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乡土地理展现高效地理课堂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HOHO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高效课堂理论,结合产业转移的教学实践过程,具体探讨了如何巧妙地运用乡土地理知识高效地上好学业水平测试班级的地理课,并对此做了初步的反思。
  关键词:高效课堂;乡土地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30-2一、乡土地理对高效课堂产生的重要意义
  对学生而言,乡土地理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熟悉、亲切,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迅速地通过乡土地理来完成相应地理知识、地理原理等的教学。苏州文化底蕴深厚,有很多乡土地理都可以在地理教学中应用。比如讲到季风水田农业时,可以利用乡土地理;讲到保护湖泊时,可以利用太湖;讲到交通时,可以利用京杭大运河和苏州最近十年交通的变迁;讲到产业转移时,可以利用苏州尤其是工业园区的产业转移等等。在地理教学上利用乡土地理还可以起到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家乡的基本地理情况,关注家乡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下面就以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转移为例来具体分析一下如何让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进而体现高效课堂。
  二、乡土地理在产业转移中的具体实践过程
  产业转移一节涉及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间距离较大,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比较生疏、不易理解,尤其是其中涉及到的比较专业的词语如“内部交易成本”等。因此地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比如苏州工业园区。有些学生家就在苏州工业园区,对这里非常的熟悉。因此本节课中利用的乡土地理就是苏州工业园区。
  1.结合苏州,导入地理新课
  (1)苏州图片导入新课。地理教师可以利用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手机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图片并设计问题——“国外品牌纷纷落户苏州工业园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导入新课。
  (2)苏州视频导入新课。地理教师可以利用苏州工业园区简介的视频并设计问题——“国外品牌纷纷落户苏州工业园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来导入新课。
  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导入新课,迅速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亲切自然、感染力强,引人入胜,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
  2.结合乡土图片,提升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乡土地理图片,并在图片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的地理问题,而且设计的问题都可以做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比如教师在讲授“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地区)的变化”时,利用教材上图5.8和结合2003年各国工人平均工资比较表格,并设计了3个问题:1.试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总结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2.为什么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3.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象国或地区转变成转移国或地区?三个问题层层递进,最后设计问题——“既然劳动力因素这么重要,那么,企业为什么不把生产直接转移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去呢?”过渡到“影响产业转移的内部交易成本”这一因素。(如下图所示)
  这一点正符合学业水平测试考纲的要求——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判读和分析所获取的地理信息。因此教师可以恰到好处地在地理课堂的“主阵地”上利用新课对学生进行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这些乡土图片可以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3.结合乡土视频、表格、漫画等信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教师可以采用与地理相关的视频等,并设计相关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比如教师运用苏州工业园区的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内部交易成本有哪些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又是如何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深入浅出,复杂问题简单化,易于学生的理解。
  (下转第16页)
  有效的问题高效的课堂王明刚
  (南京市六合区程桥中心小学,江苏 南京211500)
  摘要: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设置精当的问题,保证其问题的有效。准确、恰当、有效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问题应当是每个教师的追求,但现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多种低效、无效的问题,甚至仍有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的现象出现。对这一类现象,我们要加以研究,找出原因并加以改进,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
  关键词:教学;问题;有效;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31-2一、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起点过低:教师没有研究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以本教本,认为学生是“0”,于是就从“0”开始教起。如《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小明和小华到店里买牛奶。已知小明买5瓶牛奶花去15元,照这样计算,小华买3瓶牛奶需花多少钱?
