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初探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进入21世纪以来,用“科学传播”概念改造传统的科普观念已成为一种显著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传播学的理论视角,提出作为公共领域建构的、以“公众本位”导向的“公共科学传播”新理念,并结合发生在2009年7月22日的“长江大日食”公众观测案例,分析了“2009国际天文年日全食多路联合直播”不仅是一次全民科普的盛举,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尝试了当前我国科普事业中急需确立的公共科学传播模式,预示着我国科学传播将迈向公共科学传播的新阶段。
  关键词 科学传播 公众本位 公共科学传播 2009日全食多路联合直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0)01-0158-05
  
  联合国宣布2009年为国际天文学年,以此纪念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400年前首次用望远镜观测星空,开始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中国今年有幸巧遇本世纪最壮观日全食——全食带长达上万公里,覆盖长江流域人口达到3亿的“长江大日食”,可谓天赐良机。“为克服天气等不确定因素对日全食观测带来的风险和代表中国的天文界和天文学家为全世界公众倾力奉献本次日全食专业级的公共数字视频信号”
  (注:参见中国广播网《独家专访国家天文台直播负责人谈日全食多路直播》。http://www.cnr.cn/china/newszh/yaowen/2009
   07/ t2009 07 18_505403168.html),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等多家单位发起了“2009国际天文年日全食多路联合直播”活动。许多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现场直接观测日食的大众,也能通过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多平台、多媒介获取该活动提供的公共视频信号而关注和参与了日全食的观测。
  本次“多路联合直播”提供的全民观测日全食活动,是我国首次采用基于“公众理解科学”的公共科学传播模式,公众在分享这一“天文盛宴”的同时,再次重温了从伽利略到爱因斯坦那种不畏权势、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理论视角阐释“日全食多路联合直播”不仅实现了天文科普教育的目标,更重要的是有效的尝试了当前我国科普事业中急需确立的公共科学传播模式,预示着我国科学传播将迈向公共科学传播的新阶段。
  
  一、建构我国公共科学传播理论
  
  最早在学术上提出“科学传播”(Scientific Communication)概念的,是英国科学家、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J.D.贝尔纳,他在1939年出版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把“科学传播”界定为“科学交流的全盘问题,不仅包括科学家之间交流的问题,而且包括向公众交流的问题。”并构建了“科学传播”的一个早期体系,即由科学家之间的交流问题、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三个方面构成。(注:〔英〕J.D.贝尔纳著:《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00-420页。) 二战以后,科学传播的研究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门显学。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博德默(W. F. Bodmer)领导的一个特别小组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并且得到皇家学会理事会的批准——《公众理解科学》(The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报告第一次明确定义了公众理解科学的概念,指出这里“理解”的含义是:“不仅包括对科学事实的了解,还包括对科学方法和科学之局限性的领会,以及对科学之实用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正确评价。” (注:英国皇家学会编:《公众理解科学》,唐英英译,刘华杰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页。)