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怀古诗词”指的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的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词。怀古诗词的特点是凭吊古迹,怀古抒情,“古”是词人所看、所想之凭借。抓住这个特点,笔者提出“怀古诗词五步鉴赏法”,即看题寻“古迹”、赏景悟“诗情”、入诗见“古人”、注解明“古事”、对比辨“今意”五步,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理解典故,探究旨意。
步骤一:看题寻“古迹”。题,指的是诗词的题目,这是一个看似明白,却易于忽视的点。一般怀古诗词的题目都包含了词人登临的地点,为“某某地方怀古”,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其实,文题虽小,也有内容可学。古迹是怀古诗词的标识,也是解读怀古诗词的物质基础。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查看题目,寻找、辨别古迹。寻找很简单,一目即知。“寻”得之后可能还要进行“辨别”。一是因為古迹本身随着时代的变迁地理位置有可能发生了改变,为了让学生获得科学的地理知识须辨别一下;二是因为文人墨客有意为之,这其中可能包含了某种特殊的用意,和题旨的解读有关联,所以要在这里停一停,辨一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赤壁”究竟在哪里呢?是不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赤壁呢?根据文下注释,是黄州赤壁(赤鼻矶),并非三国“赤壁之战”所在。然后再追问诗人登临的原因,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当时心情。如苏轼为何来到了“赤壁”?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这一写作背景,初步地感受到词人仕途失意,抑郁苦闷的心情。这一环节,围绕古迹层层设问,古迹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来到这里?引导学生定点、定位搜集资料,了解创作背景、感情基调,为诗词诵读和进一步的鉴赏打下扎实的基础。
步骤二:赏景悟“诗情”。怀古诗词既然为登临之作,一般都有登临之所见。此乃作者感慨欣叹的触发点,也是挥洒笔墨,诗情激荡的地方,值得慢品细赏。关于景物欣赏,一般过程是读一读,欣赏笔法修辞,鉴赏佳句等。教师在这里不妨抛开陈俗,不囿于固有的模式,相机而行。如关于赤壁之景的欣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挑出写景句,然后加以描述。教师在学生初步欣赏的基础上,提出选择问:所见之景如何?“美、奇、壮”哪个最为贴切?以问带品,品出景物特点。这三个备选项既有合理性,又有可比性,为学生的欣赏判断创设了自由发言的空间。学生认为“乱石”很奇,“雪浪”也美,但从整体看,这段景物的特点还是“雄浑壮阔”,尤其是“穿”“拍”“卷”三个动词,气势磅礴,可谓是用巨笔绘了一幅雪浪滔天,气势雄浑的“赤壁壮景图”。这样一种比较分析,富于变化,灵活有趣,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在总结的时候不妨稍作一点联想和煽情:景语即情语。这“赤壁壮景”让我们联想到了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秋景”“北国风光”,是以壮景抒豪情!让我们拿出豪情壮志,一起来高声诵读这些写景的诗句吧!学生和教师一起设计朗读,如:“东去”等词语拖音,读出空间感和历史感。而“穿、惊、拍”等读出力度和气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情为声,课堂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那么这段景物描写的欣赏由景入情,品赏诵悟就比较充分了。
步骤三:入诗见“古人”。“古迹”为古人登临之所在,景物为古人登临之所见,其实未见古人,我们已经见古人之所见了。人是诗词的核心,是题旨的关键。目中若无人,诗词的欣赏当然也是空洞和无趣的。诗词中关于古人的诗句,是鉴赏怀古诗的重点。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这位古人即大名鼎鼎的周瑜。教师提问,步入诗词,我们看到了哪位古人?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周瑜。然后学生找出词中有关“古人”的全部诗句。“遥想公瑾当年”一段比较直接,学生能很快找出,但不够完整。教师借机提醒:“循着词路,依路而寻,不要遗漏,得到完整的印象。”找出所有的诗句以后,教师引导:“在苏轼眼中,周瑜就是那‘风流人物、英雄豪杰’。他的形象光彩照人,试举例分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关键字“初嫁”“谈笑间”,有血有肉地分析人物形象,避免“概念化”“标签化”解读。最好进行课堂朗读、记诵。“遥想”读声轻、细,带入回忆。“小乔初嫁了”强调“初嫁”,之后四句,得意之感渐进,声调渐高,读出周瑜的神采。怀古诗词中有关古人的人物形象虽不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那般复杂,但蒙尘已久,再加上诗词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更是披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形象的欣赏主要是靠还原和想象。
