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破局

来源 :大经贸·创业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x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十九大以来,中国开放自信的国际姿态得以进一步巩固,外交及经贸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投射能力不断提高。在诸如“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事业不断推向深化的过程中,中国国家海外利益遍布全球,相关外事部门对于突发状况的应对策略也愈发娴熟。然而,在经贸等实体领域之外,中国还亟待解决国际新闻话语权严重缺失的问题。当前,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国际关系格局与国家间实力对比步入重构期,海外舆论总体环境愈发恶劣;而在国内,改革步入深水区,经济步入新常态,突发社会性公共应急事件的概率不断提高。在国际、国内双重压力下,中国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依旧显现出明显的美国霸权语境与西方双标思维特征,中国声音乃至于对中国客观公正的国际媒体都寥寥无几,国际舆论恶化的程度及速度令人咋舌。因此,如何清晰认识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又如何针对已有问题寻找破局的途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关键词】 新闻话语权 国际舆论 意识形态
  一、前言
  在全球化不断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政治、军事、外交及经贸等硬实力的海外投送应当与自身文化、舆论等软实力实现协调同步的发展态势,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保障。然而,现实情况是,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严重缺失,已经发展到对国家形象和海外利益出现损害之程度——在美国两党无数政见迥异的情形之外,对华强硬成为了大多数美国政客的共识,其背后有着美国普通民众对意识形态差异的巨大恐惧,以及受西方新闻话语权钳制所产生的对华偏见。而欧洲部分政客敢于频繁挑战中国国家底线,其背后也有着“谁批评中国便有选票和曝光率”的严峻现实。在海外的社交媒体,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客观的中国声音较为鲜见,而管理方政治倾向严重,造谣、误导的资讯内容充斥屏幕,导致国内外网络舆论氛围截然相反。
  可以说,中国当前所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为改革开放以来较为困难的时期,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展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在全球化的视野之下,诸如国家形象、政府海外公信力及文化影响力等软实力,应当与硬实力构建起协调一致的局面,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当前,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增长,国际舞台的中央越来越需要客观公正的中国声音,而中国也亟待拥有与国际影响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而国际新闻话语权是其中影响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组成部分,是国际话语权及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因素。
  十九大以来,中国面临的外部舆论环境是极为复杂的,而在复杂的条件下,国际新闻话语权应当有其核心和理论体系,才能由内而外地产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不是在关键问题上闪烁其词、顾左右而言他。当代中国最大的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新闻话语权也植根于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通过其作为理论支撑,并以实践当中的客观事实为依据,提高权威性与可信度。长期以来,中国国际新闻领域秉承着冰冷的官方语境,在国内受众当中都难以做到满意,更遑论对海外宣传中国声音的功能。国际新闻领域长期呈现出缺乏温度、自说自话的通病,一方面不能用国际舆论通用的逻辑去试图让国际观众理解;另一方面又缺乏自身逻辑构建,使得新闻宣传如同一次次冗长的新闻发布会,流于宣传形式,缺乏国际公信力。从本质上讲,这样尴尬的困境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需要从理论核心及逻辑构建入手,讲好中国故事,重塑国际新闻话语权。
  二、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现实困境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新时代。在已有的各项成就的背后,蕴含着各种新挑战与新任务。国际新闻话语权也面临着理论核心缺乏自信、实践事实说服力不足、宣传投射能力严重欠缺等问题。