该报告被称为公众理解科学的“第一报告”,在西方社会掀起了“公众理解科学运动”,可以说也是“公共科学传播”兴起的标志。(注:15年后,作为对“第一报告”的回应和发展,英国上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发表了名为《科学与社会》的报告(被称为公众理解科学的“第三报告”),主张任何一项科学技术战略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须得到公众的支持,要求政府和科学共同体要与公众对话。所以“第三报告”的发表标志着公众理解科学的新阶段——“公众对话”主题的产生。对三份报告的详细分析参见李正伟、刘兵《对英国有关“公众理解科学”的三份重要报告的简要考察与分析》,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5期;尹兆鹏《科学传播理论的概念辨析》,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6期。)
  在我国,“科学传播”的概念直到上世纪末才被科学哲学和自然辩证法领域的学者首先提出,之前只有“科学技术普及”的概念。“科普”是中文专有名词,50年代开始使用,称为传统的科普阶段。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和当代西方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我国学术界扎根,得益于以波普尔为代表的批判理性主义科学观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理论,科学哲学(自然辩证法)和新闻传播学两路学者纷纷撰文反思传统的“科普”概念,倡导使用“科学传播”的理念来扩展和提升我国新时期科普事业的发展。正如田淞在一篇题为《科学传播: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的学术评论文章中指出:“一般认为:传统科普是建立在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背景之上的,所隐含的前提是,科学必然是好的,是必然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力量。由于这种理念,传统科普在机制上是自上而下的;在心态上是俯视的、单向教化的;在知识形式上是静态的;在内容上是以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该文回顾了新世纪以来我国科学哲学和传播学领域的学者用“科学传播”概念改造传统科普观念的努力:科学传播理念下的现代科普“应该是平视的、双向交流的、动态的、以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活动为核心的。同时,现代科普的受众应该是全体国民,而不仅仅是传统科普所针对的‘广大青少年’。科普的主体也不应该是传统科普强调的科学家群体,而应该是大众传媒。……科学传播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普及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不仅要让公众了解科学的正面价值,也要让公众了解科学的负面价值;科学传播的主体转移和多元化是必然趋势。” (注:田淞:《科学传播: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新闻与传播研究》(季刊)2007年第2期,第81-91页。)
  目前,国内对“科学传播”概念基本达成共识,并倾向于把20世纪的科学传播事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传播中心刘华杰教授提出了针对这三阶段的“三种模型说”:⑴ 传统科普的“中心广播”模型,主要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这种模型是站在国家和政府需要的立场,自上而下命令、教导,强调科学权威和科学信仰,“知”和“信”强调“信”;⑵ 公众理解科学的“欠缺模型”(或称“缺失模型”),发端于发达的民主制国家(以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发表的《公众理解科学》为标志),所谓“欠缺”的含义是指公众可能因为科学素养的欠缺,因不理解科学而不支持对科学事业的投入。这种模型是站在科学共同体的立场自上而下的教育与公关,“知”和“信”并重;⑶ 有反思的科学传播的“对话模型”,以英国上院《科学与社会》报告为标志,科学传播主体与受众均多元化,这种模型从根本上站在公民立场,强调公众态度、公众发言权,促使公民接受义务科学教育,并就科学技术事务可以参与协商,强调“知”和“质疑”。(注: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型和三个阶段》,《科普研究》2009年第2期,第10—18页。)
