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音乐课堂的另一层境界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gge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留白,原是指中国画中为了画面构图的需要和主题思想的表达,对画面空间进行有效分割而留出的空白,它以虚空传递丰盈,于不著一字中表达着不尽的风流。其所延伸而去的还有书法里的飞白,园林中的漏窗月洞门,以及“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诗词,它们无不深深体现着一种独特的中国美学精神。如今的音乐课堂,无疑是热闹的,莺歌燕舞,姹紫嫣红。不同的教学理念,变化的教学潮流,大剂量的信息充斥其中,更像是一幅浓墨重彩的西洋油画。过多的技巧、繁琐的设计常使教师教得事无巨细,学生学起来不胜其烦。笔者常常思考,是否能将这美术中的“留白”和音乐课堂来个通感呢?为音乐课堂留出体验和想象,留出变化和交流,用“留白”为音乐课堂营造出另一层境界。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留出体验空间
  音乐的直接性、非概念性、非理性特征决定了在音乐课堂上,是不能过分多讲的。很多时候,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音乐课,听故事、看画面、观表演、用打击乐器,从头到尾匆匆忙忙,慌慌张张,唯独没沉下心来倾听优美的音乐,这样的课堂在我们身边不是少数,在公开课上则更多。这种堆砌而成的“满”和“多”只能造成“空”与“杂”。不如一笔挥去不必要的哗众取宠,多留一点空间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自由感受,这才符合认知规律。而此时的无“声”,正是为了有“得”。
  音乐课堂中,学生能在广泛感受的基础上主动参与音乐,用各种方式或唱或跳或奏表现音乐,就是对音乐最好的“所悟”、“所得”。在教学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多有着鲜明色彩的乐曲非常适合学生静心聆听,如欣赏钢琴曲《水草舞》,她那形象的音乐语言,流畅的旋律线条,无不提醒你的耳朵她的音乐特性,你不用和孩子们多说什么分几个音乐段落,要注意什么旋律的连续下行,只要多让孩子们听,听那钢琴清丽流动的诉说。在听的基础上,用舒展的动作体态来表现这种流动的美,我认为那就够了。进一步说,学生音乐体验空间的打开需要角度的选择。而角度的选择则考验教师教学资源剪裁、教学方式拿捏的能力,真的不需要像有些课堂那样面面俱到。抓主线,点带面,四两拨千斤,就像南宋画家马远和夏王圭有“马一角”和“夏半边”之称,他们往往以山水一隅,或春柳初绽的山径,寥寥野枝、淡淡帆影渐行渐远于画面远处,点化了大自然的磅礴之气。所谓“咫尺有万里之势”就是这个道理。
  二、此时无形胜有形——留下想象空间
  齐白石不摹水波,笔下的墨虾却如游于清流,几笔水草好似“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徐志摩)。欣赏艺术,看是其一,想象和感受“所看”背后的东西,方可体味其中的韵味。好比琴声无形,依旧使听者切切。音乐课堂上的留白,更是可以为孩子们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听过这样一堂欣赏课《我是人民小骑兵》,老师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曲子,听完之后请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从曲子中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啪”的一声打开电脑屏幕,出现了一个草原小骑兵,随着音乐变化,电脑自动展示了一个小骑兵晴天巡逻、遇到暴风雨、与暴风雨搏斗、天气放晴的动画过程。初听结束,老师又问:你们听到什么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发言踊跃。开始看图说话,气氛一时十分热烈。课就说到这里,而我想说的是,这些十分优美但千篇一律的画面、话语就能代表孩子们听音乐的感受吗?就能涵盖这音乐的所有内容吗?其实那一连串的下滑音并非就一定是代表狂风暴雨,也有孩子将其想象成小骑兵矫健地翻身上下马,也有人说这是小骑兵在骑马比赛前的紧张。孩子都是最敏感的小动物,虽然教师问的是“你的感受”,但受了画面暗示的孩子们总是会察言观色,投其所好,所换来的回答只能是千篇一律,这首先便忽视了孩子的个体性和差异性,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听起来有点玄,却实在有道理。
  三、此时无师胜有师——留出交流与变化空间
  很多时候,当教师教得事无巨细时,学生学起来往往不胜其烦,还不如适时地“闭嘴”,学会在合适的时候“开口”。留出交流与变化的空间,让此时无师胜有师。
