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分配依据居民的自身能力、社会地位及工作等多方面反应,不同的经济分配影响居民对公平感的认知感。多数经济学家认同生命周期内的消费额能很好的计量经济福利这一观点。(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通过计量生命周期内的消费额能充分反应经济福利)然而,生命周期内的消费额难以量化。因此,需要寻找新的计量方式,但各界未能就新计量方式达成统一意见。本文从不同方面,就工资、收入及财富划分分别对居民公平感知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经济分配;社会认知;公平感
一、社会公平现象分析
(一)人们感知的公平与实际公平
根据ISSP数据库信息显示,人们感知的收入不公水平与实际收入不公水平之间差距较大。人们高估了低收入和高收入比例,同时严重低估中产阶级规模。
(二)就业人员经济分配现状
为研究就业人员收入分配现象,研究人员重点关注总收入变动趋势。研究表明,基尼系数2000年至2005年持续增长,2005年后相对稳定。2000年至2003年,中高等工资水平增加是工资水平差异增加的主要原因。而2003年后,低收入人群实际工资减少是工资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2003年至2010年,实际工资的二十分位值(20%工资数据小于该水平,反映市场低端工资水平)大幅下降,工资中位数下降约4个百分点。低分位值工资下降的原因并非工人工资下降,而是由于就业人员增加,2004年后兼职就业人员增加,低工资岗位增加等多种原因共同造成。
(三)劳动年龄人口经济现状
运用SOEP数据分析显示,2000年至2005年就业人员基尼系数与全部人口基尼系数变动趋势相同,均表现为缓慢上涨态势;2005年后就业人员基尼系数呈现较平坦态势,而全部人口基尼系数下降。原因在于2005年后劳动市场参与度增加,即劳动年龄人口中零收入人口比例下降。即劳动参与度对就业年龄人口收入不公而言至关重要。
(四)分析社会公平中的复合效应
政策制定不应锁定整体不公水平,而应该考虑导致不公水平的复合效应,即类群体之间的工资差异,如对老龄人口、女性、受教程度高的人进行收入方差比较。数据分析,总体工资不公水平中的1/4可解释为复合效应。
按年龄区分,25-24岁,35-44岁人口就业比例下降;45-54岁,55-65岁人口就业比例上升。按产业区分,农业、工业就业比例下降;服务业就业比例上升。同时,各产业内工资对数方差均有所增长。按受教育程度区分,高等、初等教育水平人口就业比例上升;高中教育水平人口就业比例下降。同时,各教育水平工资对数的方差均增长。
二、政府再分配的效率
一般而言,典型的政府再分配是从富裕人群向贫困人群的收入再分配。为研究政府再分力度及税前税后不公平程度的差异,研究人员用政府支出占GDP的比例计量政府调控力度,并用税后基尼系数与税前基尼系数的比值计量政府再分配的力度。
数据表明,若政府通过简单税收系统如提升边际税率提高再分配程度,限制不公平程度,高收入人群收入降低。然而,提高税率可能使社会付出更高成本,因为高税率可能对经济增产产生负面影响。事实上,不公平水平并非由于缺失政府再分配,而是由于税前收入水平差距过大。
三、公共产品对居民公平感的作用
收入再分配并非是政府参与分配的唯一方式。因为公共物品具有再分配的作用,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公共物品对公平度进行调节。因此,仅依赖基尼系数制定政策具有误导性。
然而,个体间政府公共支出受益存在差异。如跨区域差异,区域间医疗支出存在差异;受教育程度差异,教育具有较高的代际传递效应,受教育程度越高享受教育公共产品所获利益更高。仅通过货币收入再分配而忽略公共产品再分配作用对政策制定产生误导。因此,政策制定应当考虑公共产品的影响。
四、经济分配及其度量对公平感带来的问题
多数经济学家认同度量不公平程度的最终目标是对比消费水平。但关于不公的讨论通常集中在收入不公,主要原因在于收入水平更容易准确计量。从经济理论角度出发,人们的消费水平取决于生命周期内的财富水平。另外,在财富分配不公分析中很少提及未来收入来源,如养老金,对多数家庭而言养老金是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对政策制定的意义
以狭隘眼光锚定部分不公平现象制定的政策很可能无效。多数关于不公平的讨论很少将不公平和效率结合在一起,并通常将政府再分配政策作为解决不公的主要方式。在不公平与效率之间做权衡具有误导性,事实上存在政策能够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如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教育政策,学费与学生贷款挂钩,保证家庭背景不好但有天赋的学生有机会读书。
竞争政策能减少税前收入不公,提升总体经济增长尤其是内生性增长,同时经济增长部分不集中于寻租活动。缺乏竞争不利于向上的流动性及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努力寻找创收机制,反对寻租行为及垄断,而非对高收入者随意征税。
参考文献:
[1]阳义南,章上峰.收入不公平感、社会保险与中国国民幸福[J].金融研究,2016,(08):34-50.
[2]任萍.裁員公平感对幸存者组织承诺的影响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
[3]刘畅.公平理念下公共教育财政支出法律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2016.
