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评价体系背景下的地理教学转型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ch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21年6月浙江高考地理试题充分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育。选材广泛,贴近生活,深化地理实践力;重视原理,注重综合思维的培养;以生为本,彰显人文关怀;聚焦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彰显了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素质教育导向。这样的新高考评价体系,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学可通过用地理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中的现象、用地理的思维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用地理的价值去强化社会责任担当等方法实现转型。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考评价体系;地理教学转型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19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构建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在内的高考考查内容体系。2021年6月浙江高考地理试题就充分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选材广泛,贴近生活,深化地理实践力;重视原理,注重综合思维的培养;以生为本,彰显人文关怀;聚焦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彰显了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素质教育导向。这样的新高考背景,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学生最需要我们教的是什么能力?20年后的社会需要的是怎样的人才?我们的地理课堂究竟能够带给学生一些什么?为了适应未来的发展和高考的改革,地理教学转型势在必行。
  一、用地理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中的现象
  杜威说:“学校最大的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地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在学校所学的运用于日常生活。”这种把儿童当作知识容器的教育使儿童缺乏现实生活的能力,变得“恭顺,服从,小心从事”,没有了创造精神和责任感。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和考点,而忽略了地理学科的终极目标和学科价值。而我们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如何去审视身边的生活现象,感受生活中的地理。
  2021年6月浙江高考地理卷呈现的素材,较多地选用了真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生活中日影的观测、雾的形成原理、大型超市布局等。其中,有关港口的形成条件、影响港口货运量大小的社会经济因素,对于以港兴市(宁波市的宣传语:港通天下,书藏古今)的宁波人来说,更是生活中就可看到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应更多地指导学生走入生活并以地理的视角去关注这个世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使用生活中的地理素材,用地理的眼光去记录这个世界,在潜移默化中诱发学生多方涉猎广袤的地理知识,引导他们在学识较为渊博后,更加注重知识发挥和使用的作用,只有学、用结合,才能推开人生智慧的大门。明朝画家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读万卷书是学习,即增长知识的过程;行万里路是实践,即提升技能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地理实践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诱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有个学生暑假从宁波出发去河西走廊,在飞机上俯瞰宁波大地,看到了弯曲的甬江河道,就产生了思考:“为什么甬江河道是弯曲的,河流究竟是怎么发育的?河流的凹岸和凸岸怎么辨识?与聚落和港口的分布有什么关系?”到了张掖,他看到了真实的七彩丹霞,联想到了课堂上丹霞地貌的形成原理。他看到了鐵路两边的草方格沙障,联想到了课堂上沙漠化治理中的生物措施。由此,他更加深了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和感性认识。
  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化身,学校不应是文化的孤岛,二者都必须贴近生活世界。学生只有学到了生活的知识,学到了生存的技能,懂得了生命的意义,透过表面了解到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并赋予其活力与生命,才能因喜欢地理而喜欢生活。
  二、用地理的思维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其实并非为了高考,而是要教给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最需要运用到的一些人际技能。所以今天所讲的人才,是指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而不是适应高考的人才。这也应该是目前高考地理评价体系改变的目的。
  2021年6月浙江高考地理卷中既有真实的生活实践情境,也有复杂的学习探索情境,要求学生能够合理运用地理学科的基本规律和原理、科学的思维范式与方法,主动思考、分析问题,最终完成开放性或探究性任务,得出新结论,展现学科素养。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降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措施,小流域的生态问题,分析甘肃、宁夏、青海等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环境问题发生的过程,提出粮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分析港口经济发展的潜力等。这些都是目前我国存在的一些亟须解决的地理问题。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学会从地理的角度,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去描述、解释并思考自己生存的环境以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这也是地理学科的价值所在。
