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多房棘球蚴病PET/CT图像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来源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房棘球蚴病是多房棘球绦虫幼虫泡球蚴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寄生虫病,我国西部及北部部分地区高发[1].大多数患者诊治较晚,手术切除率较低[2].笔者对13例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PET/CT表现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其PET/CT图像特点及诊断价值.一、资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本院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经其他影像学或血清学检查确诊肝多房棘球蚴病患者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为(41±24)岁.所有患者多房棘球蚴血清学检查均阳性(包括多房棘球蚴8项)。

其他文献
通过分析失活催化剂积炭的组成,表征失活催化剂的酸性质及孔结构的变化,考察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寿命的影响等手段,得出了β-沸石催化剂上苯与丙烯烷基化反应过程催化剂失活机理:催化
颞叶癫(癎)(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占药物难治性癫(癎)的60%~70%,手术切除致(癎)灶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前致病灶的准确定位[1-2].本研究将SPECT和质子磁共振波谱(1H-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的定位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2种影像学技术在单侧TLE致(癎)灶定位中的临床价
期刊
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作为目前四大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其结合分子遗传学、神经影像学等研究,致力于神经发育障碍等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疾病分类、诊断和治疗学研究.本文中结
期刊
@@
采用等温相继热解气相色谱法研究了聚丙烯的热解动力学,结果显示,聚丙烯的热解反应为动力学一级反应,C3~C4(气体部分)、C5~C11(汽油馏份)、C12~C20(柴油馏份)、C21~C30(重油馏份)及各组份的生成反应为平行一级反应
根据夹点技术的原理,对跨越背景过程夹点的分离装置的热集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用总复合曲线确定精馏流程的方法,以实现精馏流程与背景过程的整体热集成.文中还应用这个方法对
目的 基于模块化思想,通过将具有荧光成像特性的量子点复合到具有超声响应特性的高分子微泡中,制备超声/荧光双模态医学造影剂.方法 将500 mg聚乳酸、50 mg樟脑、0.5ml油酸修饰的硒化镉/硫化锌量子点(CdSe/ZnS,2.3 μmol/L)溶解分散于10 ml二氯甲烷形成有机相,用碳酸铵溶液构成内水相,用聚乙烯醇溶液构成外水相,采用双乳溶剂挥发法和冷冻干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兼具超声/荧光
考察了在杂多酸准液相催化剂上乙醇和环氧乙烷醚化反应。结果发现:杂多酸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反应活性和较窄的相对分子量分布,其活性顺序为:PW12>SiW12-PMo12>SiMo12,用其替代BF3催化剂,具有环境友好特点。
目的 评价新的环状二聚体RGD 99Tcm-3P4-RGD2 SPECT显像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法对SPN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1例CT上有SPN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37 ~77(58±11)岁,给予(939±118) MBq 99Tcm-3P4-RGD2后进行SPECT显像,以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比较CT、SPECT定性和T/NT分析的诊断效能,并绘制ROC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