  笔者认为,上述“有反思的科学传播”模型实质上可以称之为“公共科学传播”。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公共科学传播是“公共传播”的一个分支,这里笔者不妨给“公共科学传播”下一个定义:公共科学传播是指公众感兴趣的、与公众关系密切的、公众需要的科学技术信息在公共领域中的传递和运行从而被公众理解、共享、评价、参与的过程。相比较于传统的科普传播观念,公共科学传播有如下新的变化和特点:
  1、公共领域的传播目的:政治社会学认为,公共领域是指通过自由地公开讨论产生公共舆论而达成基本社会共识的社会生活领域。公众既是科学技术所动用的一切社会资源的最终提供者,也是科学技术应用后果的最终承受者。在当今社会,科学并不是与公众无关的少数人的研究游戏,更不是用来教化公众、指挥公众的“知识武器”。因此,通过对科技知识的普及和科技事业的公开讨论而达成“公众理解科学”,是公共科学传播的目的。现代社会是一个被科学高度分化和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大系统,科技、金融、经济、环境、法律、政策、公共管理等领域已经被非常专业化地组织起来,因此,公共科学传播要有对公共权力监督和对专业机构、科学共同体的穿透能力,以使公众生活在一个虽然复杂和高度专业化,但却是透明的社会里。
  2、“公众本位”的传受关系:传播学的传播效果理论从“子弹论”到“有限效果论”再到“适度效果论”及“强效果论”这一发展轨迹,就是不断调整“传者和受众”关系的过程。“子弹论”(或称为“皮下注射论”)认为受众就如同靶子,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肌肤一样,能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后来,在研究中不断发现受众并不是想象的那么“软弱无力”和“丧失主体”,他们具有“选择性倾向”,以“是否获得满足”作为使用媒介的标准。所以传播理论逐渐重视受众的主体性和传播权利: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受众的传播权、知情权、表达权、接近权、监督权逐渐受到尊重,于是“精英主义”主导的传播便转向“受众传播”的时代。
  传播学“受者本位”反映到公共科学传播上就是要求科学与公众之间的边界被打破,公众的主体性地位受到尊重,公众的科学信息需求得到满足和科学传播资源被公众共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主张公众以“主体”姿态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科学传播活动中,而不再是传统科普被动的“接受客体”;另一方面,主张科学共同体及科学传播者要转变“传者本位”的观念,放下高高在上教化和宣传的架子,以“服务者”的身份尽量满足民众对所关注、感兴趣的科学技术信息的需求。
  3、公众需要的科学传播内容:不同传播主体之间的科学传播内容是不同的。科学共同体内部和它们之间的传播内容同科研组织与政府部门或者公众的传播内容不同。公共科学传播的内容强调“公众感兴趣和需要”,而不是科普工作者一厢情愿的兴趣和需要。公共科学传播的传播内容是广义的科学信息,主要包括以公众需要的或感兴趣的,与公众有密切关系并适合于传播给公众的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技能等社会信息,也包括为这些信息的传播而进行的科学普及、科学教育、公众理解科学等科技交流活动。
  4、有利于进行公开讨论的传播媒介:公共科学传播的媒介广泛,传统的电子媒介和印刷媒介各有其优势,但从最有利于“公开讨论”和“公益服务”的角度看,当今的互联网媒体因其开放性、互动性、免费性将成为公共科学传播的主要阵地。可以说,充分体现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与公共科学传播彰显的“公众本位”精神是高度一致的。因此,新媒体时代为世界各国致力于发展公共科学传播带来最便利的条件。
