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的探索及其启示

来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rz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创造性探索和卓越贡献,必将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彰显其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今天,马克思列宁主义仍然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列宁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人民夺取十月革命伟大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制度的伟大飞跃。今天,我们仍然处在由十月革命开创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代。在进入21世纪第三个10年之际,在世界大变局与中国新时代相互交织的历史时刻,我们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重温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深刻领会其现实价值和经验启示,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不平等以及阶层分化等问题以新的形式呈现,部分英美学者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资源。其中一个尝试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进行基于当代形势的解读与重构。通观英美学者最近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他们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理论构架内重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做法进行反思、批判,并试图恢复团结、人的自我实现和生活充足等价值准则在构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的作用;第二,追根溯源,考察马克思主义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哲学传统以及西方主流政治理
伊波利特是最早把《精神现象学》翻译为法语的思想家,其思想与黑格尔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同时,伊波利特对马克思的研究也颇具造诣,马克思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以及与黑格尔思想的关系是伊波利特不断进行深度挖掘的思想源泉。《马克思与黑格尔研究》就是一部探寻马克思与黑格尔思想关系的重要著作,伊波利特在书中进行了一种双向演绎,一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的继承、发展和超越,另一方面把耶拿时期及之前的黑格尔塑造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在这种双向演绎中,伊波利特既保留了黑格尔的分析方式,也具有马克思的现实激情,与其说是他对这两
自2000年《帝国》出版以来,全球资本主义统治结构经历了严重的危机,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和美式霸权不再稳固,资本主义通过霸权调整的方式,努力重新实现对全球的控制,当前的逆全球化、民粹主义思潮的兴起都是这一新趋势的反映。同时在生产和再生产领域,全球资本通过对公共资源、知识生产和情感生产等公共性领域的控制和剥削,以萃取、生命政治和生态危机的方式,实现了对超额剩余价值的占有,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在新的形势下,全球反抗资本主义的斗争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多样性的阶级在诸众之后成为反抗运动的新主体,正是在资本和
一个社会能否实现合作共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各个群体之间利益让渡实现得如何。就利益让渡的实现而言,必要的社会共识、多样化的利益让渡方式以及公正有效的协调方这三个基本构成要件缺一不可。必要的社会共识包括普遍认同社会公正的基本理念、普遍具有世俗化的行为取向以及普遍对未来发展前景抱有信心和希望,其有利于促成社会各个群体相互间在基本行为取向和基本意愿方面达成较为普遍的一致性;选择恰当并且多样化的利益让渡方式,如直接的利益让渡、交叉性的利益让渡以及普惠性的利益让渡等,能够使得利益让渡具有可行和可及的路径;形成一
新时代城乡融合是基于中国实际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要求,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要义是统筹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农民与市民的关系以及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的关系;本质要求是实现工农城乡的共享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中国已经具备了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物质条件、制度条件和社会条件等基本条件。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准确把握两条基本遵循,在此基础上创新和探索实现城乡融合的思想路径、方法论路径、生产力路
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生成要素的分析与逻辑建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其他学科对话的基础与平台,是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科学化发展的工具。在马克思主义整体观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件的前提、基础要素与构成要素予以理论建构,是在当前“大思政”格局下的理论创新,是对立德树人总任务的现实指向,有利于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进程。
当代中国改革进程中,社会成员日益多元多样、分歧分化的思想观念使得思想共识凝聚成为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律动是思想共识得以生成、凝聚的基础和条件。然而,多元价值境遇下,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主导与多样等多重价值张力正成为思想共识凝聚的“式微性”力量。越是思想认识不统一就越要善于寻求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成员思想认识的“最大公约数”,是构成思想共识凝聚的关键着力点和战略支撑点。
历史虚无主义完全脱离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的“自然历史过程”,需要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才能揭批其历史唯心主义实质。历史虚无主义视历史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呈现为一种遮蔽历史整体性的碎片化叙事。历史虚无主义以释放历史诠释权为名对正统权威的历史史实陈述发起挑战,最终陷入带有强烈唯我论色彩的彻底主观化的历史言说之中。历史虚无主义以一种强制的主观意识割断了人类世界过去—现在—未来的有机联系,必然会造成人在世俗化的自我放逐中迷失生活意义。只有从“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才能揭示人与历史的复杂关系,才能在现代性社
列宁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经常思考如何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形成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这一思想,对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无产阶级政党产生深远影响。重温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对于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很有帮助。
近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呈现出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更加趋向生活化、初步体现层次性、强调彰显时代性的特点,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表现为各学段课程标准修订步调不一、课程目标设置的整体性和明确性尚需加强、教材编写机构的合力有待形成、教材内容重复的现象较为突出、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衔接不够、教学评价方式亟待完善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从探索课程标准修订规律、建构课程目标体系、健全组织管理机构、统筹规划教材内容、创优教学方法,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路径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