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岩溶水害是隧道施工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地质现象,它容易导致开挖面涌水、突泥,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危及施工安全,破坏周围环境。结合襄渝Ⅱ线宝石山隧道YD2K417+362岩溶水为例,探讨隧道在岩溶水等复杂地质条件下,以施作框架涵、泄水洞等施工技术,结合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工作保证隧道安全施工和运营的方法。
关键词:岩溶;水害;框架涵;施工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22-0141-01
长大隧道穿越地层多、地质条件复杂,在工程施工中安全风险非常高,保证隧道安全施工更成为工程施工的重点。由于岩溶发育的复杂性,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其中涌水问题最为突出,在隧道穿越岩溶区时,由于采取爆破施工,扰动围岩,破坏了围岩的原始力学状态和岩溶水平衡体系,因而导致岩溶隧道施工中出现岩溶涌突水问题。因此分析岩溶隧道涌突水原因,找出涌突水的关键因素,探讨涌突水治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1概况
1)工程概况。宝石山隧道全长5 042 m,是XYNS-03标段的第二长隧道。全隧为单面坡,最大坡度为11‰,进出口均为车站大跨段,在线路左侧30 m处设置2 254 m平导一座。
2)地质概况。宝石山隧道区内出露地层较全,自震旦系至三迭系除缺失石炭、泥盆系外均有分布,并有广泛覆盖于基岩之上的第四系堆积层。隧道位于川陕交界的大巴山山脉北部约3.5 km,属构造剥蚀中山地貌,隧道主要穿越F1断层、青岩溪逆断层、星子山逆断层、槐树坪断层、赵里溪逆断层、宝石山逆断层、黄家湾逆断层等7个断层和星子山向斜,最大埋深约650.0 m,地层岩溶发育,岩性变化频繁。宝石山隧道地下水丰富,主要为岩溶管道水和基岩裂隙水,正常日涌水量为2.3×104(m3/d),最大涌水量为5.1×104(m3/d),对隧道安全施工影响极大。
2涌水情况及分析
1)涌水情况。宝石山隧道进口正洞在开挖至YD2K417+362时,出现大量涌水,涌水位置位于线路右侧下方边墙脚部位,水流通过1#、2#横通道从平导口流出,流速约3.2 m/s,根据平导断面尺寸(4.1 m宽)及水位高度(0.8 m)测算,涌水量达37 800 m3/h。在水流量减小时洞内掌子面勘查结果显示,该涌水点为线路右侧墙脚处,孔洞大小在
0.8 m~1 m左右,成喷突状,水中含泥量较少,稳定流量约为600 m3/h。
2)涌水原因分析。根据所发生的涌水情况分析,涌水原因主要是隧道开挖后揭穿岩溶管道,对岩溶管道水有截流作用,涌水后导致YD2K417+040右侧约229 m地表的8号泉(冬季流量约52.5 L/s)干涸,该处岩溶管道与地表连通性好,雨天涌水明显和降雨有直接关系。该处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位处星子山逆断层下盘和星子山向斜储水构造东翼构造地段,属于勘察期间确定的YD2K417+130~YD2K417+880Ⅰ号含水层富水地段。
3施工方案和方法
1)施工方案。为了不改变地下水的流动规律,岩溶水的处理应首先选择连通方案。通过多种地质手段,探明隧道周围岩溶管道的发育方向,对于流动路径比较明确的岩溶水,如确系隧道将溶管截断,可以在边墙或底部增加辅助通道将溶管连通,开设过水通道。不改变地下水总的流动趋势。采取疏导方法的优点:①可以避免因采取各种封堵方法引起工程造价成倍增加和工期延误;②可以防止周围水压升高,使结构产生附加压力。
2)施工方法。经过周密分析以及现场实际情况,水压已大于
