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规范金融市场的运行秩序,国家不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此种背景下的宏观调控以防控风险为主,稳定金融风险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都会发生一定的作用,二者在政策上的匹配会直接影响到金融市场的发展。据权威调查显示,受到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内在联系的影响,货币政策无法完全替代宏观审慎政策。
关键词:金融稳定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匹配问题
如今,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而新常态经济面对的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给金融市场的深化与改革带来了直接性的影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金融风险防控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议题,这标志着货币承担着极为严峻的责任,不仅要结合市场发展需求适当的调整经济结构,还要做好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在此背景下,宏观经济的运行逐渐朝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利用多种调控工具与其匹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激烈争论,所以说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面临诸多阻碍。因此,下文对金融稳定目标与宏观经济政策匹配的问题进行的分析显得格外重要,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多种调控目标与宏观政策工具的匹配分析
(一)政策工具
从金融风险问题的发生规律来看,金融风险问题的产生往往会伴随金融危机,此时需要采取特殊的货币政策对金融风险问题进行有效改善。从货币当局层面来讲,则需要在未发生危机之前对金融不平衡状态进行调整,以免由于产生金融风险问题最终引发金融危机。就货币政策与金融风险来说,二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实际上,在处理金融风险问题时,不局限于货币政策,不可将其作为宏观调控的唯一工具。尤其是在2018年到2019年期间爆发金融危机后,相关的IMF组织与经济学领域专家有针对性地对宏观经济调控工具做出了研究。通过专业人员的多维度分析,在原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主的调控工具之上,又衍生了以下两种宏观调控工具:
第一种指的是短期流动性工具,即非常规性的宏观调控方式,以短期流动性为主要特征。该种调控方式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期间表现出了一定的宏观调控作用,并且在理论层面也受到了经济学专家的肯定;
第二种指的是宏观审慎工具,与原有的微观審慎工具的主要差异在于,微观审慎工具是针对单一的金融机构以及相关的资产负债状况进行监管,并且形成有针对性的调控策略。主要突出的是调控工具的金融监管作用。而在2018年期间所爆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则表现出金融风险快速传播的特征。此时,如果依旧采取微观审慎工具进行宏观调控,极有可能造成金融风险控制力度不足的现象。而宏观审慎工具的应用理念则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可以针对整个行业的金融风险进行宏观层面的分析,形成系统性的风险类别,突出的是对金融行业风险程度的综合性评估。宏观审慎工具可以覆盖金融领域中的银行机构与非银行机构金融机构的内外业务,对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问题进行系统性总结与分析,从宏观的层面判断金融风险问题[1]。由于系统性风险所代表的是整个金融行业的综合性风险以及风险程度,为此无法实现风险分散的效应。从宏观层面来讲,可以实现对整体行业风险的系统性分析。当前,宏观审慎工具的执行工作,主要是由各国的中央银行落实。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货币政策以及宏观审慎工具均可对金融风险起到良好的调控作用,但从作用效果和作用表现方面来看,二者的作用范围和角度有所差异。其中的货币政策作用表现可以分为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两个层面,其中的空间维度表现为货币流动性及其在金融领域中的传导作用同金融风险的分布与传播有直接联系。而时间维度表现为货币政策的传导与执行会与金融风险的产生规律与传播速度相关。而宏观审慎政策的作用表现也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着手分析,其中的空间维度表现为宏观审慎对金融系统所产生的杠杆影响。时间维度则表现为宏观审慎工具对金融体系,尤其是与降杠杆资金负债效应的关系。因此,在控制金融风险时,有多种宏观调控工具以供选择。而在匹配宏观调控工具时,则应从宏观调控的目标和金融稳定目标两个方面考虑,确保调控工具选择的合理性,以期达到更好的宏观调控效果。
(二)金融风险调控与宏观政策工具之间的匹配
1、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
