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 传统行业”的融合正走向深入。学校德育工作仅局限于传统方法开展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开放式的德育观念,更要勇于实践,搭建新的德育平台,最终创新学校的德育生态。
关键词:互联网 ;德育;实践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25-2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 ”时代已经来临,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见的挑战,但其中也孕育着德育变革的巨大可能性和时代机遇。
所谓“互联网 ”,就是“互联网 各个传统行业”。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同样,“互联网 德育”即网络德育,亦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有力助手。
一、互联网与传统德育结合催生了网络德育
互联网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不仅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变革。“互联网 德育”的模式应运而生,其目的在于提高虚拟环境中人们的德育素质和利用网络平台对人们进行德育。
“互联网 ”的本质就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相当于给传统行业加上一双“互联网”的翅膀,助飞传统行业。所以说,互联网将会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一样,成为各行各业片刻不可缺少的东西。比如,传统广告加上互联网成就了百度,传统集市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加上互联网成就了京东,传统银行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支付宝,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链接数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 教育”……这些都是典型的“互联网 ”的案例。我们有理由相信,互联网与传统德育的相结合,即“互联网 德育”,能创新德育生态,能给学校德育加上互联网的翅膀,助飞德育工作的发展。
二、以“互联网 德育”创新学校的德育生态
学校是社会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场所,学生群体与互联网接触很紧密,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学校中广泛应用,互联网在校园迅速普及,上网已成为学生必须面对的一种生活和学习时尚。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德育的根本目的要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根本宗旨,在加强和完善网络德育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德育信息内容在传播中进行渗透、引导等作用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无产阶级情操、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各民族优秀文化来熏陶和培养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把他们培养成为网络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使青少年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我们要从学校德育应该解决什么、能够解决什么等问题着手,遵循主动灌输与正确引导相结合、有效融合与保持优势相结合,以及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运用网络传媒这一载体,重点做好学校德育生态的创新工作。
其一,社会网络化必然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网络的全天候贯通、全世界漫游,开辟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广阔天地:一是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随着网络的全天候贯通和自由性,教师的德育工作不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更注重课堂外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思想,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快捷地处理突发事件;二是由校园内延伸到校园外。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我们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很小的范围内,而应该放眼未来,跨出校门,走向社区、企业和农村,调查学生需要了解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具体困难;三是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网络的出现与普及,让教育工作者可以放眼全球,用更多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放眼全球,拓展了德育工作的视野,必然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
其二,网络的发展有力推进了德育工作的现代化。网络不仅可以传输文字和图片,而且可以传输声音和影像,极大地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容,给学校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信息的传输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覆盖面很广,使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对比和融合成为可能,从而丰富了德育资源。社会网络化必然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即使是在校园网上,只要对网络信息提高思想、道德、文化和科技的含量,就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其三,让网络成为学生获取知识、表达心声和创新创业的平台。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网上书店、网上图书馆、网上学校相继出现,网络已成为学生通向浩如烟海的知识、艺术和文化的入口。学校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也为学生广泛、快捷的阅读提供了方便。利用网络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老师专门设置的“心理日记”或“心里话电子信箱”进行对话和交流,从而避免学生通过虚拟的网络世界去宣泄心里存在的压力,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效果。当前,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被广泛推广。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可通过网络创设学习情境,产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提出研究问题,并互相协作共享网络资源和研究成果。