[4]陈成文,张晶玉.社会公平感对公民纳税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04):57-65.
[5]范雪飞.论不公平条款制度——兼论我国显失公平制度之于格式条款[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4,32(06):105-112.
作者简介:
王爱武,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关键词:经济分配;社会认知;公平感
一、社会公平现象分析
(一)人们感知的公平与实际公平
根据ISSP数据库信息显示,人们感知的收入不公水平与实际收入不公水平之间差距较大。人们高估了低收入和高收入比例,同时严重低估中产阶级规模。
(二)就业人员经济分配现状
为研究就业人员收入分配现象,研究人员重点关注总收入变动趋势。研究表明,基尼系数2000年至2005年持续增长,2005年后相对稳定。2000年至2003年,中高等工资水平增加是工资水平差异增加的主要原因。而2003年后,低收入人群实际工资减少是工资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2003年至2010年,实际工资的二十分位值(20%工资数据小于该水平,反映市场低端工资水平)大幅下降,工资中位数下降约4个百分点。低分位值工资下降的原因并非工人工资下降,而是由于就业人员增加,2004年后兼职就业人员增加,低工资岗位增加等多种原因共同造成。
(三)劳动年龄人口经济现状
运用SOEP数据分析显示,2000年至2005年就业人员基尼系数与全部人口基尼系数变动趋势相同,均表现为缓慢上涨态势;2005年后就业人员基尼系数呈现较平坦态势,而全部人口基尼系数下降。原因在于2005年后劳动市场参与度增加,即劳动年龄人口中零收入人口比例下降。即劳动参与度对就业年龄人口收入不公而言至关重要。
(四)分析社会公平中的复合效应
政策制定不应锁定整体不公水平,而应该考虑导致不公水平的复合效应,即类群体之间的工资差异,如对老龄人口、女性、受教程度高的人进行收入方差比较。数据分析,总体工资不公水平中的1/4可解释为复合效应。
按年龄区分,25-24岁,35-44岁人口就业比例下降;45-54岁,55-65岁人口就业比例上升。按产业区分,农业、工业就业比例下降;服务业就业比例上升。同时,各产业内工资对数方差均有所增长。按受教育程度区分,高等、初等教育水平人口就业比例上升;高中教育水平人口就业比例下降。同时,各教育水平工资对数的方差均增长。
二、政府再分配的效率
一般而言,典型的政府再分配是从富裕人群向贫困人群的收入再分配。为研究政府再分力度及税前税后不公平程度的差异,研究人员用政府支出占GDP的比例计量政府调控力度,并用税后基尼系数与税前基尼系数的比值计量政府再分配的力度。
数据表明,若政府通过简单税收系统如提升边际税率提高再分配程度,限制不公平程度,高收入人群收入降低。然而,提高税率可能使社会付出更高成本,因为高税率可能对经济增产产生负面影响。事实上,不公平水平并非由于缺失政府再分配,而是由于税前收入水平差距过大。
三、公共产品对居民公平感的作用
收入再分配并非是政府参与分配的唯一方式。因为公共物品具有再分配的作用,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公共物品对公平度进行调节。因此,仅依赖基尼系数制定政策具有误导性。
然而,个体间政府公共支出受益存在差异。如跨区域差异,区域间医疗支出存在差异;受教育程度差异,教育具有较高的代际传递效应,受教育程度越高享受教育公共产品所获利益更高。仅通过货币收入再分配而忽略公共产品再分配作用对政策制定产生误导。因此,政策制定应当考虑公共产品的影响。
四、经济分配及其度量对公平感带来的问题
多数经济学家认同度量不公平程度的最终目标是对比消费水平。但关于不公的讨论通常集中在收入不公,主要原因在于收入水平更容易准确计量。从经济理论角度出发,人们的消费水平取决于生命周期内的财富水平。另外,在财富分配不公分析中很少提及未来收入来源,如养老金,对多数家庭而言养老金是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对政策制定的意义
以狭隘眼光锚定部分不公平现象制定的政策很可能无效。多数关于不公平的讨论很少将不公平和效率结合在一起,并通常将政府再分配政策作为解决不公的主要方式。在不公平与效率之间做权衡具有误导性,事实上存在政策能够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如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教育政策,学费与学生贷款挂钩,保证家庭背景不好但有天赋的学生有机会读书。
竞争政策能减少税前收入不公,提升总体经济增长尤其是内生性增长,同时经济增长部分不集中于寻租活动。缺乏竞争不利于向上的流动性及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努力寻找创收机制,反对寻租行为及垄断,而非对高收入者随意征税。
参考文献:
[1]阳义南,章上峰.收入不公平感、社会保险与中国国民幸福[J].金融研究,2016,(08):34-50.
[2]任萍.裁員公平感对幸存者组织承诺的影响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
[3]刘畅.公平理念下公共教育财政支出法律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2016.
[4]陈成文,张晶玉.社会公平感对公民纳税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04):57-65.
[5]范雪飞.论不公平条款制度——兼论我国显失公平制度之于格式条款[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4,32(06):105-112.
作者简介:
王爱武,中央党校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