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ology”到“群学”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35995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学”,即“sociology”,是援引日本学界的译法从日文中转译过来的说法,而我国学者也曾进行过“sociology”这一概念本土化翻译的有益尝试,其中影响最广的当属严复先生的译法——“群学”,虽然这种译法在中国社会学史上并未得到长时间的使用,但是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其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在这里我将试图探索一下严复先生为什么要将“sociology”译为“群学”?
  总体而言,严复先生的这种译法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严复先生的个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这种说法过于宽泛,下面我将详细地论述这种共同作用是怎样运作的。
  关于这种译法的探究,我认为第一个关键问题在于严复先生为什么没有将“sociology”译为“社会学”?
  对于这一问题,从现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有三点是可以肯定的:(1)严复先生12岁时就已经开始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语和其他的一些西学,并于1877年至1879年间在英国留学,因此他对西方的文化、语言有着相当程度的理解,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相信严复先生的翻译绝对是有据可循的(2)在严复先生提出“群学”这一概念的20年前,即1875年,日本政论家福地樱痴已经将“sociology”一词的词根“society”译为“社会”,而这一译法很快在日本受到广泛认可并传入中国,然后在我国学界广为流传(3)从严复先生的著作中可以很明确地知道,他在将“sociology”译为“群学”时是已经知道“society”已经被译为“社会”的。综合以上三点,我的结论是:严复先生不仅了解西方文化和语言,而且还知道“society”已被译为“社会”,然而他并没有使用翻译中常用的以词根为基础的翻译法,即不是对已有的“society”译法进行进一步的加工,而是提出一种全新的译法,他必定是进行过多方面的考量的。下面我将试图探究他的这些考量。
  我认为,如果要探究这些因素,必须要对这种译法中包含的几个重要概念在当时的含义进行解释,否则任何探究都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我首先要对有关这一问题的三个基本概念“sociology”“社会”“群”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解释。
  “sociology”,这一概念在当时指的是一种包罗万象、百科全书式的科学,按照孔德的说法“它的意义在于寻找混合了人类知识及哲学的源头”。相对于现在的社会学概念,当时的“sociology”这一概念的还十分宽广,它甚至可以指向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会”,在当时的中国,这个词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从“society”译来的“社会”,即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另一方面,指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与“society”译来的“社会”不同,这个“社会”是“社”和“会”的组合,“社”指的是土地之神,或者祭祀之所,“会”就是集合,由此可见“社会”一词更多地是指向祭祀和集会。
  “群”,源于荀子思想中的“人能群”,微观上指的是人与人因为共同目的组成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组织,宏观上可以指向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或社会结构。
  下面我就结合这些基本概念来探究严复先生为什么不将“sociology”译为“社会学”而将其译为“群学”。
  正如很多文献中提到的,这是与当时中国知识界流行的思想方法密切相关的。当时的中国知识界流行着一种将西方思想同中国古代圣贤的思想作比较试图找到双方共通之处的思想方法。而这种思想导致了许多学者在翻译外来概念时尽可能从我们的传统思想中取材。而在这一点上,严复先生也不例外。陈旭麓在《戊戌时期维新派的社会观——群学》一文中指出“译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严复一般的做法总是尽可能从中国的古籍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来表达。这样做,既使寝馈于古籍的士大夫乐于阅读,而且也可以表示这种思想古已有之,不至被轻视为‘夷说’”。
  这解释了严复先生为什么会使用像“群”这样一个古老的概念,但是这不能解释他为什么选取“群”而不选取“社会”。我认为严复先生选取“群”而不选取“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社会”这一概念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流传千年的已有含义无法科学地反映“社会学”这一学科概念中的“社会”。
  正如上文中提到过的,许多学者在翻译外来概念时尽可能从我们的传统思想中取材,但是这种取材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就是其在意义上一定要与所引入的概念有共通之处,也就是对这些引入的概念进行意译。因此,虽然已经有人将“society”译为了“社会”,但是“社会”这一概念在当时的中国却有两个指向,在这两个概念中,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社会”概念相对于从“society”译来的“社会”而言,可以说只是其中的某种关系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极其具体的一个层面,它完全无法表达“society”一词在英语中丰富的内涵。而“社会学”这一概念中的“社会”明显取的是后者的含义,在这一点上它已经不符合意译的要求了,因此这就可以解释严复先生为什么不选取“社会”这一概念了。
