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幼师学生的素质培养,旨在探索提高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问题。所以,我走出了串讲串问的教学旧模式,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并找出几把钥匙,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注重让幼师生实践——去表演、去组织回答问题的语言,起到解放学生心灵和智慧的作用。真正让学生在自主中有所锻炼,在探索中有所创新,在互动中有所提高,在创造中有所发展。
【关键词】职高语文 课堂教学 随想
一把钥匙配一把锁,你想打开锁,如果配错了,不论你再怎么努力,那也是枉然。虽然课改已经进行了好些年了,可是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还常有抱怨:学生太差了!怎么讲,他们就是不明白!而学生也仍常有怨言:这老师都讲什么呀?真没劲!看,老师和学生多像那配错了的钥匙和锁呀!
作为语文老师,虽然教的是职高生,我还是希望自己能找到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与学生真正地交流,让语文课堂随学生心曲而起舞,那将是世上最美妙的事。为此,我总是在我的课堂中进行孜孜不倦的努力尝试,希望自己成为配钥匙的能工巧匠。面对学生客观情况,我做了以下尝试,配了几把“钥匙”,试着去打开学生的心门,和学生一起上出了职高语文课堂的精彩。
钥匙一,学孟夫子“今之乐犹古之乐”的训导策略
以人教社第一册第六单元《不能没有音乐》为例进行说明。上课时,我如果只讲一些实理,相对职高生接受能力来说,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距离。这时,我想起了孟子与齐王关于“音乐”的那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引用这句话,首先想说的是,如果要学生喜欢去读《不能没有音乐》这篇文章,就要先解决“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的问题。课文中所引用的音乐,从《诗经》始,《广陵散》《保卫黄河》,乃至莫扎特、巴赫等的音乐,这些都当之无愧为“先王之乐”,而我们的“王”——职高一年级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只好流行歌曲,也就是“世俗之乐”。如何让只好“世俗之乐”的他们爱上“先王之乐”呢?如何引导他们去读课文,读懂文章,最后喜欢文章呢?我认真地策划了一些训导策略。
策略设计一:
提问:大家平常都比较喜欢听歌吧?那么肯定有一首是你的最爱?哼几句跟大家分享一下吧。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听或唱这歌,有什么感受?
设计分析:这一活动的设置,其实是跟孟子的想法一致,将“今之乐”与“古之乐”互相转化,一能调动学生欣赏情绪,表达感受;二能以学生的自我经历来排除阅读上的障碍,达到教学目的。可以这么说,强调体验与文本阅读相结合,应该是新课改比较提倡的一种新思路。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尽量让学生在接触文本时,还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接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特别是心理距离,从而达到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快乐阅读的效果。
策略设计二:
讨论:“喜欢音乐的孩子不会坏”,这一句广告词,是多么的诱人心弦呀!请你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下这条广告词的合理性。
要求:1. 用自己喜欢的歌曲来证明或解释; 2. 用课文中的语段来证明。
设计分析:以学生自身经历来阐述音乐的特点与功用,消除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以课文中的语段来证明,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热情。做到了这两点,那么,阅读这篇文章也就水到渠成了。
概而言之,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教师首先得学会消除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误解,消除他们学习的恐惧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善于发现学生生活经验与课文内容的联系点,引导学生一起走进语文的知识殿堂。这是新课标下,中职语文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
钥匙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训导策略
以人教社(必修版)第一册课文《我对网络游戏的态度》为例。可以说,中国年轻一代是伴随着网游成长起来的,我们面对的职高生更是这其中的骨干分子。假如就以此认为,此篇文章能吸引他们,并且适合学生们学习,那可就错了。要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的学生大概很少会以为网络游戏对他们有多大的危害吧,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从网游上不但没失去什么,相反的,他们还获取了不菲的利益:自由、自信、自尊。在网游中,他们无所不能,无所不为,在现实中获取不了的,在网游上,却能够最大程度地得到。当然了,这还算是从正面去理解的,更有甚于的是,学生们就算是认为网游有危害,不过总比去读没用的课本好吧,读书不如去聊天,读书不如玩游戏。但若就由此分析去解读甚至去进行教学设计,怕又误入雷区!在设计时,我清楚地看到,本文的作者是站在文化差异与文明进程进行阐述观点的,并从生活的习性和成长对孩子的影响这些角度去解释生活现象,并给出一定的解决方法,明确自己的看法。
策略设计三:
有一个常识,世界上的第一台电脑是美国人制造的;有一个印象,世界上拥有电脑数最多的是中国;有一个常识,美国人打开电脑,通常是为了获取信息,创造财富;有一个印象,中国人打开电脑,通常是为了娱乐游戏,耗费财富。
上面这段话,你认为是否妥当,试阐述理由。
设计分析:这一设计从国家文化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用“激将”的方法刺激学生思维。目的在于达到促使学生能从维护祖国文明这一高度去思考网络游戏,去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或多或少地能明白课文所要阐述的道理。不指望通过这一讨论让学生能正确地评价到网络游戏的存在价值,却希望学生能对自己以及同龄人的行为做出一些反思。从文明与国家习惯这一角度去引领学生解读作者的态度,相信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强调: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以文化来浸渍学生心灵,促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思维深度,敢承担的人!
