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生活是高素质劳动者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高职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走出传统教育思维的困境;着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赢得学生信赖,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促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教学活动。通过情感介入,让合乎职业生活规范的理念自然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能看到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生动场景。
关键词:高职;职业生活;教学对策
职业院校数学难教是不争的事实,有些学生以自己数学基础差为由,表现出对数学的恐惧、厌恶,以其今后职业工作仅为简单劳动作为借口,在数学学习中缺少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剖析学生职业生活需求,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数学,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自然地接受未来职业生活所必需的新知识。
一、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生活探究
1.1 职业化内涵的启示
职业化是职业人训练有素的体现,强调职业生活中行为与操守规范:在职业资质、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符合社会的需要。作为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要懂得职业生活中潜在的文化氛围,具有对事业的尊重,追求自身价值体现。职业化有很多外在的素质表现,也有很多内在的意识要求,诸如,思考问题的模式,心智模式,内在的道德标准等。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能成为职业生活中的成功者,创造职业生涯的辉煌。
职业化的要求促使我们以新的视角观察高职教育中职业价值趋向和人的全面发展,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高职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活指的不全是我们通常称为“技师”、“高级技师”的群体,高素质劳动者的范畴要远大于这一群体。可以这样说:凡具备健康心理,健全身体,符合社会基本职业要求,具备发现问题并将其表述出来的能力,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自主适应职业的要求就是素质高的劳动者。
1.2 职业生活是高职教育的本源
“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据此有人提出高职生的职业目标是定位在知识型、管理型“白领”和体力型“蓝领”之间切分出来的技术技能型“灰领”。这种划分看似是综合高职生的理想追求和实际素质后,对其生存状态的一种准确定位,实则曲解了高职院校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教育目标。对于高素质劳动者来说,追求理想的职业生活状态是其自我价值实现的核心内容。
职业生活状态与职业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事业成就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其社会生存能力的基本标志。教育者的职责是帮助学生适应多种职业生活形态,以利于后者寻求理想的职业生活状态。
二、传统教育思维与职业生活需要之间的冲突
2.1 学术化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现代职业教育引入我国已经130多年了,仍难以摆脱传统的学术教育影响,很多时候因为它侧重技艺、崇尚实用而被视为浅薄的低水平教育。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兴衰。尽管职业教育先驱们早就提出了“教育与生活、生活与劳动不应脱节”,主张不排斥精英的培养,但不强调选拔和淘汰,致力于人人“学会”,人人“成功”。实施过程一直步履艰难。直到现在,职校教师仍习惯以单一的学术标准评价所有的学习者,选拔出少数“优秀”者大力表彰,这就是否定了多数学习者的努力,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不成功者。
2.2 教学管理中过分强调学科教学目标
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职业岗位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具体对数学学科来说不仅仅是理解、掌握、了解哪些知识点的问题,重要的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活中学习数学的兴趣、使用数学的信心、解决问题时的直觉思维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能力。
我国的数学教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数学教学的传统。 在这些传统中,积极的作用与消极的影响并存。本人从教十多年,亲身经历了近年来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教学中使用过多种版本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每当静心反思时,总觉得课堂里抽象理论讲多了,贴近职业生活的内容讲少了。自己无力改变这一现状,因为在不多的学期课时中要完成早以制定周详的数学学科教学目标,此外一些完全可以由计算工具简单解决的复杂运算还占据着教材的大量篇幅。
三、多种多样的实施形式和途径
3.1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教师以良好的性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密切师生感情,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不畏困难的顽强意志感染学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把关爱学生作为信仰层次上的行为准则,就容易做到深入细致的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一系列施教措施更容易顺利实施。
3.2 从职业生活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数学知识应用的教学
