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环境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构建中学创新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思路。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合理地启发、诱导学生,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创新教育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培养创新人才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为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思路。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合理地启发、诱导学生,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那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创新教育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些体会和看法。
一、 质疑问难,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
通常,人们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而创新意识则是在学生质疑的情况下产生的。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培养创新人才要从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开始。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增加了自由时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所涉及的资源内涵相当丰富,包括信息、人员、材料、设备和环境等。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它以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形式直接给予学生有效的感官刺激,在创新教育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心理学家特瑞克拉的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使用多种感官比用单一感官更有效,其中视觉和听觉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其他感官。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构筑一个动人的音画世界,在这个音画世界里,学生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充分发挥各种感官功能,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自由时间。
三、 创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根本保证。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相尊重,互动学习,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主要因素。传统教育中,课堂气氛严肃,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一种被动局面,学生很少有自己提问的欲望和权利,根本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现形式灵活,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内化、吸收的热情,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创造能力的迸发。例如,关于数学“垂直”概念的交流课,教师在引出课题时用Flash制作了一组跳水的动画,当画中的人物成功地跳入水中后,其动作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而当人物没有成功,斜插入水后,计算机即传出“啪”的一声,学生几乎全都笑了。一片水花过后,画面上打出字幕:“他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所有学生几乎同时喊道:“不垂直。”教师自然而然地提出本课的主题“什么叫垂直呢?”接著,教师讲解有关垂直的概念。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顺利地掌握了“垂直”的概念。如果光凭教师用嘴来说就显得太空洞,其效果不言而喻。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积极探究的认知心理,所以兴趣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花肥,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四、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教师从繁重的注入式教学中解脱出来,利用更多的时间对教育理论、教育方法进行研究和选择,从而高质、高效地组织管理教学。在讲《石钟山记》一课时,石钟山“山形如钟”的形象,学生很难想象。教师可利用3dmax编制一个石钟山的三维动画立体图形,学生可以利用鼠标,轻而易举地从俯视、平视、仰视等不同角度,从山外到洞中,随处“游览”,从立体的空间感受石钟山“山形如钟”的特殊地形、地貌。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为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芳.教育信息化及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施[J].信息技术
教育,2006(4).
[2]潘云泽.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M].长春:吉林
大学出版社,2004.
(盐城市大冈中学)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创新教育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培养创新人才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为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思路。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合理地启发、诱导学生,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那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创新教育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些体会和看法。
一、 质疑问难,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
通常,人们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而创新意识则是在学生质疑的情况下产生的。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培养创新人才要从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开始。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增加了自由时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所涉及的资源内涵相当丰富,包括信息、人员、材料、设备和环境等。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它以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形式直接给予学生有效的感官刺激,在创新教育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心理学家特瑞克拉的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使用多种感官比用单一感官更有效,其中视觉和听觉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其他感官。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构筑一个动人的音画世界,在这个音画世界里,学生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充分发挥各种感官功能,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自由时间。
三、 创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根本保证。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相尊重,互动学习,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主要因素。传统教育中,课堂气氛严肃,往往是“教师教,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一种被动局面,学生很少有自己提问的欲望和权利,根本谈不上什么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能把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信息都集成在一起,表现形式灵活,将教学活动变得活泼、有趣,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和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内化、吸收的热情,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创造能力的迸发。例如,关于数学“垂直”概念的交流课,教师在引出课题时用Flash制作了一组跳水的动画,当画中的人物成功地跳入水中后,其动作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而当人物没有成功,斜插入水后,计算机即传出“啪”的一声,学生几乎全都笑了。一片水花过后,画面上打出字幕:“他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所有学生几乎同时喊道:“不垂直。”教师自然而然地提出本课的主题“什么叫垂直呢?”接著,教师讲解有关垂直的概念。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顺利地掌握了“垂直”的概念。如果光凭教师用嘴来说就显得太空洞,其效果不言而喻。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积极探究的认知心理,所以兴趣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花肥,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四、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教师从繁重的注入式教学中解脱出来,利用更多的时间对教育理论、教育方法进行研究和选择,从而高质、高效地组织管理教学。在讲《石钟山记》一课时,石钟山“山形如钟”的形象,学生很难想象。教师可利用3dmax编制一个石钟山的三维动画立体图形,学生可以利用鼠标,轻而易举地从俯视、平视、仰视等不同角度,从山外到洞中,随处“游览”,从立体的空间感受石钟山“山形如钟”的特殊地形、地貌。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为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芳.教育信息化及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施[J].信息技术
教育,2006(4).
[2]潘云泽.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M].长春:吉林
大学出版社,2004.
(盐城市大冈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