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说起内蒙古草原,人们的脑海中总会自然而然的展开那幅草。草原文化的形成与农耕文化有显著的不同。从草原区域来看,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草原文明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一种标志和趋向,尤其是内蒙古高原的草原文化具有鲜明的多民族性、区域性和历史连续性,是人类游牧文化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结合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以及“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中国国家馆的主题,内蒙古自治区展馆的主题确定为“城市发展中的草原文明”。目的在于全面展示内蒙古草原文化中“自由勇敢、英雄主义、诚信包容的精神”和“崇尚自然、生态永续、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探寻新的城市化发展模式。那么,借助本次上海世博会的平台,内蒙古自治区究竟会给全国和全世界展示一个怎样的草原形象,以及一个怎样的草原文化呢? 位于中国地区馆里的内蒙古馆占地600平方米,远看形如一片起伏的草原,一条洁白的“哈达”从馆中飘逸而出,而哈达正象征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对来自五湖四海宾客真挚的欢迎和祝福。
进入馆内,观众便能看见13个互动展示项目和1个环幕影院,设计创意源自源远流长的草原文化,并选择了草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草原、沙漠、森林、白云、繁星、蒙古包、哈达等七大元素,像七个音符谱写出一曲绿色、和谐的交响赞美诗,充分展示出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各民族人民顽强地从远古走来,豪迈地向未来走去的历史与现实,展现了各族人民对未来草原城市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盼。比如最后一个展项内容“豪迈向未来走去”,由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少年儿童,用绘画、作文来描绘、勾勒他们心中的美好城市。城市能使人的生活更美好,但需要人类的不懈努力和创造,儿童是世界的未来,是未来美好生活的体验者、建设者、创造者。这些儿童画正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描绘了儿童对未来生活的追求与畅想,勾勒出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憧憬与向往的生动画面。
内蒙古馆的重头戏位于一座270度环幕影院里。来自天堂草原阿拉善的7名演员每天循环为观众倾情奉献4场演出,每场都座无虚席。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长达1小时的演出中,能领略到蒙古族长调、马头琴等艺术的独特魅力。该影院运用了国际先进的数字电影技术,再通过后期高技术手段合成,使环幕影片与现场表演互动,展现了内蒙古壮美辽阔、生机勃勃的自然风光和跨越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脉络,以及北方草原城市独特的文明演进历程。
展厅中的部分地板是可以动的,随着影片的内容上下起伏。观众将随着地板的起伏,像骑马一样欣赏内蒙古的草原、沙漠、森林、高山和湿地。这种开放式的辽阔令人不禁赞叹不已,六匹白色的骏马雕像从草原深处奔驰而来,像是从远古跑到了今天、跑进了世博园。昂首奔腾的骏马寓意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进取、共同发展。滿怀希望的奔向美好的未来生活。而之所以选择白色,是因为蒙古族十分崇尚白色,认为白色象征着纯洁和高尚。传说,成吉思汗的坐骑就是一批垒身毛色纯白,没有一绺杂毛的白色骏马。
在馆中央地面上,草原城市的雏形—占列延的模型被覆盖在玻璃罩中,畜群在周围自由“漫步”。原型产生于氏族社会的古列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游牧方式,蕴藏其中的许多智慧今天仍然值得人们学习,比如,蒙古包可装可拆,不产生建筑垃圾,勒勒车没有一颗铁钉,经过的路上来年小草照样生长……这些都启示我们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学会运用草原文化智慧,保持城市生态与现代化建设的和谐统一。
在展馆中还设置了可以互动体验的电动汽车、草原飞行器,展示出未来草原城市对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保证城市运营所需能源的诉求,增强参展者的节能环保意识,有利于减少因资源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困扰。
此外,还有被媒体评为“中国最美草原”的呼伦贝尔,“中国最美沙漠”的巴丹吉林沙漠,这些美景也都将在内蒙古馆得以逼真呈现。
内蒙古观的种种展示内容都在告诉参观者,在保持草原城市生态发展的同时,内蒙古正通过信息化建设,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手段,让各民族人民共享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使得无论是中心城市,还是散落在草原深处、湖畔旁边、森林、沙漠之中的地区,或者坐落于矿山、国界的每一座城市,都能与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联,共同发展。
正如上海世博会内蒙古馆馆长、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李春光所说,解决好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内涵。世博会开启着人类重新认识世界的窗口,引领人们从对物的崇拜转向对人的关怀、从征服自然转向尊重自然、从追求增长转向推崇可持续发展。而这些理念,与草原文化的理念是相同相融的。蒙古馆在呈现深厚的草原传统文化的同时,将城市的未来发展蓝图也进行了具体的描绘,特别突出未来城市的清洁能源,即草原上有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同时也将沙漠放到展览上,直观反映内蒙古沙化比较严重。让更多的人关注环境的恶化。
