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1日,广东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发布了新一期的广东省情调查报告---《广东投资环境的比较分析与优化对策(2008)》。该报告指出,近年来,随着广东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投资软硬环境不断改善,为外商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外商来粤投资步伐持续加快,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但是,在投资环境系统的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等五个子系统中,广东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均落后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
外商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该报告介绍,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持续改善市场环境,包括改革市场准入制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化程度居全国各省市首位。近年来,随着广东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投资软硬环境不断改善,为外商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外商来粤投资步伐持续加快,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一方面,制造业投资继续大幅增长。另一方面,服务业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明显增多,并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等五大行业。同时,外资构成及其投向也不断优化升级,表现在: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增长较快,法国、荷兰、德国等国家的合同外资增长七成以上;外资大企业、大项目来粤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外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电子信息、医药研究、汽车技术等产业的研发中心也发展迅速;以物流、会展、广告、咨询等为代表的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开发区、山区和东西两翼的外商投资也日益踊跃。2006年,广东吸收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145.11亿美元,占全国的20.9%,仍居全国第一。1979至2006年,广东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达1773.65亿美元,占全国的25.6%。
投资环境有长有短
区域投资环境是一个以创造良好投资场所吸引外商直接或间接投资为中心目标的复杂开放系统,涉及区域发展的方方面面。通常,单靠一个或几个指标往往难以做出正确评判。为此,该报告构建了包括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等五个子系统在内的投资环境系统,对广东省及国内其他29个省级行政区(因数据不全,未包括西藏、台湾、香港、澳门)的投资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
广东的投资环境综合得分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两个直辖市,明显高于其他27个省级行政区。聚类分析发现,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可分为两大集团。第一集团包括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山东、福建和辽宁共九个省级行政区,这也是我国投资环境最好的地区。第二集团则包括了我国其他21个省、市、区。比较来看,第一集团投资环境平均得分(75.0)与第二集团平均得分(37.6)相差近一倍,说明两集团间投资环境总体差距巨大。同时,第一集团内部因差异较大,又可划分为两个层次。其中,上海、北京与广东同属第一层次(平均得分91.7),又明显优于其他六省市(平均得分65.8)。
资源环境不容乐观。广东在森林覆盖率、废气处理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上均位居全国前列,但在人均耕地资源、人均水资源量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方面相对较差,尤其是耕地资源相对短缺。2006年,广东省人均耕地面积(0.046亩/人)仅高于云南、上海和北京。而地租低廉曾是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许多地区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广东而言,未来如何平衡和解决耕地保护与吸引外资中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矛盾,无疑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此外,广东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4.9%,在全国亦位居后列。
经济环境开始落后。从经济环境子系统的前六个指标,即劳动力资本要素、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来看,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山东、福建和辽宁,明显优于我国其他地区。在此九个省级行政区中,广东除在经济规模(与江苏、山东两省相当)、劳动力资本要素(仅次于三个直辖市)上,优势较为明显外;科技水平与浙江相当、略高于江苏,但明显落后于三个直辖市。在其他指标上则表现平平。尤其是在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上明显低于三个直辖市和江、浙两省。原因可能是与广东早期大量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相关。这无疑是广东当前经济环境子系统中的“短板”所在。
市场环境表现良好。广东在市场规模、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三个方面较之国内其他省区均具明显优势,这与广东前期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其作为我国最早改革开放试点省份而获得的先发优势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广东的市场经济转型较为成功,居全国前列。
基础设施独领风骚。这得益于广东地处沿海,各类交通运输方式及空、海港齐全,加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日渐雄厚,对外联系不断扩大并日趋紧密。由此,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进行交通、港口、邮电通讯和互联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劲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其有能力持续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从而使其基础设施不断得以完善。
社会环境方面居后。结合基础数据分析,从生活质量、社会服务、教育、医疗、治安、行政和社会公平等七个方面来看,广东在教育、医疗和社会公平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特别是社会公平方面,不仅存在城乡差距大,省域内部的区域差距也非常突出,并呈扩大趋势。事实上,广东的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无论在经济增长率、人均GDP、产业结构、投资规模、技术水平、基础设施、外向型经济、市场发育、居民收入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均远落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些经济指标甚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管理水平急待提高
该报告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认为首要是提高政府效率和行政管理水平,力争短期内提升区域投资(软)环境品质。具体说来,广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实施新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导向政策。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有选择地鼓励外商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和出口型项目投资,引导外资与本地产业结构相适应。二是扩大外资准入领域。逐步从竞争性、基础性领域扩大到服务性领域。三是拓宽利用外资渠道,积极探索国际通行的外商投资方式,对于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项目融资、向外商转让所有权和经营权、发行股票等多种方式积极进行试点,并逐步扩大规模。四是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与境外企业合资,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本地民营企业,提升民营经济的产业层次、技术层次和管理层次。需要注意的是,政府行政手段只能推动、引导,而不可代替市场运作。招商引资应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政府应向服务型政府靠拢,而不应对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进行直接行政干预。同时,政府还应提高办事的透明度。另外,加快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消除各地区的行政壁垒,对进一步优化广东投资环境,提高引进外资水平也很重要。这方面可通过省政府专门设立区域协调机构,通过市场运作,用“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共同拆除行政壁垒,推进整个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发展。