  去商店购物,学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的,但教师却提出一个个问题需要学生来回答,这种起点过低、过浅的问题不顾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和问题一步一步走下去,学生只是被动地、消极地或等待领取现成的知识,失去了自主和探索,丧失了学习的主体性。
  2.要求过高:在解决问题之后,有些教师爱追问个“为什么”,想让学生学得更清楚一些。可是,这类问题超出了学生已有的经验,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难度太大了些。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也显得特别贫乏。如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9 ()=1212-9=()9 ()=1717-9=()9 ()=1818-9=()9 ()=1313-9=()当学生计算之后,提问:“比一比每组里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学回答得很好,有的说每组里的两个算式一个是加法,一个是减法;有的说每组两个算式里的3个数都一样;有的说两个算式反过来了等等。   当有一个学生说发现了每组()里填的数都一样时,追问就来了:“为什么()里填的数会都一样呢?”是啊,为什么会都一样?对于我们为师者来说,可能很简单,因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所以每组内第一个加法算式里的加数就变成了与之相对应的第二个减法算式里的差。可对于学生来说呢?让一年级的学生来回答“为什么()里填的数会都一样呢?”确实有点强人所难。其实这道题的设计只要能让学生感知、体会出加减法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根据加法能快速计算减法就行了。知其然,不一定非要知其所以然,没必要去刻意让学生回答“为什么”。
  3.问题简单:教师多喜欢提一些封闭性问题,“这样做对不对呀”,“这个混合算式该不该先算括号里的呀?”……答案简单、唯一,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形成思维惰性,如教学“乘法的意义”,当出现3 3 3 3=12,4 4 4=12,5 5 5 5 5=20这类算式后,教师多会问“每个算式的加数都怎么样?”“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等。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问题”,是违背课程改革理念的,这类问题都无益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无益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4.问题繁杂:教师的问题很难围绕本课的中心内容来展开,甚至与授课内容无关。有的问题教者自身都不能明确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教学有什么作用和帮助。同时,在顺序上又缺乏一定的内在联系,给人的感觉如一盘散沙。这样的问题既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影响教师的授课质量和专业成长。
  二、有效问题具有“三度”
  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才算“有效”?结合前面的论述,一个好的“问题”,除了依照问题设计规律及教育教学目的、数学学科特点,具有数学因素与必要的形式,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外,同时还要具有“三度”。
  1.难度。在课堂教学中,会有很多的问题,也会生成很多问题,但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要提出来。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有效解决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所谓的“跳一跳摘桃子”。这类问题促使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时,当学生发现分母中只含有2和5的质因数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后,让学生判断7/8、9/15、13/40、7/12、6/24中那个能化出有限小数,并把所有的分数化成小数。学生惊讶地发现9/15、6/24能画出有限小数,与判断不符。因为这一类问题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产生的,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因而学生在学习中会特别投入。
  数学课堂的提问设计还要有梯度。对难点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梯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2.深度。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出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冲突的问题,具有探究性。如《小数的性质》:
  黑板上出现3、30、300、30000000四个数。
  师:能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吗?你有办法吗?
  此时,学生露出惊诧表情,教室里一下子沉寂下来,一会儿有学生站起来:
  生1:3元=30角=300分,可第四个没办法了。
  受到启发,其他同学也纷纷举起手来:
  生2:3米=30分米=300厘米。
  教师在讲授影响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因素时,可以利用(下图所示)表格,并设计相应的问题:试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总结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这些企业迁移苏州园区的本质目的是什么?在这里表格一目了然、清清楚楚,从而利于学生迅速地在表格中找到有用的地理信息。
  漫画以特殊的方式扬美抑丑,富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幽默感,蕴含着深刻的地理意义。因此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可以恰当地采用漫画来表达一定的地理意义,把教学内容与漫画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产业转移中讲授内部交易成本时,教师可以把“政府的不同态度和工作方式”以漫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到漫画立刻兴奋活跃起来,在这种状态下有利于学生获取地理有效信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地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相关的地理视频、表格、漫画等信息,以利于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有效信息,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假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实现高效课堂。
  4.结合地理热点,发现地理问题
  地理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结合乡土地理热点,激发学生发现地理问题。比如产业转移中教师可以利用“阿迪达斯苏州工厂即将关闭”现象启发学生发现其中隐含的地理问题,并提出问题:1.请你分析推断苏州首先转移出去的工业可能有哪些?2.大量产业转出,苏州工业园区会不会出现产业空心化呢?该如何进一步的发展呢?激发学生思考。新闻、报纸、网络等都可以获得这些乡土地理热点,有的地理热点学生耳熟能详,因此在地理课上借助乡土地理热点的优势,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结合乡土讲练,提升应试能力
