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进行了探讨。习语是文化的产物,它们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中西文化的差异要求学习者在运用习语时,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跨文化交流得以顺利完成。
关键词: 英语习语翻译文化异同比较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说的英语习语(idioms)是就其广义而言的,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 expressions)和典故(allusions)等。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因而都拥有大量的习语,这些习语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并且习语中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由于地域、历史、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英汉两种文化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借助语用学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翻译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取向差异
对于一种事物,中国人和西方人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最典型的莫过于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了。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提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人们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并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lucky dog(幸运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二、历史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别
例如,公元前208年,中国的项羽率领大军渡过漳水后,命令部下凿沉船只,志在必胜,于是汉语中就有“破釜沉舟”之说。公元前49年,罗马恺撒大帝率部渡过庐比根河时,下令焚船,表示不获胜宁死的决心,于是英语中就有了“burn one’s boat”这个习语。同样,英汉语言中也有大量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这样的诅咒。
三、生存环境的差异
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和捕鱼业是英国人的重要谋生手段。因此,英语中有大量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如:over head and ears原是水手们的话,指“淹过头部和耳朵”。后来因为这个习语用的人多,表达力强,用来就表示人的其他活动,如:over head and ears in love(深坠情网),over head and ears in work(埋头工作)。又如,比喻某人花钱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除了有“花钱如流水”外,更正规的表达是“挥金如土”。这是因为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习语,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
四、风俗习惯差异
例如:peaches and cream,peaches是桃子,cream是奶油,而peaches and cream的意思是:一切都很美好。这是因为西方人在吃水果时往往喜欢把水果切成块,然后加一点奶油一起吃。所以peaches and cream就意味着完美无缺。
五、历史典故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如英语中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源于罗马历史故事;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源于神话传说;hang by a thread(千钧一发)则源于希腊故事。这些习语结构凝练、形象生动,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往往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cat’s paw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而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习语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本文通过对英汉习语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造成了英汉习语中众多的文化差异。因此,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应当充分了解习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配合正确的翻译技巧,这样才能使译文形神兼备。
参考文献:
[1]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29.
[2]冒国安.文化沟通与文化移植[J].文化研究,1987,(7).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关键词: 英语习语翻译文化异同比较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说的英语习语(idioms)是就其广义而言的,包括俗语(colloquialisms)、谚语(proverbs)、俚语(slang expressions)和典故(allusions)等。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因而都拥有大量的习语,这些习语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恰当的比喻,并且习语中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由于地域、历史、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英汉两种文化不同的民族特色及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借助语用学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翻译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取向差异
对于一种事物,中国人和西方人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最典型的莫过于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了。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提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人们大都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并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lucky dog(幸运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二、历史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别
例如,公元前208年,中国的项羽率领大军渡过漳水后,命令部下凿沉船只,志在必胜,于是汉语中就有“破釜沉舟”之说。公元前49年,罗马恺撒大帝率部渡过庐比根河时,下令焚船,表示不获胜宁死的决心,于是英语中就有了“burn one’s boat”这个习语。同样,英汉语言中也有大量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这样的诅咒。
三、生存环境的差异
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和捕鱼业是英国人的重要谋生手段。因此,英语中有大量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如:over head and ears原是水手们的话,指“淹过头部和耳朵”。后来因为这个习语用的人多,表达力强,用来就表示人的其他活动,如:over head and ears in love(深坠情网),over head and ears in work(埋头工作)。又如,比喻某人花钱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除了有“花钱如流水”外,更正规的表达是“挥金如土”。这是因为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习语,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
四、风俗习惯差异
例如:peaches and cream,peaches是桃子,cream是奶油,而peaches and cream的意思是:一切都很美好。这是因为西方人在吃水果时往往喜欢把水果切成块,然后加一点奶油一起吃。所以peaches and cream就意味着完美无缺。
五、历史典故
中英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皆来源于此。如英语中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源于罗马历史故事;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源于神话传说;hang by a thread(千钧一发)则源于希腊故事。这些习语结构凝练、形象生动,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往往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cat’s paw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而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习语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本文通过对英汉习语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造成了英汉习语中众多的文化差异。因此,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应当充分了解习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配合正确的翻译技巧,这样才能使译文形神兼备。
参考文献:
[1]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29.
[2]冒国安.文化沟通与文化移植[J].文化研究,1987,(7).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