  理论核心缺乏自信,使中国的国际新闻缺乏与外界舆论正面对抗的底气。过去的四十余年,世界思潮被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西方语境垄断,华盛顿共识所标榜的“历史终结”论,在理论学界或是普通民众心中,仍存在广泛的影响力。在海外新闻受众的既有思维惯性当中,中国已经充当了数十年典型的国际社会异类,长期遭到海外媒体的集中摸黑。反观中国国内,一些意识形态解读缺乏时代性,仍然以某种教条考据的口吻来进行理解,使现行意识形态感知与群众实际生活存在脱节,加大了群众的理解难度。学术话语的僵化、政治术语化,外加日常生活应用场景的缺失,使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难以在外部环境中提高受欢迎程度。
  一方面,与西方社会主流话语相比,中国的学术话语相对薄弱。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只有在中国境内的实践,外部受众缺乏实际体验,往往同过去失败的苏东社会管理模式相类比,主观上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中国的现实发展为解读中国、构建理论体系提供了难得的素材,但从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现状而言,中国在国际上起步较晚、成果有限,导致理论内核发展严重滞后,还处于有理说不清、传播受限的困境当中。在国际前沿的研究领域,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等思潮影响深远,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受其影响颇深,导致中国对理论自信的阐述缺乏深度,解释力不足;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际舆论语境长期受外交辞令的影响,严肃过度,缺乏灵活性。认知引领的国际新闻话语权是严肃新闻范畴,讲求及时、准确与全面。但及时与全面力度不够,一味追求准确,导致国际新闻领域“少说、不说即不会错”的色彩浓厚,严重削弱了中国声音在国际舆论环境中的影响力。
  实践事实说服力不足,使国际新闻话语权得不到现实的有效支撑。实践能够为理论内核提供更加通俗且有力的补充,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值得总结的注脚。但是,经历了数十年长期的发展,中国在取得了惊人成就的同时,也随着发展速度的放缓,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情形使得实践事实的说服力在某些方面受到了挑战,尚未给予国际新闻话语权以有力支撑。
  一方面,自十九大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说明现阶段中国社会客观存在着一些新情况与新问题。从生产力的角度着眼,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明显,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有所拉大,社会流动渠道日益收窄,广大人民从温饱等生存性需求,发展至物质精神兼顾的多元需求。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问题的暴露将进入一个集中显现的阶段。如何在直面问题的同时,对中国方式依旧抱有自信,这是中国国际新闻界需要冷静分析的议题;另一方面,仅仅从中国实践的角度去传播中国声音,只是中国国际新闻界所需要解决的初级层面问题。在全球实力对比此消彼长,旧有国际秩序出现波动的当下,未知与不确定并非中国社会所独有。在新时代的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竞争当中,如何以中国经验、中国视角去阐述世界性的发展问题,才是最终谋求话语权突破的关键。中国最近几年不断向外投射影响力,国家利益遍布全球。在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造福当地民众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诸如“新殖民主义”等恶意中伤。现有的国际新闻话语权格局令中国的海外形象处于经常性的“被动挨顿打”局面,经贸关系不断得到巩固,但国与国人民间的互信建設还需要很长的营造周期。   宣传投射能力严重欠缺,使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难以在国际舆论场形成有效传播。当前,新闻传媒业已步入自媒体时代,各种即时、高效的传播渠道应运而生。国际新闻的报道与解释权被明显稀释,权威逐渐下放至个人。在这样的国际舆论环境中,新闻垄断的难度日渐提高,而虚假消息的传播速度也随之加快。国际新闻领域大众化的资讯传播,缺乏中国故事的客观表达,原有传播渠道本就不够丰富和完善,新渠道则处在严重缺位阶段。
  一方面,传统新闻媒介在国际舆论舞台上本就表现的较为弱势,缺乏交互性与时效性。传统国际新闻阵地,如报纸、广播及电视媒体,仍旧扮演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体制机制不甚灵活,并囿于报纸版面、发行量以及新闻上星渠道等限制,传统媒体在国际新闻舆论当中的传播能力及范围都受到了严重影响。此外,中国国际新闻媒体大多以自上而下的宣传口径存在,严重缺乏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个别平台宣教色彩浓厚,内容缺乏吸引力,分析缺乏深度,只作为刻板的新闻发布会延伸,存在着明显的只重形式、忽视内涵的问题,并往往将新闻宣传视作走过场。这样的宣传模式,在国内资讯大爆炸的环境当中尚缺乏影响力,在海外受众当中则更难以建立存在感。现代流行的国际新闻语境应当注重讲故事,将受众情绪带入自身生活当中,突出个性化与平民化;另一方面,网络的普及使得媒体传播渠道逐渐多元,信息往往在碎片化阶段便以特定方式吸引关注,以达到快速传播的目的。