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伪满洲国高官张景惠之子张梦实是中国共产党秘密战线上的人物。得知父亲和伪满大臣们即将出逃的消息,张梦实马上把这一情报汇报给苏军,并带路把张景惠等人集中控制起来。对于父亲,张梦实心有愧疚,可是相比于祖国和民族大义,他又觉得无悔。
张梦实做出了反抗:逃跑
张景惠一共娶了7个老婆,其中唱戏出身的七姨太徐芷卿,是张梦实的生母。1922年张梦实出生时,张景惠已经51岁了。老来得子,张景惠对他自然是极其宠爱。在张梦实的记忆里,家里仆从成群,他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九一八事变”后,张景惠在哈尔滨成立了“维持会”,让日本人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哈尔滨。伪满成立后,张景惠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但是地位的提升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更多的荣耀,反而让张家陷入了人们的议论之中。
由于出身草莽,年轻时张景惠曾卖过豆腐,加之对日本人言听计从,因而他被民间讥讽为“豆腐匠总理”。懵懂之中的张梦实也模糊意识到父亲这一决定所带给他的影响。在学校里,小伙伴开始疏远他,甚至叫他小汉奸。原本在他心目中高大而无所不能的父亲,形象一落千丈。
张梦实做出了反抗:逃跑。他给俄文老师留下一封信后,离开了学校。但这在父亲那儿根本不值一提。根据张梦实所留下来的信,张景惠往所有的关卡都拍了电报,把他的特征描写得清清楚楚。结果没跑出多远,张梦实就在中朝边境的新义州被抓了回去。
被抓回来的张梦实,积极寻找生命的意义,在巴金的《家》《春》《秋》、高尔基的《母亲》等进步小说里,他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此时,大他6岁的堂兄丁非正在上中学,回家后也经常给他讲民主、讲自由。此外,受苏联文化和俄文家庭教师的影响,张梦实逐渐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1938年,张梦实收到了一封来自日本的信,是丁非写来的。丁非高中毕业后,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受进步思潮的影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信中,他鼓励张梦实一同前来,学习日本先进的文化。这封信给张梦实带来了希望,1940年,经过充分的准备,18岁的张梦实终于登上东渡日本的客轮。
他获取的最重要的情报,是日本关东军统治东北的神秘组织的内幕
在日本,张梦实学习的是法律专业。在丁非的影响下,张梦实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列著作,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东北留日青年救亡会”(简称“救亡会”)。“救亡会”的成员大部分是伪满上层子弟,基本上都是留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张梦实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思想转变到共产主义思想。新的生活让张梦实兴奋也让他充满激情。
自1940年起,经党组织批准,“救亡会”成员陆续撤回东北。由于“救亡会”成员独特的优越条件,回东北后,很多人打入伪军、警、政、经济等部门,并担任重要职务。1943年,张梦实回国后被分配在长春情报小组,组织分配给他的任务是“了解和掌握敌伪上层分子的人物关系,协助同志并帮他们安排合法身份”。
张梦实凭借“少爷”身份四处结交达官贵人,通过对零碎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情报。他获取的最重要的情报,是日本关东军统治东北的神秘组织的内幕。当时,日本人谷次亨在伪满当局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张梦实就主动和他套近乎。通过谷次亨,他了解到一个惊天秘密,日本在伪满的核心统治机构竟然是一个名为“火曜会”的非官方团体。每星期二,日方的各个次长以参加酒会的方式聚会,探讨和制定统治伪满的大政方针。张梦实转头就把这些情报以密写的方式传递给上级。有一次,由于情报太多,空白杂志上写不下,张梦实就把父亲的一张八寸照片找出来,在它的背面用米汤继续写。