  第一种情况,注意留下师生交流的空间,不要放过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即兴表现。许多老师对学生上课时的即兴反应并不是很感兴趣。若是赞同老师意见的还好一点,若是和你唱反调,大多数老师都会置之不理,要是在公开课上,说不定还会装作没听到。但我发现,孩子在课堂上的即兴感受和表现往往是最真实的也是最可爱的,他听懂了,他喜欢你,他对音乐有不同的感觉,都是我们课堂上不能轻易放过的好素材。所以抓住即兴感受,留下师生感情的交流空间,可以使教学气氛更具有亲和力,还可以让教师发挥自身的才能,一个精彩的特长展示,一个意外的发言邀请,都能让你的课堂更丰满。
  第二种情况,留出变化空间。备好了一堂课的整体环节,是否就是一成不变的呢?这是一堂公开课,教室里听课老师坐得密密麻麻。授课老师正按照他的设计有条不紊地授课。课题是《小孔雀真美丽》,导入、感受、学唱,相关民族乐器、舞蹈风情的介绍。看着手中事先拿到的教案,真是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转眼到了新授学唱部分,这时,听课老师发现,唱得并不如意,一些音准和节奏还需再点拨一番,显然,授课老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这时离下课还有五六分钟,还有一个环节未完成,这时所有的眼睛都看着这位授课老师,是按照原有设计进行下一个环节,保证这堂课的过程完整、内容圆满,还是停下原来的设计解决好这个环节?
  这位老师微微一笑,说:同学们,让我们把这首歌唱得更好一些!
  师:谁来说说哪一句唱得最没把握?我们一起来帮助他。
  生:老师,“好孩子”那一句的歌词老是连不好。
  师:听老师唱一遍,大家跟着我一起唱……
  师:谁来有表情地为大家演唱?
  ……
  学生们一下子兴奋起来,跃跃欲试,纷纷上台,表现自己,这时五分钟也很快结束了,这位老师设计的环节始终没有来得及完成。这堂课出现了变化,就这堂课原先的设计而言,它无疑是不完整的、不成功的。然而,就是这种不完整性,这种变化,体现了教师对教育最终目的的清醒思考和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在以上例子中,是不是因为教师没有按照教案完成最后一个环节,本堂课就不丰富,留下了“空白”呢?我看不是。不忽视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不为了追求完整性得过且过,图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而是正视现有的情况,及时修正上课的进度与内容,这样的“空白”令人欣赏。从课后孩子们兴奋地冲出教室,嘴里哼着《小孔雀真美丽》,可以看出孩子们唱会了这首歌,唱好了这首歌,甚至喜欢上了这首歌,这不是最好的结果吗?
  对画面空间进行有效分割而留出的空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思想;提出对音乐课堂“留白”,也是为了更好地为音乐服务,为孩子学好音乐服务,并不是附庸风雅,故作高深。让音乐课堂更真实、更实用、更有效,是笔者将这两者联想在一起的初衷。听古琴曲时,那种回旋往复的深情有时候并不是在琴音的落实中得到表现,而要于反复的吟猱中体会,甚至就是听不到声音的,但是你依然能感到那种琴韵上的勾连。这也许就是音乐课堂所追求的另一层“境界”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博爱小学)
其他文献
1980年8月,19岁的我心怀当一名好教师的梦想,离开南通师范学校走进了二附小的大门。应该说我是幸运的,工作第二年就成了李吉林老师的徒弟。在随李老师跟班学习的两年间,我每天和学生一起端坐在教室里听李老师的课,共听了四五百节,记下了十余本听课笔记。我发现在李老师的课上,学生总是学得兴味盎然,常常下课后。学生还意犹未尽,小鸟般围在李老师身边说个不停。可能是因为每天都受着李老师及孩子们的感染,心里当一名
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审美活动,它意欲通过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导、辅助儿童轻松而投入地欣赏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蕴美。众所周知,“情”为创设情境的动因与核心.那么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教材未能解决语文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的问题,尚未形成科学的、可表述的语文学科内容结构。教学中内容繁杂,分不清学科界限、年段界限、主次界限,语文教师缺乏鲜活的、适切的教学内容。由此必然造成语文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负效,也必然弱化语文教学的专业性。深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正确解读语文教材课文,重组、整合散落在文本中的语文知识,研制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是破解语文教学“高耗低效”顽症的必由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鲍曼不动杆菌(Aba)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本院ICU住院治疗并检出Aba感染的272例患者