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不断增长知识,塑造高尚人格,成為新时期教学的主导思想 。
【关键词】新课标 音乐 情感 合作 探究
音乐教育对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发展智力,丰富精神生活,促进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很多家长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他们充分利用节假日,加强少儿的乐器(钢琴、二胡、小提琴、古筝,竖笛等)、绘画,武术等教育。优生优育,提高了孩子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却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父母,长辈的溺爱,导致很多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缺少团队意识,自私,好逸恶劳。面对存在的种种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因素,我们有必要在初中阶段,接过家长,小学教师手中的火炬,在新课标的导引下,利用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圆满的完成初中阶段的教学。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想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情感和协作上有长足的发展,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听觉能力的训练,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是靠听觉来感知的。敏锐的音乐听觉是感受音乐的基础。聆听音乐需要教师的指导,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转化为心理体验,使他们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能通过表情反映出喜怒哀乐,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听觉艺术的空间里自由翱翔,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靠听觉使音乐更直接更有力的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这正是诗人对听觉艺术的高度评价,更是音乐陶冶人情操的真实写照。训练学生听觉,可能需要很多的时间,但作为教师有必要去为之努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他们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把每一个小孩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高尚的人格。
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能够强烈感悟到歌词所要表达的思想。自抗日战争以来,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爱国音乐工作者,他们谱写了脍炙人口的篇章,如《大刀进行曲》,《国歌》,《松花江上》,《黄河怨》极大的鼓舞着全国人民的斗志。那时音乐声一响起,祖国遭到列强铁蹄的践踏,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革命战士浴血沙场,凄惨的,豪壮的画面尽现眼前。强烈的音乐气氛,使革命战士热血沸腾,奋勇杀敌。现在是和平时期,为了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在学校的音乐课中,对学生进行音乐听觉训练,显得非常重要。许多作品如《苏武牧羊》能加深对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了解;《春江花月夜》可以加深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极大的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有效的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另外教师还可利用音乐欣赏的形式,将中外名曲,当堂让学生聆听,让学生接受音乐的陶冶。
二、通过合唱、合奏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
音乐教学对学生的动口、动手、思考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音乐课上的合唱,使参加合唱的学生通过音乐艺术的实践,训练并形成统一的节奏,和谐的声音,均衡的声部,一致的速度和力度,使每个人放弃自己不和谐的部分,自觉地维护并保持合唱、合奏在旋律,情绪和动作方面的统一要求,由于学生自觉接受纪律、节拍约束,从而培养他们遵守纪律,协调统一的集体主义精神。
合唱时要让学生明白合唱是集体努力的结果,不能有个人自由发挥的余地。合唱队员的一举一动都必须按照指挥的指令去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合唱的和谐统一。良好的合唱教学,能帮助学生掌握一个正确的歌唱方法,通过有情感地歌唱,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合唱艺术的魅力,从而喜欢音乐,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正确的音准与节奏感,同时激发振奋他们的乐观精神,丰富其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合作精神。陶冶情操增进团结,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纪律观念。转。
三、通过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
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美音论述中强调指出:“艺术教育首先内涵着扣人心弦的讲话艺术,没有话语,就不能接近音乐这个了解感情最细腻的境界”。音乐本身是一种情感语言,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这种情感。
正确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就需要生动精练的语言,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心。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编成小故事,在教学中给学生讲“神童莫扎特”、“贝多芬和欢乐颂”、“聂耳和小毛头”“高山流水”等许多小故事,各个时代的音乐家其背景是不同的,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热爱音乐。经常读音乐家的故事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结,更重要的是品味音乐家的成材之路,然后让自己努力勤奋,温前人的“苦境”,创甜蜜的生活。学生在全神贯注地听故事的过程中,被音乐家的崇高理想、顽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深深吸引,对学生产生了“榜样陶冶”。
四、通过音乐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音乐教学应以名曲为范例,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循序渐进地使学生的技能得到提升。一部好的音乐作品,许多素材直接来源于生活,它往往具有时代性,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是音乐家在实践生活中的多次创作的结果。这些教师在学生学习前,先向学生交待清楚,再和学生一起用听觉去想象、思考,交流。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欣赏《二泉映月》时,我简单地提示一下乐曲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在欣赏结束后,互相讨论对乐曲的整体感受。有的学生说,整首乐曲似在哭泣,有一种凄凉的感觉;有的学生说,整首乐曲时而表现内心的愤懑不平,时而表达对生活的强烈渴望,时而显现不屈的刚毅,时而吐露一丝凄楚苍凉;有的学生说,音乐家通过向月亮和泉水的倾诉来表达自己的不幸和内心的矛盾;还有的学生说,阿炳拉这首曲子时衣衫破烂,形影孤单地坐在泉边,拨弄着琴弦等等。如此丰富的想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很有帮助。
通过音乐教学,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和优良品质,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集体主义精神,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
