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是通过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而实现的教学改革,课程与教学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程实施相当于教学。教学建议指出:“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营造一种环境:教师和学生一起以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帮助学生,同时发展教师自身对科学的认识和对学生的理解。”
传统教学认为教学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简单拼合,忽视学生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认为教学一定是教师面对学生讲解某种知识技能,然后学生进行掌握与操练,从而达到记忆与运用。新课程标准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倡导探究性、开放性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它是对传统教学观的超越。对于新课程的教学建议,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注重科学探究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探究也是科学的精神体现,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科学观念和能力的关键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在探究教学中要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探究设计应从学生出发,提倡教师自制教具和进行低成本的探究活动,将课堂探究与课下探究、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有机结合起来。探究的关键是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基本特征,所以开展的探究应是各种层次,并且以小型探究为主,而不能让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我们要注重科学探究,将科学学科教学与科学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学科教学模式。
2.将学生“动手”与“动脑”紧密结合起来
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对于科学学习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动手”探究,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培养动手能力,而且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感知会更深刻。七至九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建立科学模型,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效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身体力行,提高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学习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水平,增强热爱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3.利用课堂教学,充分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科学学习
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充分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另外,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见解、技能和经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使学生树立学习科学的信心和勇气。通过激励和鼓励,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思考,认真思考,从而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进师生友谊,密切师生关系,真正通过师生积极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积极鼓励学生在教学中学会交流与合作
在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应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协作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探究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协作中扬长避短,进行充分的交流合作,最终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我们要培养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究,就得从提出问题开始,但是要真正发现探究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我们精心准备好材料,备好课,让学生能够从充分的感性材料中有问题可以探究,只有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了问题,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才会很高。所以让学生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条件。
发现问题的目的包括两方面: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科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创设好一个优良的学习情景,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更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其次,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出发,因为学生对自己发现或提出的问题最感兴趣。
伟人爱因斯坦这样说过: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学生的“异想天开”往往就可能成为他探究的动力,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主动地产生一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心理,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走向自然、走向科学。
5.安排好教学计划与教学时间
任何时候都不要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教学中时间的使用虽是一个变动的量,但它也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和教学过程的转换而转化,教师的艺术匠心就在于如何调控于它,使学生不做时间的奴隶。教师不该讲的讲了,学生不该练的练了,这一切都会成为一种“被迫”,使学生成为时间的奴隶。如果教师讲的正是学生迫不及待要听的,那么学生便会处于主动地位。如果教师在学生需要认真思考和动手练习的时候,适时地安排了时间,学生就会因获得了满足感而充分利用了时间。二者殊途同归,学生都处在时间的主动地位。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样认为:“凡是缺乏教育机智的人,都信奉长篇说教的效用。”教师的“长篇说教”和学生的“被迫学习”,二者也是殊途同归,学生都会处于时间的被动地位。
教师要注意进行愉快教育,向45分钟要“质量”。课堂气氛如果沉闷了,学生的情绪就会低落,同时教学时间将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因此教师要精神充沛,满腔热情,以昂扬的教学激情去点燃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心旷神怡中吮吸知识的乳汁,在津津有味的品尝中,情不自禁地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在聚精会神、不知不觉中,感到45分钟的短暂。
也可以这样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可以用学生对45分钟的感觉来衡量;如果学生感到课堂漫长,则是失败的;如果学生感到课堂如此短暂,像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那么便是成功的。所以,高明的教师提高教学的时效,都是运用感情投资:稳定学生情绪,尊重学生人格,态度和蔼,语言亲切,严于律己,宽于待生,藏之于批评和训斥,扬之于表彰和勉励......这是一种隐性的时间效应,也是向45分钟要“质量”的最佳手段。
要掌握好教学时间,必先“备”好教学时间。不少教师只知道要备课本,却不备如何“管”好教学时间,因此课前如何调配好45分钟,应该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举个例子:两个老师都提前了10分钟结束新课,一个老师让学生看书复习、巩固,直到下课;另一个老师用几分钟让学生熟悉当堂所上的内容,然后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要学生回答的几个问题,再用几分钟进行检查反馈,师生共同评判、巩固,最后教师再做课堂完结版的总结。看看这两个老师的教学效果如此迥异:前者松驰、沉闷、低效,而后者则是紧凑、活泼、合理,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科学观念的形成是一复杂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实验、分析、讨论,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或理解上有困难的概念及原理,都应增加相关活动或时间,促进学生的交流合作,而不能机械地规定时间,教学计划与教学时间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6.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
科学教学是开放的教学,注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在巩固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其特长,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全面促进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
