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内容的引入是一节课开始和课程中一个新问题开始时的教学,新课引入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继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形成“学习动机”。文章探析了新课内容引入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物理课堂;引入新课;方法探析
新课内容的引入是一节课开始和课程中一个新问题开始时的教学。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实用性、趣味性较浓郁的学科,跟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科目优势,在新课引入时,巧妙利用惊、险、奇、趣的实验、故事、悬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激情,从而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
一、实验演示引入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试验,指出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归纳发现规律,掌握知识。以实验开始课堂教学,利用实验的真实性、直观性将学生引入好奇求知的境地,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如进行《动量定理》的教学时可演示:在地板上放一块泡沫塑料垫,把鸡蛋举到1米多高,然后放开手,让鸡蛋落到泡沫塑料垫上,鸡蛋却没有打破。学生看后都惊叹不已,对这个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才说:“我们学习这节课的知识后,就能解释这个现象了。”此时学生都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准备听课。这种方法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会分析问题,探索问题。
二、故事引入法
以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或报纸上的新闻设置时情境的方法。用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讲《能源环境》时,可向学生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我国的中型工业城市之一的兰州在卫星拍摄的地形图上竟然消失了。西方人认定是中同正在试验一种新的城市伪装法。经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验证,发现兰州是由于严重的空气污染及特殊的地形关系而“伪装”起来了,致使最先进的侦察卫星也难以发现。看来能源的广泛应用在发展人类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危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节课的意义。
三、习题引入法
教学内容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一般是结合复习和预习情况,设计一些练习题为开头。这些题联系新旧课内容,学生通过做练习题,有巩固学过的知识的,有训练技能的,有发展能力的,对新课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过程作用,而且能顺利引入新课内容。
四、复习设疑引入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那些与一个人已有知识有联系的事物以及能增进新知识学习的客观事物容易引起个人的注意。所以新课前,教师通过对知识的再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寻找上节课没有解决的问题,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不仅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而且起着组织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如“《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一节的教学时,复习上节课内容,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穿过回路磁通量发生变化,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确定了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确定了感应电流的大小,由于电流是有方向的,那么如何判断呢?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右手定则的内容,找出适用条件——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那么,线圈与磁场问没有相对运动的情况又怎样确定呢?使问题逐渐深入进入课题,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五、珍闻引入法
通过介绍人世间罕见的珍闻以录像、影片、图片、录音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深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运动和静止》时,教师首先问学生:“你们听说过用手抓子弹的事吗?”待学生凝神倾听后,教师便介绍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一个小虫在身边蠕动,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正在飞行的子弹。“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飞行的子弹呢?”引入课题。
六、实践引入法
通过让学生亲自参加某种实践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引入新课。如讲授《摩擦力》时,教师先拿出一个盛满米的玻璃瓶放在讲台上,并拿出两根筷子。看谁能巧用筷子把米瓶挪到桌子另一端。有的学生用筷子夹,也有的学生试着用一根筷子插入瓶当中,最后竟用一根筷子把米瓶提了起来,这时教师问“为什么一只筷子能把米瓶提起来呢?原来是摩擦力帮了大忙。什么是摩擦力呢?它有哪些作用和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这样的引入,学生有亲身体验,学习起来注意力集中,记忆准确。
七、“悬念”引入法
制造疑问,创设悬念,可以造成学习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追根究底的习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设置的悬念应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障碍,但又不是不可能越过的境界,使学生思而则解,欲罢不能,顿生强烈的求知欲。如讲《蒸发》时,可这样导入:大家知道任何物体被太阳光一照都会变热,有位旅行家到非洲旅行,盛夏的太阳烤得他口干舌燥,忽然他看见一位妇女头顶瓦罐,忙过去问道:“能给我杯牛奶喝吗?越凉越好。“你稍等会儿。”只见她把瓦罐用湿毛巾严严实实地包起来放在太阳下晒。旅行家起初很纳闷,这样牛奶不是越晒越热了吗?但是不久他喝到了凉爽的牛奶。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参考文献:
