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也是我国当前高中语文教育改革的中心话题。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时代人才,语文教育应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摈弃应试教育,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特点。发展学生个性,使之成为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为此,语文教育应重视“一个接轨”,突出“三个转变”。所谓“一个接轨”,指的是“教”与“学”的接轨。我们知道,要成功地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做到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提高语文能力同任何改革一样,归根结底需要教师转变、更新观念,落实“教’’与“学”的接轨,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从教教材到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变革。
落实“教”与“学”的接轨,不可忽视师生间心理上的接轨。素质的提高,是学生个体心理、心理结构及潜能向一定的文化要求发展的结果,语文素质主要是靠学生个体对语言材料的“习得”、“内化”而成的。因此,只有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向积极地吸收,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如果不研究学生的心理,则难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当前,语文教学在这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生普遍感到语文课索然无味,学语文没有收获,这又加剧了学生对语文的厌倦心理,“老北京的传说”使语文教学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力争改变这一现状,在教学中应做到以情动人,以趣引人,以学识服人,以此来吸引学生对语文进行“感情投资”。
“教”与“学”的接轨,还包括方法的接轨。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绝不能单靠教师。到了高中,学生除了课文学习,还有相应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对学生实现由“扶”到“放”的转换。当前语文教育中确实存在教与学分离的问题。不少老师不自觉地把学生当成“书袋子”,很少交给学生那些阅读的“桥梁”知识与技能,所以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而语文名师胡军老师在教学中就善于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教给学生各种方法,如在上学途中找作文素材、在与人交谈中找病句。这样一来,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也乐,学生就会形成对语文的“好感”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一、 要变旧的程式化课堂讲解为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能力
高中语文教改搞了很多年,“模式”出了不少,但仔细思量,这样那样的模式都围绕一个“讲”字。当下语文流行模式“题目讲解”一“背景介绍”一“理清思路一“分组讨论一“合作探究”一“巩固提高”,语文教改就围绕这样的模式改版。一些老师不管所教的是何种文体、课文篇目长短如何,字词句篇,千篇一律,或灌或问,“口播”不辍,这真是“天天新课,堂堂旧音”。老师讲得唾沫飞溅,学生听得恹恹欲睡。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我私下认为应该:师,引导学法——启发思考——归纳问题——精讲要点——精设练习;生,认真自读——大胆质疑——分组讨论——总结评论——迁移创造。这种教学互动模式可使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参与较好地结合在一起,达到让學生在充分读书、质疑、讨论中提高能力的目的。该模式较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更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
其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还要依靠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语文一二三活动”(一分钟修改病句、二分钟评讲名言、三分钟朗诵诗歌);复述竞赛;即兴发言;成语接龙……有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半天功”,有的同学为了几分钟的自我展示,课下广搜资料,充分准备,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较理想地锻炼了学生的说、写、读等能力。因此,在实践活动中学语文一定要注意语文学习在课外活动中的延伸与应用。只有取法于课内,用功于课外,走向生活,语文才有新鲜感、实践感,学生才有可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要变肢解式课文分析为课文整体感悟
现在的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还在无可奈何地用ABC式来“绑架”课文,死死瞄准考试范围,用工匠式手法对课文做“大卸八块”的肢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艺作品往往被老师们编成一道道选择题、填空题,学生填一气ABC或几个文字就过去了。本来生动活泼、文情并茂的一篇篇美文留在学生心中的只是几个可怜的字母、符号,如此教学,焉能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强调对课文整体感悟,就是要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突出诵读教学,做到从中外名篇的诵读、赏析中产生联想,生发收获,裂变创造,“口不绝于六艺之文,手不停于百家之篇”,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老师尽可能披文入情,诱发学生阅读,促使学生初读(读得对)一美读(读得好)一醉读(读得熟)一诵读(背诵),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受到熏陶“循声律而定笔墨”。
三、要变重结果教学为重过程教学
所谓过程教学是指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在应试教育之下,老师太看重结果教学,因而教学中“结论先行”、“架空分析”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学生缺乏主体参与意识、自我分析意识、明辨真伪意识,结果当然令人不满意,老师埋怨。由此,需要老师重视过程教育,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改进教法,灵活引导,多作“引路人”、“点拨者”。教师要以生为本,除了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以及自主获取语文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形成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总之,高中语文教改十分活跃,如火如荼,途径和着力点很多,本文所及不过百千方法之一二,但除弊布新,方法再多也得靠老师、学生去实施,因而,语文“教”与“学”的接轨,依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不仅观念要变,方法要变,工作作风更要变,也许落实好“一个接轨”,突出“三个转变”,高中语文教改大有可为。