  在这样的地理高考评价体系背景下,我们的地理教学也亟待转型,在教学中,我们更多地是要让学生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尝试着用地理原理和地理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如: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宁波市中心很多中小学出现了入学难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如何缓解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做社会调查,从本校高一学生的户籍调查出发,以小见大地去发现问题、找出原因,进而提出缓解入学难的措施。又如目前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如何缓解?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分小组去各地进行交通流量的实地监测,结合数学建模方式,写有关“关于城市公交系统的研究”之类的论文,为缓解交通拥堵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在影视作品或纪录片里也经常能看到地理的影子,可以让学生看航拍中国的片子,感受中国的大好河山以及其中蕴含的地理味,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如航拍中国的新疆篇,根据内容可设计如下问题:   请描述赛里木湖的形成过程;说说新疆棉花种植的优势区位;推测天山北坡峡谷的可能成因;简述伊犁河谷被称为“塞上江南”的原因;说说特克斯县八卦道路的优势;分析阿尔泰山有中国最低雪线的原因;描述哈萨克牧民转场的路线及原因;说说雪岭云杉的环境效益;分析火焰山炎热的原因;说说喀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等等。
  也可以让学生看片子,自己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去哪里游玩都会仔细观察当地的地理环境,并用地理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如果想从根本上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囿于课内是无法达成的。学校教学真正能给予人的,绝不是现存的知识,而是忘掉知识后留下来的东西,学以致用才是最高“境界”。数字时代不需要记住,而是要学会运用信息、重组信息,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学生是问题的设计者、探究者和解决者。
  三、用地理的价值去强化社会责任担当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e”是向外的意思,“duca”是引导的意思,“tion”是名词,即“引导出来”。教育应该是引导,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教育应该是倾听孩子的声音,帮助他成为他自己。“教育的目标是学会做人”。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应当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根本目标。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決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21年6月浙江高考地理卷就非常注重立德树人,立足国情、关注前沿、聚焦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如:生态移民脱贫致富壮举、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石油安全问题、长三角交通圈域变化、小流域国土开发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升级、港口经济发展等问题。这些素材都是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体现时代特色的地理事项。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地理学科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如何挖掘地理学科德育内涵和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充分发挥地理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课程中的智慧、情感、思想和人格力量,以合适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这些是当前地理教学亟待思考的问题,也是地理教学亟待转型的方向。
  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是校园,校园是他们熟悉的场所,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充分地利用学校资源,以小见大地开展调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担当。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校园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或其身边的能源资源问题,进行调查审计及宣传活动。
  学校能源调查:节约用电如何从身边做起?
  学校师生交通方式调查:探讨交通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学校垃圾现状调查:调查产生状况、分类状况、处理状况,提出改善措施。
  学校水资源审计活动:探查校园水浪费现象,绘制图表分析数据,思考节约水资源计划,从学校层面、个人层面提出合理可行的措施。
  通过以上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建立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环境道德、资源道德、可持续发展等意识,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并初步认识到个人在可持续发展中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进而将其落实到个人行为的变化上,成为具有正确资源观、环境观的公民。