在国际新闻的解读当中,简短、即时的消息成为主流,并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进行传播。而由于国际通用的主流社交平台大多将服务器设置在海外,且背后资本成分复杂,时常对中国声音进行打压,并不断滋生蓄意的谣言与诽谤。在国内,新闻舆论话语权的形成出现了多种可能性,传统宣传投射能力已经远远赶不上新形势的变化。而在国际新闻领域,这一现象更加凸显,中国的国际新闻声音在各种负面立场、偏见观点的包围下,更难有所发挥。中国缺乏具有国际性影响力的新闻媒体,这一传播媒介的缺位直接导致了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缺失,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形成了极大的牵制。中国是世界舆论当中的后起之秀,在旧有传统媒体已经布局完成的前提下,谋求从传统媒体端进行突破,可谓是困难重重。而现行管理体制下对新媒體的尝试,缺乏灵活性,有可能错失掉“弯道超车”的机遇。
  三、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破局路径
  当前,中国的国际新闻话语权构建面临着理论核心缺乏自信、实践事实说服力不足、宣传投射能力严重欠缺等问题。为此,如何有针对性的对以上问题展开破局,是提升国家软实力,改善国际形象,进而巩固发展成果并维护社会稳定大局的重要前提。作为中国媒体人,应当改变固有观念,推陈出新,用更为灵活的方式、更具说服力的表达,提升中国声音在国际新闻领域的影响力。
  提炼理论核心,建构中国观点,总结中国道路,着力提升中国特色理论阐释力。上述内容当中有所提及,中国在国际新闻领域存在着理论核心缺乏信心的问题。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强学术界理论内涵的研究,并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理论素养,巩固“四个自信”意识;另一方面,应当为中国声音加注更为宏大的叙述,展现出大国责任与气魄,提升理论核心的立意。
  构建科学、完备且系统的国际新闻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的国际新闻话语体系是向外阐述中国社会运行实际与思想内涵的理论体系,并用中国逻辑与视角去阐述外部世界的波动与变化。国际新闻话语权的构建,迫切需要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观点与新范畴,把中国模式从外部二元语境当中解放出来,把中国社会运行的实际讲清楚、说明白。一方面,中国的原则与底线不可逾越,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立场;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多元且务实的语境表达,使外部世界更容易理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向世界展示更加生动、丰富的中国形象,进而以理论内核作为原动力,改善中国的外部舆论环境。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例子、富有说服力的分析,构建国际舆论场上的中国声音,突出体现中国观点、中国思维,与外界搭建起互相理解与沟通的桥梁。中国的现象、事实,需要用更加具体的理论内核进行阐述分析,这与国际新闻惯用的二元分析视角区别明显。从文化积淀上看,中国文化当中更强调体系构建的和谐,而西方思维语境则更强调不同观点的直接冲撞。如果中国的理论核心缺乏冲撞或战斗精神,往往会陷入到被动的局面当中。而富有战斗力的理论内核,需要将世界的问题讲清楚,将经济运行的机理讲彻底,将不为人知的西方社会潜规则和双重标准直面于前台,以提高说服力。学术界应当提高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合度,从考据学及本本主义的桎梏中跳离出来,积极迎合现代社会变化多元的实际情形。此外,应当进行理论“降维”,用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去解构现实中的问题,不回避人群关切。在此基础上,应当转换思维模式,用国际社会更易理解的方式,向外传达中国声音。
  中国特色的理论核心,应当彰显兼容并包的大国胸襟,将中国声音提升到完善全人类发展的视野当中去。中国故事如果仅仅依赖于中国的自我描述,难以对全球产生共鸣,也缺乏深度和吸引力。当前,全球化问题日益凸显,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谋求解决自身各类问题。在这样一个缺乏国际性治理共识的时代,中国价值观更应当发挥一如既往的务实、平等、发展的核心理念,强调诸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发展观念,用普惠全球、兼容并包的理论方案,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当前,在贸易全球化等国际学术界共识领域,中国已逐步擎起了大旗。在某些观点领域,中国可以采取求同存异的策略,鼓励多元的理念与认知,凝聚起最大的共同价值公约数,为中国理念增添更为宏大的历史叙事。
