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生态博物馆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和博物馆人的努力,也需要当地民众投身到保护民族文化中来。目前我国生态博物馆建设中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当地居民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性较差,生态博物馆只起到了单方面记录文化遗产的作用,没有达成博物馆与当地居民共同保护文化遗产的良性互动。笔者从经济、居民受教育程度、现代化影响、民族文化自信心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寻求解决措施。
一、经济基础的薄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的生态博物馆全部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这些地区大多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居民经济来源少,生活水平低。生态博物馆的落户无疑给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当地居民意识到要借此提高自己的收入,但可能意识不到当地文化遗产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人们增加收入的想法无可厚非,建设生态博物馆的目的之一也应是发展当地经济,改善居民生活。在博物馆为居民带来实在利益的同时,应该让人们意识到是他们独有的文化创造出的财富,从而激发居民自觉保护文化的意识。因此,博物馆以及当地政府应该加强与居民的沟通,具体有以下几点:
(1)博物馆及政府了解民众需要,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维护大家的经济利益,这样才能为保护文化遗产提供经济保障;
(2)定期与族长、村民代表等交流沟通,让其向居民传达保护民族文化的必要性,从而提高大家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3)政府聯系外销渠道,将传统手工艺制品、当地特色食品等对外销售,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居民主动学习传统工艺。
二、对现代化的追求
这些地区同样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化的物质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之间势必形成强烈反差。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确实要先进一些,于是当地居民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会丢弃一些落后的方式,他们的生活面貌在逐渐与先进地区的接近。
人们采用更先进更便捷的方式生活很正常,问题在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应该被何种程度的保留。
笔者认为,传统民族文化有其落后的方面,在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下,人们追求、选择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必然,我们要做的就是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将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保留下来,在尊重民意的同时加强引导,让人们有意识地去保护本地文化。具体有以下几个做法:
(1)生态博物馆与政府制定规划,明确哪些风俗习惯应该鼓励居民保持,如:建筑、服装、歌舞、婚丧仪式、手工工艺、传统医药等,在既尊重当地居民意见的同时又能保护文化遗产。
(2)接受居民追求先进文化的事实,当人们都不再穿传统服饰,当人们买了农机、电视机、摩托车、煤气灶等等现代化用品,博物馆和政府不能因为要保护传统而忽略居民的客观需求。可以保留主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即保留那些能够代表民族的文化形式、具有传承意义的内容,对于那些具体的生活设施、用品不必强要求。
(3)仿照“民俗文化村”的形式,鼓励当地居民在开馆的时候将传统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展示给外来参观者,在闭馆后可以选择“现代化”的方式生活。但要避免过度商业化,不能让金钱腐蚀了淳朴的民风。
三、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这些地区的人们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他们意识不到本民族文化的珍贵性,不明白保护民族文化的意义何在,所以他们的文化保护意识很弱,极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不自觉中就慢慢被同化了。生态博物馆和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博物馆与政府要加大宣传教育,告诉居民他们特有的文化可以转换为财富,以物质奖励、提供就业等形式让人们参与到保护民族文化的活动中来。
(2)兴办特色教育,鼓励年轻人甚至有兴趣的外来游客向老者学习当地特色的歌舞、手工等习俗。
(3)加强科技教育,并提供设备、资金支持,鼓勵年轻人用电子设备记录下传统文化。
四、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不足
在当地人通过媒体、别人讲述或自身接触到外界文化之后,可能会认为自己的文化是落后的,尤其是当外地人将全新的生活文化带入时,会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当地人对本民族文化可能会不再自信。
具体解决方法:
(1)与以上类似,博物馆和政府向民众宣传其民族文化的珍贵性和保护的必要性,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当居民感受到外来参观者对其文化的极大兴趣时,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应该鼓励观众尊重当地文化,不要做出有损当地人民族自信心的事情。
综上,由于经济落后、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的影响,当地居民没有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珍贵性、传承的必要性,所以保护本民族文化自觉性较差。同时,外界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习俗形成强烈对比,当地居民主动追求现代化生活而放弃传统的生活习惯。生态博物馆和相关部门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民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传承价值的部分,尊重民意,形成“保护为人民、人民促保护”的良性互动发展局面。
