等护理教育才最终得以恢复。此时,全国招收护理本科生的高校屈指可数。1992年,高等护理教育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3]。其后,高等护理教育专业一改发展缓慢的常态,设有护理专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院校与日俱增,护理教育的发展速度呈加快趋势。2003年,北京第二军医大学首设护理教育博士点。自此,中国高等护理教育专业较完整、多层次、多形式的护理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并与国外护理教育层次基本达到一致,但与国外教育层次和教育模式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2.我国护理教育过分强调学科性,培养人才的规模和层次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在我国,学校教育以课程教育为核心,课程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在护理教育专业问题上,我国院校课程设置存在过分强调学科性,忽略专业性的问题。因此,我国护理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模和层次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尤其是在医学模式不断转变、卫生保健体系逐步完善、人们对健康问题日渐重视的情况之下,护理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更加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我国护理课程的设置沿袭旧的教育模式和框架体系,未能与护理实践对象相结合,这不利于护理教育的学科发展和专业型高等护理人才的培养。学生缺少实践机会,固守课本所讲的理论知识,死记硬背,不能做到课本理论在实际中的灵活运用。学生的护理知识结构不完善,就不能更好地适应和临床医学相匹配的整体护理模式,也导致了护理专业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3.我国护理教育教材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我国护理教育理论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对高级护理人才培养定位的不确定性导致我国始终未能形成规范、科学的护理教育教材。护理教育教材编写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受市场以及利益等因素的驱动,他们中的多数不顾及教材内容是否规范、科学。我国多数护理专业院校自主选择授课教材,教务负责人员对相关教材缺乏辨识度,未能对相关教材进行对比筛选。因此,许多院校选择的教材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目的不明确。不规范的课本知识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产生很大的误导。
现代护理教学不仅对教材提出要求,对任课教师专业基础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教学技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目前国内师资队伍多数未曾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因此,护理教育高、精、尖型师资力量缺乏、院校教学人员专业知识陈旧、教学能力不强是我国护理教育的又一现状。护理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是目前我国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且任重道远的任务。
4.我国护理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
“卫生部护理人才需求预测研究课题组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护士的知识结构体系基本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国内护理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体系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三者的构成比为 0.70:0. 55∶1。其中,公共基础知识中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方面知识占的比重较大,而文学、社会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明显不足。”[4]
导致上述局面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护理教育的教学方法因循守旧、教学手段枯燥单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虽然学校教育始终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教师主导课堂的状况。绝大多数护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是以参考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照本宣科,未能结合实际将课本知识讲实、讲活,也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的主要内容是对课本理论性知识的复述和背诵,缺少对学生进行护理能力方面的考评和灵活运用方面的鉴定,对教学成果的验收缺乏一个适用的、严格的、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
原因之二是我国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够完善。近几十年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课程体系主要是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传统式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采用三加一模式,即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体,最后辅助以医院实习。在时间分配上,学生学校上课时间为两年至三年,半年到一年时间到医院实习。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多数护理教育院校所设的专业及课程,仍然偏重于对自然科学以及技术的学习,对人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对人才的培养缺乏从宏观性和整体性角度的衡量。课程设置不合理也是我国护理教育面临的主要现状之一。
5.我国护理教育缺乏科学评价体系,基础性工作亟待加强
“我国护理教育至今仍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缺乏权威性和影响力、缺乏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的参与评价。就连护理专业人员的从业和临床实践标准都没有统一规范,使得护理教育缺乏依据和可操作性标准,例如各层次护理教育最低标准(培养目标)、各层次教学基本要求、教师准入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实践教学基地的标准、各层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更重要的是护理学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严重地影响护理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5]。” 我国医学教育评估方式主要采用由国家教育部或者卫生部统一负责的方式,此方式将医学教育和护理教育以相同评价机制加以考量,未将护理教育单列,这极大地忽略了护理教育和医学教育专业之间的差异性。此评价机制的弊端更是显而易见。它不能准确地反映护理专业教育和实践发展的实际需要,将医学教育专业与护理教育两个截然不同的专业以同一种标杆和尺度衡量,这是长久以来造成我国护理专业教育缺乏专业特色和中国本土特色的主要原因。将护理教育附属于医学教育之下,因袭医学教育的课程框架、教学模式以及评估标准,这不仅限制了护理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和护理学知识的全面化、系统化,而且严重制约了临床护理需要和社会大众对专业型护理人才的需求。完善护理专业评价机制是我国亟待解决的基础性工作。
