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所以“竞”拍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vrgbedr544y4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旧书刊界,说起老谢,那可是名头响当当。老谢就是藏书家谢其章。尽管只是逛逛“小拍”,尽管花费也不算多,但不得不承认,老谢是中国古旧书刊拍卖的亲历者。按老谢自己的话说:“我资格老。”
  资格老吗?中国古旧书刊拍卖的第一把火——“北京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上,就有老谢的身影。拍卖时间是1993年9月22日下午1点半,地点设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二楼。预展地点在西琉璃厂古籍书店二楼,戒备森严,只许眼看,不许手翻。还收2块钱的参观票,开拍现场收30块钱的入场券。“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可笑,谁家拍卖如今还收参观费参拍费呀?”据老谢说,现场参加拍卖的先驱者仅50余位,底价400余万元的167件拍品,仅成交两成,成交额37万元。老谢关心的两样东西都拍出去了,一件是周作人著作27种,底价定在3000元,后以3520元拍出;另一件是解放前创刊号50种,底价5000元,最终以8240元成交。
  3000元!8000元!这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可是笔巨款啊。那时候老谢的月收入加上奖金也不过三四百块钱,一件拍品就恨不得搭上了一两年的工资。“当时有人怀疑我,问我哪来这么多钱买旧书?我是真没钱啊,只能动老本。”十余年里,老谢动老本拍下了一些古旧书刊。如2001年,他拍下的一套数十本的周作人初版本藏书,就花了8000多块。“在开拍前,我考虑了一晚上。”老谢说。不过,有些人疑惑了:就算动老本,也要拍,图啥?老谢的回答很简单:“爱呗!”这是一份对收藏纯粹的热爱。
  从起初的“砰砰心跳”,到之后的“气定神闲”,十余年的拍场磨练,也把老谢“磨”成了“家”。
  首先是藏书家,在老谢洋洋洒洒的万余种古旧书刊中,就有不少得自于拍场。如一本《文史》创刊号,便是老谢在拍场初试牛刀的证据。1996年12月21日,中国书店冬季“小拍”上,老谢一眼看中了这本创刊号。底价300元,喊到500元,对方哑火。加上10%佣金、20元“证书”,570元收入囊中,老谢心中好不得意。不过,他对“证书”倒是“耿耿于怀”,“多此一举,估计是为了留个念想吧。”
  老谢还说,收藏需要“过滤”。早期拍卖中,除了古旧书刊,还有洋烟画、老唱片等,慢慢地,才净化为古籍、近现代出版物等。而自己的收藏也经历了一次“过滤”。
  其次是评论家。老谢说,拍卖的前十年中,他最大的收获不是藏品,而是写文章。纳闷?您还真别纳闷。毫不夸张地说,这十年,几乎每场古旧书刊拍卖,都经老谢之手“评论”过。“最早的时候就是想学学国外人怎么写拍卖,没想到这一写就停不下来了。”在这段时间里,老谢的评论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藏书爱好者的重要参考。而在老谢的多部藏书藏刊专著中,拍场经历也是必不可少的谈资。
  这几年,老谢不怎么上拍场了,因为“越来越买不起了”。像他这样的先驱者,心里总有一个障碍——明明十年前花几百元就能到手的书刊,凭啥现在几千块还拍不下来?尽管现在主战场已经转移,但老谢还是患上了拍卖后遗症——“买旧书,只要有人抢,我必跟他较劲,这大概就是‘竞’拍的心理”。
  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不管拍卖如何发展,老谢对藏书的那份爱始终还在。
  《北京首届稀见图书拍卖会》图录
其他文献
或许七棵白菜团圆,就能够圆满中国人的“白菜梦”了。  “夫昔, 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仁也。”(《礼记·聘义》)玉石精致而灵动,温婉而含蓄,正符合东方人的气质。  关于玉白菜的民间传说有很多种:红龙井孝子深入龙宫求取神奇的玉白菜叶救母的故事感人肺腑;茈碧湖中惩恶济贫的玉白菜的故事美丽动人;传说在洱海海底生长着一棵硕大无比的玉白菜,那碧波莹莹、宛若无瑕美玉的湖水,就是一滴滴从玉白菜的心底沁泻
期刊
“艺术品的实质,实际是艺术品对艺术家创作灵感的物化呈现,是艺术家通过对灵感的瞬时捕捉,利用形式、材质等具体构成要素向人们传达的一种共情体验……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的真谛——艺术在参与具体生活时形成的人文内涵以及精神价值。”当代设计艺术不是一个容易理解的概念,今秋,中国嘉德推出的“灵感”艺术设计专场无疑给当前的拍卖界吹来了一股“新风”,而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则在其新一期的嘉德通讯中这样解释他们理解的“设
期刊
