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时代造像:把中国人的形象立在世界上
左边,一位身形健壮、精神矍铄的西方智者,长发垂肩、须髯若神,透着深邃理性的目光;右边,一位文弱清瘦、亲切慈祥的东方圣贤,手中的龙头节杖恍若遥接苍穹,传递仙风道骨之神韵。一入展览大厅,在屹立其中的多尊古今文化巨匠雕像中,这对已于今年6月被意大利国家博物馆罗马威尼斯宫永久收藏的青铜组雕作品《超越时空的对话——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与中国画家齐白石》格外抢眼。创作者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以流畅、洗练的手法,传神入骨地塑造了齐白石、达芬奇这两位东西方艺术巨擘的圣像。并立、对望,正如被誉为东西方艺术之门的两位“门神”。这对穿越时空的圣像守候在其余两个展厅门口,又与大厅中众多雕像遥相辉映,引领人们走进精神世界。
一柔一刚,若擎天立柱,矗于精神空间的组雕《问道》,表达了先贤老子与孔子的神应意会。始于这里,从书圣王羲之到诗仙李白,从数学家祖冲之到航海家郑和,从清末怪杰辜鸿铭到文化昆仑钱钟书……几十位林立的古今文化旗手,仿佛铺展延伸出一条精神跑道,那种摄人心魄的肃穆庄严触动着每位观者的心灵。
“很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梦,这个梦就是把中国人的形象立在世界上。中国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但仅有这些还不是中国人,中国人还有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塑像不仅仅要塑出外形,更重要的是要塑出灵魂。持续地用艺术手段去传播中华文化,彰显中国人伟大的精神,会让世界感动的!”展览现场,吴为山如是剖白了心迹。正是执著于这样的追梦之旅,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他创作的近500件作品已遍及国内外,多件作品斩获国内外大奖并被世界许多著名机构收藏。成就观者的同时,又何尝不是铸者的精神长跑?
写意雕塑:倡导“写意”是一种文化自觉与自信
“妈妈,她没有眼睛,可我怎么觉得我可以看到她的眼睛呢?”在以母亲和儿童为主题的展厅里,一对母女围着一个小女孩雕塑久久凝望。“是啊,真奇怪,没有眼睛、鼻子、嘴巴,可她的表情却让人特别有感觉,那么活灵活现,那么可爱传神!”妈妈正在感叹着,女儿已悄悄拿过妈妈的手机,前后左右地为这件名为《希望之一——小姑娘》的塑像拍起照来。事实上,与这一作品相连的《希望之二——笑童》《小背篓》《唱支山歌》《女童》《扎辫子的小女孩》等一系列以小女孩为表现对象的雕塑确是让观展的孩子们流连忘返。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仿如中国传统诗论中的写意精神,从作品流淌出的风韵,也许正是触动观者心灵的艺术符码。面对处于文化断层之中的中国传统雕塑,以及频繁沦为西方艺术理念演练场的中国现代雕塑,吴为山独辟蹊径,挖掘中国诗歌、书法、绘画独有的写意精神,吸收西方写实传统和西方现代主义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诗风荡漾,文意堂堂”的“写意雕塑”理念,形成了既保留传统文化内核,又符合现代审美和时代气息的新标准,将写意雕塑系统化、体系化。
如果说文化巨匠雕像是创作者以泥当笔,刻画社会历史、斧凿时代的烙印的“叙事诗”,那么《扎辫子的小女孩》等系列作品,更像是一首首“朦胧诗”。透过一个个朦胧的意象,观者不必弄清楚究竟做的是谁,却能从中清晰地体味到古老民族文化的神韵和现代审美理想的追求。“写意雕塑是在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上生长出的吸引世界文化的一种创造,这里有中国人的诗性精神,也正是我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吴为山说。
创作就像做了一口饭,要端到人民面前,他们才能吃到
“水泥地上是长不出花朵,长不出万年松的。”谈及将经典作品奉送给人民大众观赏的办展初衷,吴为山如是说。他强调,好的艺术最重要的是接地气,要与深厚的文化历史相融汇,要跟普通百姓相融汇、相沟通,那就是艺术的人民性、情感性。“一个艺术工作者最重要的是真诚,对文化的真诚、对人的真诚。”
与多次国际巡展旨在向世界展示中国人形象、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不同,吴为山坦言,在中国巡展是希望让更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甚至小朋友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佛教里有一种‘设像传教’,即佛教的教化常常不是依赖经书,而是建一座庙堂,把佛像立在那里,让大家对之顶礼膜拜,以达致精神洗礼。而我们今天缺少这样的一种对文化的崇拜。拜金主义、急功近利,或如网络中那些庸俗调侃的文化已经蔓延盛行,对年青一代是一个很大的危机,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重视,艺术家有义务对他们进行引导。”吴为山说。
太原展的现场观众热情高涨,尤其是激活了众多小朋友的热情,这让吴为山颇觉意外也倍感欣慰:“国外许多博物馆用线拦出专门通道,让很小的小朋友能够进去观展,小朋友不懂什么油画技法,但是他们看了之后却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艺术工作者是需要知音的。你有热度,我就有温度。”吴为山透露,在完成了国际巡展之后,以此次太原展为起点,他计划将在国内其他十几个城市陆续巡展,期望在各地方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共同努力为文化民生搭建平台,让雕塑艺术走到人民中去,尤其是面对中国雕塑艺术普及弱于西方的事实,这样的工作更加必要。“艺术不是高高在上,艺术创作就像做了一口饭,没有人能吃到,要端到人民面前去,人民才能吃到。”
