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哲学要么经常唯心主义地解释经济现象(如黑格尔),要么鄙视经济现象而弃之不顾(如亚里士多德),所以不能有力地解释当今世界经济现象。而经济学以"理性经济人"的理论范式为假设前提,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以利润或成本为核心的数理分析为最佳的分析方法。它虽然看到了人的经济性存在,但同时也将它非历史化了、物化了、狭隘化了,因此,单靠经济学自身无法解决根植于其内部的自然、人文危机等复杂的经济现象。这样,就需要哲学与经济学不断交叉、融汇、通过哲学与经济学的结合开展对社会经济运动的哲学研究;以经济科学为对象用哲学的视觉和思维方式去研究经济学的科学性,对经济理论、经济政策、经济行为等领域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哲学研究,揭示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关键词:哲学;经济现象;理性人;经济哲学
一、哲学对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现象分析的缺憾
哲学的发展无论是从理论上或是思维方式上都经历了极大的变革,然而无论哲学如何发展和完善也不能单独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现象。下面就从哲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及哲学功能方面加以分析。
1、哲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及其对经济现象分析的缺憾
众所周知,哲学具有超验性、概念性、无限性和可批判性等特征;这种超经验的哲学则是表象围绕概念旋转,并以概念的方式创造表象,它是以理论思维的方式去把握世界,而不是以表象思维的方式去把握世界。作为"理论"的哲学,其内涵:一方面,作为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和原理构成的知识体系为人们提供了关于世界的相应的图景以及解释这种世界图景的某种原理;另一方面,哲学的知识体系中蕴含着构成该种知识体系及其相应的世界图景的思维方式。最后,作为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哲学,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即规范着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概括地说,哲学是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统一。
这样,哲学以其具有的超验性、概念性、无限性和批判性等特征以及以理论思维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时,以"整个世界"为对象,进行反思和批判。并且从纯概念出发,以语言的逻辑抽象的思维去分析经济现象,往往看到的只是经济现象的某一部分,而抛弃了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和理论模式,把经济问题哲学化了。
2、哲学的功能及其对经济现象分析的缺憾
(1)哲学的世界观功能。世界观作为对世界的看法引导人们如何去看待世界理解世界,并引导人们如何确立价值观和人生观。哲学的世界观对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功能,它使我们在面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时考虑以怎样的世界观去分析问题,还会引导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去考虑现象背后应该或者需要具备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问题。不能只是就现象而数理模式地分析原因,重要的还要考虑其中的人性、历史或是社会问题。这是哲学价值观具有的积极地方面。但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经济发展困境;有时候需要一种理论框架综合各种经济现象及经济问题,这时经济学的理论模式的应用会比较便捷,简单易行,而且其理论模式的假设前提更有利于复杂经济现象的分析。这样,哲学的世界观功能在复杂经济现象简单数理分析面前就失去其作用。在这里它也只能是而且仅仅是世界观的引导作用,在数理分析上毫无作用。
(2)哲学的反思批判功能。反思即对思想的思想,是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其思维是以关于世界的思想为对象,而不是直接地以世界本身为对象,是一种抽象的方法而非实证方法。哲学的这种反思活动具有的"超验性"指的是反思活动的超越经验的性质;这样在分析经济现象时,可以在以往有用价值经验的基础上又超越以往泛泛解释经济现象的模式而采用反思的模式去分析和解释新经济现象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批判性"是指哲学反思对"思想"的否定性的思考方式,应用于分析经济现象时也很大可能造成对正确理论的唯心主义的解释和批判。
(3)哲学的终极关怀功能。终极关怀不等于"临终"关怀,它是一个终极问题,既对人的终极问题的回答,是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的回答。哲学的该功能在分析经济问题当中的应用,会使得经济问题更加人道化,更加注重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怀,使得经济社会与人文社会更能密切联系,社会的整体更加紧凑。但是,哲学的"终极关怀"功能在分析经济问题时,会更加强调问题的"人性"方面的意思而容易忽略问题的经济价值,也易于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即"理性人"的假设相互矛盾,这样会使经济现象的分析复杂化。
二、经济学对人类社会发展困境分析的缺憾
1、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前提对分析社会经济问题之不足
在经济学理论中,关于人性的假设--"理性人"(Economic Man)假设是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前提。这也是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分析和由此得出的经济理论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理性的经济行为,意思是说,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受个人利益或称利己心的动机所驱动,人在做出一项经济决策时,总是深思熟虑地对各种可能的抉择权衡比较,以便找出一个方案,这个方案能够使他耗费既定的劳动或金钱,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但在现实的社会中依旧存在行为的不理性,资源的浪费,人力资源的闲置等问题。这种理性的假设只是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众多因素的其中之一,因此不能全面的去解释人类行为和经济现象。
