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摘要:公路桥梁建造与维护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在政府和交通运输行业的指导下,由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武汉工程大学等单位,通过协议的形式组建的协同开展技术创新研究、成果转化与转移、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等工作的开放融合、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通过该中心的培育实践,总结中心的建设目标、研究方向、建设内容、取得的成果,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多方共建;公路桥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深化校企合作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据此,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交通行指委)下达了《关于开展交通运输高等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申报遴选工作的通知》,计划扶持建设一批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由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武汉工程大学等单位,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构建的“公路桥梁建造与维护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应运而生。
一、中心建设的思路和目标体系
中心把方向瞄准企业在公路桥梁建造与维护应用技术相关领域的技术需求,各协同单位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原则,集聚各自优势力量,以科学研究为核心,机制体制改革为向导,人才资源汇聚为基础,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度协作,并将成果转化应用,解决当前桥梁设计施工以及养护加固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集聚和培养一批创新人才,形成公路桥梁建造与维护应用技术研究与创新团队,取得一批成果,成为具有区域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优化资源配置,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科技创新需求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向产学研用融合贯通的方向转变,促进创新理念和要素向中心汇聚、融合,促进知识、技术、工艺创新向产学研用融合贯通的方向转变,建立起目標明确、路径清晰、运行流畅、相得益彰的协同创新机制。
面向公路桥梁建造与维护应用技术科技创新需求,以桥梁工程应用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改变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创新方式,整合相关领域优势资源,以湖北省重点科研项目为实施载体,抓紧科技攻关,增强校企融合创新驱动能力,不断提升中心在相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用紧密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建立校企联合招生和联合培养机制,寓教于研,促进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在科技创新中培养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在协同创新中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二、中心研究方向
中心对接行业企业,集中发力提供精准服务,确立了4个研究方向,如图1所示
三、中心建设内容
1.协同机制建设:
(1)内部沟通机制:通过季度例会和年会制度(结合学术讨论、专项培训等会议),统筹部署申报规划→方案论证分工协同→阶段检查协调推进→总结成效规划来年。
(2)内部管理机制:制定团队规章(目标、任务、各分中心组织架构、成员权利义务等),
项目负责制管理办法(确定原则、职责、权力和义务),公用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整合与开放共享、组织与保障、使用与管理),资金使用与管理办法(分类与使用范围、审批权限、发展基金的构成与使用管理、资金滚动使用办法等)。
(3)校企协同机制:通过与湖北省路桥集团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探索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协同的运行机制;以科研项目或研发产品为载体,形成了一套校企深度融合的技术研发与产品推广的“链式”服务机制:企业提出需求→校企共同研讨策划→校内立项研究(技术开发)→校内结题验收(产品试制)→企业试验或试用→产品改进完善→成果鉴定→ 依托企业进行市场推广。
2. 创新团队建设:组建结构仿真分析中心、路桥BIM技术中心、道路维护技术中心等3个分中心,通过实战磨练,全面提升教师的研究创新能力,现形成了由20名专任教师、11名企业工程师(其中正高职高级工程师4名,高级工程师4名,工程师3名)、5名硕士研究生为骨干的创新团队。在校学生参与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四、中心技术研发与服务成效
1.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2. 专利及论文:
3. 社会服务效益逐步提升:
利用校办企业平台广泛开展设计、勘测、检测、咨询等类别技术服务,3年来累计完成技术服务40多项,产值1000多万元,。
4. 创新团队建设富有成效:
5. 专业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1)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入选全国交通运输类示范专业;
(2)中心入选全国交通行指委重点建设的15个高职类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五、问题与思考
1.问题:
(1)人力资源不足:团队主要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相比普通本科,日常教学、专业建设、社会培训等工作任务更繁重,教师参与技术创新、指导学生的时间、精力不足。
(2)研发能力不足:团队成员深入一线不够,对实践中的问题认识不深;参加学术交流偏少,理论水平技术能力较弱,导致技术研发能力不足。
2.对策思考:
(1)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一是通过合理分工,发挥教学型、学术型、技能型教师的优势特长,人尽其用;二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研发任务分配、收益分配、工作量补贴、设置专岗)等,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研发,提升技术水平,促进科研反哺教学。
(2)强化协同、提升团队整体水平。一是着力培养打造各研发团队的领军人物,不断引进人才补充力量保持创新性;二是加强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促进团队成员进行技术升级与知识更新;三是加强学习,适应成果转化对经营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2015.10.19
[2]关于开展交通运输高等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申报遴选工作的通知,交通行指委﹝2016﹞18号,2015.10.19,2016.9.20
[3]叶小明、李作为、王丽婷,构建“轻工行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的实践与创新”-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4卷,第4期,2015.12
