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校尝试对课堂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对一堂课的评价,主要不是看老师教得多么精彩,而是要看孩子的学习是否主动、生动、有效。教师们巧用评价,宽容课堂生成,引导价值判断,促进自主学习,提升了孩子的课堂幸福感。
下面是我在执教课题研讨课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时生成的案例。
【案例】
在课堂教学中,我先通过孩子的朗读、讨论、表演等形式充分表现出公仪休爱吃鲤鱼,然后让孩子围绕“公仪休为什么拒收两条鲤鱼”展开讨论,我期待着课堂上精彩的讨论、发言,最后圆满完成我的教學设计。然而,有个孩子出其不意的发言打乱了我的精心预设,从而引出了一段关于“一举多得”的故事……
【片段】
师:公仪休这么喜欢吃鱼,为什么要拒收别人送给他的两条鲤鱼呢?如果你是那位管家,如何办好这件差事?哪位管家来试试?
(孩子们很兴奋,个个跃跃欲试。)
生1:大人,这鱼刚捕的,很鲜美,快收下吧!
生2:大人,这只是一点小意思,你就收下它吧。
生3:大人,您就通融一下吧,我家主人交代的事我非完成不可啊!
生4:(学生贾某来了个出其不意)老师,如果我是那个管家,我就把银子塞进鲤鱼的肚子里,别人不知道,过后他肯定会收下的!
师:(愣住了,下意识地问了一句)为什么?
生4:(贾某非常自信地)公仪休是个大官,两条鲤鱼太小菜一碟了。把银子塞在鱼肚子里,礼物既贵重,又不怕被人发现,他肯定会收的。
生5:哇,那么多银子肯定会动心的。
生6:就是,既吃到了鱼,又不会被人发现;既不会损害自己的名声,又不伤了和气。不是一举多得吗?银子可以买多少鲤鱼呢!
生7:不,公仪休不会收,他是个清官。
师:如果你是公仪休,面对这个满脸堆笑的管家,你会收下礼物吗?
生8:嘻嘻,我会收下,因为我太爱吃鲤鱼啦,再说两条鲤鱼又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
生9:我不会收下,要是他有求于我,说不定我会犯法的。
(大家争论不休。)
师:其实公仪休会不会收礼,课文中有答案,你们再细细读一读课文就知道了。
(在大家争论的时候,我迅速理清了自己的思路。)
生1:我知道答案了!
师:快快道来。
生1:公仪休不会做这样的傻事。因为他如果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难免违犯国家的法纪,要是成了罪人,就吃不上鱼了。
生2:对,公仪休不会收鱼,他后来跟子明的交谈可以看出他态度非常明确。
生3:是的,公仪休不想照别人意思办,不想触犯法纪,他绝对不会收银子的!我还从他说的“现在一闻到鱼腥味就要呕吐”中感受到他很机智。
生4:嗯,对!公仪休连鲤鱼都不收,更别说是银子了,他可是清官……
师:(很欣赏、很高兴地)说得太好了。公仪休不会收鲤鱼,更不会收银子,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明,的确是一位清官,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说一说。
课堂中出现的生成资源,常常会打破事先的教学设计,需要我们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我巧用评价,提升了孩子的课堂幸福感。
一、延时评价。宽容课堂生成
教师通过评价表现出的宽容,就是在给孩子加油,激发他们的潜力从而获得成功。当孩子提出意想不到甚至明显错误的观点时,我没有直接给出对错的评价,而是采取了延时评价,先追问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再让孩子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听听孩子的心声,想想他们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先让孩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再顺着话题讨论、辩论,最后统一认识。孩子冒出与众不同的想法,也许是金点子,也许是错误想法,也许是创意,如果教师简单地判断对错或者置之不理,孩子不明白原因,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思考,即使有想法也不敢表达了。只有让孩子们经历了探究知识、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民主的氛围下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进一步讨论和深度阅读中升华、感悟,才会内化成自己的体验。
二、模糊评价,引导价值判断
本案例中,我敏锐地发现了价值判断后面的问题:两条鲤鱼算不了什么,关键是悄悄藏着的银子。这种判断显然违背了文本价值,也不利于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而文本价值就是要通过拒收鲤鱼这件事体现公仪休不知法犯法、清正廉洁的品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于是我采用了模糊评价:“其实公仪休会不会收礼,课文中有答案,你们再细细读一读课文就知道了。”文本价值也好,孩子的价值观也好,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灌输是无法形成的。我坚持以文为本、以生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引导孩子通过阅读、交流、讨论,在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公仪休拒收鲤鱼的原因,在明确了文本价值的同时,通过自评、互评获得尊重和赏识,从而学会做人和做事。
三、引导评价。促进自主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善于把球踢给孩子,将讨论的自主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回到文中再读一读,孩子的价值观也在阅读、交流、讨论中得到了提升。在本案例中,“一举多得”的出现是预设之外的动态生成,教师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抓住“一举多得”,顺势引导,启发点拨,让孩子重新思考感悟,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这样“节外生枝”的课堂生成,不仅保护了孩子富有个性地表达、质疑问难的意识,更让孩子走进文本,走进历史人物内心世界,引导孩子们作出价值判断。
教学前的预设不可能面面俱到,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着眼于真实的学情,不拘泥于预案,凭借自己丰富的教育积淀和智慧,顺应孩子发展的需求去创造性地实施,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打造幸福的课堂。
下面是我在执教课题研讨课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时生成的案例。
【案例】
在课堂教学中,我先通过孩子的朗读、讨论、表演等形式充分表现出公仪休爱吃鲤鱼,然后让孩子围绕“公仪休为什么拒收两条鲤鱼”展开讨论,我期待着课堂上精彩的讨论、发言,最后圆满完成我的教學设计。然而,有个孩子出其不意的发言打乱了我的精心预设,从而引出了一段关于“一举多得”的故事……
【片段】
师:公仪休这么喜欢吃鱼,为什么要拒收别人送给他的两条鲤鱼呢?如果你是那位管家,如何办好这件差事?哪位管家来试试?