  总之,纵观科学传播事业从由掌握科学知识的人群向没有掌握科学知识的人进行单项灌输的“传统科普”阶段,发展到公众参与对话的“公共科学传播”阶段,传播模型从“中央集权的一元化组织结构”到“多元主体间民主化对话”,其传播的路径由科学共同体到公众的从上至下渐变为上下平等对流;传播理念也渐由精英主义居高临下的命令、灌输变为平等自由的对话、协商;传播价值也由“媚上”、“育下”的工具理性逐渐迈向科技事业的普惠、协商的“价值理性”。
  可以说,没有基于“公众理解科学”的科普传播或者缺失“公共领域监督”的科技事业,有时候会沦为错误政策或学术腐败的帮凶。我们不要忘记,上世纪50年代末的“大跃进”运动,有人正是用了权威科普的名义论证粮食亩产几万斤,为政治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提供所谓的科学依据;在当代,科研项目造假成了有些科研人员“圈钱”的工具,在“科研成果”的幌子下,国家宝贵的科研经费流失了。因此,以“公众本位”为主旨的公共科学传播是当前我国科普事业中急需确立和实践的新观念、新方法,它是一种能够克服过去科普传播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摆脱“科学主义的单向灌输”与“精英主义的威权教育”的束缚,去研究公众真正需要什么样的科学传播内容和方式,尊重公众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公共领域建构”为目标的科学传播。
  
  二、公共科学传播模式的实践
  
   相较于以往的科学大事件的传播活动,本次“日全食多路联合直播”是我国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现场直播大型科学观测活动。如下图所示,“2009日全食多路联合直播”构架模型的实质就是“公共信号”多路获取、网络传输、分类整理、多媒体编辑、多平台发布的过程。
   “公共信号”的具体产供流程为:
  ① 多路直播团队在日食带内选取和设置十余个从重庆、武汉、杭州、上海等日全食城市和北京、昆明、乌鲁木齐、台北和香港等日偏食城市作为直播点;
  ② 国家天文台科研人员为保证采集的直播信号质量,在各直播点实行统一的硬件配置,统一的技术标准要求,采集日食数字高清视频信号,这些信号首次通过CNGI网络试验系统被传输至北京直播中心;
   ③ 北京直播中心以各直播点采集的信号为主,再辅以其他各直播点或天文爱好者采集的日食普通视频信号,并结合现场专家的讲解和图文说明,实时汇总编辑成高质量的公共信号;
   ④ 公共信号再通过广播通讯卫星、网络等渠道以流动媒体方式免费传输给全球的电视台、网络门户、3G手机节目服务商、移动电视等各种媒体平台;
   ⑤ 全球公众即可通过电视、网络视频、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等媒体终端免费观看到日全食奇观。
  由此可见,本次日全食“多路联合直播”不同于以往的“多点直播”,而是首次按照国际上通行公共科学传播模式,在行为主体、传播技术、传播观念、传播目的、传播平台、接收媒体等方面都有创新发展。
  1、最大化地满足公共科学传播的公益性目标要求
   通过以上各环节,日全食的公共直播信号得以通过各种传输渠道表现在不同形式的媒体上,公众根据自身需要选取媒体观看日全食胜景。藉此,科学传播资源得以在公共领域共享。
  专业科研团体走出幕后、走上前台为全球媒体和公众提供免费的日全食公共信号,这本身就体现了公共科学传播的精神,保证了传播的公益性目的。相比于大众传媒机构“各自为政”的现场直播或某一媒体垄断直播资源,本次“多路联合直播”模式既保证了获取原始信号的质量,又能避免因“重复建设”所造成的大量社会资源浪费,还可使一些不能承受巨大直播费用的媒体能够有机会直播日全食,克服因媒体之间利益博弈所引起的弊端。
  2、调整了传播主体的角色定位
  公共科学传播理念强调公众的主体性,走进公共领域的科学共同体与公众的地位是平等的。本次日全食多路联合直播,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等权威天文科研机构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甘当“服务者”。直播团队与各地科协、高校合作,提供日全食公共信号,并为公众观测日全食提供全面的服务。比如向公众发放日全食路线图、时间表,宣讲日全食的观测方法,辅导使用天文望远镜等活动,扩容了公众的天文科学知识,引起了公众对日全食的更大兴趣。以笔者全程参与的直播工作的“多路联合直播三大核心站点之一”——重庆站点为例,早在7月初,重庆大学就开展了各种讲座或主题活动等一系列预热工作,满足公众对于日全食知识和观测技术的需求。7月22日直播当天,许多公众踊跃来到直播现场,参与日全食的观测和拍摄,重庆直播站点还选取了一些天文爱好者拍摄的画面编辑进入公共信号。
  公众在本次日全食直播活动中,充分享受到“受众主权”,他们既可以选择多样化的观测方式,包括使用多媒体来欣赏,也可以凭个人兴趣自己拍摄和制作日全食视频信号上传到网上展示,使自己从受众变为传播者。这些都反映了公众不再作为科学传播被动的客体,而是具有传播权利的积极主动的主体。
