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东北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养成了较为浓厚的不良制度文化,人情社会的存在使得小团体文化因子阻碍常态文化发展成为现实,致使东北的市场经济文化理念淡薄。因此,东北振兴就文化领域而言应继续培养创业精神,针对东北的现实,创业精神又以创新、勇于奋斗、效率的价值极大化为标准。
关键词:东北文化;创业;价值极大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001-02
引言
近几年,东北发展持续缓慢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作为全国重要的资源大省,东北的落后和发展缓慢一时间为人们所不理解、不接受。其实,东北的发展持续缓慢是一个过程,在一个缓慢、漫长的积淀之后,直至今日这个积淀恶果才逐渐地显现出来。在诸多的积淀因素中,文化是一个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的话题。
一、东北文化与东北发展
在广袤的东北地域内,由于自然、气候等原因的存在,使得东北人们的生活更加依赖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自发的协作关系,而不是所谓的社会制度关系,所以东北地区人们的制度意识是比较薄弱的。
比较薄弱的制度意识就非常容易滋生非正式的自发小团体组织,在组织社会学里面,非正式的自发小团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团体组织。这个组织形成是自发的,而且没有固定、规范的组织制度,组织内部运行完全依靠人为因素和人情因素,造成与社会应有制度之间的冲突。例如在沿海地带,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是需要遵循规则的,是按着交易规则来进行交往的,这样人际关系就会变得简单得很多。而东北地区却是以这种小团体为单位进行人际交往的,这无形中便增加了合同成本和市场运行成本,而传统社会的信用成本也会无限的增加。但是,当代社会却是现代社会不是传统社会,传统社会御用因子的增加无疑会增加现代社会的发展负担。东北发展滞后,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东北地区没有现代化的理念,没有现代化的观念,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东北地区源于当代制度建立较晚,没有较为完善的成熟的现代制度文化理念,这些文化的薄弱使得东北“形成了具有东北地区特色的城镇化机制、途径和模式”[1],东北地区成为一个所谓的人情社会,而不是一个规则社会。当代社会发展实际上应该是一个现代化规则化的社会,传统社会才是一个人情社会,所以在当代的现代化快车道上东北地区的发展自然就会落后,东北经济自然就会持续低迷。
东北制度文化影响东北地区发展还体现在东北的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上。众所周知,东北拥有着大量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顾名思义就是直接隶属于国家的企业,是依靠国家指令而运行的企业,对于国有企业地方的约束权力是很小的,而且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东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其实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有企业的。国有企业既然是依赖于国家的,就是要接受国家指令和调遣的,指令与调遣实际上是与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相违背的,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强调的是自由的贸易,而不是指令和调遣。东北自建国开始便接受国家的指令和调遣,几十年下来已经养成了一种所谓的等待文化,这在东北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民俗,但“乡规民约是一种道德手段,而不是经济手段”[2],资源等待国家指令,市场等待国家指令,这种几十年的风俗惯性使得东北经济不习惯甚至是不会去争、去抢,这在计划经济制度影响下形成的文化已经在东北存在了许多年,已经成为一种阻碍东北发展的可怕的不适应于时代的文化。直至今日,在国家的强力推进下,东北已经开始逐渐地接受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东北的重工业性质的国有企业其实还是需要完成一些不是市场交给的,而是源自国家的指令性计划,比如石油、粮食、有色金属等关系到国际民生的重大项目。在这种惯性下,还需要完成市场经济的价值理念,这是一种双重性格的养成。就文化、心理发展规律而言,这是不利于正常文化发展的,也是不利于社会的常态发展的。
概言之,东北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但是不得不承认文化,特别是制度方面造成的文化因素,对于东北振兴起着制约作用,“当下中国在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与之相适应‘制度立国’已经成为一种必然。”[3]因此,当谈及东北振兴这个话题的时候,必须重视制度文化冲突这个必然性的话题,为东北建构良性的制度文化而努力。
二、东北振兴的文化内容
“东北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带动社会发展。”[4]东北振兴更是一个伦理文化上的议题,就理念文化方面而言,无论是东北因建制较晚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文化理念,还是东北重型国有工业而形成的等、靠文化,其实归根结底都是没有所谓的创业精神。
所谓的创业精神,是指在人们创造生产力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并不是那些消极的文化理念。创业精神的“创”其实是包含开拓创新之意,开拓创新其实也就是指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创业精神的“业”其实就是指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事业和产业,涵盖所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层面在内。因此所谓的创业,其实质就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或者原来比较缺乏的事业或者是产业。东北文化中,在过去其实是拥有着极为雄厚的这种创业精神的,从荒无人烟的垦荒到大庆石油的创造,都充分地体现出了东北人曾经的那种创业精神,但是时至今日不得不承认东北人的那种创业精神已经在时光的岁月中被冲刷殆尽。人类大量的理论研究和事实都已经证明,创业精神是所有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创业精神本身就包含有开放、与时俱进等诸多优良特点,可以为落后地区提供最原始的动力。东北地区曾经拥有的创新精神已经不再适合于当今的社会,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创业精神不足,文化观念落后,要求我們立足时代大力培养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业精神,为东北振兴注入根本性的动力。