三、“互联网 ”时代学校德育发展的机遇与实践
1.“互联网 ”时代,学校德育应坚守基本道德共识和社会道德基本原则。“互联网 时代”的地球已经变成村落,共识无国界,也更易传播。那么,何谓“道德共识”?学校德育可以从研究道德的学问中汲取理论养料。伦理学是一门把“道德”作為唯一研究对象的学问,也同时洞察生命历程、探索人性真相。学习伦理学将极大地有助于学校德育回归道德本源,接近德性之根本。比如,在对待“是非善恶”的价值选择方面,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以及选择的理由,但是世代相传的基本道德共识依然不可忽略,东西方皆然:中国的“恕道”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述了这一道德准则;在西方的《圣经·新约》中则描述为“你想别人怎么待你,你就怎么待别人”,可见,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以之作为“互联网 ”时代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公共道德的起点仍是理所当然,它们同时也构成了中西方律法系统构建的心理和伦理基础。 具体而言,在学校德育的内容方面,什么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雅克·蒂洛在其撰著的《伦理学与生活》一书中论及社会道德的五大基石/五项原则是:生命、善良、公正、诚实(说实话)、自由,对我们颇有启示。其中,“生命价值原则”主张“人应当尊重生命,并接受死亡”;“善良或正当原则”对于任何道德体系都是基本原则,要求人们努力做到三条:扬善抑恶做好事、不造成伤害不做坏事、制止坏事防止损害;“公正原则”尤其强调各种情形下机会和分配的公正或公平;“诚实(说实话)原则”是“公正原则”的基础,也为有意义的交往做准备;“个人自由原则”则主张:人们作为具有独特差异性的个人,在前四条基本原则的架构内,必须拥有选择自己个人道德修养方式方法的自由。上述每一条,都值得转化成不同学段的德育内容,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道德教学转化为每个人的道德认知与实际行动。
2.“互联网 ”时代,学校德育应倡导并培育人际交往中“对话守则”。“互联网 ”时代,对话是生存与合作的前提。这种对话时时刻刻发生在个人、群体和国家之间。那么如何培育有道德对话的能力?德育是必经之路。“道德”只能体现在人与人交往的历程中,表现为一种“关系伦理”,它最大限度地考验和体现着人际交往的内涵、质量与结果。“道德”的最好体现可能并不是单方面无限度的隐忍与付出,而是在互惠互利基础上交往双方的共赢与成长。因此,人际沟通的顺畅和成功恰恰体现在人与人的对话与相互理解的能力中。捷克前总统哈维尔创立的《对话守则》因此非常值得学习,其内容是:“1.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2.不做人身攻击;3.保持主题;4.辩论时要用证据;5.不要坚持错误不改;6.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7.对话要有记录;8.尽量理解对方。”
上述原则阐释了“对话”的目标、过程、方法,从中我们得到如下启示:其一,对话和讨论必须有目标、有主题、有内容。其二,“表达”和“倾听”是对话者共同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对话主体的认知与尊重,需要双方共同遵守。因此,同时学会做“表达者”和“倾听者”同等重要。对于教育者而言,应当教给学生这种双向的角色沟通意识,方能有利于道德对话的进行与完成。其三,有道德的对话是以理服人而非以势压人,而且对话的表达是需要逻辑和方法的,再激烈的辩论也不应该是人身攻击。其四,对话的结果要予以记录保留,既是为了保存对话和思考的痕迹,也是为了进一步反思和之后的提升。对于学习者而言,这种记录本身就是成长的历程。
学校德育过程若能遵循这一《对话守则》,将很好地显示德育本身的理性,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也将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实现有德性的人际交往与合作。
3.“互联网 ”时代,学校德育应践行“学生指导”的理念与方法。“互联网 ”时代,学校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应当与时俱进,服务于今天的学生及其未来。学校德育旨在帮助青少年长大成人。所以,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定包含着成年人指导青少年发展的内涵。今天,可以借鉴成熟的“学生指导”理论展开本土实践。“学生指导”理念肇始于19世纪末的美国中学,即教师主动为学生提供学业咨询与职业咨询。之后一百年间,这一理念在全世界的学校系统得到了呼应;同时,学生指导的实践也在不断地发展与成熟中,从“指导者中心”逐步走向“被指导者中心”,更加关注被指导者的思想、心理和学业成长及其个别化需求。今天的“学生发展指导”明确区分为三大领域:学业指导、生涯指导和生活指导。各领域均提供多种方法,诸如思想指导、心理指导和行为指导。其中,“学业指导”主要针对日常教学中的学习方法指导与学习困难问题的解决,也提供大学课程选择以及专业方向选择的指导;“生涯指导”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自己未来的学业发展方向、发现与检测自己的兴趣与资质或职业选择的可能性,因此对于高中以后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生活指导”侧重于针对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指导,旨在教给学生沟通技能、合作策略、问题解决技术以及人际关系技能。上述指导工作在我国的班主任和学科德育中都有所涉及,但并不系统,如果学校能够根据自身特点设计三类指导方案,就能更好地发挥日常德育的指导功能,直接有利于不同学生有差异的成长,并为他们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总之,“互联网 ”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互联网 ”教育正在变革着教育生态。利用“互联网 ”的联通优势、创新高效特点,促进社会各界对学校德育的管理、理解等的提高和发展,将学校德育从一家之力,变为社区、学校、家庭协同合力促进。当然,教师对德育的理解也随着德育工作的发展和不断提高,最终在“互联网 ”的助力下,開创德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雅克·蒂洛.伦理学与生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12).
[2]李宏亮,赵璇.基于“互联网 教育”的课堂教学重构[J].上海教育科研,2016(05).