除了取得情报,张梦实还为党组织筹集到一大笔活动经费。1945年,在东北的日本人纷纷打算逃跑回国,张梦实低价收购了日本丸山造纸株式会社,把那些纸运到黑市高价出售,所得钱款统统上交组织。
1945年8月6日,张梦实终于盼到了抗战胜利,他向组织提出要公开身份,但得到的答复是,不得公开身份,继续潜伏。组织上还要求他利用自己精通俄语的便利,与苏军取得联系。很快张梦实从父亲那里得知伪满大臣们即将出逃的消息,并马上把这一情报汇报给苏军。
得到情报后,苏军马上决定对这些伪满大臣实施逮捕,司令官马林诺夫斯基亲自派助手由张梦实带路把张景惠等人集中控制起来。战后,苏方将在沈阳和长春俘获的所有伪满高层拘押在苏联境内。这批特殊的人员,被苏方称为“抑留者”。而苏方高层对溥仪等人的去留迟迟未作决断,因为他们在密切关注着此时中国的国共战局。张梦实也不得不就此“抑留”了下来。
在漫长的“抑留”期间,张梦实与张景惠拥有了难得的朝夕相处的机会。张梦实和溥仪身边的几个年轻人,每年秋天都到山上摘些野葡萄,回来捣碎了做葡萄酱给父亲吃。圆白菜中间有一个硬心儿,张景惠很爱吃,张梦实就把它放在酱油里腌一腌,两人当咸菜吃。张梦实从小到大,张景惠基本上没陪他吃过饭,然而此时,在异国他乡,父子二人却有了难得的相聚。有时张梦实出去劳动,父亲还会问他:“今天干的什么活啊,累不累?”这让张梦实感到了父亲少有的温情。
“我一定就是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徐明原本是张家的一个丫鬟,还是最不受张梦实母亲待见的一个,而张梦实却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更因“非徐明不娶”成就了一段爱情佳话。在凤凰卫视《冷暖人生》的一段采访中,张梦实回忆道:“有一回,我一进屋看见我母亲拿一个掸子打她,她就跪在那里,让她认错,她始终嘴闭着。我说你说一声吧,说一声太太就不打你了,她仍然挺着不说。本来我是怜悯她,后来这个怜悯心没有了,我在佩服她。”从此之后,张梦实开始对徐明倍加关注,发现她不仅性格刚强,而且聪明好学,于是教她念书认字。前往日本留学之后,张梦实还从自己的生活费中节省出一笔钱,供徐明在助产士学校继续读书。
1942年,为缓和家庭关系、给自己开展地下工作提供便利,张梦实回国随母亲辗转到北平相亲。无果后回到长春,张梦实向母亲说出自己的想法。得知儿子要娶徐明为妻,张母十分生气,坚决反对。面对儿子“非徐明不娶”的坚决,张母向张景惠诉苦。可张景惠听完以后说:“我看那丫头挺不错的呀,娶回来挺好。”张梦实赶紧抓住机遇,将徐明从助产士学校接回,二人随即成婚。
徐明对张梦实的感情也同样坚贞,在1945至1950年张梦实滞留苏联的这段时间里,徐明一个人拉扯兩个孩子。即便是靠当保姆、摆地摊获得生活来源,面对身边其他人的追求,徐明也只是回绝。“我一定就是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是这五年里,徐明最坚定的信念。
1950年,苏联方面决定把拘押的日伪战犯全部归还给新中国。当年3月,第一批战犯共200余人被遣返回国,其中就包括张梦实。此后,张梦实公开了身份,并到战犯管理所工作。
1956年,张梦实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张梦实和徐明一起调入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工作,张梦实任当时的日西系主任,以渊博的学识和满腔的热情为国际关系学院建校初期的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竭诚尽智,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担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期间,继续关心教育工作,积极参政议政。同时期,徐明在国际关系学院卫生所工作,除了早年在助产士学校学习到的医学技能之外,她还因自己对待学生的一颗仁心广受称赞。
1959年1月,张景惠在战犯管理所病故。在生前的自白书中,他表达了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忏悔。对于父亲,张梦实心有愧疚,可是相比于祖国和民族大义,他又觉得无悔。
退休后的张梦实,与家人在长春过着平静的生活。2014年,张梦实逝世,终年93岁。