  树立牢固的事实核心,提升新闻热点的分析含金量,直面问题,展示自信。一方面,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不仅仅应当停留在理论阐述阶段,需要用无可争辩的事实去为理论核心做最坚实的注脚。只有积极整理归纳中国数十年来的发展成就,在保留宏大叙事和数据支撑的前提下,更加关注细小故事的描写,才能赋予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以生动的体现;另一方面,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态势,有起伏和波动。如果不能正视中国发展当前面临的问题,在国际舆论场习惯性地顾左右而言他,则无异于抛弃了“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使中国声音缺乏可信性。应当以更加务实的态度直面所处发展阶段所难以避免的问题,在思考和辨析中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国际新闻场是用故事搭建起来的,如果一味地用说理性的语言重复,未能聚焦到鲜活的个体,海内外受众都难以形成精神上的共鸣。国际新闻话语权的树立不能依赖于受众人群理论素养的提高,而应当根据其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此外,中国新闻媒体人应当积极挖掘生动的个体故事,在保留宏大叙事的基础上,用微观细节展现出中国温度,获得更广泛的共鸣。中国故事应当确保真实性,用合理的艺术手段进行提炼,向外界反映出中国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用事实说服偏见。
  在进行国际新闻宣传时,要直面问题,抓住当前中国发展的主要矛盾,明确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夯实新闻现实基础。对发展阶段的矛盾与问题采取坦诚直面的态度,有利于构建更具权威性的新闻话语权。在以往的国际新闻处理上,一些部门采取了消极应对的态度,非但没能制止负面影响在国际舆论场的蔓延,反而导致过度解读、蓄意抹黑的现象层出不穷。而舆论战场“你不占领则敌人占领”,正确信息的缺位,使得谣言和恶意重伤登堂入室,大行其道。因此,直面问题,开诚布公,才是展示真实中国的有力途径。在此基础上,应当进一步提升文化领域的进步,率先解决文化发展当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提升综合软实力。不断以更加优秀、更有深度的新闻传媒作品去推动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构建与维护,满足不同人群对资讯的多元需求。
  运用多元平台和开放工具,提升国际新闻媒介的宣传投射能力,使中国声音能够更为顺畅的撒向全球。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应该从国际新闻管理机制改革和传播平台全面升级入手。一方面,需破除部分僵化过时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国际新闻作品的产生提供更加灵活自由的环境。另一方面,紧跟时代潮流,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巩固原有传播媒介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国际新闻新业态。
  国际新闻作品一直以来都是特殊的新闻领域,因其牵涉国家形象与国际观瞻,背后所蕴含的官方语境更为浓厚,管理体制也更加严格。这一情形在一定情况下,保障了国际新闻作品质量,更有利于集中管理。然而,部分单位将严肃的集中管理转变为一刀切,奉行“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工作态度,使国际新闻作品质量受到了负面影响。因此,应当创造性地对现有国际新闻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对部分表现优异的创作实体下放更多的自主权,简化内容审批流程,调动积极性。对表现欠佳的创作实体则制定详细的工作目标,并对内容质量与传播效果进行跟踪。
  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传播路径,在国际新闻舆论場上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原有传播媒介往往更具严肃性和系统性,能够覆盖大多数年长受众。中国现有的传统传播媒介,需要大力提高国际化水平,增强国际传播影响力。传统媒介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应当广泛开展新传播平台的推广,实现传统传播途径的转型升级。当前,如CGTN等新兴电视台的出现,能够为中国国际新闻话语权的构建起到明显的提升作用;而网络国际舆论场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与网络世界形成了无缝连接。网络媒介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话语体系和舆论导向,向外界展示中国实际。通过独立撰稿人、自媒体以及自由博主,中国声音能够更加有效的向外传播,突破外界的扭曲报道和舆论封锁。
  【参考文献】
  [1] 蒋建国. 新媒体事件:话语权重构与公共治理的转型[J]. 国际新闻界, 2009(02):93-96.
  [2] 陈伟球. 新媒体时代话语权社会分配的调整[J]. 国际新闻界, 2014, 36(5):79-91.
  [3] 刘激扬. 论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宣传策划[J]. 中州学刊, 2017, No.252(12):176-178.
  [4] 刘益东. 摆脱坏国际化陷阱,提升原创能力和学术国际话语权[J]. 科技与出版, 2018(7).
  [5] 曹劲松[1]. 舆论引导的话语权与实现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 2015(1):121-125.
  [6] 蒋建国, 许珍. 美国利益集团对媒体话语权的影响与控制[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6(5):113-124.
  [7] 郭光华, 王娅姣. 媒体“话语”何以赋“权”——西方话语权研究综述[J]. 湖南社会科学, 2015(1):202-205.