有理由相信,内蒙古自治区将在这届世博会上向世界呈现一个具有独特人文特色、悠久历史文化、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内蒙古,一个保持传统、创新进取、民族团结的内蒙古。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结合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以及“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中国国家馆的主题,内蒙古自治区展馆的主题确定为“城市发展中的草原文明”。目的在于全面展示内蒙古草原文化中“自由勇敢、英雄主义、诚信包容的精神”和“崇尚自然、生态永续、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探寻新的城市化发展模式。那么,借助本次上海世博会的平台,内蒙古自治区究竟会给全国和全世界展示一个怎样的草原形象,以及一个怎样的草原文化呢? 位于中国地区馆里的内蒙古馆占地600平方米,远看形如一片起伏的草原,一条洁白的“哈达”从馆中飘逸而出,而哈达正象征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对来自五湖四海宾客真挚的欢迎和祝福。
进入馆内,观众便能看见13个互动展示项目和1个环幕影院,设计创意源自源远流长的草原文化,并选择了草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草原、沙漠、森林、白云、繁星、蒙古包、哈达等七大元素,像七个音符谱写出一曲绿色、和谐的交响赞美诗,充分展示出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各民族人民顽强地从远古走来,豪迈地向未来走去的历史与现实,展现了各族人民对未来草原城市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盼。比如最后一个展项内容“豪迈向未来走去”,由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少年儿童,用绘画、作文来描绘、勾勒他们心中的美好城市。城市能使人的生活更美好,但需要人类的不懈努力和创造,儿童是世界的未来,是未来美好生活的体验者、建设者、创造者。这些儿童画正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描绘了儿童对未来生活的追求与畅想,勾勒出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憧憬与向往的生动画面。
内蒙古馆的重头戏位于一座270度环幕影院里。来自天堂草原阿拉善的7名演员每天循环为观众倾情奉献4场演出,每场都座无虚席。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长达1小时的演出中,能领略到蒙古族长调、马头琴等艺术的独特魅力。该影院运用了国际先进的数字电影技术,再通过后期高技术手段合成,使环幕影片与现场表演互动,展现了内蒙古壮美辽阔、生机勃勃的自然风光和跨越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脉络,以及北方草原城市独特的文明演进历程。
展厅中的部分地板是可以动的,随着影片的内容上下起伏。观众将随着地板的起伏,像骑马一样欣赏内蒙古的草原、沙漠、森林、高山和湿地。这种开放式的辽阔令人不禁赞叹不已,六匹白色的骏马雕像从草原深处奔驰而来,像是从远古跑到了今天、跑进了世博园。昂首奔腾的骏马寓意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进取、共同发展。滿怀希望的奔向美好的未来生活。而之所以选择白色,是因为蒙古族十分崇尚白色,认为白色象征着纯洁和高尚。传说,成吉思汗的坐骑就是一批垒身毛色纯白,没有一绺杂毛的白色骏马。
在馆中央地面上,草原城市的雏形—占列延的模型被覆盖在玻璃罩中,畜群在周围自由“漫步”。原型产生于氏族社会的古列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游牧方式,蕴藏其中的许多智慧今天仍然值得人们学习,比如,蒙古包可装可拆,不产生建筑垃圾,勒勒车没有一颗铁钉,经过的路上来年小草照样生长……这些都启示我们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学会运用草原文化智慧,保持城市生态与现代化建设的和谐统一。
在展馆中还设置了可以互动体验的电动汽车、草原飞行器,展示出未来草原城市对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保证城市运营所需能源的诉求,增强参展者的节能环保意识,有利于减少因资源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困扰。
此外,还有被媒体评为“中国最美草原”的呼伦贝尔,“中国最美沙漠”的巴丹吉林沙漠,这些美景也都将在内蒙古馆得以逼真呈现。
内蒙古观的种种展示内容都在告诉参观者,在保持草原城市生态发展的同时,内蒙古正通过信息化建设,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手段,让各民族人民共享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使得无论是中心城市,还是散落在草原深处、湖畔旁边、森林、沙漠之中的地区,或者坐落于矿山、国界的每一座城市,都能与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联,共同发展。
正如上海世博会内蒙古馆馆长、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李春光所说,解决好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内涵。世博会开启着人类重新认识世界的窗口,引领人们从对物的崇拜转向对人的关怀、从征服自然转向尊重自然、从追求增长转向推崇可持续发展。而这些理念,与草原文化的理念是相同相融的。蒙古馆在呈现深厚的草原传统文化的同时,将城市的未来发展蓝图也进行了具体的描绘,特别突出未来城市的清洁能源,即草原上有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同时也将沙漠放到展览上,直观反映内蒙古沙化比较严重。让更多的人关注环境的恶化。
有理由相信,内蒙古自治区将在这届世博会上向世界呈现一个具有独特人文特色、悠久历史文化、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内蒙古,一个保持传统、创新进取、民族团结的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