  而且,这个问题还可以从反面去思考。假设采用日本传入的“社会”这一概念,将“sociology”译为“社会学”,那么虽然能达到“既使寝馈于古籍的士大夫乐于阅读,而且也可以表示这种思想古已有之,不至被轻视为‘夷说”’的目的,但是在传播过程中,受众会不会因为受到传统的“社会”概念的影响而更加难以真正理解“社会学”这一门全新学科的真正内涵就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虽然这种影响的程度在当时可能难以得到考证,但是治学严谨的严复先生尽可能去规避这种影响是在情理之中的。
  上面的两点论述主要是结合当时的时代和概念本身来展开的,除此之外,我们不能忽视严复先生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在这里我找到了严复先生的如下两段论述:
  “荀卿曰:‘民生有群。’群也者,人道所不能外也。群有数等,社会者,有法之群也。”“西学社会之界说曰,‘民聚而有所部勒,祈向者,日社会。”’
  ——《群学肄言·译余赓诏》
  “社会者,群居之民,有其所同守之约束,所同蕲之境界。是故,偶合之众虽多,不为社会。”
  ——《社会通诠》
  由此看来,与之后的一批学者不同,在严复先生眼中,“社会”和“群”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他仅将“社会”看作“群”的一种。“群”比“社会”在外延上更为广泛。在这一点上,陈树德是这样概括严复先生的观点的:“‘群’指一般人类结合,而‘社会’仅指有组织的人群而言。”在这里我无法考证严复先生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但是这一点却对我要考证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解释。
  综合以上三点,我已经探究了严复先生为什么不将“soci-ology”译为“社会学”,下面我就不得不面对第二个关键问题:他为什么选取“群学”这一概念。
  在探究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一定有众多的概念可以用来作为翻译“sociolo-gy”的基础,严复先生为什么独独选了一个“群”字?对于这个 问题,我在参考了一些文献之后仍然无法解释,我认为,这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严复先生个人因素的影响,抑或是严复先生另有深意,但这些目前我都无法考证,因此我只能对严复先生选取“群学”这一概念的“合法性”做一下探究。
  “群学”一词最早出现于严复先生于1985年发表在天津《国闻报》上的《原强》一文,原文是说斯宾塞“宗天衍之术,以大阐人伦治化之事,号其学曰群学,犹荀卿言认知归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故曰群学。”我认为,虽然在这段论述中严复先生用了“故曰”二字,但是却并未揭示一种逻辑上的因果联系。在这句话中,他甚至连他眼中的“群学”就是什么都没有指明,这一点他在《群学肄言》的序言中给出了答案:“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群学者,将以明治乱,盛衰之由,而于三者之事操其本耳。”
  结合严复先生对“群学”概念的解释,我认为他这种翻译的“合法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内涵上,“群”在中国能较为贴切地反映“society”在西方的含义,因此,“群学”能较为贴切地反映“sociology”在西方理论中的含义。这一点上,由于我对中国传统思想中“群”的概念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因此,我在这里采用了一种对照法来解释其“合法性”。从严复先生关于“群”和“社会”的关系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严复先生虽然认为“群”不能等同于“社会”,但是他也间接地肯定了二者的相通之处,而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二者之间的这种差异更多地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而决定的。所以,我认为,如果以得到普遍认可并流传至今的“社会学”这种译法为参照,“群学”这种译法就当时而言在贴切程度上毫不逊色,甚至能更好地反映当时的中国,因此,我认为就内涵而言,严复先生将“sociology”翻译为“群学”是合理的。
  第二、在外延上,“群学”在外延上十分接近当时的“sociol-ogy”。这里“群”字出自先秦时代的荀子的思想体系,而先秦时代的思想中一种普遍的倾向就是“玄”,而这个“群”字也不例外。正是因为其玄,“群”的外延得到了无限的扩大。而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当时的社会学实际上是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式的社会学,其外延十分之宽广。在这一点上,二者十分接近,因此用“群学”来翻译“sociology”在外延上也是合理的。
  综合以上两个层面的讨论,我得出这样的结论:“群学”这一概念不仅相较“社会学”而言能很好地反映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思想的相通之处,而且在内涵和外延上都能很好地反映“sociology”,因此严复先生将“sociology”译为了“群学”。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增多,特别是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比以前大有提高。因此,随着这种国际间的商务活动的增多,商务英语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近年来,我国许多本科和高职院校也都相继开设了商务英语课程,并将其定为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鉴于商务英语和其课程的重要地位,本论文讨论了商务英语教学的相关内容,分析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现状和某些问题并