职业化的社会对职业人的职业资质要求是高的,但更看重的是个人职业能力,一个人是靠能力和品德取得相应的岗位。学生对职业价值的体验大多都是在教师的精心施教中逐渐获得的,这种体验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明晰理想的职业生活状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新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设置一系列与高职学生数学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模型,让学生研究。随着一个个富有挑战性设计题的解决,可逐步加强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到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3.3 构建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活的适应性
开放、民主、公平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普遍趋势。为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与企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提供范式、积累经验是学校教育的责任。高中后的高职学生能够在了解职业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收集信息,对情感、价值、意志等人文要素作出评判,形成较成熟的自我设计及行为选择。但目前的班级授课形式,还不能完全实现学生对教师的选择权,教师更应充分尊重学生对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参与权,对教学过程的监督权,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权。具体做法有:⑴ 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不能只是教师一个人心中有数,要让全体学习者心中有数。⑵ 教师在讲授新课时,不必急于将完美的数学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去归纳、联想;平时的每一次课中应留给学生足够的表达意见的时间和机会,允许说错,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才给予建议或提示。⑶ 评定学期成绩时,尊重学生的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
3.4 建立与职业生活相衔接的教学评价体系
职业生活中的劳动者,他所面对的评价,在内容和标准上是社会化的,在方法上却是以自我评价为核心。高职学生中有不少人高考后,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这对其职业能力的成长是有害的,因此,数学教学测评重点考查学生懂得了哪些知识,而不是去考查学生不知道哪些知识。教师了解了教学的效果,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会逐渐恢复信心,主动了解并适应职业生活具体做法是:⑴ 两课时教学完成可由学生作出课堂小结,教师最后补充,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可承诺期末成绩加分数并作好记录;⑵ 在学完一个完整知识单元时,也可组织学生每人出一份测试卷,要求覆盖课本所列主要知识点,按自愿的原则分成三、四个小组讨论,最后各小组提交一份“最佳”试卷给我,我只对部分试题作些小的调整,印发给全班学生。每位学生自选一份,将答题写在作业本上,评分作为对学生的平時考核。经过教师辅导的优秀者走上讲台讲评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能力及各种不同解法。⑶ 可以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从自己的纵向进步和横向比较这两个方面进行自我分析评价,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发掘其优点,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建构、自我评价能力;实践证明,这样测评有利于充分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高职;职业生活;教学对策
职业院校数学难教是不争的事实,有些学生以自己数学基础差为由,表现出对数学的恐惧、厌恶,以其今后职业工作仅为简单劳动作为借口,在数学学习中缺少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剖析学生职业生活需求,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数学,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自然地接受未来职业生活所必需的新知识。
一、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生活探究
1.1 职业化内涵的启示
职业化是职业人训练有素的体现,强调职业生活中行为与操守规范:在职业资质、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符合社会的需要。作为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要懂得职业生活中潜在的文化氛围,具有对事业的尊重,追求自身价值体现。职业化有很多外在的素质表现,也有很多内在的意识要求,诸如,思考问题的模式,心智模式,内在的道德标准等。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能成为职业生活中的成功者,创造职业生涯的辉煌。
职业化的要求促使我们以新的视角观察高职教育中职业价值趋向和人的全面发展,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高职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活指的不全是我们通常称为“技师”、“高级技师”的群体,高素质劳动者的范畴要远大于这一群体。可以这样说:凡具备健康心理,健全身体,符合社会基本职业要求,具备发现问题并将其表述出来的能力,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自主适应职业的要求就是素质高的劳动者。
1.2 职业生活是高职教育的本源
“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据此有人提出高职生的职业目标是定位在知识型、管理型“白领”和体力型“蓝领”之间切分出来的技术技能型“灰领”。这种划分看似是综合高职生的理想追求和实际素质后,对其生存状态的一种准确定位,实则曲解了高职院校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教育目标。对于高素质劳动者来说,追求理想的职业生活状态是其自我价值实现的核心内容。
职业生活状态与职业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事业成就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其社会生存能力的基本标志。教育者的职责是帮助学生适应多种职业生活形态,以利于后者寻求理想的职业生活状态。
二、传统教育思维与职业生活需要之间的冲突