所谓宏观稳定,就是我们常说的价格稳定、资源分配稳定和就业稳定。对于货币政策而言,宏观稳定是不可多得的政策目标,要想维护金融的稳定性,应善于利用宏观审慎政策。因政策工具的不同,达成的政策目标也会有所不同,货币当局要想追求相应的政策目标,必须谨慎的选择政策工具。这也是在2008年爆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之前一直使用的货币政策功能看法。事实上,该种看法限定了两种政策之间的作用,进一步论证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区别,无论是目的工具还是政策的传导效应都有一定的界限[2]。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货币政策一直被认为是影响金融系统稳定性的直接因素,正是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而积累了诸多不稳定性的原因。相对于宏观审慎政策而言,短期利率调节的作用并不明显,无法实现降低金融系统风险的目标,其稳定性仍然受到一定的威胁。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理论过度强调了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说明二者可以互相替代,这与诸多实证研究不符。同时,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合作的可能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赋予了宏观审慎政策过多的作用和能力,认为其在平衡金融系统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无论是改善经营周期的波动性,还是降低风险溢价的可能,宏观审慎政策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2、逆风策略
因为,逆风策略的存在,致使人们认为短期的价格稳定目标是削弱货币政策的直接因素,致使货币政策无法达成平衡金融系统的需求。所以说在稳定金融系统的过程中,应将货币政策作为刺激目标使用。这种观点承认了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之间的非线性联系,所以说在平缓宏观审慎政策的过程中,金融周期的作用被忽略,甚至给货币政策带来了影响。相对于经济周期而言,金融周期的时间更长、跨度更大。此种背景下,货币政策期限的延长并不意外,这也是将货币政策作为目标产生的必然结果。因为上述观点的影响,货币当局不仅要提高自身政策的可信度,还要引入稳定的金融目标。要想改善政策效果较低的问题,必须将宏观稳定和宏观稳定金融作为基础进行适当的取舍,优化内部,以免金融风险出现快速积聚的问题。而在引入金融稳定目标的影响下,货币政策的复杂性有所提升。虽然金融稳定目标的引入是在最优货币政策基础之上进行的,不会增加过多的困难,但是其执行难度大幅激增。 3、寻找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的激进改变突出表现为认为金融稳定和价格稳定之间有直接联系,二者无法进行明确的区分。要想解决金融市场失灵的问题,必须利用恰当的政策目标,将金融稳定作为核心,实现货币政策的拓广与创新,从而为货币畅通传导目标的实现开辟路径[3]。在金融中介摩擦的影响下,价格金融和财政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密。所以说宏观稳定的范围无法局限最优货币政策。当经济发展受到威胁时,货币政策的作用可实现管理危机的目标,从而抵抗金融的流动性风险,降低因通货紧缩而造成的威胁与影响,避免恶性循环出现的可能。而在经济上行过程中,货币政策同样可以发挥主要的防控作用,以免金融出现不平衡的问题,完成资金的累积。货币政策是否可以在经营目标的影响下完成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只有满足上述要求,才能保障货币政策时间的一致性。
二、政策性建议
在货币政策程度、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和金融稳定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目标之间的结合会发生改变。如果因为货币政策自身的影响而发生金融不平衡的问题,则可以实现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结合的目标,当然,这也是以宏观政策与金融稳定之间密切消费前提的。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无法始终维持在同一水准,如果受到金融周期的影响,则需额外使用引入金融稳定目标,加大防控力度,降低金融风险。实际引入金融稳定前,应对货币工具和其他稳定工具之间的关系进行恰当的处理,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稳定性,确保其切实可行。
我国的国情以及金融市场结构决定了其在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以及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與其他国家相比,在金融结构和金融风险方面的差异较大。为此,在进行货币政策制定和落实时,需要充分结合我国的金融结构和货币传导形式确立货币政策以及相关的政策框架。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行表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征,这也为货币政策的制定与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确保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基础上,运行货币政策成为我国实现金融稳定的必经之路。上文中针对货币传导以及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作出了论述,希望可以从理论层面,对货币政策中金融稳定的作用展开分析,确保为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行奠定有力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夏江山.通货膨胀、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目标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17(11):60-66.
[2]维尔卡拉,唐珂.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对货币政策的挑战[J].吉林金融研究,2013(1):20-23.