二、中国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1.护理教育模式向高层次发展,从一次性教育转向终身教育
新科技、新理论的不断涌现,使整个世界的面貌得以改善,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观念。传统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对护理型人才的需求。“卫生部在继续护理学教育试行办法中指出:继续护理学教育是继毕业后
规范化专业培训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性护理教育。”[6]
护理型人才为满足当下民众对健康知识的渴求,必须进行自身建设,以掌握本领域和与之相关的其领域的知识与技术,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这样才能成为本领域的中流砥柱。未来中国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将是护理类研究生人数不断增长,本科、专科型护理人才并存。护士将划分技术型护士和专门型护士等门类,护理专家将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护理教育技能逐渐拓宽,护理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
目前,医疗模式的更新和转变使得护理型人才从学校到临床工作的从容期缩短,工作中面对危重急病人的几率上升。护理人员为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以及准确把握病患复杂的病情,自身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因此会为把从学校习得的基础性、传统性、稳定性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的多变化、复杂化、多样化的病情真正融汇、转化而作出不懈努力,这将是提高护理人员的判断、评估、思维技能的强大推动力。
除此之外,计算机、监护仪、显微外科等现代化仪器已大量应用在临床当中,这无疑又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准确掌握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是护理教育的又一重要课题。护理教育不仅要学课本基础知识、要学习外语,还要学会使用高端医疗仪器及设备,这是21世纪对护理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
3.确立专门的护理教育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是一项涉及学术性、政策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等多层次的综合性活动,需要有权威性的专门评价机构和有过硬知识的专业人员进行评价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只有在护理领域制定完善的教育评价机制,护理人才的培养和质量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在美国,护理教育委员会建立了一个全美公认的标准的评价程序,该委员会负责对所有有资格颁发护理执照、有学位授予资格的护理院校进行评价。经过近百年的不断发展,美国护理教育评价已形成完善机制,这套评价机制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教育评价体系,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目前,我国虽然对医学教育专业和护理教育专业实行相同的评价机制,但相关部门应争取在医学教育评估机构之下设立专门的护理教育评估分支,制定科学、严密、专业性强的评估标准体系以及相应的评估程序和规章制度,特别是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负责评估各院校护理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区别实际办学条件、资源,给予相应于其实际办学水平的任务,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护理教育有序发展[7]。
4.加强与西方国家在护理教育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大潮的的影响之下,中国护理教育想要得以发展和完善,就必须不断加强与西方国家护理教育领域的学术交流及合作。了解护理教育发展前沿,掌握护理教育最新理念、方法,以中国本土护理教育的内容为基础,融入多元化的、国际化的护理教育理念和思想,以促进中国特色护理教育事业的形成和发展。这是当今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对发展中国家护理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
未来社会的发展将继续延续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生命、渴望掌握全面的健康知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将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大众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面对护理教育发展现状中的诸多不足,我国必须对护理教育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改革应以提高护理教育层次、扩大护理教育规模、改进护理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完善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健全护理教学评估体系等为目标,从而形成一个高精尖型护理人才队伍,以为社会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尤黎明,万丽红,赵娟娟等.广东省护理教育资源与需求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01-105.
[2]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2.
[3]赵慧玲,代亚丽.我国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3):84.
[4]孙鹰,黎慧华.心理干预对初产妇母亲角色适应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4, 18(11B):2023-2024.
[5]罗庆平,涂素华,曾霞.社会支持在初产妇母性角色达成过程中的作用[J].护理研究,2005,19(2C):329-330.
[6]李小妹.护理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1-148.
[7]庄瑰霞,彭丹梅,赵振荣.护理教育发展的趋势[J].现代护理.2004,10(4):358.
作者简介;
刘敏(1981-),女,讲师,山东英才学院任教,主要从事护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