2、经济学理论模式的缺陷
中国理论经济学在演进过程中创新和改革的同时也存在若干的不良现象。
(1)传统和现有的中国经济理论模式在注重规范分析的同时,只是单纯地进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范畴和规律的对比,而缺乏深度的研究,因此一次分析问题是也会缺乏深刻的见解。
(2)在实证描述方面,只是一味地进行描述而缺乏高度的数学方法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
(3)在做政策研究时,缺乏哲学中的"反思"意识,只是一味的听从上级的或是随波逐流而缺乏自己深刻反思之后的见解。
(4)在学科重构层面,以所谓的市场经济学取代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而没有本质方面的揭示。
(5)在方法变革上,只是照搬西方的范畴和理论,缺乏创新精神。
三、哲学与经济学的联盟及经济哲学的产生
1、哲学与经济学联盟的必要性
由于哲学和经济学各自在分析经济现象方面都存在着缺陷,这就需要把哲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形成哲学和经济学的联盟。在经济学的理论模式中加入哲学的思維方式,在哲学的思考中贯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这样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分析会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更切合社会现实,会更加的全面。并且在今天,高科技产业的兴起,跨国公司的盛行,金融体系的网络化和信息化,都大大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历史在向我们昭示:哲学家再不能淡漠经济学,应当通过经济学去联络现实,把握时代脉搏;经济学家也不能在拒绝哲学,应该通过哲学提高理性思维,深刻认识变化着的经济现象。
2、经济哲学的产生及其意义
经济哲学作为哲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对社会经济运动的研究是基于实证又超越实证,着力探究现代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一方面:哲学作为思辨在经济各领域发挥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在被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诸多领域的相关学科。改革开发的深入和发展,要求对经济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概括并能指导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的经济哲学。再者,社会上诸多矛盾的解决,无不需要借助具有理性思辨功能的哲学,特别需要把哲学融化于经济的经济哲学。
参考文献:
[1]孙正律.哲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
[2]钟子华.哲学的"原理病"吗?[J].真理的追求,1995(05).
[3]刘保翠.浅谈哲学的功能[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作者简介:刘军玲(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天津商业大学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生,研究方向: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经济哲学。
关键词:哲学;经济现象;理性人;经济哲学
一、哲学对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现象分析的缺憾
哲学的发展无论是从理论上或是思维方式上都经历了极大的变革,然而无论哲学如何发展和完善也不能单独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现象。下面就从哲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及哲学功能方面加以分析。
1、哲学的理论思维方式及其对经济现象分析的缺憾
众所周知,哲学具有超验性、概念性、无限性和可批判性等特征;这种超经验的哲学则是表象围绕概念旋转,并以概念的方式创造表象,它是以理论思维的方式去把握世界,而不是以表象思维的方式去把握世界。作为"理论"的哲学,其内涵:一方面,作为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和原理构成的知识体系为人们提供了关于世界的相应的图景以及解释这种世界图景的某种原理;另一方面,哲学的知识体系中蕴含着构成该种知识体系及其相应的世界图景的思维方式。最后,作为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哲学,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即规范着人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概括地说,哲学是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统一。
这样,哲学以其具有的超验性、概念性、无限性和批判性等特征以及以理论思维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时,以"整个世界"为对象,进行反思和批判。并且从纯概念出发,以语言的逻辑抽象的思维去分析经济现象,往往看到的只是经济现象的某一部分,而抛弃了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和理论模式,把经济问题哲学化了。
2、哲学的功能及其对经济现象分析的缺憾
(1)哲学的世界观功能。世界观作为对世界的看法引导人们如何去看待世界理解世界,并引导人们如何确立价值观和人生观。哲学的世界观对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功能,它使我们在面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时考虑以怎样的世界观去分析问题,还会引导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去考虑现象背后应该或者需要具备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问题。不能只是就现象而数理模式地分析原因,重要的还要考虑其中的人性、历史或是社会问题。这是哲学价值观具有的积极地方面。但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各种各样的经济发展困境;有时候需要一种理论框架综合各种经济现象及经济问题,这时经济学的理论模式的应用会比较便捷,简单易行,而且其理论模式的假设前提更有利于复杂经济现象的分析。这样,哲学的世界观功能在复杂经济现象简单数理分析面前就失去其作用。在这里它也只能是而且仅仅是世界观的引导作用,在数理分析上毫无作用。