“2011年工艺美术全行业销售产值突破1万亿元,实现利税402亿元。”这是记者日前从成都召开的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年会上了解到的。据介绍,去年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战绩,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产业集聚趋势明显。  利润同比增长40%  此次年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周郑生介绍到,去年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的标准进行了调整,由“年销售产值500万元以上”升级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
期刊
任何一个行业、一项事业,都是一扇敞开的大门,有人进,有人出,但也有一些人,无论风风雨雨,始终在门内坚守。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20年的进程中,藏家的换代也在持续进行,但总有那么一些熟悉的面孔,从知道拍卖,到了解拍卖,再到深入拍卖,伴随拍卖的成长而成长,老章就是其中的一位。  从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第一槌,到中国内地拍坛第一件过千万元的拍品,老章都是亲历者。如今拍卖都20周年了,他已是国内资深藏家。回想当
期刊
11月初,京城已是树叶凋敝的入冬之景。5个小时的高铁,将我们从“冬季”拉回“秋季”,此时的上海依然绿意葱葱、暖阳袭人。暖阳之下,位于上海市中心的一座“天圆地方”的建筑分外惹人注目,它便是上海博物馆。虽然今年它刚刚步入了“耳顺”之年,但如潮的人流,昭示着它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壮年”。  如果说永葆青春的秘诀是什么?是文化的力量。  沿着领票的长长队伍,走进的是一座文化的殿堂。此时此刻,在这一殿堂中,汇
期刊
『他们来自何方?路途有多远?他们何时到马六甲或他们进行贸易的其他地方?带来些什么货物?……他们是懦弱的还是强悍的?他们有无武器或火炮?他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他们的身体是否高大?……他们的国家大吗?国内是否不止一个国王?……他们信奉的是什么?崇拜的是什么?他们遵守的是什么样的风俗习惯?他们的国土扩展到什么地方?与哪些国家为邻?』1508年,只粗略知道中国所产瓷器甚是精致的葡王唐·曼努埃尔为探明中国的
期刊
早在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开始之前,国外就已经在拍卖中国文物。然而,尽管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拥有很多国家都难以匹敌的文物收藏资源,但在价格上却远远低于西方艺术品,一幅精美的宋画可能还不敌一张毕加索的随意之作。这是因为,中国文物艺术品没有自己的市场,没有自己的价格体系,没有强大的藏家和受众,也就在世界舞台上失去了话语权。这不仅是中国文物的衰败,也是中国文化的衰败。  要扭转这一局面,单靠喊口号是没有用的,
期刊
“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是尔国王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1792年,当英使马嘎尔尼要求与中国进一步开放通商时,乾隆皇帝给出了这样的拒绝答复。这一年,距离1514年葡萄牙人首次从新航线抵达中国,已经过去278年。  在这段漫长的中西贸易交往过程中,西方人在不断地接近中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同时,也在积极改
期刊
“全视风景,壮丽可观,允称富国,无物不备。地多泉穴,其房俱三四层不一,而公侯王府,更极崇美。若天主堂、圣母堂、圣人堂纯用石造,奇峻特异,雕饰供器,悉以金银。修道院颇多,而每院修道者凡数百,并设学校,分小学四品,中学二品,大学三品。且有养济院数处,甚广大,更多富贵园囿。”  “玻璃窗、花毡垫、金镶凳、水晶桌,炫耀人目也。”  “有一所非宫非殿,其房如塔,形圆,上下五层相连,有万余间,周围窗户,层层便
期刊
1514年,84岁的贝里尼完成他晚期最著名的一幅作品——《诸神之宴》。画面情节来源于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盛宴》中的诗句,描述在一次酒神的盛宴中,生殖神普里阿普斯萨因为行为不检,在宴会中出丑的事情。  画面具有极强的写实性,从每个神祗的动作、表情,到细微之处的背景、装饰,无不精妙。在画面中央及稍偏左的地方,一男一女分别手持一件青花大碗,下方戴着一顶松针叶头冠的森林和田野之神佛恩乌斯手中则拿了一件青花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