步骤四:注解明“古事”。关于古人所做的那些事,颇值得一提。提一提,也许能使诗词的鉴赏更加准确、深入。如提到“赤壁”“周瑜”,立刻联想到哪一件“古事”?——赤壁之战。词中关于“赤壁之战”有怎样一些描述?根据这些描述,拟出四个判断题。请学生选题判断,并说明理由。1)黄州赤壁就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本题意在考察“人道是”三个字有没有跳读,学生查注释④,回忆看题寻“古迹”,判断正确。2)“小乔初嫁了”,周瑜就在赤壁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强虏灰飞烟灭”。这一题,学生判断困难,原因在于不了解这两个事件。教师及时补充资料:小乔嫁于周郎是赤壁之战前10年的事情,移到赤壁之战时来,是为了表现英雄与美人相得益彰。3)赤壁之战中,周瑜时任水军大都督,是一员武将,所以要“羽扇纶巾”。判断③,围绕“装束与身份”设题,不仅让学生掌握“羽扇纶巾”是“名士装束”,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装束”与“身份”的矛盾,揣摩作者如此嫁接的目的在于突出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度,加深对人物形象地理解。学生的表现很有戏剧性。先断定错在“武将”,后回想一下,周瑜的确是水军大都督。再求证注释,才恍然大悟。4)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词中浓墨重彩,详细描绘,让读者身临其境。判断④比起前三个判断题,比较宏观,意在推进思维,使学生明确苏轼怀古侧重点在于“周瑜”这一人物形象,“赤壁之战”起烘托渲染作用,不必详写。为下一步对比辨“今意”导路。这四个判断题,设计意图有三层:第一,了解诗词中提到的历史事件;第二,观察、辨别作者怎样“叙述历史”;第三,理解作者对历史事件进行“艺术加工”的目的。
步骤五:对比辨“今意”。“古”是着眼点,“今”是落脚点。所有的一切都要回到现在,聚焦于作者自身,这是突破题旨的关键,鉴赏的难点。能不能“破”,就看对比之剑刺得准不准。作者自身是诗词默默勾勒却从未站出来的人物形象——对比必须要刺中作者自身。《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有尖锐的对比——苏轼与周瑜。当我们看到光彩照人的周郎时,必然会联想到那独立江边的苏轼。周瑜年轻有为,英俊勃发,功绩显赫;而苏轼呢?壮志未酬,功业无成,贬谪赋闲,失意苦闷。学生根据诗中的眀写暗示,渐次勾勒出作者自身“沧海一粟,天地一蜉蝣”的形象。之后,再品味“笑”和“酹”中包含的自嘲与寄情等丰富的情感。并且从词人目光投注“我—人间—江月”,空间由小我而至广阔的宇宙,感受到那旷达的人生态度。“怀古”诗词的落脚点在“今意”。可以说前面所有的内容都是为解读“今意”作铺垫。此处直奔诗心。
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杨九俊主编的《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二单元题目为“心灵的歌吟”。本单元阅读欣赏模块包括六首唐五代两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为豪放派怀古诗词,自然而成怀古诗词鉴赏专题,前者写景、咏史、抒情浑然一体,后者以典入词,沉郁顿挫。中职学生总体上对诗词有较浓的学习兴趣,情感丰富,爱读愿写,也具有较好的语文学习态度。但学生的鉴赏积累有限,对诗词的语言、意象、情感的想象力和领悟力不强。即使对诗词的美有感于心,也不能用较规范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面临“诵读无声”“美读无情”“品读无绪”的困境。另外从学习内容来说,这是第一次全面接触唐五代两宋词,对于“词”这一文体,对于“婉约”与“豪放”两种代表性风格,对于“登临怀古”“送别念远”“感时伤怀”等经典题材还缺乏准确的认知,不能有效地解读,更谈不上方法的总结。笔者在教学中揣摩总结出怀古诗词“五步鉴赏法”,侧重于从“古迹”“古人”“古事”“今义”等角度探究典故用意以及作者情感态度,若采用教读和导读相结合的方式,则能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窦春蕾.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活的生命意识——古典诗词特色教学之我见[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
[2]宋满华,徐德湖.古典诗歌诵读欣赏课例及点评[J].语文建设.2011(09) .
[3]孙绍振.情趣与理趣——中国古典诗话中情感的矛盾和统一(一)[J].名作欣赏.2011(22) .
[4]孙文香.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教学方法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 (11) .
[5]张丽.提高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方法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
[6]熊悦妍,郑俊涛.素月明河,心澄如镜——读叶嘉莹先生《词学新诠》杂感[J].湖南农机.2011(05).
