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境教育目前正逐渐融入各个学科中,在教育系统的约束下,学校、教师和课堂成为仅有的维持环境教育实施的手段。其中生物类、物理类和化学类课程是和环境关联性最强的学科。本文对这几个学科与环境知识的结合程度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环境教育 生物 物理 化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53-02
一、引 言
自从在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苏俄的西伯利亚国际环境教育会议中环境教育被郑重讨论后,环境教育的贯彻执行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普遍的重视。环境教育是指在教和学的过程中理解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以实现人类在地球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环境进行明智和负责任的管理。这就需要进行环境教育以提高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对自然管理的理解,此过程也可以说成关于环境的、通过环境进行的和为了环境的教育。
中国教育部在1992年颁布的新大纲中明确提出在相关学科教学内容中要讲授环境保护知识;1996年以后,“绿色学校”的创建使中国环境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现在,环境教育已与各学科的课程内容相互渗透。这些努力都体现了要想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至关重要。然而,根据目前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环境知识水平仍不令人满意。学生的环境知识水平目前已有较大提高,但还不足以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二、环境知识
向学生提供环境知识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一个客观的成分,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态度、环境技能和环境行为不具有这种客观性。根据Tanaka所说,环境知识被定义为个人对环境如何运作的理解;人类与环境的互动;环境问题是如何出现的;如何解决环境问题。Rohiza认为,环境可用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及其对人类生命的影响这个问题的知识进行解释。Rowe认为,环境素养是对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和信息的概念和知识的理解的基础。这包括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环境问题。
Hungerford等曾列出了学校进行环境教育时应涵盖的范围,主要包括三方面:生态基础和作为一个生态因子的人类;环境科学和环境健康;问题的调查和公民行动的培训。而Erdogan等将环境知识分成三个主题:自然历史和生态的知识;环境议题和问题的知识;社会政治经济知识。
三、环境教育在科学中的渗透
课程的方法是指将内容和技能整合到现有的课程,这样既能以其为重点又不影响课程的完整性。由于科学就其内容本身和环境有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科学是能够与环境相结合的相关性最强的学科。通过与科学教育的相结合,主要实现四个目标:将要学习的科学技术知识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相结合;理解与发展科学和技术领域,自然资源管理及来源相关的科学知识;充分认识野生动物管理和为延续全球人类生命的大自然间的相互关系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研究发现是根据人脑认识自然现象并实现人类幸福的努力和能力。While White认为,科学的概念是一个通过科学手段认识现象强调环境科学的科学领域。这里手段被定义为观察、检测和科学实验。
现在学科内容与环境知识结合最多的几类课程是生物学类、化学类和物理类课程。其中生物类课程是在课程内容上与环境知识相互渗透最广的课程;几乎所有的环境议题如环境资源、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都可整合到这类课程中。例如在动态生态系统和濒危生态系统等章节的内容可与“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研究”这个主题紧密结合;在讲述营养类内容的章节也可与环境知识紧密结合,这部分主要是在全球食品供应、世界食品问题、绿色革命、可持续发展农业和个人的责任方面讨论与食物和饥饿相关的环境知识。另外,在讲述科技对人类繁衍的贡献时也紧密结合了环境知识,这个主题与人口增长和控制密切相关,包括人类种群动态、经济增长与人口变化以及计划生育和人口动态。
化学类课程是仅次于生物学类课程与环境结合最紧密的课程。能源和生态系统,食品生产和饥饿、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方面的环境知识都可结合到化学课程中,其中林业资源、动植物资源、土壤及相关问题、水及相关问题和固体废物处理等与化学的结合相对较少。例如在讲述有害废物有关的内容时,可结合“珍惜元素和化合物的存在”、“使用电化学工业使用的化学品时要立足长远发展的目标”和“节约使用各种工业合成材料”等方面的知识。
物理类课程是与环境知识结合较少的一门课程。只有少部分环境知识结合到了物理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如在学习“力与运动”中的做功、能量、功率和效率时,可与能源和生态系统的环境知识相结合。通过这种专题,学生可学习到能源广泛需求方面的知识。
调查研究表明,在这三个学科的课程内容中还没有直接和固体废物处理这个主题相结合的。这多少让人有些沮丧,因为现在固体废物处理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警惕,因为这将给环境造成极恶劣的影响。
四、小 结
现在在科学课程中仅提供了有限较肤浅的环境知识,仍有很多重要的环境问题亟需更深层次的融入科学课堂。需将尽可能多的环境议题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和学生讨论是作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率先了解更多的环境知识。教师实施环境教育的程度依赖于他们对环境知识的掌握水平。我们希望将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能涵盖全部环境问题,这样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知识。这也是发展学生环境态度、环境敏感性和环境行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Tanaka, H.(2000).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Journal of Indian Chemical Society. 77:531~538
2 Rohiza Jamaluddin.(2004). Pencapaian guru sains sekolah menengah dalam pernyataan tentang isu alams sekitar.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Malaya
3 Erdogan, M., Kostova, Z. & marcinkowski, T.(2009). Components of Environmental Litercy in Elementary Science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Bulgaria and Turkey. 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5(1):15~26
