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为什么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访问苏联?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ong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7年12月,毛泽东根据人民解放军已经转入全国规模的进攻、国共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形势,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它必然走向全国的胜利”。为了及时向苏联通报中国人民粉碎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必胜信念和建立人民政权的构想,争取苏联的理解与支持,毛泽东曾多次考虑去莫斯科,“就政治、军事、经济和其他重要问题同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同志们商量和请教”。但由于中国革命的迅速发展,毛泽东一直不能脱身成行,中共中央遂决定由刘少奇作为中共中央代表于1949年5月秘密访问莫斯科。
  刘少奇秘密访苏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迫切需要:
  第一,新中国在诞生之初稳固立足于世界的需要。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同月底,中共中央决定在6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全面展开新中国建国工作。建国前夕,预先取得苏联率先承认新中国的承诺,对于新中国政府能否立即取得合法国际地位至关重要。
  第二,探究实现新中国与苏联结盟可能性的需要。1948年4月毛泽东首倡中苏两党高层领导人进行对话后,通过不断往来的电报和米高扬访华,双方虽然基本表明了愿意深入发展关系的意向,但要实现中共关于“与苏联结成巩固的兄弟联盟”愿望,尚需就若干重大问题进一步深入交换意见,尤需了解苏联对于与新中国结盟的想法,并力争取得共识。
  第三,为力争实现新中国与苏联结盟而化解两党历史恩怨的需要。纵观中苏两党关系史,在争取未来两国结盟的道路上,有利因素是主流,但不利因素亦不可轻视。所谓不利因素,即两党两国历史上的若干恩怨。具体说:在中国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两个时期,以苏联为核心的共产国际曾两度支持王明路线,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惨重损失。在解放战争时期,苏联既支持中国革命,又对中共及其武装力量缺乏信心,把中国革命胜利的希望寄托在蒋介石政府身上;既寻求与蒋介石政府发展关系,把苏联的战略利益部分地寄托在中国,以制约美英在华势力,又无视中国的民族利益,对中国谋求领土权益等等。
  第四,为实现新中国的迅速崛起而争取苏联及时提供鼎力经济援助的需要。多年的战乱使中国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对于执政后所面对的严峻经济形势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因此,争取必要的外援,对于尽快提高国力、实现中华民族早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理想是必不可少的。
  刘少奇同志成功地完成了中共中央交办的为实现中苏结盟与苏联进行预备性谈判的重大任务。1949年8月14日当代表团结束这次访问时,刘少奇在写给斯大林的致谢信中表达了“无限欣慰”的心情,他说:“承蒙你及联共其他同志的特别盛意的招待与关注,使我们十分感激!”“在你及联共中央其他同志的伟大的帮助和指示之下,使我们这一次来到苏联的任务获得十分满意的成就,特别是使中国及时地获得苏联的借款与专家的帮助。”○
  (本刊编辑部据《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
其他文献
基于衢州市近年来采用套井回填技术进行中小型土坝防渗加固处理的经验,对其施工和质量控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套井粘土防渗墙的施工技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开始长征。但遵义会议既没有讨论“抗日问题”,也没有确定“北上抗日”为当前行动方针。其主要原因:一是中央红军当时处在生死关头,亟待解决的是根本转变军事路线和军事领导问题。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二是全国抗日民主运动当时已趋低落,日本帝国主义虽在积极准备扩大侵略华北,暂时尚未采取大的行动;毛泽东等虽然关
新青年倡导的"德先生"(Democracy)带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其实在班级管理教育中"德光生"的重要性也十分突出。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践检验法等研究方法,从提高教师自
在某水利枢纽工程大坝沥青混凝土心墙摊铺过程中,由于受环境温度,工作面风速,摊铺速度等因素影响,沥青混凝土心墙层间结合温度损失过快,表面温度很难保持《水工碾压式沥青混凝土施
基于有限元与荷载传递相结合方法,利用FLAC3D对倾斜荷载下大直径长桩的承载力破坏包络线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荷载倾斜角度不同,基桩的破坏机理也不一样。(2)倾斜荷载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