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开展了“我的班级,我的家”文化活动,由家长委员会帮助出谋划策,班委会组织进行了精心的教室布置,制订了具有班级特色的班级管理制度,提出了催人向上的班级口号。将班级精神融入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营造独特的班级生活行为文化,唤醒学生爱班级,爱学习的积极情感。这种把孩子当作班级的小主人,人人参与管理,生生亲身体验的活动方式使得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在一个和谐,主动的氛围中无形的生成。
关注个体,引导成长。每个孩子都有个别差异,老师不能用唯一的标准去评价,通过细心观察,关注到个体差异,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教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于淼同学是一名瘦弱胆小的女生,平时总是把自己蜷缩在一个安全的角落,不参与任何活动。于是我把她放在班级图书管理员的位置上,让她参与图书管理,指导她如何管理图书;怎样帮助同学们关注读书等等。慢慢的,于淼的膽子变得大了起来,把图书角管理的井井有条,还能经常帮助一些不爱读书的同学选书,班级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教室布置了一块小园地,叫“想说就说”,如果谁有开心的事、不开心的事或者想和同学老师说的心里话都可以用便利贴写下来粘贴在上面。这种班级文化既满足了孩子们的爱玩的天性,又解决了下课疯闹的问题,更是促进了学生各方面做事的规范。营造环境,增强自信。一个整洁舒适的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一进班级,你就会被一种整洁明亮的班级环境所吸引:整齐摆放的桌椅,在几盆春意盎然的盆栽的衬托下,显得井然有序,墙上各种奖状彰显孩子们在不同时期不同活动中的努力。其中有一张“英语创意比赛团体第一”的奖状让人尤其感动。那是学生们接到学校英语组老师的通知,故意隐瞒班主任,悄悄的组织,参与了比赛,目的就为给班主任一个惊喜,当她们捧着第一名的荣誉回来时,满脸的幸福和自信告诉老师“我们长大了,我们自己能行”。班主任就是要孩子们增强自信,独立自主,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正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步一步朝前进。
人人读名著,都背三字经。《三字经》强调教育以“德”为先,讲述教育与学习重要性的教育论著。同时也是我国代古一部传统的儿童启蒙识字教育课本。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德育”,《三字经》中说:“首孝悌,次见闻”,可见在传统的教育中,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一个人首先得要有“孝悌”,即德”。这说明了德育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赵云则同学是个家庭教育十分严格的同学,他不但《三字经》背得熟练,还能结合其中内容讲小故事。他每天利用晨读的时间帮助同学们背诵《三字经》,解释其中内容,还利用课余的时间去人民广场参观二十四孝图,带回班级供同学学习参考。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班主任适机组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公共场所做文明人”等一系列生活实践活动。
学生的行为习惯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小恶不治,养大为患。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分为三步,第一个步是引领:班级制定了严格的行为规范,让学生熟记于心,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互相监督。第二步实施监督:班级制订了监督评价体系,“展现个性风采,成就童心梦想”综合素质星级评价体系,奖惩分明,评价公正。机制有力的约束了学生的不良行为。第三步是自我反思。很多孩子会参照评价表反思自己的行为,对于不能自律的学生班主任也要做适当的“惩罚”,让学生明白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如果能遇到问题严以律己,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就善莫大焉。小学生年龄小,分辨意识差,自制能力也薄弱,还需要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注入大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落实养成教育时做到公平公正。大多数人的心理都会喜欢乖巧懂事的孩子,尤其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即便有一点过失,大家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功抵过。其实,班主任在进行养成教育时就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他们的差异来源于各个方面,无论是家庭,还是经济,或是成绩,总之都会有“优秀生”和“差生”的存在,这也正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有差异的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如果在教育中有失公平,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带来很大伤害。同时拉开了班主任和学生的距离,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发展。大家要相信一点: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教师用无私的爱去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单位: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九小学)
关注个体,引导成长。每个孩子都有个别差异,老师不能用唯一的标准去评价,通过细心观察,关注到个体差异,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教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于淼同学是一名瘦弱胆小的女生,平时总是把自己蜷缩在一个安全的角落,不参与任何活动。于是我把她放在班级图书管理员的位置上,让她参与图书管理,指导她如何管理图书;怎样帮助同学们关注读书等等。慢慢的,于淼的膽子变得大了起来,把图书角管理的井井有条,还能经常帮助一些不爱读书的同学选书,班级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教室布置了一块小园地,叫“想说就说”,如果谁有开心的事、不开心的事或者想和同学老师说的心里话都可以用便利贴写下来粘贴在上面。这种班级文化既满足了孩子们的爱玩的天性,又解决了下课疯闹的问题,更是促进了学生各方面做事的规范。营造环境,增强自信。一个整洁舒适的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一进班级,你就会被一种整洁明亮的班级环境所吸引:整齐摆放的桌椅,在几盆春意盎然的盆栽的衬托下,显得井然有序,墙上各种奖状彰显孩子们在不同时期不同活动中的努力。其中有一张“英语创意比赛团体第一”的奖状让人尤其感动。那是学生们接到学校英语组老师的通知,故意隐瞒班主任,悄悄的组织,参与了比赛,目的就为给班主任一个惊喜,当她们捧着第一名的荣誉回来时,满脸的幸福和自信告诉老师“我们长大了,我们自己能行”。班主任就是要孩子们增强自信,独立自主,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们正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步一步朝前进。
人人读名著,都背三字经。《三字经》强调教育以“德”为先,讲述教育与学习重要性的教育论著。同时也是我国代古一部传统的儿童启蒙识字教育课本。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德育”,《三字经》中说:“首孝悌,次见闻”,可见在传统的教育中,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一个人首先得要有“孝悌”,即德”。这说明了德育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赵云则同学是个家庭教育十分严格的同学,他不但《三字经》背得熟练,还能结合其中内容讲小故事。他每天利用晨读的时间帮助同学们背诵《三字经》,解释其中内容,还利用课余的时间去人民广场参观二十四孝图,带回班级供同学学习参考。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班主任适机组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公共场所做文明人”等一系列生活实践活动。
学生的行为习惯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小恶不治,养大为患。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分为三步,第一个步是引领:班级制定了严格的行为规范,让学生熟记于心,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互相监督。第二步实施监督:班级制订了监督评价体系,“展现个性风采,成就童心梦想”综合素质星级评价体系,奖惩分明,评价公正。机制有力的约束了学生的不良行为。第三步是自我反思。很多孩子会参照评价表反思自己的行为,对于不能自律的学生班主任也要做适当的“惩罚”,让学生明白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如果能遇到问题严以律己,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就善莫大焉。小学生年龄小,分辨意识差,自制能力也薄弱,还需要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注入大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落实养成教育时做到公平公正。大多数人的心理都会喜欢乖巧懂事的孩子,尤其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即便有一点过失,大家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功抵过。其实,班主任在进行养成教育时就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他们的差异来源于各个方面,无论是家庭,还是经济,或是成绩,总之都会有“优秀生”和“差生”的存在,这也正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有差异的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如果在教育中有失公平,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带来很大伤害。同时拉开了班主任和学生的距离,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发展。大家要相信一点: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教师用无私的爱去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单位: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