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lx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西方绘画艺术是两个不同的绘画体系,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观念上的一些差异,才造成了他们的不同,也正是这些差异,才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画风带给我们的震撼与美感。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各自的文化、社会发展水平有关,它们是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经过较长的时间形成的。
  关键词:中西方绘画艺术 表现形式 差异
  绘画作为一种承载着文明的艺术,随着地域文化的变化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从而产生了各式各样的艺术形式。绘画艺术是人类精神创造的产物,由于生活环境、自然条件、文化底蕴和哲学观念的差异,使中西方绘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西方绘画的差异表现在绘画题材、表现形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在表现形式上,中国画强调运用线条,而西方绘画强调运用光和色来塑造形象;在本质上,西方传统绘画注重客观“现实”,而中国绘画注重主观“意境”。
  中国画以水墨为主,基本上是由线条和大墨点、细墨点组成的,讲究线条的表现形式。西方传统绘画关注现实光线和色彩的表达,需要巧妙地分析光影和空间的构成,这和中国写意用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历史背景
  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儒家和道教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当时人们追求人与自然统一的境界,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当艺术家的绘画作品想要表现出内心情感世界时,便会主动借助大自然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中国画还注重情景呼应,把自然事物引入画面,并融入主观情感,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从而形成了中国画以意境为核心的艺术思维方式。西方思想主张不应受自然的约束,西方人崇尚用自己的力量征服自然,处于一种斗争的状态,画家用光、色、形来表达客体与自己的对立。西方古典绘画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许多画家以传播宗教思想为目的,在整体的绘画风格中表现出宏大、崇高、野性。
  二、空间表现
  西方绘画以崇尚形式与理性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的审美价值取向为基础,强调写实与物象的再现。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繪画注重写实,运用透视原理和明暗画法来表现物体的体积、结构和空间,注重焦点透视,它客观、科学地反映了事物的表象。这种画法使西方人着迷,并使他们不断去钻研,这一时期绘画方法的理性的探索对透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实远虚、近大远小是透视最常见的原则,在空间表现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元、明、清时期,中国画的空间表现也具有近实远虚的特点,但空间不是从同一个角度,甚至不是在同一个地平线上,在透视中进行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组合,画面讲究意境和神韵,感性胜于理性。从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高度的概括和无限的想象形成了中国绘画艺术追求人与自然统一的艺术境界,而此时的西方绘画艺术则追求写实。这两种文化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只有清晰认识,深入探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促进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
  三、绘画题材
  从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政治题材的绘画作品很常见,其由君主的喜好为主导。西方早期绘画的基础来源于宗教文化,所以题材的选择主要是表达宗教思想,大部分是《圣经》中关于圣人的传说,在题材选择上不够广泛。中国画注重以“造化为师”,通常喜欢从自然中选择绘画主题,希望在作品中描绘出符合主观感受的理想世界。
  四、色彩概念
  在绘画艺术里,色彩是一种非常直接的表现手法,它有着独特的感觉和魅力。西方艺术家通过观察、研究和再创造,来追求色彩的表现。西方古典绘画崇尚写实,主要是模仿自然界的事物,强调理性的认识而不是感性的表达,遵循自然规律,从透视、造型、色彩等不同角度表达物体形象的准确性和逼真性,追求真实的艺术精神。而中国画主要是水墨表现,所用的毛笔、宣纸、墨汁、矿物质颜料都是独一无二的,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相比西方绘画艺术,有着浓墨重彩的风格,中国画也使用浅色,一般先用墨色来绘制图像,再用色彩淡染,色调质朴、单纯,其中“书画同源”理论,强调书法入画的应用,更注重书画中表现技法、审美理念的相似性和一致性,中国画凭着其独特之处在画坛上独树一帜。
  五、画幅尺寸
  观者通过绘画作品来感受艺术家想要传递的信息,其中画幅的大小对艺术家的情感表达有一定的影响。笔者认为,画幅大小也是一种表现手法的体现,即使是同一作品,不同的尺寸也会给观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元、明两代的画幅大小不一,没有特别大或特别小的画。而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画的尺寸往往很大,为了突出人物在绘画中的特殊贡献和英雄事迹,大画幅往往会赢得观众的青睐。
  六、结语
  中西方绘画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丰富了全球的艺术文化宝库。文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艺术也是。对于中西方绘画艺术,我们要深入探讨,取其精华,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并将其用于艺术创作之中,这样才能促进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刘璐,女,硕士研究生,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油画)(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校档案工作创新开展上,将其同校园文化建设联系在一起,特别是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较为可行。很多高校在档案工作开展上正在进行着这样的尝试,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从高校档案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来看,两者间具有融入一起的现实条件与可能,但档案工作开展更为有效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并不简单,传统理念下开展档案工作的做法也并不可取。本文将对高校档案工作开展同校园文化建设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借助档案工
桑提娜(Santina)是从加拿大Summerland实验站引入的早熟甜樱桃品种,亲本为斯坦勒(Stella)×萨米脱(Summit)。经试验示范,桑提娜树势中庸,成花易,结果早,极丰产;果实心脏形,果
摘要:《考工记》是我国古代编写的关于手工业制作的重要科学著作,保留了大量的手工业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关于《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关键词:《考工记》 统一 天人合一 造物  关于《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不同看法。陈寅恪先生认为《考工记》可能成书于西汉;梁启超先生认为成书于战国后期;而郭沫若先生认为《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末期
摘要:“数+量/名+之+形/动”格式有的表示主观大量,有的表示主观小量,有的不表示主观量,还有的主观量不确定。本文旨在通过查阅BCC语料库及CCL语料库,探讨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特点。  关键词:“数+量/名+之+形/动”格式主观小量 特点  一、可以用来表示主观大量  (一)“数+量/名+之+隔”  1.m q之隔。语料库中出现的有“一代之隔、一天之隔、千里之隔、数十丈
摘要: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部分,在基础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前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培养幼儿审美情趣,让幼儿养成健全的人格,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充分注意到,目前的学前教育中美术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目前学前美术教学的最主要任务。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育 问题 应对策略  目前,学前教育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启蒙教育的学前美术教育,对
摘要:互联网科技、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期刊出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期刊的网络化、国际化已经成了业界的重要话题。2017年相继召开了“第十五届(2017)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2017学术期刊创新发展研讨会”、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以探讨我国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纵观本年度期刊实践,期刊体制改革事业也进一步深入,期刊媒介融合的脚步在互联网时代潮流中进一步快速提高,我国各类期刊在国
《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鼓励学生大胆创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学校特色乐器色空鼓为媒介,通过探求
本文从制度变迁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征信制度的建立.介绍了征信制度及制度变迁的涵义,认为征信制度不仅是一种制度变迁,而且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在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很多高职院校教学中已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教学中,从而在职业教学中对学生展开素质培养,但是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却不理想,由于对公共艺术的认识以及观念不同,并没有在教学中实现理想效果。对此,本文将对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困境以及途径进行探究,并提出有效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共艺术 教育改革 困境途径  一、高职院校公共
摘要: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出现了大量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将年幼的孩子、年迈的老人独自留在农村的现象。这些孩子就成为留守儿童,这些老人就成为留守老人。笔者通过分析针对中国少数民族农村的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油画创作,表现对隔代家庭普遍的关注和思索。  关键词:孤寡老人 留守儿童 绘画创作  一、关于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数据和生活现状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