(孩子们很兴奋,个个跃跃欲试。)
生1:大人,这鱼刚捕的,很鲜美,快收下吧!
生2:大人,这只是一点小意思,你就收下它吧。
生3:大人,您就通融一下吧,我家主人交代的事我非完成不可啊!
生4:(学生贾某来了个出其不意)老师,如果我是那个管家,我就把银子塞进鲤鱼的肚子里,别人不知道,过后他肯定会收下的!
师:(愣住了,下意识地问了一句)为什么?
生4:(贾某非常自信地)公仪休是个大官,两条鲤鱼太小菜一碟了。把银子塞在鱼肚子里,礼物既贵重,又不怕被人发现,他肯定会收的。
生5:哇,那么多银子肯定会动心的。
生6:就是,既吃到了鱼,又不会被人发现;既不会损害自己的名声,又不伤了和气。不是一举多得吗?银子可以买多少鲤鱼呢!
生7:不,公仪休不会收,他是个清官。
师:如果你是公仪休,面对这个满脸堆笑的管家,你会收下礼物吗?
生8:嘻嘻,我会收下,因为我太爱吃鲤鱼啦,再说两条鲤鱼又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
生9:我不会收下,要是他有求于我,说不定我会犯法的。
(大家争论不休。)
师:其实公仪休会不会收礼,课文中有答案,你们再细细读一读课文就知道了。
(在大家争论的时候,我迅速理清了自己的思路。)
生1:我知道答案了!
师:快快道来。
生1:公仪休不会做这样的傻事。因为他如果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难免违犯国家的法纪,要是成了罪人,就吃不上鱼了。
生2:对,公仪休不会收鱼,他后来跟子明的交谈可以看出他态度非常明确。
生3:是的,公仪休不想照别人意思办,不想触犯法纪,他绝对不会收银子的!我还从他说的“现在一闻到鱼腥味就要呕吐”中感受到他很机智。
生4:嗯,对!公仪休连鲤鱼都不收,更别说是银子了,他可是清官……
师:(很欣赏、很高兴地)说得太好了。公仪休不会收鲤鱼,更不会收银子,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明,的确是一位清官,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说一说。
课堂中出现的生成资源,常常会打破事先的教学设计,需要我们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我巧用评价,提升了孩子的课堂幸福感。
一、延时评价。宽容课堂生成
教师通过评价表现出的宽容,就是在给孩子加油,激发他们的潜力从而获得成功。当孩子提出意想不到甚至明显错误的观点时,我没有直接给出对错的评价,而是采取了延时评价,先追问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再让孩子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听听孩子的心声,想想他们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先让孩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再顺着话题讨论、辩论,最后统一认识。孩子冒出与众不同的想法,也许是金点子,也许是错误想法,也许是创意,如果教师简单地判断对错或者置之不理,孩子不明白原因,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思考,即使有想法也不敢表达了。只有让孩子们经历了探究知识、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民主的氛围下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进一步讨论和深度阅读中升华、感悟,才会内化成自己的体验。
二、模糊评价,引导价值判断
本案例中,我敏锐地发现了价值判断后面的问题:两条鲤鱼算不了什么,关键是悄悄藏着的银子。这种判断显然违背了文本价值,也不利于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而文本价值就是要通过拒收鲤鱼这件事体现公仪休不知法犯法、清正廉洁的品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于是我采用了模糊评价:“其实公仪休会不会收礼,课文中有答案,你们再细细读一读课文就知道了。”文本价值也好,孩子的价值观也好,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灌输是无法形成的。我坚持以文为本、以生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引导孩子通过阅读、交流、讨论,在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公仪休拒收鲤鱼的原因,在明确了文本价值的同时,通过自评、互评获得尊重和赏识,从而学会做人和做事。
三、引导评价。促进自主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善于把球踢给孩子,将讨论的自主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回到文中再读一读,孩子的价值观也在阅读、交流、讨论中得到了提升。在本案例中,“一举多得”的出现是预设之外的动态生成,教师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抓住“一举多得”,顺势引导,启发点拨,让孩子重新思考感悟,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这样“节外生枝”的课堂生成,不仅保护了孩子富有个性地表达、质疑问难的意识,更让孩子走进文本,走进历史人物内心世界,引导孩子们作出价值判断。
教学前的预设不可能面面俱到,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着眼于真实的学情,不拘泥于预案,凭借自己丰富的教育积淀和智慧,顺应孩子发展的需求去创造性地实施,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打造幸福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