左边,一位身形健壮、精神矍铄的西方智者,长发垂肩、须髯若神,透着深邃理性的目光;右边,一位文弱清瘦、亲切慈祥的东方圣贤,手中的龙头节杖恍若遥接苍穹,传递仙风道骨之神韵。一入展览大厅,在屹立其中的多尊古今文化巨匠雕像中,这对已于今年6月被意大利国家博物馆罗马威尼斯宫永久收藏的青铜组雕作品《超越时空的对话——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与中国画家齐白石》格外抢眼。创作者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以流畅、洗练的手法,传神入骨地塑造了齐白石、达芬奇这两位东西方艺术巨擘的圣像。并立、对望,正如被誉为东西方艺术之门的两位“门神”。这对穿越时空的圣像守候在其余两个展厅门口,又与大厅中众多雕像遥相辉映,引领人们走进精神世界。
一柔一刚,若擎天立柱,矗于精神空间的组雕《问道》,表达了先贤老子与孔子的神应意会。始于这里,从书圣王羲之到诗仙李白,从数学家祖冲之到航海家郑和,从清末怪杰辜鸿铭到文化昆仑钱钟书……几十位林立的古今文化旗手,仿佛铺展延伸出一条精神跑道,那种摄人心魄的肃穆庄严触动着每位观者的心灵。
“很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梦,这个梦就是把中国人的形象立在世界上。中国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但仅有这些还不是中国人,中国人还有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塑像不仅仅要塑出外形,更重要的是要塑出灵魂。持续地用艺术手段去传播中华文化,彰显中国人伟大的精神,会让世界感动的!”展览现场,吴为山如是剖白了心迹。正是执著于这样的追梦之旅,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他创作的近500件作品已遍及国内外,多件作品斩获国内外大奖并被世界许多著名机构收藏。成就观者的同时,又何尝不是铸者的精神长跑?
写意雕塑:倡导“写意”是一种文化自觉与自信
“妈妈,她没有眼睛,可我怎么觉得我可以看到她的眼睛呢?”在以母亲和儿童为主题的展厅里,一对母女围着一个小女孩雕塑久久凝望。“是啊,真奇怪,没有眼睛、鼻子、嘴巴,可她的表情却让人特别有感觉,那么活灵活现,那么可爱传神!”妈妈正在感叹着,女儿已悄悄拿过妈妈的手机,前后左右地为这件名为《希望之一——小姑娘》的塑像拍起照来。事实上,与这一作品相连的《希望之二——笑童》《小背篓》《唱支山歌》《女童》《扎辫子的小女孩》等一系列以小女孩为表现对象的雕塑确是让观展的孩子们流连忘返。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仿如中国传统诗论中的写意精神,从作品流淌出的风韵,也许正是触动观者心灵的艺术符码。面对处于文化断层之中的中国传统雕塑,以及频繁沦为西方艺术理念演练场的中国现代雕塑,吴为山独辟蹊径,挖掘中国诗歌、书法、绘画独有的写意精神,吸收西方写实传统和西方现代主义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诗风荡漾,文意堂堂”的“写意雕塑”理念,形成了既保留传统文化内核,又符合现代审美和时代气息的新标准,将写意雕塑系统化、体系化。
如果说文化巨匠雕像是创作者以泥当笔,刻画社会历史、斧凿时代的烙印的“叙事诗”,那么《扎辫子的小女孩》等系列作品,更像是一首首“朦胧诗”。透过一个个朦胧的意象,观者不必弄清楚究竟做的是谁,却能从中清晰地体味到古老民族文化的神韵和现代审美理想的追求。“写意雕塑是在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上生长出的吸引世界文化的一种创造,这里有中国人的诗性精神,也正是我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吴为山说。
创作就像做了一口饭,要端到人民面前,他们才能吃到
“水泥地上是长不出花朵,长不出万年松的。”谈及将经典作品奉送给人民大众观赏的办展初衷,吴为山如是说。他强调,好的艺术最重要的是接地气,要与深厚的文化历史相融汇,要跟普通百姓相融汇、相沟通,那就是艺术的人民性、情感性。“一个艺术工作者最重要的是真诚,对文化的真诚、对人的真诚。”
与多次国际巡展旨在向世界展示中国人形象、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不同,吴为山坦言,在中国巡展是希望让更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甚至小朋友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佛教里有一种‘设像传教’,即佛教的教化常常不是依赖经书,而是建一座庙堂,把佛像立在那里,让大家对之顶礼膜拜,以达致精神洗礼。而我们今天缺少这样的一种对文化的崇拜。拜金主义、急功近利,或如网络中那些庸俗调侃的文化已经蔓延盛行,对年青一代是一个很大的危机,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重视,艺术家有义务对他们进行引导。”吴为山说。
太原展的现场观众热情高涨,尤其是激活了众多小朋友的热情,这让吴为山颇觉意外也倍感欣慰:“国外许多博物馆用线拦出专门通道,让很小的小朋友能够进去观展,小朋友不懂什么油画技法,但是他们看了之后却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艺术工作者是需要知音的。你有热度,我就有温度。”吴为山透露,在完成了国际巡展之后,以此次太原展为起点,他计划将在国内其他十几个城市陆续巡展,期望在各地方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共同努力为文化民生搭建平台,让雕塑艺术走到人民中去,尤其是面对中国雕塑艺术普及弱于西方的事实,这样的工作更加必要。“艺术不是高高在上,艺术创作就像做了一口饭,没有人能吃到,要端到人民面前去,人民才能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