东北的创业精神培养,最为突出的是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业精神的根本要求,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所谓的创业。针对东北地区的现实,需要做到的文化理念主要是观念创新:将东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小农意识、计划经济意识彻底地从经济领域中清除出去,同时还需要将计划经济造成的官本位思想从经济服务领域中彻底地清除出去。使东北彻底地摆脱对于土地的依赖、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对于政府的依赖、对于计划经济的依赖,在文化理念中改变整个东北地区的“等、靠、要”等负面不良心理,“新一轮振兴一定要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5]将适应于市场经济的现代化的文化理念引入到东北地区,将开拓创新、自主自强、公平竞争等现代化文化理念彻底植入东北地域所有人的骨髓深处,使东北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现代化的、适应甚至是引领市场经济的现代化文化理念。其实在众多的现代化的文化理念之中,最为重要的是效率意识。效率是在既定的投入量中创造出极大化的产出,就是经济学界所说的“价值极大化”。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上是非常重视公平的,其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早就告诉我们,效率和公平在价值序列中是不一样的,而且效率与公平的这种价值序列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是计划经济所以在计划经济体系内需要的是公平第一,并不是效率第一。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序列发生了变化,效率是市场经济的首要标签,效率应该是第一位的。即东北文化惯势传承下来的无论是等、靠心理还是公平第一心理,其实都不是特别吻合市场经济的价值理念的,都需要调整东北惯性思维式的吻合计划经济的重工业经济文化。在将重工业性质的国有企业彻底引领到市场经济上来的同时,对于那些涉及百姓生活的诸如城乡二元对立、生态旅游、生物工程、医疗卫生等诸多项目也都引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加快完善东北地区的整体性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氛围。只有这样的文化氛围的形成,才能最后打造出真正的东北市场经济环境。
关键词:东北文化;创业;价值极大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001-02
引言
近几年,东北发展持续缓慢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作为全国重要的资源大省,东北的落后和发展缓慢一时间为人们所不理解、不接受。其实,东北的发展持续缓慢是一个过程,在一个缓慢、漫长的积淀之后,直至今日这个积淀恶果才逐渐地显现出来。在诸多的积淀因素中,文化是一个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的话题。
一、东北文化与东北发展
在广袤的东北地域内,由于自然、气候等原因的存在,使得东北人们的生活更加依赖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自发的协作关系,而不是所谓的社会制度关系,所以东北地区人们的制度意识是比较薄弱的。
比较薄弱的制度意识就非常容易滋生非正式的自发小团体组织,在组织社会学里面,非正式的自发小团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团体组织。这个组织形成是自发的,而且没有固定、规范的组织制度,组织内部运行完全依靠人为因素和人情因素,造成与社会应有制度之间的冲突。例如在沿海地带,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是需要遵循规则的,是按着交易规则来进行交往的,这样人际关系就会变得简单得很多。而东北地区却是以这种小团体为单位进行人际交往的,这无形中便增加了合同成本和市场运行成本,而传统社会的信用成本也会无限的增加。但是,当代社会却是现代社会不是传统社会,传统社会御用因子的增加无疑会增加现代社会的发展负担。东北发展滞后,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东北地区没有现代化的理念,没有现代化的观念,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东北地区源于当代制度建立较晚,没有较为完善的成熟的现代制度文化理念,这些文化的薄弱使得东北“形成了具有东北地区特色的城镇化机制、途径和模式”[1],东北地区成为一个所谓的人情社会,而不是一个规则社会。当代社会发展实际上应该是一个现代化规则化的社会,传统社会才是一个人情社会,所以在当代的现代化快车道上东北地区的发展自然就会落后,东北经济自然就会持续低迷。