2.1 学术化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现代职业教育引入我国已经130多年了,仍难以摆脱传统的学术教育影响,很多时候因为它侧重技艺、崇尚实用而被视为浅薄的低水平教育。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兴衰。尽管职业教育先驱们早就提出了“教育与生活、生活与劳动不应脱节”,主张不排斥精英的培养,但不强调选拔和淘汰,致力于人人“学会”,人人“成功”。实施过程一直步履艰难。直到现在,职校教师仍习惯以单一的学术标准评价所有的学习者,选拔出少数“优秀”者大力表彰,这就是否定了多数学习者的努力,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不成功者。
2.2 教学管理中过分强调学科教学目标
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职业岗位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具体对数学学科来说不仅仅是理解、掌握、了解哪些知识点的问题,重要的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活中学习数学的兴趣、使用数学的信心、解决问题时的直觉思维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能力。
我国的数学教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中国数学教学的传统。 在这些传统中,积极的作用与消极的影响并存。本人从教十多年,亲身经历了近年来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教学中使用过多种版本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每当静心反思时,总觉得课堂里抽象理论讲多了,贴近职业生活的内容讲少了。自己无力改变这一现状,因为在不多的学期课时中要完成早以制定周详的数学学科教学目标,此外一些完全可以由计算工具简单解决的复杂运算还占据着教材的大量篇幅。
三、多种多样的实施形式和途径
3.1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教师以良好的性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密切师生感情,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不畏困难的顽强意志感染学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把关爱学生作为信仰层次上的行为准则,就容易做到深入细致的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一系列施教措施更容易顺利实施。
3.2 从职业生活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数学知识应用的教学
职业化的社会对职业人的职业资质要求是高的,但更看重的是个人职业能力,一个人是靠能力和品德取得相应的岗位。学生对职业价值的体验大多都是在教师的精心施教中逐渐获得的,这种体验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明晰理想的职业生活状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新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设置一系列与高职学生数学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模型,让学生研究。随着一个个富有挑战性设计题的解决,可逐步加强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到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3.3 构建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活的适应性
开放、民主、公平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普遍趋势。为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与企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提供范式、积累经验是学校教育的责任。高中后的高职学生能够在了解职业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收集信息,对情感、价值、意志等人文要素作出评判,形成较成熟的自我设计及行为选择。但目前的班级授课形式,还不能完全实现学生对教师的选择权,教师更应充分尊重学生对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参与权,对教学过程的监督权,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权。具体做法有:⑴ 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不能只是教师一个人心中有数,要让全体学习者心中有数。⑵ 教师在讲授新课时,不必急于将完美的数学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去归纳、联想;平时的每一次课中应留给学生足够的表达意见的时间和机会,允许说错,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才给予建议或提示。⑶ 评定学期成绩时,尊重学生的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
3.4 建立与职业生活相衔接的教学评价体系
职业生活中的劳动者,他所面对的评价,在内容和标准上是社会化的,在方法上却是以自我评价为核心。高职学生中有不少人高考后,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这对其职业能力的成长是有害的,因此,数学教学测评重点考查学生懂得了哪些知识,而不是去考查学生不知道哪些知识。教师了解了教学的效果,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会逐渐恢复信心,主动了解并适应职业生活具体做法是:⑴ 两课时教学完成可由学生作出课堂小结,教师最后补充,对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可承诺期末成绩加分数并作好记录;⑵ 在学完一个完整知识单元时,也可组织学生每人出一份测试卷,要求覆盖课本所列主要知识点,按自愿的原则分成三、四个小组讨论,最后各小组提交一份“最佳”试卷给我,我只对部分试题作些小的调整,印发给全班学生。每位学生自选一份,将答题写在作业本上,评分作为对学生的平時考核。经过教师辅导的优秀者走上讲台讲评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能力及各种不同解法。⑶ 可以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从自己的纵向进步和横向比较这两个方面进行自我分析评价,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发掘其优点,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建构、自我评价能力;实践证明,这样测评有利于充分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