  3、实现了多元、开放、平等、互动的传播方式
   “2009日全食多路联合直播”活动所搭建的公共信息系统,就好像一个敞开大门的“信息超市”,使“多元、开放、平等、互动”的传播方式的实现成为可能。
  首先是更加多元的传输渠道和媒体形式。本次日全食公共信号既采用广播通讯卫星、有线网络,也选用无线3G网络传输,做到渠道的多元化。使用多渠道传输,便于媒介形式的多元化使用,有利于电视、互联网、手机等不同媒体终端的直播,公众可以选择自己最方便 的媒体,真正实现了多元化方式观看日全食视频。
  其次是更加开放的信号获取门槛。国内外的公共信号需求主体只要登录约定网站下载、签署简单的协议就能直接免费获得多元形式的公共信号。具体而言,大型网络门户通过专门的MMS URL接收直播信号;电视台通过广播通讯卫星接收标清或高清信号;普通观众登录“2009国际天文年中国日全食多路联合直播活动”网站、中国科普博览及其他合作网站直接观看。不管是CNN、AP、朝日放送,还是CCTV、BTV、东方卫视、重庆卫视、苏州电视台等上至国际、国家电视台,下至省、市级电视台;不管是Astronomia.PL、马来西亚猎星人天文学会,还是新华社、新浪网、PPLive等不同性质的机构和不同形式的媒体都能平等的共时的获取各自所需的公共信号,而不会有受到歧视的遭遇。(注:参见“2009日全食多路联合直播”官方网站。http://eclipse.astronomy2009.org.cn/index.html)
  最后是更多的参与式、互动式的传播。“日全食”观测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贴近生活、贴近所有普通人,富有乐趣的公共传播事件,也是便于公众参与和现实体验的科学实验,所以激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热情。“中国科普博览”网作为本次“日全食多路联合直播”官方合作网站,设立“直播间”、“我要留言”等互动专栏,开展了“日全食基础知识竞赛”、“2009国际天文年日全食主题摄影展”等互动活动。
  4、运用了最新的传播技术
  本次日全食直播使用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传播系统,使信号采集和传输更高效。表现在:第一是运用CNGI(China’s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试验系统,首次通过互联网实时传输数字高清信号,同时为电视和网络媒体提供信号源。利用网络传输各直播点信号,通过多信源整合,然后统一广播,有效的提高了节目的质量,降低成本;第二是总控“直播中心”的系统,可以丰富直播的内容和形式,提高节目传播的质量和速率;第三是3G移动通讯技术在本次日全食直播中既发挥了公共信号传输的功能,还承担了公共信号接收的功能。例如:上海直播站点的SMG外语频道(ICS)直播节目《世纪日全食》,是国内首次利用3G无线宽带技术传送的户外直播节目;成都的3G无线宽度手机用户还可以通过手机运营商在公共信号平台获取视频信号通过3G网络传输欣赏到日全食直播。
  5、极大地体现了“互联网精神”
  根据“腾讯网”日全食专题统计数据,86.45%的网民在“观前调查”表示首选现场观看。但因本次全食带上大多数城市处于阴雨天气,所以“观后调查”显示只有26.57%的网友称,亲眼目睹了日全食天象,大多数人都是通过互联网视频观看了日全食。在此次日全食公共科学传播活动中,国内几大著名的网络媒体,新浪、搜狐、网易、腾讯、优酷及主要网络视频服务运营商PPS、PPLive都采用了“多路联合直播”活动提供的公共信号。新浪网当天日全食视频直播节目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320万,3个小时内累计观看人数超3000万,这两项数字超过2008奥运时期网络视频直播创下的历史纪录。腾讯网及旗下的网站“日全食”专题单日访问量超过2亿次,共有超过10万名网友参与评论,调查参与用户数达到14万人,创下了互联网专题单日访问量最高记录。超过1200万互联网用户通过PPS观看,同时在线超过310万人,来自中国境外的华人聚居区的用户更是高达250万。(注:数据来自互联网新闻:《三成网民表示通过观测日全食对天文产生兴趣》,http://tech.qq.com/a/20090724/000255.htm;《新浪网日全食视频直播超奥运创新纪录》,http://tech.sina.com.cn/i/2009-07-22/15293284570.shtml;《腾讯网日食直播专题单日访问量超过2亿次》,http://tech.qq.com/a/20090723/000571.htm;《310万用户同时在线观看PPS直播“日全食”》,http://news.ccidnet.com/art/1032/20090722/1835955_1.html.)