  数字时代,人类不缺乏知识和智慧,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要有正确的人地观、价值观,要能基于自身的经验,反思自然、社会、自我并重新发现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把知与行相融合,才能用广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哺育心灵,充实自身,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其他文献
随着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晚年失能的老人面临护理难的问题,社会对于护理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但是传统的人工养老成本高且效率低,市面上急需一款智能化程度高的护理设备来改善老年人的养老情况,所以本课题研究设计一款基于语音交互的智能轮椅床来解决该问题。本课题从老年人的陪护出发,设计智能轮椅床结构和控制方案,然后针对老年人的发音弱的问题,对语音增强技术进行研究,最后对目前主流的语音识
铁磁形状记忆合金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不仅具有传统形状记忆合金的热弹性记忆效应,在磁场作用下也表现出特殊的磁控效应。铁磁形状记忆合金输出应变较大,具有传感以及驱动双重功能,极大的拓展了形状记忆材料的应用前景,是智能材料领域的热门研究之一。其中Ni_2MnGa合金是第一种被发现具有此种特性的合金,对Ni_2MnGa合金的研究最为深入和广泛。然而单晶Ni_2MnGa合金易碎,不利于实际应用。因此既能
近年来,纺织品制备向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织物的自动吸附夹持和移位是有待解决的技术关键之一。现有夹持织物技术包括机械夹持、静电吸附夹持、真空吸附夹持等。但是对于夹持输送织物这种具有透气、柔软等特殊性质的材料来说,现有夹持输送技术尚存在可靠性差、缺乏设计依据等问题。真空吸附夹持以其体积小、高效、质量轻、不易损伤工件、结构紧凑等优点,应用广泛。为此,本文针对织物真空吸附夹持,开展相关理论与试验研究,可为织物加工过程中织物的自动吸附输送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具体内容如下:
  (1)首先分析了织
随着汽车、航空航天工业的飞速发展,传统机加工生产的零部件无法同时满足轻量化要求和高强度要求,因此,采用具有高强度、高刚度和轻重量的钣金弯曲结构件替代机加工零部件就成为了必然趋势。钣金弯曲成形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力学过程,由于金属材料机械性能无法保证完全一致性和传统钣金弯曲工艺固有的特点,使得钣金弯曲成形的弯曲回弹难以准确预测和控制,从而无法保证钣金弯曲结构件生产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本文选取了一种汽车手刹基座弯曲结构件为实例,首先分析了采用模具弯曲成形生产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由于刀具与工件间的摩擦,特别是高速切削时,摩擦副快速上升的温度,极易短时间内导致刀具失效。过渡金属氮化物作为切削刀具的保护层,例如CrN薄膜和TiN薄膜,在当今工业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薄膜的主要特点是硬度高、摩擦系数低和好的耐腐蚀性。近年来,氮化钼(Mo2N)薄膜因硬度高、摩擦系数低、与钢的附着力好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了进一步降低Mo2N的摩擦系数,提高硬度,本文主要研究了Mo2N/MoS2、Mo-Al-C-N两种钼基复合薄膜的制备、表征及性能,通过场发射电子显微镜(FESE
电弧增材制造是一种利用多层,多道堆叠原理,由若干层熔敷金属片层层累积叠加直接成型高致密度、高性能的三维构件的快速制造方法,它是一种新兴的制造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本文基于CMT研究以316不锈钢零件为基板的增材制造技术,选定直壁零件作为增材制造过程中的研究对象。首先利用数值仿真研究了温度场、应力场,然后分析了增材制造工艺和成形件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研究了316不锈钢CMT-3D打印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场。使用SYSweld软件规划有限元模
摘 要:“非指示性”理念有助于摆脱传统的“师本”课堂,其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可称为“我的学习我做主”,具体为:学习要点由学生自选与共选;新课导入由学生自主设计;新课教学由学生当命题人;课堂检测由学生当小考官;归纳巩固由学生总结和互评。当然,“非指示性”并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中还要“重视教师的科学引导”,以教师的专业性引导学生走向自主成长。   关键词:“非指示性”教育理
期刊
摘 要:高中思政课的议学活动设计,是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难题,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行为以及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因素。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等要求,议学活动设计应该“贴近生活、贴合目标、贴紧思维、贴切情感”,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向心力、驱动力、感染力”,落实核
期刊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少慢差费”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没有经历学习的过程,即没有理解知识;二是传统的单篇教学导致学生没有自主消化理解的时间,篇与篇之间不能有机地联系起来,学习呈碎片化和零散化。而追求理解的单元整合教学“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立足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要素,整合目标、内容、任务、资源等,进行单元一体化教学,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理解;大概
期刊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培养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而情境教学可以促使学生从“感悟—强化—明辨—落实”中不断提升,将爱国主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情境的建构要秉持融合生成的系统观念,遵循学生生命成长的逻辑,从乡土资源中寻找素材让学生感悟爱国之情,创设两难情境强化学生强国之志,精选时事话题帮助学生明辨报国之理,最终在日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