[3]檀传宝.德育与班级管理[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4).
[4]张岩.“互联网 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
关键词:互联网 ;德育;实践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1-025-2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 ”时代已经来临,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见的挑战,但其中也孕育着德育变革的巨大可能性和时代机遇。
所谓“互联网 ”,就是“互联网 各个传统行业”。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同样,“互联网 德育”即网络德育,亦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有力助手。
一、互联网与传统德育结合催生了网络德育
互联网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不仅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变革。“互联网 德育”的模式应运而生,其目的在于提高虚拟环境中人们的德育素质和利用网络平台对人们进行德育。
“互联网 ”的本质就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相当于给传统行业加上一双“互联网”的翅膀,助飞传统行业。所以说,互联网将会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一样,成为各行各业片刻不可缺少的东西。比如,传统广告加上互联网成就了百度,传统集市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加上互联网成就了京东,传统银行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支付宝,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链接数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 教育”……这些都是典型的“互联网 ”的案例。我们有理由相信,互联网与传统德育的相结合,即“互联网 德育”,能创新德育生态,能给学校德育加上互联网的翅膀,助飞德育工作的发展。
二、以“互联网 德育”创新学校的德育生态
学校是社会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场所,学生群体与互联网接触很紧密,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在学校中广泛应用,互联网在校园迅速普及,上网已成为学生必须面对的一种生活和学习时尚。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德育的根本目的要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根本宗旨,在加强和完善网络德育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德育信息内容在传播中进行渗透、引导等作用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无产阶级情操、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各民族优秀文化来熏陶和培养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把他们培养成为网络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使青少年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我们要从学校德育应该解决什么、能够解决什么等问题着手,遵循主动灌输与正确引导相结合、有效融合与保持优势相结合,以及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运用网络传媒这一载体,重点做好学校德育生态的创新工作。
其一,社会网络化必然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网络的全天候贯通、全世界漫游,开辟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广阔天地:一是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随着网络的全天候贯通和自由性,教师的德育工作不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更注重课堂外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思想,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快捷地处理突发事件;二是由校园内延伸到校园外。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我们不仅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很小的范围内,而应该放眼未来,跨出校门,走向社区、企业和农村,调查学生需要了解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具体困难;三是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网络的出现与普及,让教育工作者可以放眼全球,用更多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放眼全球,拓展了德育工作的视野,必然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
其二,网络的发展有力推进了德育工作的现代化。网络不仅可以传输文字和图片,而且可以传输声音和影像,极大地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容,给学校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信息的传输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覆盖面很广,使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对比和融合成为可能,从而丰富了德育资源。社会网络化必然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即使是在校园网上,只要对网络信息提高思想、道德、文化和科技的含量,就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其三,让网络成为学生获取知识、表达心声和创新创业的平台。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网上书店、网上图书馆、网上学校相继出现,网络已成为学生通向浩如烟海的知识、艺术和文化的入口。学校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也为学生广泛、快捷的阅读提供了方便。利用网络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老师专门设置的“心理日记”或“心里话电子信箱”进行对话和交流,从而避免学生通过虚拟的网络世界去宣泄心里存在的压力,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效果。当前,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被广泛推广。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可通过网络创设学习情境,产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提出研究问题,并互相协作共享网络资源和研究成果。