2 Mpa,原I类变更设计的2 Mpa抗水压衬砌已不能满足要求,为保证以后铁路运营安全,整体方案采取“以排为主”原则处理。在YD2K417+362处设下穿正洞的矩形过水框架涵,并疏通原封堵岩溶通道,使岩溶通道与框架涵连通,并与线路正交。增设一座连通平导的泄水洞(隧道中线与平导中线夹角为45°)。施工时尽量避开雨天。
3)框架涵施作。由于YD2K417+362处溶洞位于线路前进方向右侧(平导对侧),为将地下水引至平导排出,在YD2K417+362处设下穿正洞的矩形过水框架涵(净高1.1 m,净宽2.5 m),并疏通原封堵岩溶通道,使岩溶通道与框架涵连通并与线路正交,其顶板顶面与正洞水沟底面平齐。矩形框架涵底部设20 cm厚无砂混凝土反滤层,框架侧墙及底板上预留φ50泄水孔,间距1.0 m,梅花形布置。矩形框架涵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结构,其顶板、侧墙、底板厚度均为50 cm。矩形框架与两侧仰拱填充间设两道钢边止水带,以便增大截水功效。
框架涵施工示意图见图1。
4)开挖泄水洞。原设计平导底只比正洞水沟底低40 cm,为了开挖爆破的安全性,采取由平导向正洞方向开挖支护,开挖断面净宽:3 m,净高3 m,支护方式采取网锚喷,拱部设Ф22砂浆锚杆,长2.0 m,间距1.2 m,挂φ8钢筋网片,喷射混凝土厚度8 cm,与正洞边缘开挖贯通后及时进行泄水洞隧底混凝土及模筑衬砌施工。
4结束语
岩溶水害处理是一项复杂的技术,为了降低隧道施工风险,减少不良地质灾害影响,采取准确、先进的地质预测、预报手段对岩溶的处理非常重要,超前钻探是一种最直观、有效的方法,施工中应给予高度
重视。
参考文献
[1]陆记霞,刘向阳.玉蒙铁路秀山隧道涌水涌砂地段施工技术[J].隧道建设,2009,29
(2):339-341.
[2]张炜,李治国,王金胜.岩溶隧道涌突水原因分析及治理技术探讨[J].隧道建设.2008.28(6):257-262.
[3]李治国.隧道岩溶处理技术[J].隧道建设,2003.
[4]张民庆,韩占波,孙国庆.圆梁山隧道PDK354+255~PDK354+275溶洞施工技術[J].隧道建设,2003.
作者简介
谭明旭(1984—),男,2005年毕业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专,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施工及管理工作。
关键词:岩溶;水害;框架涵;施工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22-0141-01
长大隧道穿越地层多、地质条件复杂,在工程施工中安全风险非常高,保证隧道安全施工更成为工程施工的重点。由于岩溶发育的复杂性,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其中涌水问题最为突出,在隧道穿越岩溶区时,由于采取爆破施工,扰动围岩,破坏了围岩的原始力学状态和岩溶水平衡体系,因而导致岩溶隧道施工中出现岩溶涌突水问题。因此分析岩溶隧道涌突水原因,找出涌突水的关键因素,探讨涌突水治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1概况
1)工程概况。宝石山隧道全长5 042 m,是XYNS-03标段的第二长隧道。全隧为单面坡,最大坡度为11‰,进出口均为车站大跨段,在线路左侧30 m处设置2 254 m平导一座。
2)地质概况。宝石山隧道区内出露地层较全,自震旦系至三迭系除缺失石炭、泥盆系外均有分布,并有广泛覆盖于基岩之上的第四系堆积层。隧道位于川陕交界的大巴山山脉北部约3.5 km,属构造剥蚀中山地貌,隧道主要穿越F1断层、青岩溪逆断层、星子山逆断层、槐树坪断层、赵里溪逆断层、宝石山逆断层、黄家湾逆断层等7个断层和星子山向斜,最大埋深约650.0 m,地层岩溶发育,岩性变化频繁。宝石山隧道地下水丰富,主要为岩溶管道水和基岩裂隙水,正常日涌水量为2.3×104(m3/d),最大涌水量为5.1×104(m3/d),对隧道安全施工影响极大。
2涌水情况及分析