[3]胡志强.金融效率、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基于安徽省62个县(市)样本的实证检验[J].华北金融,2017(10):28-33.
关键词:金融稳定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匹配问题
如今,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而新常态经济面对的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给金融市场的深化与改革带来了直接性的影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金融风险防控是“十三五”规划的重点议题,这标志着货币承担着极为严峻的责任,不仅要结合市场发展需求适当的调整经济结构,还要做好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在此背景下,宏观经济的运行逐渐朝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利用多种调控工具与其匹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激烈争论,所以说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面临诸多阻碍。因此,下文对金融稳定目标与宏观经济政策匹配的问题进行的分析显得格外重要,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多种调控目标与宏观政策工具的匹配分析
(一)政策工具
从金融风险问题的发生规律来看,金融风险问题的产生往往会伴随金融危机,此时需要采取特殊的货币政策对金融风险问题进行有效改善。从货币当局层面来讲,则需要在未发生危机之前对金融不平衡状态进行调整,以免由于产生金融风险问题最终引发金融危机。就货币政策与金融风险来说,二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实际上,在处理金融风险问题时,不局限于货币政策,不可将其作为宏观调控的唯一工具。尤其是在2018年到2019年期间爆发金融危机后,相关的IMF组织与经济学领域专家有针对性地对宏观经济调控工具做出了研究。通过专业人员的多维度分析,在原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主的调控工具之上,又衍生了以下两种宏观调控工具:
第一种指的是短期流动性工具,即非常规性的宏观调控方式,以短期流动性为主要特征。该种调控方式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期间表现出了一定的宏观调控作用,并且在理论层面也受到了经济学专家的肯定;
第二种指的是宏观审慎工具,与原有的微观審慎工具的主要差异在于,微观审慎工具是针对单一的金融机构以及相关的资产负债状况进行监管,并且形成有针对性的调控策略。主要突出的是调控工具的金融监管作用。而在2018年期间所爆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则表现出金融风险快速传播的特征。此时,如果依旧采取微观审慎工具进行宏观调控,极有可能造成金融风险控制力度不足的现象。而宏观审慎工具的应用理念则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可以针对整个行业的金融风险进行宏观层面的分析,形成系统性的风险类别,突出的是对金融行业风险程度的综合性评估。宏观审慎工具可以覆盖金融领域中的银行机构与非银行机构金融机构的内外业务,对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问题进行系统性总结与分析,从宏观的层面判断金融风险问题[1]。由于系统性风险所代表的是整个金融行业的综合性风险以及风险程度,为此无法实现风险分散的效应。从宏观层面来讲,可以实现对整体行业风险的系统性分析。当前,宏观审慎工具的执行工作,主要是由各国的中央银行落实。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货币政策以及宏观审慎工具均可对金融风险起到良好的调控作用,但从作用效果和作用表现方面来看,二者的作用范围和角度有所差异。其中的货币政策作用表现可以分为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两个层面,其中的空间维度表现为货币流动性及其在金融领域中的传导作用同金融风险的分布与传播有直接联系。而时间维度表现为货币政策的传导与执行会与金融风险的产生规律与传播速度相关。而宏观审慎政策的作用表现也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着手分析,其中的空间维度表现为宏观审慎对金融系统所产生的杠杆影响。时间维度则表现为宏观审慎工具对金融体系,尤其是与降杠杆资金负债效应的关系。因此,在控制金融风险时,有多种宏观调控工具以供选择。而在匹配宏观调控工具时,则应从宏观调控的目标和金融稳定目标两个方面考虑,确保调控工具选择的合理性,以期达到更好的宏观调控效果。
(二)金融风险调控与宏观政策工具之间的匹配
1、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
所谓宏观稳定,就是我们常说的价格稳定、资源分配稳定和就业稳定。对于货币政策而言,宏观稳定是不可多得的政策目标,要想维护金融的稳定性,应善于利用宏观审慎政策。因政策工具的不同,达成的政策目标也会有所不同,货币当局要想追求相应的政策目标,必须谨慎的选择政策工具。这也是在2008年爆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之前一直使用的货币政策功能看法。事实上,该种看法限定了两种政策之间的作用,进一步论证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区别,无论是目的工具还是政策的传导效应都有一定的界限[2]。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货币政策一直被认为是影响金融系统稳定性的直接因素,正是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而积累了诸多不稳定性的原因。