(责编/闻立 来源/《伪满总理之子的铁血传奇》,织梦者/文,《山海经》2017年第12期;《张梦实 徐明:遇见相似的灵魂》,朱英豪、罗雨欣/文,《国际关系学院校报》2017年7月11日)
张梦实做出了反抗:逃跑
张景惠一共娶了7个老婆,其中唱戏出身的七姨太徐芷卿,是张梦实的生母。1922年张梦实出生时,张景惠已经51岁了。老来得子,张景惠对他自然是极其宠爱。在张梦实的记忆里,家里仆从成群,他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九一八事变”后,张景惠在哈尔滨成立了“维持会”,让日本人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哈尔滨。伪满成立后,张景惠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但是地位的提升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更多的荣耀,反而让张家陷入了人们的议论之中。
由于出身草莽,年轻时张景惠曾卖过豆腐,加之对日本人言听计从,因而他被民间讥讽为“豆腐匠总理”。懵懂之中的张梦实也模糊意识到父亲这一决定所带给他的影响。在学校里,小伙伴开始疏远他,甚至叫他小汉奸。原本在他心目中高大而无所不能的父亲,形象一落千丈。
张梦实做出了反抗:逃跑。他给俄文老师留下一封信后,离开了学校。但这在父亲那儿根本不值一提。根据张梦实所留下来的信,张景惠往所有的关卡都拍了电报,把他的特征描写得清清楚楚。结果没跑出多远,张梦实就在中朝边境的新义州被抓了回去。
被抓回来的张梦实,积极寻找生命的意义,在巴金的《家》《春》《秋》、高尔基的《母亲》等进步小说里,他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此时,大他6岁的堂兄丁非正在上中学,回家后也经常给他讲民主、讲自由。此外,受苏联文化和俄文家庭教师的影响,张梦实逐渐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1938年,张梦实收到了一封来自日本的信,是丁非写来的。丁非高中毕业后,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受进步思潮的影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信中,他鼓励张梦实一同前来,学习日本先进的文化。这封信给张梦实带来了希望,1940年,经过充分的准备,18岁的张梦实终于登上东渡日本的客轮。
他获取的最重要的情报,是日本关东军统治东北的神秘组织的内幕
在日本,张梦实学习的是法律专业。在丁非的影响下,张梦实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列著作,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东北留日青年救亡会”(简称“救亡会”)。“救亡会”的成员大部分是伪满上层子弟,基本上都是留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张梦实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思想转变到共产主义思想。新的生活让张梦实兴奋也让他充满激情。
自1940年起,经党组织批准,“救亡会”成员陆续撤回东北。由于“救亡会”成员独特的优越条件,回东北后,很多人打入伪军、警、政、经济等部门,并担任重要职务。1943年,张梦实回国后被分配在长春情报小组,组织分配给他的任务是“了解和掌握敌伪上层分子的人物关系,协助同志并帮他们安排合法身份”。
张梦实凭借“少爷”身份四处结交达官贵人,通过对零碎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情报。他获取的最重要的情报,是日本关东军统治东北的神秘组织的内幕。当时,日本人谷次亨在伪满当局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张梦实就主动和他套近乎。通过谷次亨,他了解到一个惊天秘密,日本在伪满的核心统治机构竟然是一个名为“火曜会”的非官方团体。每星期二,日方的各个次长以参加酒会的方式聚会,探讨和制定统治伪满的大政方针。张梦实转头就把这些情报以密写的方式传递给上级。有一次,由于情报太多,空白杂志上写不下,张梦实就把父亲的一张八寸照片找出来,在它的背面用米汤继续写。
除了取得情报,张梦实还为党组织筹集到一大笔活动经费。1945年,在东北的日本人纷纷打算逃跑回国,张梦实低价收购了日本丸山造纸株式会社,把那些纸运到黑市高价出售,所得钱款统统上交组织。