4 White. G.P.(2000). New Physics 2001. http://www.newPhysics20
00.org[15th January 2010]
【关键词】环境教育 生物 物理 化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53-02
一、引 言
自从在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苏俄的西伯利亚国际环境教育会议中环境教育被郑重讨论后,环境教育的贯彻执行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普遍的重视。环境教育是指在教和学的过程中理解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以实现人类在地球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环境进行明智和负责任的管理。这就需要进行环境教育以提高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对自然管理的理解,此过程也可以说成关于环境的、通过环境进行的和为了环境的教育。
中国教育部在1992年颁布的新大纲中明确提出在相关学科教学内容中要讲授环境保护知识;1996年以后,“绿色学校”的创建使中国环境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现在,环境教育已与各学科的课程内容相互渗透。这些努力都体现了要想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至关重要。然而,根据目前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环境知识水平仍不令人满意。学生的环境知识水平目前已有较大提高,但还不足以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二、环境知识
向学生提供环境知识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一个客观的成分,而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态度、环境技能和环境行为不具有这种客观性。根据Tanaka所说,环境知识被定义为个人对环境如何运作的理解;人类与环境的互动;环境问题是如何出现的;如何解决环境问题。Rohiza认为,环境可用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及其对人类生命的影响这个问题的知识进行解释。Rowe认为,环境素养是对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和信息的概念和知识的理解的基础。这包括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环境问题。
Hungerford等曾列出了学校进行环境教育时应涵盖的范围,主要包括三方面:生态基础和作为一个生态因子的人类;环境科学和环境健康;问题的调查和公民行动的培训。而Erdogan等将环境知识分成三个主题:自然历史和生态的知识;环境议题和问题的知识;社会政治经济知识。
三、环境教育在科学中的渗透
课程的方法是指将内容和技能整合到现有的课程,这样既能以其为重点又不影响课程的完整性。由于科学就其内容本身和环境有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科学是能够与环境相结合的相关性最强的学科。通过与科学教育的相结合,主要实现四个目标:将要学习的科学技术知识与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相结合;理解与发展科学和技术领域,自然资源管理及来源相关的科学知识;充分认识野生动物管理和为延续全球人类生命的大自然间的相互关系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研究发现是根据人脑认识自然现象并实现人类幸福的努力和能力。While White认为,科学的概念是一个通过科学手段认识现象强调环境科学的科学领域。这里手段被定义为观察、检测和科学实验。
现在学科内容与环境知识结合最多的几类课程是生物学类、化学类和物理类课程。其中生物类课程是在课程内容上与环境知识相互渗透最广的课程;几乎所有的环境议题如环境资源、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都可整合到这类课程中。例如在动态生态系统和濒危生态系统等章节的内容可与“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研究”这个主题紧密结合;在讲述营养类内容的章节也可与环境知识紧密结合,这部分主要是在全球食品供应、世界食品问题、绿色革命、可持续发展农业和个人的责任方面讨论与食物和饥饿相关的环境知识。另外,在讲述科技对人类繁衍的贡献时也紧密结合了环境知识,这个主题与人口增长和控制密切相关,包括人类种群动态、经济增长与人口变化以及计划生育和人口动态。
化学类课程是仅次于生物学类课程与环境结合最紧密的课程。能源和生态系统,食品生产和饥饿、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方面的环境知识都可结合到化学课程中,其中林业资源、动植物资源、土壤及相关问题、水及相关问题和固体废物处理等与化学的结合相对较少。例如在讲述有害废物有关的内容时,可结合“珍惜元素和化合物的存在”、“使用电化学工业使用的化学品时要立足长远发展的目标”和“节约使用各种工业合成材料”等方面的知识。
物理类课程是与环境知识结合较少的一门课程。只有少部分环境知识结合到了物理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如在学习“力与运动”中的做功、能量、功率和效率时,可与能源和生态系统的环境知识相结合。通过这种专题,学生可学习到能源广泛需求方面的知识。
调查研究表明,在这三个学科的课程内容中还没有直接和固体废物处理这个主题相结合的。这多少让人有些沮丧,因为现在固体废物处理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警惕,因为这将给环境造成极恶劣的影响。
四、小 结
现在在科学课程中仅提供了有限较肤浅的环境知识,仍有很多重要的环境问题亟需更深层次的融入科学课堂。需将尽可能多的环境议题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和学生讨论是作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率先了解更多的环境知识。教师实施环境教育的程度依赖于他们对环境知识的掌握水平。我们希望将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能涵盖全部环境问题,这样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知识。这也是发展学生环境态度、环境敏感性和环境行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Tanaka, H.(2000).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Journal of Indian Chemical Society. 77:531~538
2 Rohiza Jamaluddin.(2004). Pencapaian guru sains sekolah menengah dalam pernyataan tentang isu alams sekitar.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Malaya
3 Erdogan, M., Kostova, Z. & marcinkowski, T.(2009). Components of Environmental Litercy in Elementary Science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Bulgaria and Turkey. 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5(1):15~26
4 White. G.P.(2000). New Physics 2001. http://www.newPhysics20
00.org[15th January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