相对于宏观审慎政策而言,短期利率调节的作用并不明显,无法实现降低金融系统风险的目标,其稳定性仍然受到一定的威胁。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理论过度强调了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说明二者可以互相替代,这与诸多实证研究不符。同时,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合作的可能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赋予了宏观审慎政策过多的作用和能力,认为其在平衡金融系统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无论是改善经营周期的波动性,还是降低风险溢价的可能,宏观审慎政策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2、逆风策略
因为,逆风策略的存在,致使人们认为短期的价格稳定目标是削弱货币政策的直接因素,致使货币政策无法达成平衡金融系统的需求。所以说在稳定金融系统的过程中,应将货币政策作为刺激目标使用。这种观点承认了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之间的非线性联系,所以说在平缓宏观审慎政策的过程中,金融周期的作用被忽略,甚至给货币政策带来了影响。相对于经济周期而言,金融周期的时间更长、跨度更大。此种背景下,货币政策期限的延长并不意外,这也是将货币政策作为目标产生的必然结果。因为上述观点的影响,货币当局不仅要提高自身政策的可信度,还要引入稳定的金融目标。要想改善政策效果较低的问题,必须将宏观稳定和宏观稳定金融作为基础进行适当的取舍,优化内部,以免金融风险出现快速积聚的问题。而在引入金融稳定目标的影响下,货币政策的复杂性有所提升。虽然金融稳定目标的引入是在最优货币政策基础之上进行的,不会增加过多的困难,但是其执行难度大幅激增。 3、寻找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目标的激进改变突出表现为认为金融稳定和价格稳定之间有直接联系,二者无法进行明确的区分。要想解决金融市场失灵的问题,必须利用恰当的政策目标,将金融稳定作为核心,实现货币政策的拓广与创新,从而为货币畅通传导目标的实现开辟路径[3]。在金融中介摩擦的影响下,价格金融和财政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密。所以说宏观稳定的范围无法局限最优货币政策。当经济发展受到威胁时,货币政策的作用可实现管理危机的目标,从而抵抗金融的流动性风险,降低因通货紧缩而造成的威胁与影响,避免恶性循环出现的可能。而在经济上行过程中,货币政策同样可以发挥主要的防控作用,以免金融出现不平衡的问题,完成资金的累积。货币政策是否可以在经营目标的影响下完成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只有满足上述要求,才能保障货币政策时间的一致性。
二、政策性建议
在货币政策程度、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和金融稳定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目标之间的结合会发生改变。如果因为货币政策自身的影响而发生金融不平衡的问题,则可以实现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结合的目标,当然,这也是以宏观政策与金融稳定之间密切消费前提的。宏观审慎政策的有效性无法始终维持在同一水准,如果受到金融周期的影响,则需额外使用引入金融稳定目标,加大防控力度,降低金融风险。实际引入金融稳定前,应对货币工具和其他稳定工具之间的关系进行恰当的处理,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稳定性,确保其切实可行。
我国的国情以及金融市场结构决定了其在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以及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與其他国家相比,在金融结构和金融风险方面的差异较大。为此,在进行货币政策制定和落实时,需要充分结合我国的金融结构和货币传导形式确立货币政策以及相关的政策框架。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行表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征,这也为货币政策的制定与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确保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基础上,运行货币政策成为我国实现金融稳定的必经之路。上文中针对货币传导以及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作出了论述,希望可以从理论层面,对货币政策中金融稳定的作用展开分析,确保为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行奠定有力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夏江山.通货膨胀、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目标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17(11):60-66.
[2]维尔卡拉,唐珂.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对货币政策的挑战[J].吉林金融研究,2013(1):20-23.
[3]胡志强.金融效率、金融稳定与经济增长——基于安徽省62个县(市)样本的实证检验[J].华北金融,2017(10):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