[7]施春晖,汤苗苗.论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1(11) .
[8]黄惠燕.古诗词教学五重奏[J].成功(教育).2011(07) .
[9]张红梅.谈古诗词中的美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6).
步骤一:看题寻“古迹”。题,指的是诗词的题目,这是一个看似明白,却易于忽视的点。一般怀古诗词的题目都包含了词人登临的地点,为“某某地方怀古”,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其实,文题虽小,也有内容可学。古迹是怀古诗词的标识,也是解读怀古诗词的物质基础。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查看题目,寻找、辨别古迹。寻找很简单,一目即知。“寻”得之后可能还要进行“辨别”。一是因為古迹本身随着时代的变迁地理位置有可能发生了改变,为了让学生获得科学的地理知识须辨别一下;二是因为文人墨客有意为之,这其中可能包含了某种特殊的用意,和题旨的解读有关联,所以要在这里停一停,辨一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赤壁”究竟在哪里呢?是不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赤壁呢?根据文下注释,是黄州赤壁(赤鼻矶),并非三国“赤壁之战”所在。然后再追问诗人登临的原因,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当时心情。如苏轼为何来到了“赤壁”?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乌台诗案,贬谪黄州这一写作背景,初步地感受到词人仕途失意,抑郁苦闷的心情。这一环节,围绕古迹层层设问,古迹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来到这里?引导学生定点、定位搜集资料,了解创作背景、感情基调,为诗词诵读和进一步的鉴赏打下扎实的基础。
步骤二:赏景悟“诗情”。怀古诗词既然为登临之作,一般都有登临之所见。此乃作者感慨欣叹的触发点,也是挥洒笔墨,诗情激荡的地方,值得慢品细赏。关于景物欣赏,一般过程是读一读,欣赏笔法修辞,鉴赏佳句等。教师在这里不妨抛开陈俗,不囿于固有的模式,相机而行。如关于赤壁之景的欣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挑出写景句,然后加以描述。教师在学生初步欣赏的基础上,提出选择问:所见之景如何?“美、奇、壮”哪个最为贴切?以问带品,品出景物特点。这三个备选项既有合理性,又有可比性,为学生的欣赏判断创设了自由发言的空间。学生认为“乱石”很奇,“雪浪”也美,但从整体看,这段景物的特点还是“雄浑壮阔”,尤其是“穿”“拍”“卷”三个动词,气势磅礴,可谓是用巨笔绘了一幅雪浪滔天,气势雄浑的“赤壁壮景图”。这样一种比较分析,富于变化,灵活有趣,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在总结的时候不妨稍作一点联想和煽情:景语即情语。这“赤壁壮景”让我们联想到了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秋景”“北国风光”,是以壮景抒豪情!让我们拿出豪情壮志,一起来高声诵读这些写景的诗句吧!学生和教师一起设计朗读,如:“东去”等词语拖音,读出空间感和历史感。而“穿、惊、拍”等读出力度和气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发情为声,课堂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那么这段景物描写的欣赏由景入情,品赏诵悟就比较充分了。
步骤三:入诗见“古人”。“古迹”为古人登临之所在,景物为古人登临之所见,其实未见古人,我们已经见古人之所见了。人是诗词的核心,是题旨的关键。目中若无人,诗词的欣赏当然也是空洞和无趣的。诗词中关于古人的诗句,是鉴赏怀古诗的重点。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这位古人即大名鼎鼎的周瑜。教师提问,步入诗词,我们看到了哪位古人?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周瑜。然后学生找出词中有关“古人”的全部诗句。“遥想公瑾当年”一段比较直接,学生能很快找出,但不够完整。教师借机提醒:“循着词路,依路而寻,不要遗漏,得到完整的印象。”找出所有的诗句以后,教师引导:“在苏轼眼中,周瑜就是那‘风流人物、英雄豪杰’。他的形象光彩照人,试举例分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关键字“初嫁”“谈笑间”,有血有肉地分析人物形象,避免“概念化”“标签化”解读。最好进行课堂朗读、记诵。“遥想”读声轻、细,带入回忆。“小乔初嫁了”强调“初嫁”,之后四句,得意之感渐进,声调渐高,读出周瑜的神采。怀古诗词中有关古人的人物形象虽不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那般复杂,但蒙尘已久,再加上诗词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更是披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形象的欣赏主要是靠还原和想象。