一、经济基础的薄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的生态博物馆全部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这些地区大多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居民经济来源少,生活水平低。生态博物馆的落户无疑给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当地居民意识到要借此提高自己的收入,但可能意识不到当地文化遗产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人们增加收入的想法无可厚非,建设生态博物馆的目的之一也应是发展当地经济,改善居民生活。在博物馆为居民带来实在利益的同时,应该让人们意识到是他们独有的文化创造出的财富,从而激发居民自觉保护文化的意识。因此,博物馆以及当地政府应该加强与居民的沟通,具体有以下几点:
(1)博物馆及政府了解民众需要,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维护大家的经济利益,这样才能为保护文化遗产提供经济保障;
(2)定期与族长、村民代表等交流沟通,让其向居民传达保护民族文化的必要性,从而提高大家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3)政府聯系外销渠道,将传统手工艺制品、当地特色食品等对外销售,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居民主动学习传统工艺。
二、对现代化的追求
这些地区同样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化的物质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之间势必形成强烈反差。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确实要先进一些,于是当地居民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会丢弃一些落后的方式,他们的生活面貌在逐渐与先进地区的接近。
人们采用更先进更便捷的方式生活很正常,问题在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应该被何种程度的保留。
笔者认为,传统民族文化有其落后的方面,在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下,人们追求、选择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必然,我们要做的就是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将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保留下来,在尊重民意的同时加强引导,让人们有意识地去保护本地文化。具体有以下几个做法:
(1)生态博物馆与政府制定规划,明确哪些风俗习惯应该鼓励居民保持,如:建筑、服装、歌舞、婚丧仪式、手工工艺、传统医药等,在既尊重当地居民意见的同时又能保护文化遗产。
(2)接受居民追求先进文化的事实,当人们都不再穿传统服饰,当人们买了农机、电视机、摩托车、煤气灶等等现代化用品,博物馆和政府不能因为要保护传统而忽略居民的客观需求。可以保留主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即保留那些能够代表民族的文化形式、具有传承意义的内容,对于那些具体的生活设施、用品不必强要求。
(3)仿照“民俗文化村”的形式,鼓励当地居民在开馆的时候将传统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展示给外来参观者,在闭馆后可以选择“现代化”的方式生活。但要避免过度商业化,不能让金钱腐蚀了淳朴的民风。
三、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这些地区的人们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他们意识不到本民族文化的珍贵性,不明白保护民族文化的意义何在,所以他们的文化保护意识很弱,极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不自觉中就慢慢被同化了。生态博物馆和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博物馆与政府要加大宣传教育,告诉居民他们特有的文化可以转换为财富,以物质奖励、提供就业等形式让人们参与到保护民族文化的活动中来。
(2)兴办特色教育,鼓励年轻人甚至有兴趣的外来游客向老者学习当地特色的歌舞、手工等习俗。
(3)加强科技教育,并提供设备、资金支持,鼓勵年轻人用电子设备记录下传统文化。
四、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不足
在当地人通过媒体、别人讲述或自身接触到外界文化之后,可能会认为自己的文化是落后的,尤其是当外地人将全新的生活文化带入时,会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当地人对本民族文化可能会不再自信。
具体解决方法:
(1)与以上类似,博物馆和政府向民众宣传其民族文化的珍贵性和保护的必要性,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当居民感受到外来参观者对其文化的极大兴趣时,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应该鼓励观众尊重当地文化,不要做出有损当地人民族自信心的事情。
综上,由于经济落后、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的影响,当地居民没有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珍贵性、传承的必要性,所以保护本民族文化自觉性较差。同时,外界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习俗形成强烈对比,当地居民主动追求现代化生活而放弃传统的生活习惯。生态博物馆和相关部门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民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传承价值的部分,尊重民意,形成“保护为人民、人民促保护”的良性互动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