1)涌水情况。宝石山隧道进口正洞在开挖至YD2K417+362时,出现大量涌水,涌水位置位于线路右侧下方边墙脚部位,水流通过1#、2#横通道从平导口流出,流速约3.2 m/s,根据平导断面尺寸(4.1 m宽)及水位高度(0.8 m)测算,涌水量达37 800 m3/h。在水流量减小时洞内掌子面勘查结果显示,该涌水点为线路右侧墙脚处,孔洞大小在
0.8 m~1 m左右,成喷突状,水中含泥量较少,稳定流量约为600 m3/h。
2)涌水原因分析。根据所发生的涌水情况分析,涌水原因主要是隧道开挖后揭穿岩溶管道,对岩溶管道水有截流作用,涌水后导致YD2K417+040右侧约229 m地表的8号泉(冬季流量约52.5 L/s)干涸,该处岩溶管道与地表连通性好,雨天涌水明显和降雨有直接关系。该处地层主要为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岩组,位处星子山逆断层下盘和星子山向斜储水构造东翼构造地段,属于勘察期间确定的YD2K417+130~YD2K417+880Ⅰ号含水层富水地段。
3施工方案和方法
1)施工方案。为了不改变地下水的流动规律,岩溶水的处理应首先选择连通方案。通过多种地质手段,探明隧道周围岩溶管道的发育方向,对于流动路径比较明确的岩溶水,如确系隧道将溶管截断,可以在边墙或底部增加辅助通道将溶管连通,开设过水通道。不改变地下水总的流动趋势。采取疏导方法的优点:①可以避免因采取各种封堵方法引起工程造价成倍增加和工期延误;②可以防止周围水压升高,使结构产生附加压力。
2)施工方法。经过周密分析以及现场实际情况,水压已大于
2 Mpa,原I类变更设计的2 Mpa抗水压衬砌已不能满足要求,为保证以后铁路运营安全,整体方案采取“以排为主”原则处理。在YD2K417+362处设下穿正洞的矩形过水框架涵,并疏通原封堵岩溶通道,使岩溶通道与框架涵连通,并与线路正交。增设一座连通平导的泄水洞(隧道中线与平导中线夹角为45°)。施工时尽量避开雨天。
3)框架涵施作。由于YD2K417+362处溶洞位于线路前进方向右侧(平导对侧),为将地下水引至平导排出,在YD2K417+362处设下穿正洞的矩形过水框架涵(净高1.1 m,净宽2.5 m),并疏通原封堵岩溶通道,使岩溶通道与框架涵连通并与线路正交,其顶板顶面与正洞水沟底面平齐。矩形框架涵底部设20 cm厚无砂混凝土反滤层,框架侧墙及底板上预留φ50泄水孔,间距1.0 m,梅花形布置。矩形框架涵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结构,其顶板、侧墙、底板厚度均为50 cm。矩形框架与两侧仰拱填充间设两道钢边止水带,以便增大截水功效。
框架涵施工示意图见图1。
4)开挖泄水洞。原设计平导底只比正洞水沟底低40 cm,为了开挖爆破的安全性,采取由平导向正洞方向开挖支护,开挖断面净宽:3 m,净高3 m,支护方式采取网锚喷,拱部设Ф22砂浆锚杆,长2.0 m,间距1.2 m,挂φ8钢筋网片,喷射混凝土厚度8 cm,与正洞边缘开挖贯通后及时进行泄水洞隧底混凝土及模筑衬砌施工。
4结束语
岩溶水害处理是一项复杂的技术,为了降低隧道施工风险,减少不良地质灾害影响,采取准确、先进的地质预测、预报手段对岩溶的处理非常重要,超前钻探是一种最直观、有效的方法,施工中应给予高度
重视。
参考文献
[1]陆记霞,刘向阳.玉蒙铁路秀山隧道涌水涌砂地段施工技术[J].隧道建设,2009,29
(2):339-341.
[2]张炜,李治国,王金胜.岩溶隧道涌突水原因分析及治理技术探讨[J].隧道建设.2008.28(6):257-262.
[3]李治国.隧道岩溶处理技术[J].隧道建设,2003.
[4]张民庆,韩占波,孙国庆.圆梁山隧道PDK354+255~PDK354+275溶洞施工技術[J].隧道建设,2003.
作者简介
谭明旭(1984—),男,2005年毕业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专,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施工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