(2)哲学的反思批判功能。反思即对思想的思想,是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其思维是以关于世界的思想为对象,而不是直接地以世界本身为对象,是一种抽象的方法而非实证方法。哲学的这种反思活动具有的"超验性"指的是反思活动的超越经验的性质;这样在分析经济现象时,可以在以往有用价值经验的基础上又超越以往泛泛解释经济现象的模式而采用反思的模式去分析和解释新经济现象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批判性"是指哲学反思对"思想"的否定性的思考方式,应用于分析经济现象时也很大可能造成对正确理论的唯心主义的解释和批判。
(3)哲学的终极关怀功能。终极关怀不等于"临终"关怀,它是一个终极问题,既对人的终极问题的回答,是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的回答。哲学的该功能在分析经济问题当中的应用,会使得经济问题更加人道化,更加注重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怀,使得经济社会与人文社会更能密切联系,社会的整体更加紧凑。但是,哲学的"终极关怀"功能在分析经济问题时,会更加强调问题的"人性"方面的意思而容易忽略问题的经济价值,也易于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即"理性人"的假设相互矛盾,这样会使经济现象的分析复杂化。
二、经济学对人类社会发展困境分析的缺憾
1、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前提对分析社会经济问题之不足
在经济学理论中,关于人性的假设--"理性人"(Economic Man)假设是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前提。这也是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分析和由此得出的经济理论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理性的经济行为,意思是说,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受个人利益或称利己心的动机所驱动,人在做出一项经济决策时,总是深思熟虑地对各种可能的抉择权衡比较,以便找出一个方案,这个方案能够使他耗费既定的劳动或金钱,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但在现实的社会中依旧存在行为的不理性,资源的浪费,人力资源的闲置等问题。这种理性的假设只是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众多因素的其中之一,因此不能全面的去解释人类行为和经济现象。
2、经济学理论模式的缺陷
中国理论经济学在演进过程中创新和改革的同时也存在若干的不良现象。
(1)传统和现有的中国经济理论模式在注重规范分析的同时,只是单纯地进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范畴和规律的对比,而缺乏深度的研究,因此一次分析问题是也会缺乏深刻的见解。
(2)在实证描述方面,只是一味地进行描述而缺乏高度的数学方法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
(3)在做政策研究时,缺乏哲学中的"反思"意识,只是一味的听从上级的或是随波逐流而缺乏自己深刻反思之后的见解。
(4)在学科重构层面,以所谓的市场经济学取代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而没有本质方面的揭示。
(5)在方法变革上,只是照搬西方的范畴和理论,缺乏创新精神。
三、哲学与经济学的联盟及经济哲学的产生
1、哲学与经济学联盟的必要性
由于哲学和经济学各自在分析经济现象方面都存在着缺陷,这就需要把哲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形成哲学和经济学的联盟。在经济学的理论模式中加入哲学的思維方式,在哲学的思考中贯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这样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分析会更加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更切合社会现实,会更加的全面。并且在今天,高科技产业的兴起,跨国公司的盛行,金融体系的网络化和信息化,都大大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历史在向我们昭示:哲学家再不能淡漠经济学,应当通过经济学去联络现实,把握时代脉搏;经济学家也不能在拒绝哲学,应该通过哲学提高理性思维,深刻认识变化着的经济现象。
2、经济哲学的产生及其意义
经济哲学作为哲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对社会经济运动的研究是基于实证又超越实证,着力探究现代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一方面:哲学作为思辨在经济各领域发挥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在被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诸多领域的相关学科。改革开发的深入和发展,要求对经济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概括并能指导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的经济哲学。再者,社会上诸多矛盾的解决,无不需要借助具有理性思辨功能的哲学,特别需要把哲学融化于经济的经济哲学。
参考文献:
[1]孙正律.哲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0).
[2]钟子华.哲学的"原理病"吗?[J].真理的追求,1995(05).
[3]刘保翠.浅谈哲学的功能[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作者简介:刘军玲(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天津商业大学20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生,研究方向: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经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