三、“互联网 ”时代学校德育发展的机遇与实践
1.“互联网 ”时代,学校德育应坚守基本道德共识和社会道德基本原则。“互联网 时代”的地球已经变成村落,共识无国界,也更易传播。那么,何谓“道德共识”?学校德育可以从研究道德的学问中汲取理论养料。伦理学是一门把“道德”作為唯一研究对象的学问,也同时洞察生命历程、探索人性真相。学习伦理学将极大地有助于学校德育回归道德本源,接近德性之根本。比如,在对待“是非善恶”的价值选择方面,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以及选择的理由,但是世代相传的基本道德共识依然不可忽略,东西方皆然:中国的“恕道”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述了这一道德准则;在西方的《圣经·新约》中则描述为“你想别人怎么待你,你就怎么待别人”,可见,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以之作为“互联网 ”时代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公共道德的起点仍是理所当然,它们同时也构成了中西方律法系统构建的心理和伦理基础。 具体而言,在学校德育的内容方面,什么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雅克·蒂洛在其撰著的《伦理学与生活》一书中论及社会道德的五大基石/五项原则是:生命、善良、公正、诚实(说实话)、自由,对我们颇有启示。其中,“生命价值原则”主张“人应当尊重生命,并接受死亡”;“善良或正当原则”对于任何道德体系都是基本原则,要求人们努力做到三条:扬善抑恶做好事、不造成伤害不做坏事、制止坏事防止损害;“公正原则”尤其强调各种情形下机会和分配的公正或公平;“诚实(说实话)原则”是“公正原则”的基础,也为有意义的交往做准备;“个人自由原则”则主张:人们作为具有独特差异性的个人,在前四条基本原则的架构内,必须拥有选择自己个人道德修养方式方法的自由。上述每一条,都值得转化成不同学段的德育内容,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道德教学转化为每个人的道德认知与实际行动。
2.“互联网 ”时代,学校德育应倡导并培育人际交往中“对话守则”。“互联网 ”时代,对话是生存与合作的前提。这种对话时时刻刻发生在个人、群体和国家之间。那么如何培育有道德对话的能力?德育是必经之路。“道德”只能体现在人与人交往的历程中,表现为一种“关系伦理”,它最大限度地考验和体现着人际交往的内涵、质量与结果。“道德”的最好体现可能并不是单方面无限度的隐忍与付出,而是在互惠互利基础上交往双方的共赢与成长。因此,人际沟通的顺畅和成功恰恰体现在人与人的对话与相互理解的能力中。捷克前总统哈维尔创立的《对话守则》因此非常值得学习,其内容是:“1.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2.不做人身攻击;3.保持主题;4.辩论时要用证据;5.不要坚持错误不改;6.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7.对话要有记录;8.尽量理解对方。”
上述原则阐释了“对话”的目标、过程、方法,从中我们得到如下启示:其一,对话和讨论必须有目标、有主题、有内容。其二,“表达”和“倾听”是对话者共同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对话主体的认知与尊重,需要双方共同遵守。因此,同时学会做“表达者”和“倾听者”同等重要。对于教育者而言,应当教给学生这种双向的角色沟通意识,方能有利于道德对话的进行与完成。其三,有道德的对话是以理服人而非以势压人,而且对话的表达是需要逻辑和方法的,再激烈的辩论也不应该是人身攻击。其四,对话的结果要予以记录保留,既是为了保存对话和思考的痕迹,也是为了进一步反思和之后的提升。对于学习者而言,这种记录本身就是成长的历程。
学校德育过程若能遵循这一《对话守则》,将很好地显示德育本身的理性,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也将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实现有德性的人际交往与合作。
3.“互联网 ”时代,学校德育应践行“学生指导”的理念与方法。“互联网 ”时代,学校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应当与时俱进,服务于今天的学生及其未来。学校德育旨在帮助青少年长大成人。所以,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定包含着成年人指导青少年发展的内涵。今天,可以借鉴成熟的“学生指导”理论展开本土实践。“学生指导”理念肇始于19世纪末的美国中学,即教师主动为学生提供学业咨询与职业咨询。之后一百年间,这一理念在全世界的学校系统得到了呼应;同时,学生指导的实践也在不断地发展与成熟中,从“指导者中心”逐步走向“被指导者中心”,更加关注被指导者的思想、心理和学业成长及其个别化需求。今天的“学生发展指导”明确区分为三大领域:学业指导、生涯指导和生活指导。各领域均提供多种方法,诸如思想指导、心理指导和行为指导。其中,“学业指导”主要针对日常教学中的学习方法指导与学习困难问题的解决,也提供大学课程选择以及专业方向选择的指导;“生涯指导”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自己未来的学业发展方向、发现与检测自己的兴趣与资质或职业选择的可能性,因此对于高中以后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生活指导”侧重于针对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指导,旨在教给学生沟通技能、合作策略、问题解决技术以及人际关系技能。上述指导工作在我国的班主任和学科德育中都有所涉及,但并不系统,如果学校能够根据自身特点设计三类指导方案,就能更好地发挥日常德育的指导功能,直接有利于不同学生有差异的成长,并为他们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总之,“互联网 ”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互联网 ”教育正在变革着教育生态。利用“互联网 ”的联通优势、创新高效特点,促进社会各界对学校德育的管理、理解等的提高和发展,将学校德育从一家之力,变为社区、学校、家庭协同合力促进。当然,教师对德育的理解也随着德育工作的发展和不断提高,最终在“互联网 ”的助力下,開创德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雅克·蒂洛.伦理学与生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12).
[2]李宏亮,赵璇.基于“互联网 教育”的课堂教学重构[J].上海教育科研,2016(05).
[3]檀传宝.德育与班级管理[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4).
[4]张岩.“互联网 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