  地理课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恰到好处地应用所给的乡土资料——图表信息等设计题目,在教学的“主阵地”上边讲边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
  这一点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培养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结合乡土地理,知识、情感拓展延伸
  地理课教师要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基于这一点,产业转移以苏州来开头,又要以苏州来结尾。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回到苏州的发展上,关心苏州的基本地理情况,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实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实现统一,形成有机的整体。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所铺垫的是交际科学,是利用汉语进行的一种精神与心灵的交流,实现沟通。为什么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却还需要学习口语表达呢?主要是因为汉语需要用语言逻辑来组织,沟通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特别是在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的教学指导中,要保证学生能进行有效地练习,奠定语言基础,也培养语言“情商”。本文笔者以教学经验为基础,提出培养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培养;低年级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问题。为了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校本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6-016-01  0  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中,需要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础,进而促进学生的卓越发展,这也是卓越学校建设的重
摘要:STSE理念强调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和环境(Environment)之间的相互关联,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STSE理念的渗透,能够促使教学活动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连,让学生的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出发,分析STSE理念融入教学实践的策略,希望对提升化学教学质量有所借鉴。  关键词:STSE理念;高
摘要:部编历史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理解部编教材的导向和定位作用,依据《课程标准》,领会核心素养,突出时空观念的影响,增加历史故事的叙述,增强家国情怀的引领,注重史料实证的落实,加强历史现实的联系,融入新理念新成果,寻找课堂新突破。本文对如何使用部编历史教材进行了解析,以期为教育同仁提供参考和启迪。  关键词:核心素养;部编历史教材;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909-1949,英国军情六处秘史》的作者、英国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历史学教授基思·杰弗里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这是他首次接受中文媒体采访。    《看世界》:为什么您对军事史如此感兴趣,尤其是英国情报机构的历史?在研究的过程中,这段历史最吸引您之处在哪里?  基思·杰弗里:当我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我就被军事史,尤其是一战、二战的历史所深深地吸引了,所以我花了30年的时候来研究英国和爱尔
摘要: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有关“分子运动”的活动与探究实验,通过浓氨水挥发使酚酞溶液变红这一现象得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但该实验存在不易观察到分子的运动过程的缺陷。笔者以教材实验为基础,对该实验进行补充、拓展,并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以形象、直观的实验展示引导学生构建分子运动的知识网络。补充实验以本章试题中多次出现的实验——浓氨水与浓盐酸的白烟实验为基础,改进成较为完备的综合性实验。  关键词:改进实
摘要:区域活动,是指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区域活动赋予了幼儿极大的自由度,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大量独立操作的时间、空间和重要的操作练习机会,让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从中体现自己的长处,获得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支持性策略;构建;自主学习;区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
摘要: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创设“一线拎”式的“主问题”,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提问,增强阅读与理解的精度和深度。首先,根据“主问题”概念的提出者的文论,探讨“主问题”的“内涵”,其次,结合课例分析,研究其中典型的“主问题式”的提问,探讨主问题创设的策略。  关键词:小说阅读教学;主问题;积极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4-093-1  所謂“
摘 要:伴随着我国工业产业的逐步兴起,一些污染问题也越加严重,增强环保意识已经成为全球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向之一。因此,初中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也应认清目前的社会趋势,注重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以此来彰显学科价值,将环保意识根植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话题,对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展开发挥出借鉴价值。  关键词:绿色化学;初中化学;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摘要:数学是初中教育阶段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因为初中数学不仅是对小学数学的复习和巩固,更是学生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做好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就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就对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