东北制度文化影响东北地区发展还体现在东北的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上。众所周知,东北拥有着大量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顾名思义就是直接隶属于国家的企业,是依靠国家指令而运行的企业,对于国有企业地方的约束权力是很小的,而且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东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其实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有企业的。国有企业既然是依赖于国家的,就是要接受国家指令和调遣的,指令与调遣实际上是与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相违背的,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强调的是自由的贸易,而不是指令和调遣。东北自建国开始便接受国家的指令和调遣,几十年下来已经养成了一种所谓的等待文化,这在东北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民俗,但“乡规民约是一种道德手段,而不是经济手段”[2],资源等待国家指令,市场等待国家指令,这种几十年的风俗惯性使得东北经济不习惯甚至是不会去争、去抢,这在计划经济制度影响下形成的文化已经在东北存在了许多年,已经成为一种阻碍东北发展的可怕的不适应于时代的文化。直至今日,在国家的强力推进下,东北已经开始逐渐地接受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东北的重工业性质的国有企业其实还是需要完成一些不是市场交给的,而是源自国家的指令性计划,比如石油、粮食、有色金属等关系到国际民生的重大项目。在这种惯性下,还需要完成市场经济的价值理念,这是一种双重性格的养成。就文化、心理发展规律而言,这是不利于正常文化发展的,也是不利于社会的常态发展的。
概言之,东北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但是不得不承认文化,特别是制度方面造成的文化因素,对于东北振兴起着制约作用,“当下中国在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与之相适应‘制度立国’已经成为一种必然。”[3]因此,当谈及东北振兴这个话题的时候,必须重视制度文化冲突这个必然性的话题,为东北建构良性的制度文化而努力。
二、东北振兴的文化内容
“东北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带动社会发展。”[4]东北振兴更是一个伦理文化上的议题,就理念文化方面而言,无论是东北因建制较晚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文化理念,还是东北重型国有工业而形成的等、靠文化,其实归根结底都是没有所谓的创业精神。
所谓的创业精神,是指在人们创造生产力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并不是那些消极的文化理念。创业精神的“创”其实是包含开拓创新之意,开拓创新其实也就是指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创业精神的“业”其实就是指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事业和产业,涵盖所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层面在内。因此所谓的创业,其实质就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或者原来比较缺乏的事业或者是产业。东北文化中,在过去其实是拥有着极为雄厚的这种创业精神的,从荒无人烟的垦荒到大庆石油的创造,都充分地体现出了东北人曾经的那种创业精神,但是时至今日不得不承认东北人的那种创业精神已经在时光的岁月中被冲刷殆尽。人类大量的理论研究和事实都已经证明,创业精神是所有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创业精神本身就包含有开放、与时俱进等诸多优良特点,可以为落后地区提供最原始的动力。东北地区曾经拥有的创新精神已经不再适合于当今的社会,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创业精神不足,文化观念落后,要求我們立足时代大力培养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业精神,为东北振兴注入根本性的动力。
东北的创业精神培养,最为突出的是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业精神的根本要求,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所谓的创业。针对东北地区的现实,需要做到的文化理念主要是观念创新:将东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小农意识、计划经济意识彻底地从经济领域中清除出去,同时还需要将计划经济造成的官本位思想从经济服务领域中彻底地清除出去。使东北彻底地摆脱对于土地的依赖、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对于政府的依赖、对于计划经济的依赖,在文化理念中改变整个东北地区的“等、靠、要”等负面不良心理,“新一轮振兴一定要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5]将适应于市场经济的现代化的文化理念引入到东北地区,将开拓创新、自主自强、公平竞争等现代化文化理念彻底植入东北地域所有人的骨髓深处,使东北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现代化的、适应甚至是引领市场经济的现代化文化理念。其实在众多的现代化的文化理念之中,最为重要的是效率意识。效率是在既定的投入量中创造出极大化的产出,就是经济学界所说的“价值极大化”。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上是非常重视公平的,其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早就告诉我们,效率和公平在价值序列中是不一样的,而且效率与公平的这种价值序列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是计划经济所以在计划经济体系内需要的是公平第一,并不是效率第一。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序列发生了变化,效率是市场经济的首要标签,效率应该是第一位的。即东北文化惯势传承下来的无论是等、靠心理还是公平第一心理,其实都不是特别吻合市场经济的价值理念的,都需要调整东北惯性思维式的吻合计划经济的重工业经济文化。在将重工业性质的国有企业彻底引领到市场经济上来的同时,对于那些涉及百姓生活的诸如城乡二元对立、生态旅游、生物工程、医疗卫生等诸多项目也都引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加快完善东北地区的整体性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氛围。只有这样的文化氛围的形成,才能最后打造出真正的东北市场经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