期刊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倡导的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当代军校学员作为新世纪我军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诚信品行塑造的程度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着部队形象,而且与自身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对当代军校学员进行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教育,对于构建和谐军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诚实守信的内涵与实践价值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光明磊落,也就是表里如一,说老实话,办老
期刊
一、谷崎在《细雪》之前的创作及其向传统的转向    谷崎润一郎的作品,常被人视为一种缺乏思想性和严肃性,而狂热追寻畸恋情怀的文字。但他丰富高超的创作手法和不可抑制的创作激情,又使其作品常常具有非同凡响的艺术魅力。迁居关西之后,谷崎开始在作品中融入传统的审美情调,创作出了一些堪称神品的小说,例如《春琴抄》、《细雪》、《梦中的浮桥》和《少将滋干的母亲》等。虽然谷崎对传统的关注并不始于《细雪》,也并未终
期刊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偶像是我们心中圣洁的灯;偶像是我们朝梦想奋斗的启明星;偶像是我们航行的灯塔。我们不应只崇拜他们的成就,更应学习他们的精神,学习他们奋斗的路线。旅途的过程比终点更美丽。然一路走来,有的人始终朝着自己的偶像努力,而有的人却把自己儿时的偶像抛到九霄云外。一些学生更是忘记了自己的天职,攀比做作之风在校园之中横行。  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有自己的偶像。虽然在我的生活中充斥着很多我很
期刊
能力建设是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人民警察的实战能力是其克敌制胜,履行职责,完成使命的基本条件。而对于身处狱内复杂环境,兼具教育改造重任的监狱人民警察来说,不断提高自身实战能力,是其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根本要求。因此,如何有效提升监狱人民警察的实战能力,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全力解决的问题。    一、实战能力的概念界定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
期刊
1930年9月,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建立起中国西部第一个民间科研机构——中国西部科学院,下设理化、地质、农林、生物四个研究所,又相继建立起博物馆、图书馆、兼善学校三个科学机构。在研究和开发四川乃至整个西部的自然资源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如此,科学普及机构在传播科学知识、启迪民智等方面也是功不可没。本文试浅析四个科学普及机构建立的由来。科学普及机构的建立,与卢作孚的个人成长经历以及强烈的
期刊
彭加勒对科学逻辑极为关注,他在《科学与假设》一书引言中就曾提到:“科学的逻辑是确实可靠的,如果科学家有时犯错误,那只是由于他们弄错了科学规则。”    一、彭加勒科学逻辑思想的科学观基础    彭加勒对科学本质与价值、对科学来源与对象以及对科学基础事实选择的探讨共同构成其科学观。  彭加勒认为,“科学首先是一种分类,是把表面孤立的事实汇集到一起的方式……换言之,科学是一种关系的体系。”关于科学的价
期刊
自资本主义产生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与此相对应的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环境问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人类究竟往何处去?本文认为,从20世纪70年代兴起至今,生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可资借鉴的社会模式正从幼稚走向成熟。资本主义国家的“绿色红化”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红色绿化”正体现了这样一种必然的趋势。    一、“绿色红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社会主义趋向    
期刊
法国的半总统制与美国典型的总统制有很大的不同,它把总统置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上,使总统成为最重要的权力机关。而1993年俄罗斯通过新宪法确立了总统制,它创造的是一个超级总统制,总统独揽大权,这与法国的半总统制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但又各自有其特点,它们以各自特有的方式顺利地运转着是有其路径可依的。  俄罗斯的总统制同时吸纳了法国总统制和美国总统制中有利于加强总统权力、减少对总统权力制约的成分和机制
期刊
人生的意义一直是人类自存在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反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总结而来,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根本归宿在于实现自我。对个体的人来说,自我包含着两个层面:一为现实的自我,一为超越的自我。两者相互区别却又紧密地统一于个体之中,不可割裂对待。庄子的人生哲学相较于老子的人生哲学来说,更偏重于对个体自我的关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的自我与超越的自我逐层地予以关照,最终又使两者统一于自然,归一于道之本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