摘要:公路桥梁建造与维护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在政府和交通运输行业的指导下,由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武汉工程大学等单位,通过协议的形式组建的协同开展技术创新研究、成果转化与转移、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等工作的开放融合、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通过该中心的培育实践,总结中心的建设目标、研究方向、建设内容、取得的成果,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多方共建;公路桥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深化校企合作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据此,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交通行指委)下达了《关于开展交通运输高等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申报遴选工作的通知》,计划扶持建设一批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由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武汉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武汉工程大学等单位,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构建的“公路桥梁建造与维护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应运而生。
一、中心建设的思路和目标体系
中心把方向瞄准企业在公路桥梁建造与维护应用技术相关领域的技术需求,各协同单位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的原则,集聚各自优势力量,以科学研究为核心,机制体制改革为向导,人才资源汇聚为基础,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度协作,并将成果转化应用,解决当前桥梁设计施工以及养护加固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集聚和培养一批创新人才,形成公路桥梁建造与维护应用技术研究与创新团队,取得一批成果,成为具有区域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优化资源配置,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科技创新需求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向产学研用融合贯通的方向转变,促进创新理念和要素向中心汇聚、融合,促进知识、技术、工艺创新向产学研用融合贯通的方向转变,建立起目標明确、路径清晰、运行流畅、相得益彰的协同创新机制。
面向公路桥梁建造与维护应用技术科技创新需求,以桥梁工程应用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为研究对象,改变以学科为基础的传统创新方式,整合相关领域优势资源,以湖北省重点科研项目为实施载体,抓紧科技攻关,增强校企融合创新驱动能力,不断提升中心在相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用紧密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建立校企联合招生和联合培养机制,寓教于研,促进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在科技创新中培养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在协同创新中提高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二、中心研究方向
中心对接行业企业,集中发力提供精准服务,确立了4个研究方向,如图1所示
三、中心建设内容
1.协同机制建设:
(1)内部沟通机制:通过季度例会和年会制度(结合学术讨论、专项培训等会议),统筹部署申报规划→方案论证分工协同→阶段检查协调推进→总结成效规划来年。
(2)内部管理机制:制定团队规章(目标、任务、各分中心组织架构、成员权利义务等),
项目负责制管理办法(确定原则、职责、权力和义务),公用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整合与开放共享、组织与保障、使用与管理),资金使用与管理办法(分类与使用范围、审批权限、发展基金的构成与使用管理、资金滚动使用办法等)。
(3)校企协同机制:通过与湖北省路桥集团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探索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协同的运行机制;以科研项目或研发产品为载体,形成了一套校企深度融合的技术研发与产品推广的“链式”服务机制:企业提出需求→校企共同研讨策划→校内立项研究(技术开发)→校内结题验收(产品试制)→企业试验或试用→产品改进完善→成果鉴定→ 依托企业进行市场推广。
2. 创新团队建设:组建结构仿真分析中心、路桥BIM技术中心、道路维护技术中心等3个分中心,通过实战磨练,全面提升教师的研究创新能力,现形成了由20名专任教师、11名企业工程师(其中正高职高级工程师4名,高级工程师4名,工程师3名)、5名硕士研究生为骨干的创新团队。在校学生参与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四、中心技术研发与服务成效
1.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2. 专利及论文:
3. 社会服务效益逐步提升:
利用校办企业平台广泛开展设计、勘测、检测、咨询等类别技术服务,3年来累计完成技术服务40多项,产值1000多万元,。
4. 创新团队建设富有成效:
5. 专业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1)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入选全国交通运输类示范专业;
(2)中心入选全国交通行指委重点建设的15个高职类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五、问题与思考
1.问题:
(1)人力资源不足:团队主要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相比普通本科,日常教学、专业建设、社会培训等工作任务更繁重,教师参与技术创新、指导学生的时间、精力不足。
(2)研发能力不足:团队成员深入一线不够,对实践中的问题认识不深;参加学术交流偏少,理论水平技术能力较弱,导致技术研发能力不足。
2.对策思考:
(1)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一是通过合理分工,发挥教学型、学术型、技能型教师的优势特长,人尽其用;二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研发任务分配、收益分配、工作量补贴、设置专岗)等,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研发,提升技术水平,促进科研反哺教学。
(2)强化协同、提升团队整体水平。一是着力培养打造各研发团队的领军人物,不断引进人才补充力量保持创新性;二是加强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促进团队成员进行技术升级与知识更新;三是加强学习,适应成果转化对经营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2015.10.19
[2]关于开展交通运输高等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申报遴选工作的通知,交通行指委﹝2016﹞18号,2015.10.19,2016.9.20
[3]叶小明、李作为、王丽婷,构建“轻工行业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的实践与创新”-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4卷,第4期,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