这把“钥匙”的立足点是学生自身。在教学中,我尽量换位思考,每当我有心得时,可以自我娱乐,但并不强求学生“与师同乐”。我必须得思考一个问题:这样的设计,这样的问题,我的学生们是否乐于接受,我的学生们是否能够解决得了。而更高的追求是,我的学生们愿意如何解读,喜欢怎样去思考问题,欢迎什么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可能地与教师讨论如何进行学习,最终达到“师——文本——生”共舞的境界。
钥匙三,“树其行,励其志”的训导策略
仍以《我对网络游戏的态度》为例。
策略设计四:
《我对网络游戏的态度》在分析中美青少年对待电脑、网络的态度不同的原因时,指出了是由于成人社会的不同态度而导致了孩子的不同观念。当然这个分析研究是有见地和高度的。但是在教学时,我想这个资源不能仅仅被用于对现象的分析角度上,而更应落实在孩子的成长上,帮助学生们去思考“我”的责任。为此我做了这样的引语设计:
课文中,提到了一个孩子的一篇文章《上班就是玩游戏》,这篇文章很让老师汗颜,如作者所说,中国孩子“网络成隐”的根源在于成人社会的这种无节制的、非理性的上网娱乐,那么作为受影响者的你们面对这种社会现状,能做些什么呢?是任其影响,长大后成为另一批这样的“成人”,还是另有选择,走出成人世界的泥潭呢?
设计分析:早在上世纪初,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就提出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设计的意图在于提醒:提醒学生们自己的社会责任与挑战社会不良风气的勇气!这是育人的根本!
在面对不同学生为对象时,需要我们教师用睿智的眼光进行大胆的取舍,需要我们教师以自我的视角去解读文本中的精、气、神,读出自我,读出特色,需要我们教师读进每个学生的心里。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阅读,立足文本,努力研究学生,拨动学生心弦,那在职高语文课堂上,终可看到老师找到打开学生心曲的钥匙。
【关键词】职高语文 课堂教学 随想
一把钥匙配一把锁,你想打开锁,如果配错了,不论你再怎么努力,那也是枉然。虽然课改已经进行了好些年了,可是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还常有抱怨:学生太差了!怎么讲,他们就是不明白!而学生也仍常有怨言:这老师都讲什么呀?真没劲!看,老师和学生多像那配错了的钥匙和锁呀!
作为语文老师,虽然教的是职高生,我还是希望自己能找到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与学生真正地交流,让语文课堂随学生心曲而起舞,那将是世上最美妙的事。为此,我总是在我的课堂中进行孜孜不倦的努力尝试,希望自己成为配钥匙的能工巧匠。面对学生客观情况,我做了以下尝试,配了几把“钥匙”,试着去打开学生的心门,和学生一起上出了职高语文课堂的精彩。
钥匙一,学孟夫子“今之乐犹古之乐”的训导策略
以人教社第一册第六单元《不能没有音乐》为例进行说明。上课时,我如果只讲一些实理,相对职高生接受能力来说,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距离。这时,我想起了孟子与齐王关于“音乐”的那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引用这句话,首先想说的是,如果要学生喜欢去读《不能没有音乐》这篇文章,就要先解决“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的问题。课文中所引用的音乐,从《诗经》始,《广陵散》《保卫黄河》,乃至莫扎特、巴赫等的音乐,这些都当之无愧为“先王之乐”,而我们的“王”——职高一年级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只好流行歌曲,也就是“世俗之乐”。如何让只好“世俗之乐”的他们爱上“先王之乐”呢?如何引导他们去读课文,读懂文章,最后喜欢文章呢?我认真地策划了一些训导策略。
策略设计一:
提问:大家平常都比较喜欢听歌吧?那么肯定有一首是你的最爱?哼几句跟大家分享一下吧。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听或唱这歌,有什么感受?