【关键词】新课标 音乐 情感 合作 探究
音乐教育对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发展智力,丰富精神生活,促进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很多家长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他们充分利用节假日,加强少儿的乐器(钢琴、二胡、小提琴、古筝,竖笛等)、绘画,武术等教育。优生优育,提高了孩子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却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父母,长辈的溺爱,导致很多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缺少团队意识,自私,好逸恶劳。面对存在的种种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因素,我们有必要在初中阶段,接过家长,小学教师手中的火炬,在新课标的导引下,利用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圆满的完成初中阶段的教学。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想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情感和协作上有长足的发展,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听觉能力的训练,陶冶学生的情操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是靠听觉来感知的。敏锐的音乐听觉是感受音乐的基础。聆听音乐需要教师的指导,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转化为心理体验,使他们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能通过表情反映出喜怒哀乐,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在听觉艺术的空间里自由翱翔,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靠听觉使音乐更直接更有力的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这正是诗人对听觉艺术的高度评价,更是音乐陶冶人情操的真实写照。训练学生听觉,可能需要很多的时间,但作为教师有必要去为之努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他们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把每一个小孩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高尚的人格。
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能够强烈感悟到歌词所要表达的思想。自抗日战争以来,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爱国音乐工作者,他们谱写了脍炙人口的篇章,如《大刀进行曲》,《国歌》,《松花江上》,《黄河怨》极大的鼓舞着全国人民的斗志。那时音乐声一响起,祖国遭到列强铁蹄的践踏,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革命战士浴血沙场,凄惨的,豪壮的画面尽现眼前。强烈的音乐气氛,使革命战士热血沸腾,奋勇杀敌。现在是和平时期,为了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在学校的音乐课中,对学生进行音乐听觉训练,显得非常重要。许多作品如《苏武牧羊》能加深对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了解;《春江花月夜》可以加深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极大的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有效的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另外教师还可利用音乐欣赏的形式,将中外名曲,当堂让学生聆听,让学生接受音乐的陶冶。
二、通过合唱、合奏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
音乐教学对学生的动口、动手、思考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音乐课上的合唱,使参加合唱的学生通过音乐艺术的实践,训练并形成统一的节奏,和谐的声音,均衡的声部,一致的速度和力度,使每个人放弃自己不和谐的部分,自觉地维护并保持合唱、合奏在旋律,情绪和动作方面的统一要求,由于学生自觉接受纪律、节拍约束,从而培养他们遵守纪律,协调统一的集体主义精神。
合唱时要让学生明白合唱是集体努力的结果,不能有个人自由发挥的余地。合唱队员的一举一动都必须按照指挥的指令去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合唱的和谐统一。良好的合唱教学,能帮助学生掌握一个正确的歌唱方法,通过有情感地歌唱,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合唱艺术的魅力,从而喜欢音乐,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正确的音准与节奏感,同时激发振奋他们的乐观精神,丰富其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合作精神。陶冶情操增进团结,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纪律观念。转。
三、通过语言艺术,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
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美音论述中强调指出:“艺术教育首先内涵着扣人心弦的讲话艺术,没有话语,就不能接近音乐这个了解感情最细腻的境界”。音乐本身是一种情感语言,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这种情感。
正确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就需要生动精练的语言,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心。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编成小故事,在教学中给学生讲“神童莫扎特”、“贝多芬和欢乐颂”、“聂耳和小毛头”“高山流水”等许多小故事,各个时代的音乐家其背景是不同的,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热爱音乐。经常读音乐家的故事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结,更重要的是品味音乐家的成材之路,然后让自己努力勤奋,温前人的“苦境”,创甜蜜的生活。学生在全神贯注地听故事的过程中,被音乐家的崇高理想、顽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深深吸引,对学生产生了“榜样陶冶”。
四、通过音乐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音乐教学应以名曲为范例,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循序渐进地使学生的技能得到提升。一部好的音乐作品,许多素材直接来源于生活,它往往具有时代性,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是音乐家在实践生活中的多次创作的结果。这些教师在学生学习前,先向学生交待清楚,再和学生一起用听觉去想象、思考,交流。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欣赏《二泉映月》时,我简单地提示一下乐曲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在欣赏结束后,互相讨论对乐曲的整体感受。有的学生说,整首乐曲似在哭泣,有一种凄凉的感觉;有的学生说,整首乐曲时而表现内心的愤懑不平,时而表达对生活的强烈渴望,时而显现不屈的刚毅,时而吐露一丝凄楚苍凉;有的学生说,音乐家通过向月亮和泉水的倾诉来表达自己的不幸和内心的矛盾;还有的学生说,阿炳拉这首曲子时衣衫破烂,形影孤单地坐在泉边,拨弄着琴弦等等。如此丰富的想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很有帮助。
通过音乐教学,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和优良品质,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集体主义精神,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