落实“教”与“学”的接轨,不可忽视师生间心理上的接轨。素质的提高,是学生个体心理、心理结构及潜能向一定的文化要求发展的结果,语文素质主要是靠学生个体对语言材料的“习得”、“内化”而成的。因此,只有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向积极地吸收,才有可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如果不研究学生的心理,则难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当前,语文教学在这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生普遍感到语文课索然无味,学语文没有收获,这又加剧了学生对语文的厌倦心理,“老北京的传说”使语文教学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力争改变这一现状,在教学中应做到以情动人,以趣引人,以学识服人,以此来吸引学生对语文进行“感情投资”。
“教”与“学”的接轨,还包括方法的接轨。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绝不能单靠教师。到了高中,学生除了课文学习,还有相应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对学生实现由“扶”到“放”的转换。当前语文教育中确实存在教与学分离的问题。不少老师不自觉地把学生当成“书袋子”,很少交给学生那些阅读的“桥梁”知识与技能,所以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而语文名师胡军老师在教学中就善于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教给学生各种方法,如在上学途中找作文素材、在与人交谈中找病句。这样一来,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也乐,学生就会形成对语文的“好感”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一、 要变旧的程式化课堂讲解为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能力
高中语文教改搞了很多年,“模式”出了不少,但仔细思量,这样那样的模式都围绕一个“讲”字。当下语文流行模式“题目讲解”一“背景介绍”一“理清思路一“分组讨论一“合作探究”一“巩固提高”,语文教改就围绕这样的模式改版。一些老师不管所教的是何种文体、课文篇目长短如何,字词句篇,千篇一律,或灌或问,“口播”不辍,这真是“天天新课,堂堂旧音”。老师讲得唾沫飞溅,学生听得恹恹欲睡。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我私下认为应该:师,引导学法——启发思考——归纳问题——精讲要点——精设练习;生,认真自读——大胆质疑——分组讨论——总结评论——迁移创造。这种教学互动模式可使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参与较好地结合在一起,达到让學生在充分读书、质疑、讨论中提高能力的目的。该模式较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更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
其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还要依靠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语文一二三活动”(一分钟修改病句、二分钟评讲名言、三分钟朗诵诗歌);复述竞赛;即兴发言;成语接龙……有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半天功”,有的同学为了几分钟的自我展示,课下广搜资料,充分准备,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较理想地锻炼了学生的说、写、读等能力。因此,在实践活动中学语文一定要注意语文学习在课外活动中的延伸与应用。只有取法于课内,用功于课外,走向生活,语文才有新鲜感、实践感,学生才有可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要变肢解式课文分析为课文整体感悟
现在的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还在无可奈何地用ABC式来“绑架”课文,死死瞄准考试范围,用工匠式手法对课文做“大卸八块”的肢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艺作品往往被老师们编成一道道选择题、填空题,学生填一气ABC或几个文字就过去了。本来生动活泼、文情并茂的一篇篇美文留在学生心中的只是几个可怜的字母、符号,如此教学,焉能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强调对课文整体感悟,就是要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突出诵读教学,做到从中外名篇的诵读、赏析中产生联想,生发收获,裂变创造,“口不绝于六艺之文,手不停于百家之篇”,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老师尽可能披文入情,诱发学生阅读,促使学生初读(读得对)一美读(读得好)一醉读(读得熟)一诵读(背诵),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受到熏陶“循声律而定笔墨”。
三、要变重结果教学为重过程教学
所谓过程教学是指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在应试教育之下,老师太看重结果教学,因而教学中“结论先行”、“架空分析”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学生缺乏主体参与意识、自我分析意识、明辨真伪意识,结果当然令人不满意,老师埋怨。由此,需要老师重视过程教育,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改进教法,灵活引导,多作“引路人”、“点拨者”。教师要以生为本,除了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以及自主获取语文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形成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总之,高中语文教改十分活跃,如火如荼,途径和着力点很多,本文所及不过百千方法之一二,但除弊布新,方法再多也得靠老师、学生去实施,因而,语文“教”与“学”的接轨,依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不仅观念要变,方法要变,工作作风更要变,也许落实好“一个接轨”,突出“三个转变”,高中语文教改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