  作者简介:盛利,科技日报社 记者(中级)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兽医药学继承中华民族深厚传统的中医药学,是古代中华民族聪明的智慧结晶。中兽药是指一种广泛用于防治动物疾病的天然中草药,经过长期实践研究证明,中兽药作为天然的药物,对于防治野生畜禽和人类疫病有很好的作用和疗效,且具备低毒、低化学残留、副作用小或无副作用的中草药等特点,充分符合了当今社会“减抗”“替抗”的要求和呼声。中兽药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对于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
期刊
【摘 要】 针对Walker引力模型缺乏微观理论基础的问题,本文运用偏好分层理论,研究洗钱者对境外洗钱目的地偏好,通过境外洗钱目的地的理论分类和实证研究,表明偏好分层理论可以很好的分析和解释我行大陆洗钱者对境外洗钱目的地的选择,因此引进偏好分层理论作为Walker引力模型的微观理论基础,提升模型中与文化、语言、地理距离等与洗钱者关联度较强的要素权重,可以提升Walker引力模型测量来源国洗钱流向各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电子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时代”逐渐成为了21世纪的代名词。信息载体的不断升级与发展,使得新媒体的出现逐渐在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传统媒体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 新的传播途径的出现,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对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种非正式传播途径的涌现,使得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发事件在一段时间
期刊
【摘 要】 依托于科学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无人配送成为各大科技公司的新发展阵地。规模化、成熟的无人配送模式在减少配送成本、改善用户体验、缓解配送劳动力短缺等方面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尤其在当前全国上下呼吁减少接触的情况下。  【关键词】 无人配送 风险及机遇  一、摘要  截止至2020年2月28日15:44,全国累计确诊78962例,累计治愈36439例,累计死亡2791例。受春节探亲的影响,处
期刊
【摘 要】 目前,能源枯竭是各个国家的人们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分布式发电能够整合清洁能源,同时微电网能够将进行发电分布式电源各个部分有效地集合,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因此近年来备受关注,但同时分布式发电进入微电网仍存在安全、能耗等诸多问题。本文将首先介绍DGS的发展概述,然后分析微电网的概念及结构,从而进一步分析目前微电网中的关键问题及研究,最后展望我国微电网发展趋势。  【关键词】 低碳经济
期刊
【摘 要】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嵌入农村社会的政党末梢,是联结国家与农村的重要纽带。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也是扶贫开发背景下国家扶贫资源与农村脱贫需求相结合的必要载体,其为内生力和造血功能缺乏的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可行之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年11月29日)中指出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抓好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提高
期刊
[摘要] 目的在严重甲型H1N1流感爆发流行的背景下,对甲型H1N1流感引起的病毒性肺炎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于2009年9月~2009年11月收治的12例重症甲流患者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核酸检测、影像学、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的重症甲流患者均合并影像学改变,发热>38.5度(9例),痰中带血(100%),淋巴细胞下降(100%
期刊
【摘 要】 由启蒙运动而来的“理性”与现代性一起不断地指导着西方社会的发展,人们坚信理性的绝对力量,从未被质疑,然而鲍曼将现代性与大屠杀紧密联系起来,深刻提醒了人们要不断地对理性进行反思。本文从理性的起源出发,先概括现代理性的基本内涵,再从鲍曼所述的米尔格拉姆和大屠杀出发,探讨理性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理性进行反思。理性既作为一种工具理性帮助人们认识和改变世界,同时理性本身具有丰富内涵,因而也是一种价
期刊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个行业都取得不俗发展。其中,公路建设发展更为迅速,不过,行业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却致使项目价格一降再降,增加建设成本的同时,还影响着公路建设企业的发展。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尽快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公路建设企业必须着手解决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  【关键词】 高速公路 预算管理 成本控制  国内高速公路建设发展极为迅速,但行业竞
期刊
【摘 要】 本文主要分析风电场主体工程的施工内容,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风电场主体工程施工的质量与效果,增强风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关键词】 风电场 主体工程 施工控制 能源  一、工程概况  中国水电天津南港海上风电场一期工程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南部,大港区东南部,南港工业区境内,工程装机容量为90MW,安装18台单机容量为5000kW的风电机组,风机沿南港南侧防波堤建设。风电场内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