实践证明,通过课程改革,教师能进一步认识到教学与课程密不可分的关系,积极投身于课程变革的洪流中去,以全新的观念理解新课程,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转变,学习兴趣得到调动,学习时都是主动地参与探究和实践,各自都初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科学素养得到初步提高。
传统教学认为教学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简单拼合,忽视学生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认为教学一定是教师面对学生讲解某种知识技能,然后学生进行掌握与操练,从而达到记忆与运用。新课程标准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倡导探究性、开放性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它是对传统教学观的超越。对于新课程的教学建议,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注重科学探究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探究也是科学的精神体现,科学探究活动是培养科学观念和能力的关键途径,也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在探究教学中要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探究设计应从学生出发,提倡教师自制教具和进行低成本的探究活动,将课堂探究与课下探究、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有机结合起来。探究的关键是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和基本特征,所以开展的探究应是各种层次,并且以小型探究为主,而不能让探究活动流于形式。我们要注重科学探究,将科学学科教学与科学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学科教学模式。
2.将学生“动手”与“动脑”紧密结合起来
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对于科学学习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进行“动手”探究,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培养动手能力,而且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感知会更深刻。七至九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建立科学模型,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效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身体力行,提高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学习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水平,增强热爱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3.利用课堂教学,充分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科学学习
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充分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另外,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见解、技能和经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使学生树立学习科学的信心和勇气。通过激励和鼓励,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思考,认真思考,从而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进师生友谊,密切师生关系,真正通过师生积极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积极鼓励学生在教学中学会交流与合作
在科学课堂探究活动中应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协作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探究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协作中扬长避短,进行充分的交流合作,最终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我们要培养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究,就得从提出问题开始,但是要真正发现探究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我们精心准备好材料,备好课,让学生能够从充分的感性材料中有问题可以探究,只有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了问题,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才会很高。所以让学生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条件。
发现问题的目的包括两方面: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科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创设好一个优良的学习情景,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更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其次,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出发,因为学生对自己发现或提出的问题最感兴趣。
伟人爱因斯坦这样说过: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学生的“异想天开”往往就可能成为他探究的动力,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主动地产生一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心理,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走向自然、走向科学。
5.安排好教学计划与教学时间
任何时候都不要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教学中时间的使用虽是一个变动的量,但它也会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和教学过程的转换而转化,教师的艺术匠心就在于如何调控于它,使学生不做时间的奴隶。教师不该讲的讲了,学生不该练的练了,这一切都会成为一种“被迫”,使学生成为时间的奴隶。如果教师讲的正是学生迫不及待要听的,那么学生便会处于主动地位。如果教师在学生需要认真思考和动手练习的时候,适时地安排了时间,学生就会因获得了满足感而充分利用了时间。二者殊途同归,学生都处在时间的主动地位。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样认为:“凡是缺乏教育机智的人,都信奉长篇说教的效用。”教师的“长篇说教”和学生的“被迫学习”,二者也是殊途同归,学生都会处于时间的被动地位。
教师要注意进行愉快教育,向45分钟要“质量”。课堂气氛如果沉闷了,学生的情绪就会低落,同时教学时间将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因此教师要精神充沛,满腔热情,以昂扬的教学激情去点燃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心旷神怡中吮吸知识的乳汁,在津津有味的品尝中,情不自禁地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在聚精会神、不知不觉中,感到45分钟的短暂。
也可以这样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可以用学生对45分钟的感觉来衡量;如果学生感到课堂漫长,则是失败的;如果学生感到课堂如此短暂,像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那么便是成功的。所以,高明的教师提高教学的时效,都是运用感情投资:稳定学生情绪,尊重学生人格,态度和蔼,语言亲切,严于律己,宽于待生,藏之于批评和训斥,扬之于表彰和勉励......这是一种隐性的时间效应,也是向45分钟要“质量”的最佳手段。
要掌握好教学时间,必先“备”好教学时间。不少教师只知道要备课本,却不备如何“管”好教学时间,因此课前如何调配好45分钟,应该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举个例子:两个老师都提前了10分钟结束新课,一个老师让学生看书复习、巩固,直到下课;另一个老师用几分钟让学生熟悉当堂所上的内容,然后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要学生回答的几个问题,再用几分钟进行检查反馈,师生共同评判、巩固,最后教师再做课堂完结版的总结。看看这两个老师的教学效果如此迥异:前者松驰、沉闷、低效,而后者则是紧凑、活泼、合理,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科学观念的形成是一复杂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实验、分析、讨论,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或理解上有困难的概念及原理,都应增加相关活动或时间,促进学生的交流合作,而不能机械地规定时间,教学计划与教学时间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6.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
科学教学是开放的教学,注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在巩固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其特长,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全面促进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
实践证明,通过课程改革,教师能进一步认识到教学与课程密不可分的关系,积极投身于课程变革的洪流中去,以全新的观念理解新课程,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转变,学习兴趣得到调动,学习时都是主动地参与探究和实践,各自都初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科学素养得到初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