1945年8月6日,张梦实终于盼到了抗战胜利,他向组织提出要公开身份,但得到的答复是,不得公开身份,继续潜伏。组织上还要求他利用自己精通俄语的便利,与苏军取得联系。很快张梦实从父亲那里得知伪满大臣们即将出逃的消息,并马上把这一情报汇报给苏军。
得到情报后,苏军马上决定对这些伪满大臣实施逮捕,司令官马林诺夫斯基亲自派助手由张梦实带路把张景惠等人集中控制起来。战后,苏方将在沈阳和长春俘获的所有伪满高层拘押在苏联境内。这批特殊的人员,被苏方称为“抑留者”。而苏方高层对溥仪等人的去留迟迟未作决断,因为他们在密切关注着此时中国的国共战局。张梦实也不得不就此“抑留”了下来。
在漫长的“抑留”期间,张梦实与张景惠拥有了难得的朝夕相处的机会。张梦实和溥仪身边的几个年轻人,每年秋天都到山上摘些野葡萄,回来捣碎了做葡萄酱给父亲吃。圆白菜中间有一个硬心儿,张景惠很爱吃,张梦实就把它放在酱油里腌一腌,两人当咸菜吃。张梦实从小到大,张景惠基本上没陪他吃过饭,然而此时,在异国他乡,父子二人却有了难得的相聚。有时张梦实出去劳动,父亲还会问他:“今天干的什么活啊,累不累?”这让张梦实感到了父亲少有的温情。
“我一定就是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徐明原本是张家的一个丫鬟,还是最不受张梦实母亲待见的一个,而张梦实却对她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更因“非徐明不娶”成就了一段爱情佳话。在凤凰卫视《冷暖人生》的一段采访中,张梦实回忆道:“有一回,我一进屋看见我母亲拿一个掸子打她,她就跪在那里,让她认错,她始终嘴闭着。我说你说一声吧,说一声太太就不打你了,她仍然挺着不说。本来我是怜悯她,后来这个怜悯心没有了,我在佩服她。”从此之后,张梦实开始对徐明倍加关注,发现她不仅性格刚强,而且聪明好学,于是教她念书认字。前往日本留学之后,张梦实还从自己的生活费中节省出一笔钱,供徐明在助产士学校继续读书。
1942年,为缓和家庭关系、给自己开展地下工作提供便利,张梦实回国随母亲辗转到北平相亲。无果后回到长春,张梦实向母亲说出自己的想法。得知儿子要娶徐明为妻,张母十分生气,坚决反对。面对儿子“非徐明不娶”的坚决,张母向张景惠诉苦。可张景惠听完以后说:“我看那丫头挺不错的呀,娶回来挺好。”张梦实赶紧抓住机遇,将徐明从助产士学校接回,二人随即成婚。
徐明对张梦实的感情也同样坚贞,在1945至1950年张梦实滞留苏联的这段时间里,徐明一个人拉扯兩个孩子。即便是靠当保姆、摆地摊获得生活来源,面对身边其他人的追求,徐明也只是回绝。“我一定就是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是这五年里,徐明最坚定的信念。
1950年,苏联方面决定把拘押的日伪战犯全部归还给新中国。当年3月,第一批战犯共200余人被遣返回国,其中就包括张梦实。此后,张梦实公开了身份,并到战犯管理所工作。
1956年,张梦实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张梦实和徐明一起调入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工作,张梦实任当时的日西系主任,以渊博的学识和满腔的热情为国际关系学院建校初期的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竭诚尽智,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担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期间,继续关心教育工作,积极参政议政。同时期,徐明在国际关系学院卫生所工作,除了早年在助产士学校学习到的医学技能之外,她还因自己对待学生的一颗仁心广受称赞。
1959年1月,张景惠在战犯管理所病故。在生前的自白书中,他表达了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忏悔。对于父亲,张梦实心有愧疚,可是相比于祖国和民族大义,他又觉得无悔。
退休后的张梦实,与家人在长春过着平静的生活。2014年,张梦实逝世,终年93岁。
(责编/闻立 来源/《伪满总理之子的铁血传奇》,织梦者/文,《山海经》2017年第12期;《张梦实 徐明:遇见相似的灵魂》,朱英豪、罗雨欣/文,《国际关系学院校报》2017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