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中国管理信息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32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促进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依靠环保职教平台,加强工学结合,促进了专业与产业的有机对接。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4.16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职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趋势和要求。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可以说,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有效途径。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利用环境保护职业教育集团平台,与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合作企业进行长期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提高了高职院校的人才输出质量。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过程中,以合作共赢为原则,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该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①以就业为导向;②以“工”与“技能”为中心;③以“学”为根本;
  ④顶岗工作、合理报酬;⑤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方案和课程计划;⑥双方分段管理,学校全程监控。
  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出路
  2.1 构筑三方利益共享平台
  在新形势、新常态下,高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各高职院校在改革浪潮中开展校企合作是必然趋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是否成功取决于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是否可以形成合力。要实现三方利益的最大化,挖掘各方的积极性尤为重要。而积极性的源头就是三方的利益均衡。学校的利益是:通过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降低办学成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办学综合实力。企业的利益是:降低用人成本,获得优质人力资源,获得国家或政府相关税负减免或经济补贴,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学生的利益是:减少求学成本,获得更多实习实训机会,实现良好就业。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构筑实现三方利益最大化的优质平台,促进三方合作共赢。
  2.2 修订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要从实际办学出发,结合经济发展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转型需求,以新常态下人才市场新需求为基础,适时地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联合行业企业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联合行业(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共建;引进企业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服务于教育教学,协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实现双方优势互补。
  2.2.1 优化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的新兴产业、基础产业、优势产业、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等的发展趋势和状况,结合自身的办学方针和特色,适时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特别要针对自身办学的优势,结合新兴产业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将人才输出由劳务型人才输出向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型转变,切实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适应度和契合度。
  2.2.2 构建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重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职院校要切实满足企业的利益与需求,要根据企业发展和岗位需求现状进行教学改革。高职院校要主动出击,密切联系企业,根據企业岗位设置和职业需求,探索符合校企双方利益的办学模式。在具体办学过程中还要紧贴企业岗位生产过程的实际需求,对教学方法、教学场景、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可以引进或邀请企业一线人员到校进行培训式或兼职教学,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式教学、项目化教学和模拟场景教学等方式贴近岗位一线,实现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性。企业也要放眼长远,积极投入教学改革,要主动支持、全程参与高职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为高职人才培养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策略。
  2.2.3 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应当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以行业、企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为基本依据,重新调整专业体系,优化专业结构。要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联合专业开发新的课程,制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计划,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行业产业的无缝对接。
  2.2.4 企业要通过校企合作谋求人才和长远发展
  企业要高度重视与校企合作办学,在联合过程中学校不是唯一的赢家,校企双方完全可以实现共赢。在校企合作问题上,企业高层应当具有战略性眼光,要树立大局意识和担当意识,放眼未来高职培养的人才大多是为企业和区域经济服务。虽然在短时间内企业难以获得收益,但从长远来看,深入的校企合作绝对可以为企业界、为社会培养优质人才。同时企业聘用通过工学结合培养的人才,可以提升自身的实力和水平,以及企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并可以直接从合作学校获得优质人力资源。
  3 “工学结合”的典型案例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依靠环境保护职教集团平台,通过工学结合促进了专业与产业的有机对接。环境保护职教集团吸收了50余家行业内的知名企业、10所高职院校、6所本科院校、3所中职学校的广泛参与。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充分依托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优势背景,紧密对接行业,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产学研发展,实现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
  3.1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依托集团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集团内院校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开展调研,以专业任职岗位的职业活动为依据,引入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构建由基础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和顶岗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课程开发团队,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工艺规范、工程案例等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开发集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素质培训为一体的项目化课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35门,编写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62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影响与评价两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水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基础两门,院级精品课程28门,立项省级教改课题50项,产学合作项目18个。
  3.2 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
  各专业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指导,联合行业、企业合作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聘请行业专家、一线技术专家来学院进行现场指导,或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举办课程建设研讨会。各专业根据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和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来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并将生态规划、环境整治、园林景观、工程治理和生物技术等行业职业岗位(群)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实践教学,重新制定课程标准,体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精准对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
  3.3 建立“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以互利共赢和自愿合作为原则,集团作为牵头单位,与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中心”“湖南清洁生产审核中心”“分析测试中心”3个应用技术中心。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研究项目每年达到150余个,与企业合作订单培养学生每年超过1 000人,面向环保行业技能培训项目每年超过100个,社会培训规模达年均5 000人以上。
  总之,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顺应时代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办学思路,深入改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而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易静.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0).
  [3]宋建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与管理的创新[J].教育探索,2008(8).
  [4]石建敏,赵立影.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4).
  [5]陈德清,刘安华,高仁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1).
  [6]陈德清.试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内容及其特征[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其他文献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标本及野外调查,对云南省蓝钟花属(Cyananthus Wall)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云南蓝钟花属植物主要分布在滇西、滇西北横断山脉区,有19种11变种,分属于2组,
资本是一项稀缺经济资源,它是维系企业生命的血液是价值循环的起点,又是价值循环的终点。企业的发展壮大就是以资本的有效筹集为前提,而对于这种稀缺资源的利用效果却取决于企业
2010年是中国3G运营的关键之年,人们在关注专利、版权问题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商标在3G运营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文章在对中国主要运营商的商标分布和主要业务的商标分布的分析基
工业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利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而其内部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利润的质量。目前工业企业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缺乏合理的制度引导,另一方面是内
随着网络和业务的发展,业务系统和平台的种类不断增加,分布式HLR分布替代原有HLR设备成为大势所趋。文章主要介绍了分布式HLR技术的特点和技术优势,并对分布式HLR技术在电信网络
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与相互融合,市场上涌现出大量可以使用3G、WiFi网络的MID与上网本等新型移动终端产品。由于部分产品与智能手机拥有相似的用户
任何管理都有其所处的环境,同一种管理理论与方法,与不同的环境背景相结合,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管理效果。项目管理也是如此,同一种项目管理理论在不同的地域,或者是与不同的
当今,公路建设不断发展,对公路工程中的机械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加强对机械设备的高效管理和维修。一直以来,公路养护单位在养护机械设备的管理上习惯于把维修工作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