设计分析:这一活动的设置,其实是跟孟子的想法一致,将“今之乐”与“古之乐”互相转化,一能调动学生欣赏情绪,表达感受;二能以学生的自我经历来排除阅读上的障碍,达到教学目的。可以这么说,强调体验与文本阅读相结合,应该是新课改比较提倡的一种新思路。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尽量让学生在接触文本时,还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接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特别是心理距离,从而达到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快乐阅读的效果。
策略设计二:
讨论:“喜欢音乐的孩子不会坏”,这一句广告词,是多么的诱人心弦呀!请你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下这条广告词的合理性。
要求:1. 用自己喜欢的歌曲来证明或解释; 2. 用课文中的语段来证明。
设计分析:以学生自身经历来阐述音乐的特点与功用,消除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以课文中的语段来证明,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热情。做到了这两点,那么,阅读这篇文章也就水到渠成了。
概而言之,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教师首先得学会消除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误解,消除他们学习的恐惧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善于发现学生生活经验与课文内容的联系点,引导学生一起走进语文的知识殿堂。这是新课标下,中职语文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
钥匙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训导策略
以人教社(必修版)第一册课文《我对网络游戏的态度》为例。可以说,中国年轻一代是伴随着网游成长起来的,我们面对的职高生更是这其中的骨干分子。假如就以此认为,此篇文章能吸引他们,并且适合学生们学习,那可就错了。要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的学生大概很少会以为网络游戏对他们有多大的危害吧,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从网游上不但没失去什么,相反的,他们还获取了不菲的利益:自由、自信、自尊。在网游中,他们无所不能,无所不为,在现实中获取不了的,在网游上,却能够最大程度地得到。当然了,这还算是从正面去理解的,更有甚于的是,学生们就算是认为网游有危害,不过总比去读没用的课本好吧,读书不如去聊天,读书不如玩游戏。但若就由此分析去解读甚至去进行教学设计,怕又误入雷区!在设计时,我清楚地看到,本文的作者是站在文化差异与文明进程进行阐述观点的,并从生活的习性和成长对孩子的影响这些角度去解释生活现象,并给出一定的解决方法,明确自己的看法。
策略设计三:
有一个常识,世界上的第一台电脑是美国人制造的;有一个印象,世界上拥有电脑数最多的是中国;有一个常识,美国人打开电脑,通常是为了获取信息,创造财富;有一个印象,中国人打开电脑,通常是为了娱乐游戏,耗费财富。
上面这段话,你认为是否妥当,试阐述理由。
设计分析:这一设计从国家文化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用“激将”的方法刺激学生思维。目的在于达到促使学生能从维护祖国文明这一高度去思考网络游戏,去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或多或少地能明白课文所要阐述的道理。不指望通过这一讨论让学生能正确地评价到网络游戏的存在价值,却希望学生能对自己以及同龄人的行为做出一些反思。从文明与国家习惯这一角度去引领学生解读作者的态度,相信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强调: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以文化来浸渍学生心灵,促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思维深度,敢承担的人!
这把“钥匙”的立足点是学生自身。在教学中,我尽量换位思考,每当我有心得时,可以自我娱乐,但并不强求学生“与师同乐”。我必须得思考一个问题:这样的设计,这样的问题,我的学生们是否乐于接受,我的学生们是否能够解决得了。而更高的追求是,我的学生们愿意如何解读,喜欢怎样去思考问题,欢迎什么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可能地与教师讨论如何进行学习,最终达到“师——文本——生”共舞的境界。
钥匙三,“树其行,励其志”的训导策略
仍以《我对网络游戏的态度》为例。
策略设计四:
《我对网络游戏的态度》在分析中美青少年对待电脑、网络的态度不同的原因时,指出了是由于成人社会的不同态度而导致了孩子的不同观念。当然这个分析研究是有见地和高度的。但是在教学时,我想这个资源不能仅仅被用于对现象的分析角度上,而更应落实在孩子的成长上,帮助学生们去思考“我”的责任。为此我做了这样的引语设计:
课文中,提到了一个孩子的一篇文章《上班就是玩游戏》,这篇文章很让老师汗颜,如作者所说,中国孩子“网络成隐”的根源在于成人社会的这种无节制的、非理性的上网娱乐,那么作为受影响者的你们面对这种社会现状,能做些什么呢?是任其影响,长大后成为另一批这样的“成人”,还是另有选择,走出成人世界的泥潭呢?
设计分析:早在上世纪初,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就提出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这设计的意图在于提醒:提醒学生们自己的社会责任与挑战社会不良风气的勇气!这是育人的根本!
在面对不同学生为对象时,需要我们教师用睿智的眼光进行大胆的取舍,需要我们教师以自我的视角去解读文本中的精、气、神,读出自我,读出特色,需要我们教师读进每个学生的心里。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阅读,立足文本,努力研究学生,拨动学生心弦,那在职高语文课堂上,终可看到老师找到打开学生心曲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