[1]翟芬,精心设计新课导语,充分提高教学效率·创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M],华中师院出版社,2003(2)
[2]阎金锋,中学教师物理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关键词:物理课堂;引入新课;方法探析
新课内容的引入是一节课开始和课程中一个新问题开始时的教学。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实用性、趣味性较浓郁的学科,跟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科目优势,在新课引入时,巧妙利用惊、险、奇、趣的实验、故事、悬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激情,从而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
一、实验演示引入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试验,指出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归纳发现规律,掌握知识。以实验开始课堂教学,利用实验的真实性、直观性将学生引入好奇求知的境地,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如进行《动量定理》的教学时可演示:在地板上放一块泡沫塑料垫,把鸡蛋举到1米多高,然后放开手,让鸡蛋落到泡沫塑料垫上,鸡蛋却没有打破。学生看后都惊叹不已,对这个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才说:“我们学习这节课的知识后,就能解释这个现象了。”此时学生都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准备听课。这种方法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会分析问题,探索问题。
二、故事引入法
以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或报纸上的新闻设置时情境的方法。用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讲《能源环境》时,可向学生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我国的中型工业城市之一的兰州在卫星拍摄的地形图上竟然消失了。西方人认定是中同正在试验一种新的城市伪装法。经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验证,发现兰州是由于严重的空气污染及特殊的地形关系而“伪装”起来了,致使最先进的侦察卫星也难以发现。看来能源的广泛应用在发展人类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危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节课的意义。
三、习题引入法
教学内容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一般是结合复习和预习情况,设计一些练习题为开头。这些题联系新旧课内容,学生通过做练习题,有巩固学过的知识的,有训练技能的,有发展能力的,对新课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过程作用,而且能顺利引入新课内容。
四、复习设疑引入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那些与一个人已有知识有联系的事物以及能增进新知识学习的客观事物容易引起个人的注意。所以新课前,教师通过对知识的再现,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寻找上节课没有解决的问题,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不仅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而且起着组织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如“《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一节的教学时,复习上节课内容,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穿过回路磁通量发生变化,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确定了感应电动势的大小,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确定了感应电流的大小,由于电流是有方向的,那么如何判断呢?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右手定则的内容,找出适用条件——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那么,线圈与磁场问没有相对运动的情况又怎样确定呢?使问题逐渐深入进入课题,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五、珍闻引入法
通过介绍人世间罕见的珍闻以录像、影片、图片、录音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深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运动和静止》时,教师首先问学生:“你们听说过用手抓子弹的事吗?”待学生凝神倾听后,教师便介绍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发现一个小虫在身边蠕动,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正在飞行的子弹。“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飞行的子弹呢?”引入课题。
六、实践引入法
通过让学生亲自参加某种实践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引入新课。如讲授《摩擦力》时,教师先拿出一个盛满米的玻璃瓶放在讲台上,并拿出两根筷子。看谁能巧用筷子把米瓶挪到桌子另一端。有的学生用筷子夹,也有的学生试着用一根筷子插入瓶当中,最后竟用一根筷子把米瓶提了起来,这时教师问“为什么一只筷子能把米瓶提起来呢?原来是摩擦力帮了大忙。什么是摩擦力呢?它有哪些作用和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这样的引入,学生有亲身体验,学习起来注意力集中,记忆准确。
七、“悬念”引入法
制造疑问,创设悬念,可以造成学习渴望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追根究底的习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设置的悬念应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障碍,但又不是不可能越过的境界,使学生思而则解,欲罢不能,顿生强烈的求知欲。如讲《蒸发》时,可这样导入:大家知道任何物体被太阳光一照都会变热,有位旅行家到非洲旅行,盛夏的太阳烤得他口干舌燥,忽然他看见一位妇女头顶瓦罐,忙过去问道:“能给我杯牛奶喝吗?越凉越好。“你稍等会儿。”只见她把瓦罐用湿毛巾严严实实地包起来放在太阳下晒。旅行家起初很纳闷,这样牛奶不是越晒越热了吗?但是不久他喝到了凉爽的牛奶。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参考文献:
[1]翟芬,精心设计新课导语,充分提高教学效率·创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M],华中师院出版社,2003(2)
[2]阎金锋,中学教师物理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