外商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该报告介绍,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持续改善市场环境,包括改革市场准入制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化程度居全国各省市首位。近年来,随着广东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投资软硬环境不断改善,为外商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外商来粤投资步伐持续加快,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一方面,制造业投资继续大幅增长。另一方面,服务业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明显增多,并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等五大行业。同时,外资构成及其投向也不断优化升级,表现在: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增长较快,法国、荷兰、德国等国家的合同外资增长七成以上;外资大企业、大项目来粤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外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电子信息、医药研究、汽车技术等产业的研发中心也发展迅速;以物流、会展、广告、咨询等为代表的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开发区、山区和东西两翼的外商投资也日益踊跃。2006年,广东吸收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145.11亿美元,占全国的20.9%,仍居全国第一。1979至2006年,广东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达1773.65亿美元,占全国的25.6%。
投资环境有长有短
区域投资环境是一个以创造良好投资场所吸引外商直接或间接投资为中心目标的复杂开放系统,涉及区域发展的方方面面。通常,单靠一个或几个指标往往难以做出正确评判。为此,该报告构建了包括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等五个子系统在内的投资环境系统,对广东省及国内其他29个省级行政区(因数据不全,未包括西藏、台湾、香港、澳门)的投资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
广东的投资环境综合得分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两个直辖市,明显高于其他27个省级行政区。聚类分析发现,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可分为两大集团。第一集团包括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山东、福建和辽宁共九个省级行政区,这也是我国投资环境最好的地区。第二集团则包括了我国其他21个省、市、区。比较来看,第一集团投资环境平均得分(75.0)与第二集团平均得分(37.6)相差近一倍,说明两集团间投资环境总体差距巨大。同时,第一集团内部因差异较大,又可划分为两个层次。其中,上海、北京与广东同属第一层次(平均得分91.7),又明显优于其他六省市(平均得分65.8)。
资源环境不容乐观。广东在森林覆盖率、废气处理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上均位居全国前列,但在人均耕地资源、人均水资源量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方面相对较差,尤其是耕地资源相对短缺。2006年,广东省人均耕地面积(0.046亩/人)仅高于云南、上海和北京。而地租低廉曾是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许多地区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广东而言,未来如何平衡和解决耕地保护与吸引外资中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矛盾,无疑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此外,广东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84.9%,在全国亦位居后列。
经济环境开始落后。从经济环境子系统的前六个指标,即劳动力资本要素、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来看,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天津、山东、福建和辽宁,明显优于我国其他地区。在此九个省级行政区中,广东除在经济规模(与江苏、山东两省相当)、劳动力资本要素(仅次于三个直辖市)上,优势较为明显外;科技水平与浙江相当、略高于江苏,但明显落后于三个直辖市。在其他指标上则表现平平。尤其是在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上明显低于三个直辖市和江、浙两省。原因可能是与广东早期大量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相关。这无疑是广东当前经济环境子系统中的“短板”所在。
市场环境表现良好。广东在市场规模、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三个方面较之国内其他省区均具明显优势,这与广东前期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其作为我国最早改革开放试点省份而获得的先发优势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广东的市场经济转型较为成功,居全国前列。
基础设施独领风骚。这得益于广东地处沿海,各类交通运输方式及空、海港齐全,加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日渐雄厚,对外联系不断扩大并日趋紧密。由此,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进行交通、港口、邮电通讯和互联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劲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其有能力持续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从而使其基础设施不断得以完善。
社会环境方面居后。结合基础数据分析,从生活质量、社会服务、教育、医疗、治安、行政和社会公平等七个方面来看,广东在教育、医疗和社会公平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善。特别是社会公平方面,不仅存在城乡差距大,省域内部的区域差距也非常突出,并呈扩大趋势。事实上,广东的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无论在经济增长率、人均GDP、产业结构、投资规模、技术水平、基础设施、外向型经济、市场发育、居民收入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均远落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些经济指标甚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管理水平急待提高
该报告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认为首要是提高政府效率和行政管理水平,力争短期内提升区域投资(软)环境品质。具体说来,广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实施新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导向政策。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区域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有选择地鼓励外商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和出口型项目投资,引导外资与本地产业结构相适应。二是扩大外资准入领域。逐步从竞争性、基础性领域扩大到服务性领域。三是拓宽利用外资渠道,积极探索国际通行的外商投资方式,对于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项目融资、向外商转让所有权和经营权、发行股票等多种方式积极进行试点,并逐步扩大规模。四是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与境外企业合资,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本地民营企业,提升民营经济的产业层次、技术层次和管理层次。需要注意的是,政府行政手段只能推动、引导,而不可代替市场运作。招商引资应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政府应向服务型政府靠拢,而不应对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进行直接行政干预。同时,政府还应提高办事的透明度。另外,加快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消除各地区的行政壁垒,对进一步优化广东投资环境,提高引进外资水平也很重要。这方面可通过省政府专门设立区域协调机构,通过市场运作,用“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共同拆除行政壁垒,推进整个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