  本次“多路联合直播”,互联网较好地担当了诸如“视频共享超市”、 “DIY参与平台” 、“互动分享社区”等公共传媒角色,成为公共科学传播的重要工具和主阵地。“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正是公共科学传播的本质要求,因此,新媒体时代必定会为我国发展公共科学传播、建构科技与社会对话的公共领域提供最好的历史机遇。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电影学院
  责任编辑:曹 英
其他文献
《人文杂志》创刊50周年,可喜可贺!  五十周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才进入“知天命”之年,而对于《人文杂志》来说,却早已进入“知天命”之年了。何以为证?  一是办刊目标明确,而且一直不动摇。我约略记得当时的创刊号中,就包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弘扬周秦汉唐文明。这个目标,除了“文革”期间略受干扰以外,还是一直坚持的。  二是办刊方针明确,强调科学性和实践性,也涉及贯彻“双百方
Audie Cornish (Host): It’s time now to talk about men.   Unidentified Woman: In today’s society, to be a man you have to get up every morning, go to the same job, provide for your family.   Unidenti
内容提要 传统儒学主要从道德角度来看待智,致使智的认知创制功能得不到重视。康有为将智作为“人道进化”的动力予以系统提升,彰显了智的认知创制作用。在价值观念上,他从“人道”发展的角度确立了人禽之辨在智,进而重整传统儒学德目,反对宋明儒学的“仁统四端”,提出仁智并举,以仁为价值目标,以智为“人道进化”的动力。以此为基础,他在近代倡导大开智学以与西方列强斗智,并在大同建构中强调智教,并设立奖智来防止社会
内容提要反思平衡是罗尔斯政治哲学中的重要一环,它与无知之幕共同在实然和假然两种语境下织就着一幅政治哲学的建构主义图景。罗尔斯试图用反思平衡将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各种具体道德判断和抽象道德原则融贯地统合在一起,形成一门既公正又严密的道德哲学。但反思平衡并非如罗尔斯所言只有《正义论》中的一种模式,《政治自由主义》中的反思平衡与之就有实质性的结构差异。从建构主义的“去基础主义”之诉求来看,反思平衡的地位较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从2021年1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我国民事权利保护将进入全新的“民法典时代”。这一新中国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自2015年编纂工作启动以来,一直受到全社会热切关注。经过5年磨砺,这项被称为当下“最伟大、最庞大、最复杂的法律工程”已迈上最后“征程”。  时文选读  经国大业《民法典》,人类法治文明的精彩一跃  澎湃新闻  《民
内容提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其首部较为完整的哲学文献。在对伊壁鸠鲁原子空间运动“偏斜说”进行“过度诠释”的基础上,他以黑格尔主义的视角确立了个体自由意志的形而上学合法性。作为马克思青年时期有关人类自由自觉活动对现存不合理状况进行否定这一核心旨趣的必要理论准备和逻辑起点,《博士论文》以晦涩的语言最早揭示出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先决条件。并且,从文本学的角度反映出诸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
适合话题:  意志;奋斗;  梦想;挫折  戴维·布伦克特是英国人,他从小眼睛就看不见东西,但他从未因此而感到自卑。讀书时,语文老师布罗迪给班里的31位学生布置了一个春季作文——自己未来希望成为哪样的人?没想到布伦克特竟然说将来他要做英国的内阁大臣。布伦克特的远大理想,让老师和同学对他刮目相看。  布伦克特16岁便加入了工党,成为卫理公会的传教士,他还参加了高中夜校的学习,同时兼职做职员与打字员的
2008年10月,四位日本教育背景的学者获得诺贝尔大奖,再次让世界對日本超前的科研领域刮目相看。按常理说,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样的世界级大奖,是每个科学工作者终生梦寐以求的事。但益川敏英却是个例外,他曾因不喜欢用英语演讲而多次拒绝参加国外研讨会,在学术问题上也经常固执己见,甚至没把诺贝尔奖当回事,当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竟脱口而出:“这没有什么特别值得高兴的。”  然而,当他听说自己尊敬的前辈
I had set the alarm for 2∶30 a.m., but well before it went off, my boyfriend and I woke to a pounding on the chalet door. Waking from a deep sleep, we found our neighbors on the doorstep.  “Quick!” th
内容提要 国内学术界把virtue翻译成德性,亚里士多德的virtue理论便被理解为德性论。这是一个误解。Virtue指的是修养:先验的、善良的主体状态。德性则不仅包含先验的修养,而且包含先天的人性。先天的人性的设置为修养找到了真正的基础。亚里士多德的virtue理论应该被称为修养论。和修养论比较起来,德性论直指道德形而上学。  关键词 修养 德性 亚里士多德 儒家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