步骤四:注解明“古事”。关于古人所做的那些事,颇值得一提。提一提,也许能使诗词的鉴赏更加准确、深入。如提到“赤壁”“周瑜”,立刻联想到哪一件“古事”?——赤壁之战。词中关于“赤壁之战”有怎样一些描述?根据这些描述,拟出四个判断题。请学生选题判断,并说明理由。1)黄州赤壁就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本题意在考察“人道是”三个字有没有跳读,学生查注释④,回忆看题寻“古迹”,判断正确。2)“小乔初嫁了”,周瑜就在赤壁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强虏灰飞烟灭”。这一题,学生判断困难,原因在于不了解这两个事件。教师及时补充资料:小乔嫁于周郎是赤壁之战前10年的事情,移到赤壁之战时来,是为了表现英雄与美人相得益彰。3)赤壁之战中,周瑜时任水军大都督,是一员武将,所以要“羽扇纶巾”。判断③,围绕“装束与身份”设题,不仅让学生掌握“羽扇纶巾”是“名士装束”,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装束”与“身份”的矛盾,揣摩作者如此嫁接的目的在于突出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度,加深对人物形象地理解。学生的表现很有戏剧性。先断定错在“武将”,后回想一下,周瑜的确是水军大都督。再求证注释,才恍然大悟。4)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词中浓墨重彩,详细描绘,让读者身临其境。判断④比起前三个判断题,比较宏观,意在推进思维,使学生明确苏轼怀古侧重点在于“周瑜”这一人物形象,“赤壁之战”起烘托渲染作用,不必详写。为下一步对比辨“今意”导路。这四个判断题,设计意图有三层:第一,了解诗词中提到的历史事件;第二,观察、辨别作者怎样“叙述历史”;第三,理解作者对历史事件进行“艺术加工”的目的。
步骤五:对比辨“今意”。“古”是着眼点,“今”是落脚点。所有的一切都要回到现在,聚焦于作者自身,这是突破题旨的关键,鉴赏的难点。能不能“破”,就看对比之剑刺得准不准。作者自身是诗词默默勾勒却从未站出来的人物形象——对比必须要刺中作者自身。《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有尖锐的对比——苏轼与周瑜。当我们看到光彩照人的周郎时,必然会联想到那独立江边的苏轼。周瑜年轻有为,英俊勃发,功绩显赫;而苏轼呢?壮志未酬,功业无成,贬谪赋闲,失意苦闷。学生根据诗中的眀写暗示,渐次勾勒出作者自身“沧海一粟,天地一蜉蝣”的形象。之后,再品味“笑”和“酹”中包含的自嘲与寄情等丰富的情感。并且从词人目光投注“我—人间—江月”,空间由小我而至广阔的宇宙,感受到那旷达的人生态度。“怀古”诗词的落脚点在“今意”。可以说前面所有的内容都是为解读“今意”作铺垫。此处直奔诗心。
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杨九俊主编的《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二单元题目为“心灵的歌吟”。本单元阅读欣赏模块包括六首唐五代两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为豪放派怀古诗词,自然而成怀古诗词鉴赏专题,前者写景、咏史、抒情浑然一体,后者以典入词,沉郁顿挫。中职学生总体上对诗词有较浓的学习兴趣,情感丰富,爱读愿写,也具有较好的语文学习态度。但学生的鉴赏积累有限,对诗词的语言、意象、情感的想象力和领悟力不强。即使对诗词的美有感于心,也不能用较规范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面临“诵读无声”“美读无情”“品读无绪”的困境。另外从学习内容来说,这是第一次全面接触唐五代两宋词,对于“词”这一文体,对于“婉约”与“豪放”两种代表性风格,对于“登临怀古”“送别念远”“感时伤怀”等经典题材还缺乏准确的认知,不能有效地解读,更谈不上方法的总结。笔者在教学中揣摩总结出怀古诗词“五步鉴赏法”,侧重于从“古迹”“古人”“古事”“今义”等角度探究典故用意以及作者情感态度,若采用教读和导读相结合的方式,则能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窦春蕾.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活的生命意识——古典诗词特色教学之我见[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
[2]宋满华,徐德湖.古典诗歌诵读欣赏课例及点评[J].语文建设.2011(09) .
[3]孙绍振.情趣与理趣——中国古典诗话中情感的矛盾和统一(一)[J].名作欣赏.2011(22) .
[4]孙文香.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教学方法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 (11) .
[5]张丽.提高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方法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
[6]熊悦妍,郑俊涛.素月明河,心澄如镜——读叶嘉莹先生《词学新诠》杂感[J].湖南农机.2011(05).
[7]施春晖,汤苗苗.论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1(11) .
[8]黄惠燕.古诗词教学五重奏[J].成功(教育).2011(07) .
[9]张红梅.谈古诗词中的美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